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子分子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分子,离子束,速度,稻瘟病,脯氨酸,阈值。
离子分子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拿[1](2019)在《纳米材料结合循环扩增反应用于金属离子、核酸分子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离子(如铜、锌离子)和生物分子(如RNA、DNA)在各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灵敏检测金属离子以及在疾病中具有指示性的生物分子微RNA(miRNA)引起了研究领域的浓厚兴趣。然而,金属离子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生物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方法来检测人体内的和日常饮食中的金属离子。组织或体液中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通常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表达水平比较低,难以用常规分析方法检测。因此,新型超灵敏检测策略和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用于高效检测金属离子和miRNA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锌离子的荧光测定法。该方法依赖于(a)使用等温循环来放大荧光信号,和(b)使用磁性分离磁珠(MBs)以完全除去未反应的DNA检测探针降低背景干扰。首先将生物素和荧光基团标记的底物链(Zn-Sub)作为检测探针组装在MBs上。接着,将Zn(Ⅱ)-特异性DNAzyme(Zn-Enz)链与Zn-Sub链杂交。在Zn(Ⅱ)存在下,Zn-Sub链被剪切,这导致释放出较短的DNA片段(含有荧光标记)和Zn-Enz链的离解。离解的Zn-Enz链随后与剩余的Zn-Sub链杂交并以同样的方式剪切。从而实现靶循环扩增机制和累积信号放大过程。由此在Zn(Ⅱ)存在的情况下获得强烈放大的信号。未经剪切的Zn-Sub链可随MBs从溶液中磁性分离出来。该方法在信噪比为3时具有低至33 fM的检测限和在100fM至11 nM Zn(Ⅱ)浓度范围的线性响应。将其应用于加标自来水和海水样品中Zn(Ⅱ)的测定,所测定结果与ICP-MS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该方法还用于测定母乳粉和母乳中Zn(Ⅱ)的含量。2.本论文基于Cu(Ⅱ)特异性DNA酶(DNAzyme)和Ni/Fe水滑石(LDH)/G-四链体类过氧化物酶开发了灵敏的铜离子(Cu(Ⅱ))传感器。简而言之,在Cu(Ⅱ)存在时,短的富含鸟嘌呤(G)的片段标记的底物(Cu-Sub)链与Cu(Ⅱ)特异性DNAzyme(Cu-Enz)链杂交并被剪切,导致富含G的DNA片段的释放。同时,Cu-Enz链被解离并参与下一个杂交-剪切循环。累积的富含G的DNA片段进一步折迭成四链体结构。然后,使用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珠方便地分离出所有未反应的Cu-Sub链、被剪切后的Cu-Sub链和Cu-Enz链。最后,将Ni-Fe-LDH纳米片与G-四链体(G-quadruplex,不含氯化血红素)结合用于催化比色反应,首次表现出增强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这种新的Cu(Ⅱ)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为0.29 pM,线性范围为1 pM至10μM(r~2>0.997)。所建立的基于双酶的传感器被应用于测定血清样品中的Cu(Ⅱ),并获得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的相近的结果。由此,Ni/Fe-LDH/G-quadruplex被证明是一种可用于分析应用的新型高效DNAzyme。3.本论文开发出了pH依赖性选择性离子交换与苯胺的催化聚合相结合的方法,用于铜(Cu~(2+))和铁离子(Fe~(3+))的灵敏检测。镍离子(Ni~(2+))螯合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通过共沉淀反应插入水滑石中。随后将插层后的水滑石产物用作吸附剂,用于富集pH 6.5条件下的Cu~(2+)和pH 4.5条件下的Fe~(3+)。由于Cu~(2+)和Fe~(3+)均与EDTA具有更强的络合物形成常数,因此Cu~(2+)和Fe~(3+)选择性地将Ni~(2+)置换出来。所得的含有Cu~(2+)/Fe~(3+)的吸附剂被分离并用于催化苯胺聚合反应,因为吸附剂可以在不同的pH值下有效地释放Cu~(2+)/Fe~(3+),并且具有高的聚合反应催化能力。由于在不同pH值下产生的聚苯胺具有不同颜色,故可利用比色信号区分Cu~(2+)和Fe~(3+)。经优化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催化时间和pH值后,该方法对Cu~(2+)的检测限为0.1 nM(6.4 ng/L),Fe~(3+)的检测限为1 nM(56 ng/L);宽线性范围(分别为0.0005-2.5μM和0.005-5μM)且线性(r~2值分别为0.9904和0.9965)良好。优化后的方法适用于河水样本中Cu~(2+)和Fe~(3+)的灵敏分析检测。以Cu~(2+)/Fe~(3+)为例,该工作为方便有效地检测水样中的金属离子提供了一种新型有趣方法。4.本论文设计了一种高灵敏检测microRNA(miRNA)let-7a的叁重放大分析法。该方法依赖于与靶miRNA相关的杂交链式扩增反应(HCR)引发的磁性DNA/Fe_3O_4纳米片网状结构的形成。DNA/Fe_3O_4网状结构中的Fe_3O_4纳米片具有参与比色反应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从而产生用于定量let-7a的高灵敏信号。在最佳条件下,该测定在信噪比为3时获得了13 aM的检测限,并且在0.05fM和12 nM之间获得了线性校准曲线。该叁重放大方法成功运用于血清样品中let-7a的定量。该方法基于HCR、网状结构和催化反应的叁重扩增策略,被证明是一种新型、快速、有效的miRNA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6)
高莉,王猛,廖头根,朱保昆,马慧宇[2](2018)在《顶空—离子分子反应质谱在卷烟真伪鉴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顶空—离子分子反应质谱(HS-IMR-MS)对真品卷烟和冒牌卷烟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以期为卷烟真伪鉴别提供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卷烟真伪鉴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方法】以云烟(软珍品)和云烟(紫)两个牌号各20批次卷烟及各5种冒牌卷烟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电离源、顶空平衡温度及平衡时间对分析效果的影响,通过选取群体特征离子,利用平均法构建两个牌号卷烟的特征质谱指纹图谱,并利用以相关系数法确定的合格阈值及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批次真品卷烟及冒牌卷烟进行评价。【结果】(1)以Xe做电离源,顶空平衡温度140℃,顶空平衡时间15 min时,卷烟分析效果最佳;(2)两个牌号不同批次卷烟与其特征质谱指纹图谱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而冒牌卷烟分别为0.914 7~0.934 3和0.884 7~0.908 8,且在主成分分析投影图上,同一牌号卷烟表现为相互聚集。【结论】HS-IMR-MS法能有效区分真品卷烟和冒牌卷烟,可为卷烟真伪鉴别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杨昆[3](2018)在《基于反对称化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中能重离子碰撞核反应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能重离子核反应是目前研究核物质状态方程、奇异核结构等的重要工具,理论上可采用分子动力学模型对核反应过程进行模拟。反对称化分子动力学模型(AMD)中核子的空间波函数采用高斯波包描述,从本质上引入了Pauli不相容原理。采用AMD对40AMe V64Zn重离子轰击112Sn靶核过程进行理论模拟,分析该核反应系统的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胡婕[4](2018)在《低能量离子—分子反应的离子速度成像装置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分子碰撞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过程,是星际空间、大气电离层、燃烧火焰和等离子体中的物质演化的关键步骤之一,其碰撞截面远大于中性原子-分子反应的碰撞截面。然而,相比于中性原子-分子反应,对于此类反应的微观机制研究要薄弱得多。此类反应涉及到的电荷转移、能量传递与化学键的断裂和重组通常在几十个eV以下的较低碰撞能量区间发生。通过测量产物离子叁维空间的动量(动能和角度)分布,可以获得量子态水平上的离子-分子反应动力学信息。因此,我们决定研制低能量交叉束离子-分子反应速度成像装置,用于气相分子与离子的碰撞反应动力学研究。首先,我们研制了一套低能量的脉冲离子束源,经脉冲电子碰撞电离产生脉冲离子束,离子束团在叁维空间各方向上都得到精细控制。不同于在垂直飞行方向通过离子聚焦透镜降低离子束截面大小的方法,沿飞行方向上,我们通过在离子特定飞行时间处引入第二次推斥脉冲,实现此方向的空间压缩。通过低能量Ar+的测试性实验,我们验证了此离子束源的工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此系统适用于低能离子-分子反应研究,特别是结合离子速度成像技术时。随后,利用此脉冲离子束源,结合离子速度切片成像技术,我们搭建起一套交叉束实验装置,主要包括离子束源、分子束源与产物离子成像探测系统。脉冲离子束与超声分子束在无场的碰撞反应区进行单次碰撞,产生的产物离子经离子速度成像透镜系统切片成像,获得振动态分辨的离子动量分布图像。Ar+和N2/NO的碰撞产物N2+/NO+的动量分布的探测,验证了此仪器高效的工作性能。在电荷转移反应中,由于碰撞过程中平动能向内能的转化,产物倾向于更高能态的分布,且随着碰撞能的升高这种能量传递会更加有效。然而,在反应Ar+ + NO→NO+ + Ar中,我们发现产物离子NO+更倾向于分布在能量最低的叁重态a3∑+,尤其是在更高的碰撞能量下;而NO+更高能态的b3Π和w3△只会在更低的碰撞能量下产生。这种碰撞能改变引起的产物离子能态分布的变化源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反应机制:前者来自于能量共振的电荷转移过程;而后者则是由于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体(Ar-NO)+允许非绝热的能量再分配,产生了NO+的能量相近的几个电子态分布。在相对碰撞能2~10eV的Ar+和N2的电荷转移中,我们发现在较高的碰撞能下,产物N2+除电子基态X2∑g+有振动能级v' = 0-3的分布外,图像内部出现电子激发态A2Πu、B2∑u+的分布。其中,N2+(X2∑g+)中振动能级高的散射角度大,符合Landau-Zener势能曲线交叉机制的典型特征;而产物A态的振动能级分布源于电子态X-A和A-B的势能曲线交叉,是电子振动耦合引起的Intensity Borrowing的结果。这是一个non-Born-Oppenheimer反应机制的典型体系,产物N2+的能态分布并不遵循Franck-Condon原理,而是受到碰撞反应物在不同势能面间的锥形交叉区附近的行为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10-01)
刘蝶丽[5](2018)在《离子对负载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不对称反应的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对称有机小分子催化是现代有机化学不断深入发展的一个领域,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因其来源丰富、廉价易得、高效、稳定、适用性广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兴趣,近几年来成为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具有很多优点,但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均相催化过程中热稳定性较低、催化剂分离和回收比较困难等,因此,为了克服小分子催化剂在均相催化过程中的不足,对有机小分子进行负载化成为了化学家们新的关注点。不同以往的共价键负载,本文通过非共价键即离子对的形式对有机小分子脯氨酸、辛克宁进行负载,并探讨其在不对称Aldol、Mannich及Michael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及重复使用性能。1.Merrifield树脂负载的多乙烯多胺/L-脯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不对称Aldol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胺化Merrifield树脂,将合成的胺化树脂与脯氨酸一起用于醛与酮的不对称Aldol反应,系统地考察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Merrifield树脂负载的叁乙烯四胺/L-脯氨酸催化反应时,相应的产物获得了良好的对映选择性(ee:86%)和非对映选择性(dr:35:65),且在不降低产物ee值的情况下,该催化剂可以至少重复使用两次。2.Merrifield树脂负载的吡啶类/L-脯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不对称Aldol、Mannich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通过季铵化反应,制备出Merrifield树脂负载吡啶类化合物,并将其连同脯氨酸一起用于Aldol反应中,结果显示,该非均相催化剂可作为一种高效、可回收的催化剂用于不对称Aldol反应中,相应的产物获得了54:46-18:82的dr值和高达92%的ee值。为了研究催化剂对不同反应的适用性,实验以Mannich反应为模型,探讨了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对Mannich反应具有一定的催化性能。3.Merrifield树脂负载的叔胺类/L-脯氨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不对称Aldol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以Merrifield树脂作为载体,与叔胺类化合物反应,合成的聚合物季铵盐类与脯氨酸催化剂一起催化不对称Aldol反应,使脯氨酸既能催化反应,又能以离子对的形式对聚合物季铵根阳离子进行结合,实现有机小分子的负载化。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在微量水中可以高选择性地催化不对称Aldol反应,相应的产物获得了6:94的dr值以及高达98%的ee值,且该催化体系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4.聚合物阴离子负载辛克宁催化剂的制备及对不对称Michael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以聚苯乙烯磺酸、聚丙烯酸为载体,通过离子交换作用,把辛克宁负载到聚阴离子型载体上,将制备出的催化剂用于环戊酮-2-乙酸乙酯与N-苄基马来酰亚胺的不对称Michael反应。结果显示:产物获得了良好的dr值,但是ee值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袁道福[6](2018)在《以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技术研究H+HD→H_2+D反应散射及N_2O真空紫外光解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在论文工作期间成功搭建了一套高分辨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装置,完成了整套系统的全面调试与性能优化。通过特殊设计,装置可以搭配多种类、交叉角宽范围连续可调的束源系统。采用多级差分抽结构,提高了散射区域真空度,从而降低了背底噪声。搭配高分辨粒子探测系统,为实现基元化学反应的态-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基础。作者利用新搭建的系统对H+HD→H2+D的态-态散射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该反应产物H2(v=0,j=1,3)的前向角分布振荡结构,由此获得了该反应散射的过渡态和中间体相关的重要动力学信息。同时,对N2O分子的真空紫外光解动力学开展实验研究,分析获得了激发解离过程中的电子态耦合作用,以及分子激发态的几何构型信息。气相化学反应是原子与分子的散射过程,散射中处于特定量子态的产物的精细角分布(如散射振荡结构)由于包含了散射分波的量子干涉信息,因而对研究化学反应中的量子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氢交换反应及其同位素取代反应是最简单的原子分子反应,作为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准体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反应截面较小,以及受到实验技术分辨率的限制,该反应中产物角分布上的精细结构是否存在、以及表现如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无法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为此,作者利用新搭建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实验装置,结合近阈值(1+1')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对H+HD→H2+D反应在1.35 eV碰撞能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转动态分辨的反应微分截面,观测到该反应产物H2(v=0,j=1,3)的前向角分布振荡结构。通过对这些振荡结构的测量和分析,结合精确的量子动力学理论研究,获得了对应前向散射的反应过渡态和中间体的细节信息,清晰的阐述了反应的前向散射信号主要来源于J=28附近分波的贡献。并且,该反应微分截面的前向振荡结构的叁维分布图样与大气光学中的日冕散射环十分类似。这是实验上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日冕环”现象。除了分子散射之外,气相分子的光解过程在大气化学、燃烧化学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2O分子在大气臭氧消耗以及全球变暖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光解是大气中N2O消耗的主要途径。因此作者利用该成像装置,结合可调谐的真空紫外光源,分别研究了 N2O在124~134 nm区域以及142~149 nm区域的光解动力学。实验获得了产物O(1S0)和O(3pJ=2,1,0)的速度影像,进而得到反应产物的总平动能谱、角分布以及分支比等信息。对于124~134nm区域,从O(3PJ=2,1,0)+N2(B3Πg)通道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N2O的D(1∑+)和3Πv态之间有强烈的偶合作用。对于O(1S0)+ N2(X1∑g+)和O(3PJ)+ N2(A3Σu+)通道的振动基态产物,结果表明主要来源于N20在线性构型下的平行解离过程,而振动激发的N2产物可能来源于更加弯曲的过渡态。对于142~149mn区域,从结果分析发现发现O(1S0)+ N2(X1∑g+)和O(3PJ=2,1,0)+ N2(A3∑u+)解离通道分别是来自于C(1Π)态和D(1∑+)态、C(1Π)态和A(1Σ-)态之间的非绝热偶合,从而生成高振动激发的N2产物。产物角度分布β值和转动分布特性表明弯曲过渡态在解离生成高振动激发的产物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耿新乐[7](2018)在《亚胺离子分子内串联[4+2]环化及分子间炔羰复分解-纳扎罗夫串联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原位生成亚胺离子分子内串联[4+2]环化反应合成吖啶衍生物的研究吖啶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在染料、颜料、有机配体及荧光材料中都有应用。由于这些骨架在药物中的发现和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新的合成方法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亚胺离子的串联反应是最重要的构建方法之一,并且环境友好。本课题以炔烃/烯烃取代的苯基丙烯醛与苯胺衍生物为原料,通过原位生成烯丙基亚胺离子分子内串联[4+2]环加成和芳构化反应来构建吖啶骨架的方法未见报道,在此我们发展了一种高效构建吖啶衍生物的方法,唯一副产物为水,具有很高的原子经济性和合成效率。该策略为高效合成吖啶类化合物提供新方法,并为活性分子和天然产物的多样性合成提供研究基础。第二部分:分子间炔羰复分解-纳扎罗夫串联反应构建茚满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茚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农药等生物活性分子中,也是有机发光、光致变色、染料等材料中的结构单元,因此茚酮类化合物是用于药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合成中间体,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课题以廉价易得的芳醛和炔烃通过炔羰复分解-纳扎罗夫串联反应构建茚满酮类化合物。该方法操作简单,原料便宜易得,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和官能团耐受性,为高效构建茚满酮类衍生物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合成方法。(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史学涛[8](2018)在《稻瘟菌干扰水稻钾离子通道抑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Rice blast)是威胁水稻产量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严重爆发时可引起水稻大幅减产。实践证明,推广和使用抗病水稻品种是抵御稻瘟病最经济和有效的方式。然而,由于在自然环境下稻瘟菌生理小种复杂多变,一个抗稻瘟病基因往往在使用2~3年后就失去抗性。因此,明确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抗性机制以及水稻与稻瘟菌之间互作的分子机理将为合理利用和布局抗稻瘟病基因提供理论基础。Piz-t是水稻基因组6号染色体上与Pi2、Pi9、Pi50和PigmR互为等位基因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其在稻瘟菌中对应的无毒基因AvrPiz-t也已被克隆,但Piz-t与AvrPiz-t之间并不直接识别。为了研究Piz-t与AvrPiz-t之间相互识别的机制,我们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AvrPiz-t作为诱饵蛋白筛选了水稻cDNA文库并得到AvrPiz-t的12个互作蛋白(APIP1-12),其中APIP7为水稻中的钾离子通道蛋白OsAKT1。本课题主要针对OsAKT1在水稻与稻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OsAKT1是拟南芥中AKT1的同源蛋白,在水稻钾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受上游OsCBL1-OsCIPK23蛋白调控。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不同的体内体外互作方法证明了AvrPiz-t能够与OsAKT1的C端胞内区相互作用。当AvrPiz-t与OsAKT1在HEK293细胞中共表达时,OsAKT1介导的内向钾电流被强烈抑制。AvrPiz-t转基因水稻在较低钾条件下钾吸收明显减弱。通过对osakt1突变体以及OsAKT1 RNAi干扰株系进行表型分析,我们发现OsAKT1是钾吸收和稻瘟病抗性的正调控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AvrPiz-t能够与OsAKT1上游调节蛋白OsCIPK23竞争结合OsAKT1的胞内区。对oscipk23突变体与OsCIPK23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株系进行表型分析发现OsCIPK23也是钾吸收和稻瘟病抗性所必需的因子。鉴于OsAKT1与OsCIPK23在稻瘟病抗性中的正调控作用,我们利用水培实验证实较高的K~+供给水平可以增加水稻对稻瘟菌的抗性。最后,我们根据已知的对AvrPiz-t的研究结果总结了AvrPiz-t的工作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4-01)
胡婕,吴春晓,王旭东,田善喜[9](2017)在《低能量离子-分子反应的离子速度成像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分子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过程,是星际空间和燃烧中的物质演化关键步骤之一。我们拟开展低能量离子与分子碰撞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自主设计了离子速度成像装置,仪器包括离子束源、分子束源和产物离子成像叁部分。此前,国际上的实验组采用电子-分子碰撞、激光溅射、等离子体放电等技术[1]产生正/负离子,但难以控制离子束的能量分散,导致产物离子速度切片成像模糊[2]。为了获得离子-分子反应更多详细的立体动力学信息,我们设计并完成采用交叉束研究的低能量离子-分子反应速度成像装置的安装和部分调试工作。利用二次脉冲的能量补偿和一系列偏转、聚焦和限孔透镜获得能量、时间、空间分布均较窄的脉冲离子束后,与超声分子束进行单次碰撞,产物离子经设计的新型离子速度成像透镜系统得以获得更好的空间聚焦、动量和质量分辨。(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袁道福,俞盛锐,陈文韬,杨学明,王兴安[10](2017)在《基于高分辨交叉分子束-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基元化学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叉分子束技术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人们通过离子速度成像技术与交叉分子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诸如多原子化学反应动力学、立体动力学、离子-分子反应和分子间相互作用[1-4]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在常规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过程中,由于激光提供的能量显着高于分子电离所需能量,探测分子在激光电离后表现出显着地电子反冲,极大地的限制了实验的分辨率。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们采用新研(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离子分子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顶空—离子分子反应质谱(HS-IMR-MS)对真品卷烟和冒牌卷烟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以期为卷烟真伪鉴别提供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卷烟真伪鉴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方法】以云烟(软珍品)和云烟(紫)两个牌号各20批次卷烟及各5种冒牌卷烟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电离源、顶空平衡温度及平衡时间对分析效果的影响,通过选取群体特征离子,利用平均法构建两个牌号卷烟的特征质谱指纹图谱,并利用以相关系数法确定的合格阈值及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批次真品卷烟及冒牌卷烟进行评价。【结果】(1)以Xe做电离源,顶空平衡温度140℃,顶空平衡时间15 min时,卷烟分析效果最佳;(2)两个牌号不同批次卷烟与其特征质谱指纹图谱的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而冒牌卷烟分别为0.914 7~0.934 3和0.884 7~0.908 8,且在主成分分析投影图上,同一牌号卷烟表现为相互聚集。【结论】HS-IMR-MS法能有效区分真品卷烟和冒牌卷烟,可为卷烟真伪鉴别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子分子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拿.纳米材料结合循环扩增反应用于金属离子、核酸分子的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9
[2].高莉,王猛,廖头根,朱保昆,马慧宇.顶空—离子分子反应质谱在卷烟真伪鉴别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3].杨昆.基于反对称化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中能重离子碰撞核反应过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4].胡婕.低能量离子—分子反应的离子速度成像装置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5].刘蝶丽.离子对负载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不对称反应的催化性能[D].河南大学.2018
[6].袁道福.以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技术研究H+HD→H_2+D反应散射及N_2O真空紫外光解动力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7].耿新乐.亚胺离子分子内串联[4+2]环化及分子间炔羰复分解-纳扎罗夫串联反应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
[8].史学涛.稻瘟菌干扰水稻钾离子通道抑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9].胡婕,吴春晓,王旭东,田善喜.低能量离子-分子反应的离子速度成像装置[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
[10].袁道福,俞盛锐,陈文韬,杨学明,王兴安.基于高分辨交叉分子束-离子速度成像技术的基元化学反应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