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琼: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

刘家琼: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

摘 要为探讨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间的作用,本研究收集了1340名中学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学业成绩,并采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班级同伴提名问卷对其进行了横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除了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间的关系不显著外,其它变量间均两两呈显著正相关;(2)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

关键词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心理素质;学业成绩;班级同伴地位;中学生

1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在进行教育改革时都十分重视家校合作这一现实问题 (Povey et al.,2016;袁德润,2017)。传统的家校合作有着明确的分工模式,其中家庭方面主要负责提供物质基础,学校方面主要负责实施绝大部分的教育活动。然而近年来,传统的家校分工模式陆续被打破和完善,学者们开始提出让家庭与学校都参与到教育工作中以增进家校合作关系,在教育一致性的基础上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并将此作为培养优秀学生的前提条件 (Povey,et al.,2016;张俊,吴重涵,王梅雾,2018)。其中,家长对学校的态度(attitudes to child’s school)这一涉及到家校关系和教育期望的因素已经成为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李广,姜英杰,马云鹏,严燕,2014)。实证研究发现,对学校作积极评价的父母,往往其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较好 (Thompson,Herman,Stormont,Reinke,& Websterstratton,2017)。班级同伴地位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推测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可能也会影响到其班级同伴地位的形成。

班级同伴地位指学生在班级范围内的社会地位,该范围主要包括与其认知能力或年纪相仿的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它反映了班级中个体被群体接受的程度,具体涉及学生在班级中的同伴关系状况、经济地位、消费能力水平、运动能力地位和外貌等相关成分(Aderson,John,& Kelther,2001)。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不再以父母为中心,而是以同伴为中心 (Cole et al.,2014;LaFontana&Cillessen,2010),这使得来自同伴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Sugimura& Rudolph,2012)。大量研究表明,同伴地位会影响青少年早期的攻击行为 (张云运,牛丽丽,任萍,秦幸娜,2018),同伴侵害或同伴拒绝还可能引发青少年的性冒险行为(Lansford,Dodge,Fontaine,Bates,& Pettit,2014),同伴拒绝还会增加青少年的被排斥感,是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因素之一 (Platt,Kadosh,& Lau,2013;曹丛,王美萍,曹衍淼,纪林芹,张文新,2017;曹衍淼,林小楠,纪林芹,张粤萍,张文新,2017)。由此可见,班级同伴地位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探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如何影响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以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的形成,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会影响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在此过程中会有哪些因素发挥中介作用,这是本研究拟重点探寻的方面。通过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本研究发现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社会资本”的概念,爱普斯坦等人提出了重叠影响阈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与社区这三者关系的重叠影响(Epstein& Sheldon,2009),他们之间的影响力会不断累积,如果家校之间建立良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杨启光,2006);其次,从现有研究来看,持有“读书无望”观点的学生家长对学校及老师会持有较多的消极情绪,进而妨碍学生的学业适应(谢爱磊,2017),而学业适应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杨念,2011)。由此可见,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已有研究指出,中学生心理素质与班级同伴地位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心理素质对班级同伴地位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程刚,周亦佳,夏英,陈旭,张大均,2018;刘广增,张大均,潘彦谷,陈万芬,马原啸,2016)。因此,可以推测中学生心理素质可能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班级同伴地位间起中介作用。

那么,心理素质是如何影响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呢?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整理,本研究引入学业成绩作为中介变量对此进行探讨。一方面,已有实证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流动儿童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莫文静,张大均,潘彦谷,刘广增,2018);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小学生心理素质能有效正向预测学业成绩(武丽丽,张大均,程刚,王鑫强,2018);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陆星月等,2018)。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发现,学习困难会影响学业期望,进而影响同伴的喜欢和受欢迎程度 (Vander,Hendrickx,Boor-Klip,& Mainhard,2018);在对 1244名小学生的社会学数据进行交叉滞后分析后发现,一年级期间具有行为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进入二年级后会较少获得来自同龄人的社会接受(Krull,Wilbert,& Hennemann,2018);对 787 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一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第一次测试的学业成绩与第二次测试的同伴接纳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二次测试的同伴欺侮呈显著负相关(周颖,刘俊升,2014);对上海地区小学四年级至初一年级共 660名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社交回避、害羞退缩等均呈显著负相关(丁雪辰,邓欣媚,桑标,李丹,2018)。因此,本研究推测学业成绩可能在中学生心理素质与班级同伴地位间存在中介作用。

现有研究表明,父母对科学的积极态度与孩子的科学成绩密切相关(Perera,2014),父母期望、父母与教师的沟通能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Porumbu& Necsoi,2013),父母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Bruce-Nhantumbo,Vallejo,&Nhantumbo,2018),父母平时对子女的老师进行积极评价,则孩子的数学成绩也相对较好 (蒋晓芳,2017)。此外,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社交回避、害羞退缩等均呈显著负相关(丁雪辰等,2018)。据此可以推测,学业成绩可能在中学生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其班级同伴地位间存在中介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可能在中学生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其班级同伴地位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拟以中学生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为自变量,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为中介变量,班级同伴地位为因变量,探讨中学生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影响其班级同伴地位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的具体假设为:

4.1 近50来,该地区年降水量略有增加,东北部降水量大于西南部。从东北部到西南部年降水量变异系数逐渐增大,降水稳定性变差。降水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冬、夏季,春、秋两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在河道疏浚整治中,苏州市始终按照“两清一建”的标准,把农村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和植树造林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疏一条河道,复垦一块土地,增加一片林地。为确保整治质量和进度,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针,采取行政手段、经济制约、技术措施,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形式,把村庄河道疏浚整治搞成典型工程,推动疏浚整治工作顺利实施。同时,把河道疏浚整治工作作为考核基层干部工作目标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把河道疏浚工作作为全市水利土方任务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检查考核。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4.注意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盲目引进外资却会凸显外商投资的挤出效应。例如中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引入的外资又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和其他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领域,无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顺利转型的主要因素在于其自身产业结构的特点。选择自身优势产业为主导产业不仅能够减小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成本,还能增加转型成功的概率。因此在权衡外资引进时,要根据自身地区发展状况及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合适的外资引进计划。

共1500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参与问卷调查,回收问卷 1400份(回收率 93.333%),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340份(有效率95.714%)。其中,男生713 人(53.209%),女生 627 人(46.791%);初一 173人(12.910%),初二 125 人(9.328%),初三 134 人(10.000%),高一 376 人 (28.060%),高二 309 人(23.060%),高三 223 人 (16.642%); 城市 554 人(41.343%),农村 786 人(58.657%);少数民族 235人(17.537%),汉族 1105 人(82.463%)。被试年龄范围在 11~20 岁(M=15.731,SD=1.692)之间。

(5)矿物标志: 铌钽矿主要呈块状、颗粒状、针状、片状等赋存于钠长石化、白云母化及长石石英颗粒较粗的伟晶岩中,根据勘查资料分析,块状、颗粒状、针状、片状铌钽矿物出现的地段,往往能形成较富的矿体,因此块状、颗粒状、针状、片状铌钽矿及电气石的出现是本区的直接找矿标志。

2.2 研究工具

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机械能可能会转化成内能,内能也可能会转化成机械能,所以在描述流体的具体流动过程,不仅要从流体动力学角度描述,还要从不同能量间的转化和守恒的角度考虑。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直接写出能量守恒方程,即: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7个省、市和自治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河南和内蒙古)抽取8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共30个班级的中学生成为研究对象。经校方、学生监护人及学生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实名调查方式发放问卷。调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班由学生集体填写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班级同伴提名问卷后当场收回;第二部分由学生带给监护人填写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问卷后统一收回;第三部分由校方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期末成绩统一整理后发回。

采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2012)中的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问卷,测量父母对子女就读学校及学校教师的看法与态度。问卷由7个题目组成,样题:“我对学校的纪律氛围感到满意。”采用Likert 4点计分,1表示“非常赞同”,4表示“非常不赞同”。所有题目均进行反向计分后汇总,总分越高,表示家长对孩子就读的学校及学校教师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55。

2.2.2 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

采用胡天强等人(2017)编制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对心理素质进行测量。问卷由24个题项组成,包含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8道题,样题:“我与同学相处融洽。”采用Likert 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表明心理素质越好。本次测量中心理素质及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917、0.842、0.814、0.794。

H2: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2.2.3 学业成绩

本研究收集了被试在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成绩总分作为学业成绩指标。由于被试来自不同的省份,而各省使用的考卷并不完全统一,所以不应直接使用所有被试的成绩总分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参照以往相关研究的做法(杜刚,吕厚超,2017),将同一学校同一年级所有班级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科成绩分别进行标准分转换,再将每个被试已转换为标准分的三科成绩汇总,即得到本研究的学业成绩。

H1:中学生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心理素质、学业成绩和班级同伴地位这四个变量间均两两呈显著正相关;

2.2.4 班级同伴地位测量

2.2.1 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问卷

本研究参照程刚等人(2018)的测量方法,将班级同伴地位可视化为数量等级。具体测试步骤是:按班给每一位同学分发一张印有全班同学名字的花名册,接着让其在每位同学的名字后面进行10级评分,例如:李四比班里的60%同学地位高或影响力强,就在相应的数字 6 上画“○”,如 0-1-2-3-4-5-⑥-7-8-9。计分方式为:班级同伴地位=全班同学对某个被试的评分之和/评分总人数,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班级同伴地位越高。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为了有效控制测量误差,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其中,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和心理素质为潜变量,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的指标为对应的7个题目,心理素质的指标为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学业成绩和班级同伴地位为显变量。

2.4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共同方法偏差指未使用程序控制和统计控制的方法,导致研究结果产生数据误差(熊红星,张璟,叶宝娟,郑雪,孙配贞,2012)。本研究中的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问卷由学生监护人填写,心理素质(简化版)由学生自评,学业成绩由学生的学校提供,班级同伴提名问卷由学生的同学进行填写。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不同,各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故不再进行统计控制。

3 结果

3.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

表1列出了中学生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心理素质、学业成绩和班级同伴地位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皮尔逊积差相关距阵。分析表明,除了中学生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班级同伴地位间的关系不显著外,其它变量间均两两呈显著正相关 (r=0.105~0.345,ps<0.01)。

3.2 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录入及各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使用Mplus 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多组分析检验模型的跨性别稳定性。由于中介效应估计值通常不是正态分布,因此采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本研究在Mplus 7.0中设定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如果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说明参数估计值显著;反之,则说明参数估计值不显著(Hayes&Preacher,2014;温忠麟,刘红云,侯杰泰,2012)。

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χ2/df=4.812,RMSEA=0.053,CFI=0.968,TLI=0.958,SRMR=0.027。如图 1所示,除了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对学业成绩和班级同伴地位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外(ps>0.05),其他路径系数均达到了统计上显著性水平(ps<0.05)。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型做了性别群组检验:Wald Chisquare=0.172,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跨性别的稳定性。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

注:N=1340,**p<0.01,下同。

变量 M SD 1 2 3 4 1.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 22.577 3.251 -2.心理素质 83.936 13.962 0.209** -3.学业成绩 0.127 2.312 0.105** 0.159** -4.班级同伴地位 4.723 1.062 0.031 0.189** 0.345** -

图1 链式中介效应路径图

注:(1)图中数字均为标准化路径系数;(2)实线表示路径系数显著,虚线表示路径系数不显著。

最后,使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程序考察和检验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班级同伴地位间的中介效应及其显著性。如表2所示,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对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的路径系数的95%置信区间包含0,学业成绩的独特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包含0,心理素质的独特中介效应以及链式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因此,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对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学业成绩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链式中介效应都显著 (占总中介效应的比例分别为 49.206%和 20.635%)。

内史过以“敬”为行礼之方,臼季以能敬为有德;叔向以忠信、卑让为礼的主体,认为有礼则近德。随着“德”在统合众多德目的过程中走向内在化和意义的整体化,“礼”概念在对众多行为规则进行统合之后,也凸显了作为经国之方的体系的重点所在。石唶所举“六顺”,为“知礼”的代名词。“顺”原指在诸如祭祀、立嗣、婚姻等一系列礼仪活动遵循制礼的基本原则,如祭祀尊昭穆之序、立嗣以嫡长等。“顺”包含着对礼文传统中合理性因素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在春秋时代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反复证实。春秋中后期,“六顺”所包含的价值意味被吸收到礼作为伦理和政治原则的体系中,继而成为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昭二十六年,《左传》记载了晏子的一段话:

每个病理学知识点的发现到证实跃为理论,都伴随着曲折有趣的科研历程,折射出医学前辈的科学智慧,融合教学法在病理实习课中,大胆实施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主支、独立、探索、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这本身就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无限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科研增加,而融合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有肋于挑战旧观念,提出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科研兴趣[10]。

表2 效应分解及偏差矫正Bootstrap的95%置信区间

路径 标准化效应值 95%置信区间下限 上限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班级同伴地位 -0.038 -0.093 0.017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心理素质→班级同伴地位 0.031** 0.016 0.046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学业成绩→班级同伴地位 0.019 0.000 0.038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心理素质→学业成绩→班级同伴地位 0.013** 0.007 0.019总中介效应 0.063** 0.038 0.088

4 讨论

4.1 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影响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的中介作用机制

从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第一,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父母对学校态度越积极,往往其心理素质越好,这与已有研究提出的家校之间建立良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保持了一致 (杨启光,2006);第二,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父母对学校的态度越积极,则学生的学业成绩越好,这与父母平时对子女的老师进行积极评价,则孩子的数学成绩也相对较好的结果一致(蒋晓芳,2017);第三,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即心理素质越好的中学生,学业成绩也相对较好,这与心理素质能有效正向预测学业成绩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武丽丽等,2018);第四,心理素质与班级同伴地位呈显著正相关,代表着中学生心理素质越好,则在班上的同伴地位相对较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程刚等,2018;刘广增等,2016);第五,学业成绩与班级同伴地位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学业成绩越好的中学生,往往拥有越高的班级同伴地位,该结果也与以往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Krull et al.,2018)。

本研究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班级同伴地位间的链式中介效应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不会直接作用于中学生的班级同伴地位,但可以通过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的形成。心理素质是一种与个体的适应、发展和创造行为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具体分为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这三个方面 (胡天强,张大均,程刚,2017)。首先,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即父母对学校及学校教师的评价和态度越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该结果与以往学生家长对学校及老师持有较多的积极情绪,则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 (杨启光,2006;谢爱磊,2017)。其次,本研究结果发现心理素质越好的中学生,往往在学校的学业成绩也越好。这一研究结果也与现有的研究结论相吻合(武丽丽等,2018)。再次,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学业成绩越好的中学生,其在班级里的社会地位也较高,这与以往学习成绩越好,则越容易获得来自同伴的喜欢和接纳的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 (周颖,刘俊升,2014;Vander et al.,2018)。最后,基于本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班级同伴地位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通过心理素质影响学业成绩,进而影响中学生的班级同伴地位。

4.2 通过“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提高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的教育启示

本研究验证了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提高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在极力提倡家校合作的今天,可以通过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水平,进而提高其学业成绩,以达到提高孩子的班级同伴地位的效果。从家校合作的角度来看,需要避免单纯地把教育归结为家庭或者学校其中一方,教育孩子不只是家庭或者学校单方面的责任,父母与学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质水平,从而使其获得学业上的有利发展,最终获得良好的班级同伴地位。

2.融入地域风俗文化。想要在高校导视系统设计中应用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地域风俗文化。在我国,由于所处地域文化的不同,因此许多高校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如果我们在进行高校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中可以融入地域风俗文化,进而将地域风俗文化精简提炼,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就必然可以形成特点鲜明的校园导视系统。另外,地域风俗文化与高校校园导视系统的紧密结合,也为文化因素在高校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考,在未来,两者之间的融合必然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3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方面,本研究发现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间起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重叠影响阈理论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本研究结果对于学生家长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即家长应该对学校及教师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上述发现,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在往后的研究中进行完善和补充。首先,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样本,这导致结论的适用范围还有待考察,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应将东部样本纳入取样范围。其次,调查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法的社会赞许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还需进一步采用观察法等进行完善。最后,本研究提出的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在中学生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班级同伴地位间的这一链式中介模型是基于横向数据建立的,这还不足以充分证明研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还需结合纵向或实验研究,来对本研究模型进一步进行验证与探讨。

参考文献

曹丛,王美萍,曹衍淼,纪林芹,张文新.(2017).MAOA基因T941G多态性与同伴侵害对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的调节效应.心理学报,49(2),206-218.

曹衍淼,林小楠,纪林芹,张粤萍,张文新.(2017).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33(2),216-227.

程刚,周亦佳,夏英,陈旭,张大均.(2018).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班级同伴地位的影响: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6),48-55.

丁雪辰,邓欣媚,桑标,李丹.(2018).青少年早期社交回避与同伴关系问题: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34(2),137-145.

杜刚,吕厚超.(2017).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40(1),96-102.

胡天强,张大均,程刚.(2017).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2),120-126.

蒋晓芳.(2017).父母教养方式及学科态度对小学生数学学业表现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广,姜英杰,马云鹏,严燕.(2014).东北地区中小学生家长对学校满意度实证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6),13-18.

刘广增,张大均,潘彦谷,陈万芬,马原啸.(2016).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39(6),1290-1295.

陆星月,张大均,聂倩,张雪琪,潘彦谷,金琳.(2018).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6),63-68.

莫文静,张大均,潘彦谷,刘广增.(2018).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1),57-63.

温忠麟,刘红云,侯杰泰.(2012).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武丽丽,张大均,程刚,王鑫强.(2018).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心理素质全局因子的中介作用.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6),56-62.

谢爱磊.(2017).“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对农村底层居民教育观念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5(3),92-108.

熊红星,张璟,叶宝娟,郑雪,孙配贞.(2012).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及其统计控制途径的模型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5),757-769.

杨念.(2011).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修编及其发展特点研究.重庆:西南大学.

杨启光.(2006).重叠影响阈:美国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框架.外国教育研究,33(2),76-80.

袁德润.(2017).“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家庭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中国教育学刊,(6),25-29.

张俊,吴重涵,王梅雾.(2018).家长和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跨界行为研究——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经验模型.教育发展研究,(2),78-84.

张云运,牛丽丽,任萍,秦幸娜.(2018).同伴地位对青少年早期不同类型攻击行为发展的影响:性别与班级规范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4(1),38-48.

周颖,刘俊升.(2014).青少年早期社交淡漠对同伴关系的预测:学习成绩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37(4),894-901.

Aderson,C.,John,O.P.,& Kelther,D.(2001).Who attains social status?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social grou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1(1),116-132.

Bruce-Nhantumbo,B.S.,Vallejo,A.P.,& Nhantumbo,D.J.(201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ity of Beira,Mozambique.Etic Netrevista Cientifica Electronica De Educacion Comunicacion En La Sociedad Delconocimiento,18(1),65-82.

Cole,D.A.,et al.(2014).Linking peer victimiz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ve self-schema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42(1),149-160.

Epstein,J.L.,Jansorn,N.R.,Sheldon,S.B.,Sanders,M.G.,Salinas,K.C.,& Simon,B.S.(2009).School,family,andcommunitypartnerships:Your handbook for action.Thousand Oaks,CA:Sage.

Hayes,A.F.,& Preacher,K.J.(2014).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with a multicategorical independent variable.Britis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Psychology,67(3),451-470.

Krull,J.,Wilbert,J.,& Hennemann,T.(2018).Does social exclusion by classmates lead to behaviour problems and learning difculties or vice versa? A crosslagged panelanalysis.EuropeanJournalofSpecial Needs Education,33(2),235-253.

LaFontana,K.M.,& Cillessen,A.H.N.(2010).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priority of perceived statu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SocialDevelopment,19(1),130-147.

Lansford,J.E.,Dodge,K.A.,Fontaine,R.G.,Bates,J.E.,& Pettit,G.S.(2014).Peer rejection,affiliation with deviant peers,delinquency,and risky sexual behavior.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43(10),1742-1751.

OECD.(2012).PISA 2009 technical report.Paris:OECD Publishing.

Perera,L.D.H.(2014).Parents'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and their children's science achiev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36(18),3021-3041.

Platt,B.,Kadosh,K.C.,& Lau,J.Y.(2013).The role of peer rejection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Depression and Anxiety,30(9),809-821.

Porumbu,D.,& Necsoi,D.V.(2013).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involvement/ attitude and children's school achievements.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76,706-710.

Povey,J.,et al..(2016).Engaging parents in schools and building parent-school partnerships:The role of school and parent organisation leadership.International Journalof Educational Research,79,128-141.

Sugimura,N.,& Rudolph,K.D.(2012).Temperament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reactions to peer victimization.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41(3),314-328.

Thompson,A.M.,Herman,K.C.,Stormont,M.A.,Reinke,W.M.,& Websterstratton,C.(2017).Impactofincredible yearson teacherperceptions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62,51-65.

Vander S.L.,Hendrickx,M.M.H.G.,Boor-Klip,H.J.,& Mainhard,T.(2018).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low social status:The role of peer academic reputation and peerreputation ofTeacherLiking.Journalof Learning Disabilities,51(3),211-222.

Attitudes to child’s school and class peer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LIU Jiaqiong,HUANG Jiajia,LONG Nv,ZHANG Wen,CHENG Ga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n parents'attitude towards school and class peer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e parents'attitude towards school questionnaire,the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questionnaire (simplified version) and the class peer status questionnaire were applied to 1340 middle school students,and the scores of Chinese,mathematics and English were colle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Excep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s to child’s school and class peer status was not significant,the other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2)There wer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between attitudes to child’s school and class peer status.

Key wordsattitudes to child’s school;psychological diathesis; academic performance;class peer status;middle school students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zc103)、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dxs22)

通讯作者:程刚,男,副教授,博士。Email:chenggang314@163.com

标签:;  ;  ;  ;  ;  ;  ;  ;  ;  ;  ;  ;  

刘家琼:父母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与中学生班级同伴地位: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