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溶性有机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溶性,有机质,光谱,荧光,喀斯特,光谱分析,黑土。
可溶性有机质论文文献综述
相玉琳,焦玉荣,王立鹏[1](2019)在《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对黑沙蒿生长及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对黑沙蒿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改性气化渣对黑沙蒿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能够降低Pb、Ni、Co的生物有效性,而黑沙蒿能够有效降低Pb、Cr、Zn、Ni、V的生物有效性。因此,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联合黑沙蒿用于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具有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滢伊,司友涛,鲍勇,陈惠,李帅军[2](2019)在《隔离降雨对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及光谱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雨格局变化可能深刻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数量和质量.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DOM对降雨减少的响应,通过6年不同强度(对照、-30%、-60%)的隔离降雨模拟试验,采用光谱技术,研究了降雨减少对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DOM数量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隔离降雨使0~10 cm土层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显着降低,其中-30%处理DOC下降幅度小于DON,而-60%处理DOC下降幅度大于DON,0~10 cm土层中DOC和DON含量都显着高于10~20 cm土层.-30%处理土壤DOM中源于微生物代谢的芳香类腐殖质和烷烃比例上升;-60%处理土壤DOM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相对贡献率减少.除了隔离降雨后水分变化等直接影响外,微生物活性也是本试验区影响DOM数量和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韩亚峰,王鹏,万丹,陈雯莉,黄巧云[3](2019)在《温度和水分对棕壤中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和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水分和温度变化对棕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影响。[方法]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叁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模型(EEM-PARAFAC),探究了水分条件(40%、60%和80%田间持水量,WHC)和温度(15、30、45℃)对棕壤中DOM含量和性质的影响。[结果]温度和水分的增加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和总可溶性氮(TDN)的消耗。通过UV-Vis分析发现,DOM的疏水性和芳香性在中、低含水量的土壤中没有显着差异,而在高含水量的土壤中则显着降低,并且温度变化不会改变水分对DOM上述性质的影响趋势。DOM的荧光组分主要由叁种类腐殖酸(C_1:Ex/Em=250(320)/405nm、C_2:270(365)/455nm、C_4:<230/415nm)和一种类蛋白质(C_3:280/335nm)组成。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高含水量土壤中C_4组分显着增加,而C_1、C_2、C_3组分则呈现显着减少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C_1与土壤含水量之间表现出显着的负相关(r=-0.774,p<0.05);C_3则与温度之间显示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723,p<0.05);C_4与DOC含量(r=0.795,p<0.05)和土壤含水量(r=0.817,p<0.01)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结论]相较于中、低含水量,高含水量显着增加了土壤中DOC的含量,但该条件下DOM的疏水性和芳香性显着降低。温度变化主要影响土壤DOM荧光组分中的类蛋白质,而水分则主要影响其中的类腐殖酸。(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张馨元[4](2019)在《可溶性有机质(DOM)对黑土吸附阿特拉津行为影响与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是保护中国的粮食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资源,东北所在的黑土区在世界的叁大黑土区的其中一区,它们的特点是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高、理化性质优越、适宜作为耕作土壤等优点,所以黑土资源也是世界上稀少的天然资源。黑土区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种植的作物不仅满足人民需求,也实现了经济创收。但是近些年来,由于除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的大量施用,黑土退化现象十分突出,其主要问题是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如此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已经给我国粮食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更有机会污染环境以及破坏生态。黑土地的肥力非常适合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种植,并且黑土区大都地处平原、阳光充足,总的来说,保护东北黑土的安全,就是维护中国食品安全。阿特拉津在农田土壤中,常常被用作叁嗪类的除草剂之一。由于其成本低、抑制阔叶杂草和去除杂草效果好,在玉米、高粱、甘蔗等农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土壤系统中投加阿特拉津后,必然会给农田土壤这个有机整体带来某种水平上的负面影响。例如,阿特拉津从农田中流出,并被富集到食物链中,已被确定为对动物生态系统的威胁。阿特拉津同时也能够对高级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具有致命作用的毒害。阿特拉津可以在许多环境介质中检测到,例如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其浓度水平高于其最大允许限度。为了制止阿特拉津对人体产生毒性,有必要对农田土壤的固相中的阿特拉津的迁移转化以及分布进行探讨。基于以上实际背景,本论文对阿特拉津在黑土中的迁移转化进行探讨,同时利用从黑土中提取到的可溶性有机质(DOM),更深入的对可溶性有机质在黑土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去除行为进行研究。最后借助多种荧光光谱手段对试验过程进行表征。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本试验对阿特拉津和从黑土中提取到的可溶性有机质(DOM)在黑土中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试验数据表明,两类样品分别是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组、土壤组,他们吸附容量分别为41.80和31.45 mg kg~(-1),通过计算,得到可溶性有机质的吸附容量为9.35 mg kg~(-1)。结果表明,可溶性有机质能够显着提高阿特拉津在黑土中吸附量。同时,数据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吸附过程。其次,根据吸附等温线方程(R~2>0.99)的结果,吸附行为既能够用Langmuir模型表述又能够用Freundlich模型来阐释。本研究运用了多种光谱手段来分析可溶性有机质与阿特拉津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叁维激发发射矩阵(3D-EEM)、同步荧光、二维荧光光谱(2D-COS)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叁维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可溶性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类腐殖物质。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可溶性有机质的荧光强度也随之逐渐消失猝灭。同步荧光光谱的数据显示,静态猝灭为该整个猝灭行为中,最重要的猝灭过程。二维光谱显示,光谱变换的顺序为336 nm>282 nm。此外,在阿特拉津环境下,类腐殖质部分的荧光猝灭比类蛋白质部分的猝灭更早出现。傅里叶红外变换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显示,可溶性有机质中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物质、多糖和腐殖酸物质。本文揭示了,可溶性有机质在其与阿特拉津的黑土吸附行为中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可以通过光谱手段研究可溶性有机质与除草剂之间关系的新思路。在本论文中,因阿特拉津在我国农田中施用量较大,应用范围较广,带来的土壤污染也较为严重,并且考虑到它与可溶性有机质能够产生相互作用,所以本文选取阿特拉津作为目标污染物。为了研究可溶性有机质的复杂组成,运用荧光光谱法这种灵敏的手段,来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多种吸附模型理论以及光谱表征方法,对阿特拉津在黑土中的吸附行为以及结合机制进行讨论,同时探讨可溶性有机质在黑土吸附阿特拉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总体来说,可溶性有机质在阿特拉津的黑土吸附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可以通过光谱手段来研究可溶性有机质与除草剂之间关系的新思路。本文通过上述试验及分析等,能够为受到污染黑土的修复奠定基础,使莠去津的施用更加合理化,对缓解已被破坏的黑土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程蕾,林开淼,周嘉聪,张秋芳,曾晓敏[5](2019)在《氮沉降对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与光谱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亚热带是受氮沉降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被认为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指标,氮沉降可能通过改变微生物活性导致土壤DOM质量和数量的变化.本研究以亚热带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低氮和高氮3个水平,进行为期3年的施氮处理,探究氮添加对土壤DOM含量、光谱学特征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后土壤pH、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和芳香化指数无显着变化,而腐殖化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增加,微生物酶活性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土壤DOM在7个区域的相似位置存在吸收峰,其中,1000~1260 cm~(-1)的吸收峰最强,表明施氮处理后,土壤中多糖类、醇类、羧酸类及酯类物质增加.叁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后,土壤DOM结构有显着改变,表现在低分子物质如类蛋白质物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减少,而高分子物质如类腐殖质物质显着增加.总的来说,施氮使得土壤氮与微生物需求相适应,促进微生物分解DOM中易降解的物质,土壤DOM结构更加复杂,短期氮沉降可能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丁,王凯,庞宇,何晨,李朋辉[6](2019)在《叁峡水库调蓄对库首干支流可溶性有机质(DOM)光谱和分子组成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河流到边缘海可溶性有机物质(DOM)的运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大坝水库的建设扰乱了河流与边缘海之间有机物质的运输。叁峡水库(TGR)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水库,可作为评估大坝建设和水库调蓄如何影响内陆水体DOM循环的典型案例。我们利用稳定碳同位素、紫外吸收和叁维荧光光谱以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张苗苗,陈伟,赵军,林丽,张德罡[7](2019)在《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特性的影响,以次生沙棘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和天然放牧地等4种利用方式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了其0~10cm和1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质含量、紫外-可见光光谱及其特征参数、荧光光谱及其特征参数等。结果表明,0~10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天然放牧地>退耕还林地>次生沙棘林>农田。10~20cm土层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及有机碳含量在退耕还林地和次生沙棘林中较高。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复杂程度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天然放牧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较高,含有较多的多环芳烃。研究结果指出,天然放牧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结构更为复杂,稳定性更强,对维护青海省高寒地区碳库平衡和生态稳定有积极作用。0~1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结构更为复杂。(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霞娇,段亚峰,叶莹莹,肖霜霜,张伟[8](2018)在《耕作扰动对喀斯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及其组分迁移淋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及其组分淋失特征研究对深入理解干扰作用下土壤碳氮养分损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翻耕模拟试验,分析喀斯特石灰土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DOM官能团组分的淋失动态特征及其对不同耕作频率的响应,并探讨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土壤DOC与DON的淋失量均随翻耕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4个官能团特征参数对翻耕频率响应均不显着;DOC/DON淋失比随翻耕频率的增大而减少,DON占淋溶水可溶性总氮(TDN)比例随翻耕频率增加而增加。(2)DOC和DON月淋失量同时受翻耕处理与季节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4个官能团特征参数仅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翻耕处理实施后,DOC月淋失量表现为初期大、后期小,各处理间差异性逐渐降低;但DON月淋失量初期小、后期大,各处理间差异性逐渐增大。(3)DOC淋失量与4个官能团特征参数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Ca~(2+)、NH_4~+-N的淋失量呈显着正相关;DON淋失量与4个官能团参数无显着相关关系,与Mg~(2+)淋失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耕作扰动会加剧土壤DOM淋失,但淋失组分中稳定性组分没有变化,意味着耕作干扰将导致土壤有机质的持续损失,且由于其淋失组分碳氮比(DOC/DON)随扰动频率增加而降低,DON/TDN比随扰动频率增加而增加,持续的耕作干扰将大大增加水体氮素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纪宇皝,张秋芳,周嘉聪,游章湉,徐鹏程[9](2018)在《亚热带地区竞争型和忍耐型树种叶片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及光谱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下,不同生态策略的树种对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能力,影响其叶片淋溶产生的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通过探究亚热带地区不同生态策略树种叶片DOM数量及光谱学特征的差异,评估不同数量和结构特征DOM输入到土壤对养分循环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树种鲜叶进行浸提,其中竞争型(Competitive,C)和忍耐型(Stress-tolerant,S)各3种(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黄绒润楠(Machilus grijsii),黄牛奶树(Symplocos cochinchinensis(Lour.)),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罗浮栲(Castanopsis faberi))。通过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表征DOM的数量特征,通过紫外吸收值(Special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SUVA),腐殖化指标(Humification index,HIX)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FTIR)等光谱指标表征DOM质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策略树种的叶浸提液中可溶性有机碳浓度无显着差异,但是C策略树种浸提液中可溶性有机氮浓度大于S策略的DON浓度。此外,S策略的芳香化指数(Aromatic index,AI)和腐殖化指数(HIX)均高于C策略。C策略树种的发射荧光强度也高于S策略,说明C策略树种DOM腐殖化程度较低,易分解物质含量高;S策略难分解物质多,腐殖化程度较高。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各树种叶浸提的DOM存在相似的吸收峰,其中以H键键合的—OH伸缩振动最强且C策略树种结果相对简单,验证了荧光光谱的结果。总体而言,与C策略相比,S策略树种叶片浸提的DOM结构更复杂,养分含量更高。这可能是因为,S策略树种对环境变化具有更高的适应性。由于其DOM结构相对复杂,输入土壤后减缓土壤碳周转速率,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S策略树种可能有利于土壤碳汇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卞永荣,顾宝华,朱波,程虎,谷成刚[10](2018)在《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有机质对汞的还原与氧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沉积物、湿地和淹水的水稻土中天然可溶性有机质(DOM),如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处于还原状态,其介导Hg(Ⅱ)的还原,影响汞的转化及地球化学循环.本文通过模拟黑暗厌氧环境,研究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结果表明,还原态HA与FA的还原容量高于对照氧化态HA与FA.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最佳浓度分别是0. 2mg·L~(-1)和1. 5 mg·L~(-1).而高于最佳浓度时,由于发生巯基竞争性络合作用,抑制Hg(Ⅱ)的还原;特别是还原态HA大于5mg·L~(-1)时,不能还原Hg(Ⅱ)为Hg(0).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反应动力学表明:有机碳(DOC)与Hg(Ⅱ)摩尔比DOC∶Hg(Ⅱ)=400∶1时,还原反应速率IHSS-HA> FRC-HA> FRC-FA;高摩尔比[DOC∶Hg(Ⅱ)=10 000∶1]时,还原态HA对Hg(Ⅱ)的还原反应停止,甚至向相反方向进行.还原态HA与FA对Hg(0)氧化结果表明,当还原态HA与FA浓度分别增加至5 mg·L~(-1)和10 mg·L~(-1)时,样品中检测不到Hg(0),还原态HA与FA对Hg(0)发生诱导性氧化络合作用.在汞的氧化还原与络合作用中,还原态DOM扮演双重角色,影响活性汞的可利用性,进而影响微生物汞的甲基化.(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可溶性有机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雨格局变化可能深刻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数量和质量.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DOM对降雨减少的响应,通过6年不同强度(对照、-30%、-60%)的隔离降雨模拟试验,采用光谱技术,研究了降雨减少对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DOM数量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隔离降雨使0~10 cm土层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显着降低,其中-30%处理DOC下降幅度小于DON,而-60%处理DOC下降幅度大于DON,0~10 cm土层中DOC和DON含量都显着高于10~20 cm土层.-30%处理土壤DOM中源于微生物代谢的芳香类腐殖质和烷烃比例上升;-60%处理土壤DOM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相对贡献率减少.除了隔离降雨后水分变化等直接影响外,微生物活性也是本试验区影响DOM数量和结构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溶性有机质论文参考文献
[1].相玉琳,焦玉荣,王立鹏.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对黑沙蒿生长及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J].榆林学院学报.2019
[2].陈滢伊,司友涛,鲍勇,陈惠,李帅军.隔离降雨对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及光谱学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韩亚峰,王鹏,万丹,陈雯莉,黄巧云.温度和水分对棕壤中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和性质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张馨元.可溶性有机质(DOM)对黑土吸附阿特拉津行为影响与机理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程蕾,林开淼,周嘉聪,张秋芳,曾晓敏.氮沉降对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与光谱学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何丁,王凯,庞宇,何晨,李朋辉.叁峡水库调蓄对库首干支流可溶性有机质(DOM)光谱和分子组成的影响初探[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张苗苗,陈伟,赵军,林丽,张德罡.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学特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8].刘霞娇,段亚峰,叶莹莹,肖霜霜,张伟.耕作扰动对喀斯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及其组分迁移淋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9].纪宇皝,张秋芳,周嘉聪,游章湉,徐鹏程.亚热带地区竞争型和忍耐型树种叶片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及光谱学特征[J].生态学报.2018
[10].卞永荣,顾宝华,朱波,程虎,谷成刚.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有机质对汞的还原与氧化作用[J].环境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