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贝壳杉烯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酶,贝壳,赤霉素,基因,拟南芥,信息学,苹果。
贝壳杉烯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胡雅婷,高伟,刘雨佳,程琪庆,苏平[1](2014)在《丹参类贝壳杉烯氧化酶(SmKOL)基因全长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丹参转录组数据提供的基因片段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ACE方法克隆类贝壳杉烯氧化酶(Sm KOL)全长c 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茉莉酸甲酯(Me JA)诱导丹参毛状根不同时期的Sm KOL表达水平。克隆得到的Sm KOL全长c DNA由1 884个核苷酸组成,具有完整编码框,编码519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8.88 k Da,等电点p I 7.62;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受Me JA诱导后,表达水平在36 h时达到最大值。从丹参毛状根中克隆得到1条Sm KOL全长c DNA,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和丹参次生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靶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4年21期)
王岩[2](2014)在《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在拟南芥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植物病虫害每年造成的作物减产约30-40%,抗性品种的选育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造成的危害还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使用农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本论文以拟南芥RNAi突变体库为实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致病疫霉菌T124并结合双染色和显微镜检的方法,筛选出高抗致病疫霉菌的2株拟南芥阳性单株,对突变体和野生型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经测序比对发现2株突变体的沉默基因都为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KO),因此,认为2株突变体为同一基因沉默突变体并命名为cko, KO的沉默导致拟南芥由感病变为抗病,该基因被认为是拟南芥感致病疫霉反应基因。为进一步确定该基因在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对野生型和突变体株系进行了多种真菌病原菌的侵染处理以及高盐和干旱处理,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GA)恢复KO基因沉默的表型--GA处理后cko对致病疫霉菌由抗病转为感病采用瓶内检测体系,在含有GA的MS培养基上培养野生型和cko,两周后,人工接种半活体和腐生寄生卵菌-致病疫霉菌,9d后发现,cko由抗病转变为感病,野生型感病性更强。(2)相对于野生型的感病,cko对腐生真菌--大丽轮枝菌,茄病镰刀菌和灰葡萄孢表现为抗病采用瓶内检测体系和离体叶片检测,分别人工接种大丽轮枝菌,茄病镰刀菌和灰葡萄孢于野生型和cko的莲座叶,分别经过7d,5d和5d后,cko表现出抗性,而野生型感病。(3cko和野生型一样对活体寄生真菌--番茄白粉菌表现为感病采用瓶内检测体系,人工接种番茄白粉病菌于野生型和cko莲座叶,5d后,取莲座叶双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野生型和cko叶片上都有孢子萌发,15d后,二者接种叶片上均有肉眼可见的白粉菌,故cko对活体寄生的番茄白粉病菌无抗性作用。(4)cko比野生型具有较强的抗盐性配置MS加盐筛选培养基,分别将野生型,cko播种于同一培养基上,春化3d后置于光照培养箱培养,9d后观察发现,浓度为1%的盐培养基上,野生型萌发率很低,cko的大部分都正常萌发。(5)cko比野生型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土培野生型和cko,移入土中3周后,对拟南芥野生型和cko停止浇水和营养液,18d后观察,野生型表现出发黄萎焉干枯,而cko叶片萎焉程度低。复水5天后,野生型死亡,突变体恢复正常。综上所述,通过筛选拟南芥RNAi突变体库,获得的KO基因被沉默的RNAi突变体cko具有广泛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抗性,kO基因是GA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说明GA参与了拟南芥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调控。在生物胁迫方面,突变体cko和野生型对活体寄生真菌(番茄白粉菌)表现出同样的感病性,而突变体cko对其他几种(半)腐生病原菌表现抗性,不同于野生型的感病表型。说明KO基因不是拟南芥活体寄生病原菌感病反应的关键基因,是腐生病原菌感病反应的关键基因。因此,KO基因是拟南芥对腐生病原菌引起的感病反应和非生物逆境反应的一个功能基因,暗示GA参与了这些反应的调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田义轲,王彩虹,白牡丹,殷豪,李节法[3](2012)在《基于梨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PpKO序列的功能性SNP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基因序列的功能性标记是基因分型、图谱定位和相关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理想标记。以'矮生梨'×'茌梨'的梨杂交分离群体和9个梨栽培品种为试材,以梨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PpKO)的cDNA序列为基础,设计5对PCR引物,通过高通量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筛选到可对基因进行良好分型的1对引物。通过对杂种后代和测试品种的测序分析表明,此对引物的扩增子是一个位于PpKO第8外显子上的长度为200bp的序列,从中共检测到两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变化,且均为非同义cSNP。这两处SNP标记均可以作为适合高通量分析的遗传标记在遗传作图、基因定位或资源鉴定中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胡宏敏,蒋芳玲,曹雪,吴震,王广龙[4](2012)在《黄瓜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CKO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戴多星’黄瓜为试材,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从茎尖中得到赤霉素合成的关键酶——贝壳杉烯氧化酶(KO)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KO,GenBank登录号为JN792591,其长度为1 895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1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59.211 kD,等电点(PI)8.45。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CKO与苦瓜的KO同源性最高,达84%;序列结构分析表明,CKO属于细胞色素超家族P450系,具有细胞色素P450的血红素结构域FXXGXRXCXG和跨膜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KO在遮荫的徒长苗中表达量最高,是正常苗的5.18倍,在遮阴条件下喷施多效唑可降低期表达。(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欧春青,宣利利,姜淑苓,王斐,程飞飞[5](2011)在《梨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矮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梨矮化砧木。其树体矮化紧凑,作中间砧亲和力好,促进嫁接树矮化,早结果,早丰产,品质优,已在生产中推广栽培,但其致矮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对‘中矮1号'的矮生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矮1号'赤霉素含量低于其它乔化品种。前人在其它植物上的研究也发现植物的矮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19)
宣利利[6](2011)在《梨GA20-氧化酶和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矮化密植栽培是现代果树发展的总趋势。利用矮化品种和矮化砧木是实现这一趋势的主要途径。‘中矮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梨矮化砧木,其树体矮化紧凑,做中间砧亲和力好,促进嫁接树矮化、早结果、早丰产、品质优等,已在生产中推广栽培,但其致矮分子机理尚不清楚。课题组前期对‘中矮1号’的矮生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矮1号’赤霉素含量低于其它乔化品种。前人在其它植物上的研究也发现植物的矮化与内源赤霉素、生长素等激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有关。因此,赤霉素在‘中矮1号’体内的合成可能对其高矮产生影响。本研究以‘中矮1号’为试材,利用RT-PCR和RACE扩增方法,克隆并研究‘中矮1号’GA20-氧化酶和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以及与正常植株之间的表达差异,为揭示‘中矮1号’矮化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1.以‘中矮1号’的叶片为试材,克隆了其GA20-氧化酶和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A20-氧化酶GenBank上登录号分别为HQ833589和JN106464。结果表明其GA20-氧化酶基因全长1314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17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92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已克隆的苹果等植物的GA20-氧化酶基因的氨基酸的相似性在50 %-91.58 %之间;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全长1644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54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14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已克隆的苹果等植物的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的氨基酸的相似性在77 %-99 %之间。2.利用获得的GA20-氧化酶和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序列设计扩增全长的特异引物,分别在‘早酥’和‘锦香’中扩增,获得了‘早酥’和‘锦香’的GA20-氧化酶和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比对结果表明,3个品种这两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仅个别碱基有差异,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可见其基因功能完全相同。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A20-氧化酶和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在‘中矮1号’、乔化对照‘早酥’和母本‘锦香’不同时期新梢叶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A20-氧化酶基因在各新梢生长阶段的表达量均低于乔化对照‘早酥’和母本‘锦香’,3个品种不同发育阶段新梢叶片中GA20-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强度均为‘中矮1号’<‘锦香’<‘早酥’,其各时期表达趋势略有不同,‘早酥’和‘锦香’在新梢生长前期同时出现一个表达高峰,而‘中矮1号’则没有,各时期波动不明显;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除新梢生长初期在‘早酥’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其它两个品种外,其它时期3个品种的表达量均相差无几,无明显规律。由此可见,GA20-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低是‘中矮1号’矮化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1-06-01)
田伟,田义轲,王彩虹,宋伟,李节法[7](2011)在《苹果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KO)是赤霉素合成代谢的关键酶。以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品种富士(Fuji)为供试材料,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从其茎尖中克隆到KO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MdKO,GenBank登录号:AY563549,其长度为1 859 bp。MdKO的开放性阅读框(ORF)编码514个氨基酸残基,推断其相对分子量为58.9 ku,等电点为7.63。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MdKO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的KO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氨基酸聚类分析表明,苹果和梨首先聚类,其次是葡萄;序列结构分析表明MdKO属于细胞色素超家族P450系,具有细胞色素P450的血红素结构域FXXGXRXCXG和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MdKO可能位于内质网膜上。(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李节法,田义轲,王彩虹,田伟,宋伟[8](2010)在《梨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PpKO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金梨(Pyrus pyrifolia Nakai)茎尖为试材,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从梨茎尖中克隆到赤霉素合成代谢的关键酶: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KO)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命名为PpKO,GenBank登录号为:HM003112,其长度为1752bp。PpKO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1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59.007kD,等电点为7.19。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PpKO与已报道的其它植物的KO氨基酸序列具有59.4%~95.9%相似性;氨基酸聚类分析表明,梨和苹果首先聚类,其次是草莓;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pKO含有细胞色素P450核心功能域FXXGXRXCXG和氨基端的跨膜结构域。(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石琰璟,孙仲序,束怀瑞[9](2006)在《草莓中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STGA3)中两个不同编码序列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了简并性引物的方法,克隆‘丰香’草莓(Fragaria gradiflora‘Fengxiang’)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部分序列,发现叶片和花蕾中合成赤霉素的贝壳杉烯氧化酶的序列不同,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在草莓基因组中存在3个拷贝的目标基因,表明在草莓中至少有两个不同基因共同编码贝壳杉烯氧化酶,以响应不同发育信号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田义轲,张继澍,王彩虹,戴洪义[10](2004)在《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在柱型苹果中的表达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柱型苹果具有矮化、紧凑、少分枝等特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特别适合密植和集约化管理。因此,柱型苹果是培育树型更加紧凑的苹果品种的一个重要资源(Kesley D F,et al,1992)。研究表明柱型苹果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活性GAs含量显着低于短枝型和普通型品种(Looney N E,et al,1984;王茂兴,1984;王丽琴等,2002)。GAs与植物伸长生长密不可分,当GAs的生物合成途径或感受途径发生阻塞后,植物就会矮化,其矮化程度取决于受阻步骤在合成途径中的先后位置。若受阻部位发生在合成途径较早的贝壳杉烯氧化酶或贝壳杉烯合酶位点上,得到植株将是极其矮化类型。Faust等认为,导致树型柱型化原因是:以GAs为(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10-01)
贝壳杉烯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世界范围内,植物病虫害每年造成的作物减产约30-40%,抗性品种的选育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造成的危害还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使用农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本论文以拟南芥RNAi突变体库为实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致病疫霉菌T124并结合双染色和显微镜检的方法,筛选出高抗致病疫霉菌的2株拟南芥阳性单株,对突变体和野生型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经测序比对发现2株突变体的沉默基因都为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KO),因此,认为2株突变体为同一基因沉默突变体并命名为cko, KO的沉默导致拟南芥由感病变为抗病,该基因被认为是拟南芥感致病疫霉反应基因。为进一步确定该基因在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对野生型和突变体株系进行了多种真菌病原菌的侵染处理以及高盐和干旱处理,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GA)恢复KO基因沉默的表型--GA处理后cko对致病疫霉菌由抗病转为感病采用瓶内检测体系,在含有GA的MS培养基上培养野生型和cko,两周后,人工接种半活体和腐生寄生卵菌-致病疫霉菌,9d后发现,cko由抗病转变为感病,野生型感病性更强。(2)相对于野生型的感病,cko对腐生真菌--大丽轮枝菌,茄病镰刀菌和灰葡萄孢表现为抗病采用瓶内检测体系和离体叶片检测,分别人工接种大丽轮枝菌,茄病镰刀菌和灰葡萄孢于野生型和cko的莲座叶,分别经过7d,5d和5d后,cko表现出抗性,而野生型感病。(3cko和野生型一样对活体寄生真菌--番茄白粉菌表现为感病采用瓶内检测体系,人工接种番茄白粉病菌于野生型和cko莲座叶,5d后,取莲座叶双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野生型和cko叶片上都有孢子萌发,15d后,二者接种叶片上均有肉眼可见的白粉菌,故cko对活体寄生的番茄白粉病菌无抗性作用。(4)cko比野生型具有较强的抗盐性配置MS加盐筛选培养基,分别将野生型,cko播种于同一培养基上,春化3d后置于光照培养箱培养,9d后观察发现,浓度为1%的盐培养基上,野生型萌发率很低,cko的大部分都正常萌发。(5)cko比野生型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土培野生型和cko,移入土中3周后,对拟南芥野生型和cko停止浇水和营养液,18d后观察,野生型表现出发黄萎焉干枯,而cko叶片萎焉程度低。复水5天后,野生型死亡,突变体恢复正常。综上所述,通过筛选拟南芥RNAi突变体库,获得的KO基因被沉默的RNAi突变体cko具有广泛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抗性,kO基因是GA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说明GA参与了拟南芥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调控。在生物胁迫方面,突变体cko和野生型对活体寄生真菌(番茄白粉菌)表现出同样的感病性,而突变体cko对其他几种(半)腐生病原菌表现抗性,不同于野生型的感病表型。说明KO基因不是拟南芥活体寄生病原菌感病反应的关键基因,是腐生病原菌感病反应的关键基因。因此,KO基因是拟南芥对腐生病原菌引起的感病反应和非生物逆境反应的一个功能基因,暗示GA参与了这些反应的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贝壳杉烯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胡雅婷,高伟,刘雨佳,程琪庆,苏平.丹参类贝壳杉烯氧化酶(SmKOL)基因全长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
[2].王岩.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在拟南芥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14
[3].田义轲,王彩虹,白牡丹,殷豪,李节法.基于梨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PpKO序列的功能性SNP标记[J].园艺学报.2012
[4].胡宏敏,蒋芳玲,曹雪,吴震,王广龙.黄瓜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CKO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2
[5].欧春青,宣利利,姜淑苓,王斐,程飞飞.梨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
[6].宣利利.梨GA20-氧化酶和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7].田伟,田义轲,王彩虹,宋伟,李节法.苹果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果树学报.2011
[8].李节法,田义轲,王彩虹,田伟,宋伟.梨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PpKO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园艺学报.2010
[9].石琰璟,孙仲序,束怀瑞.草莓中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STGA3)中两个不同编码序列的克隆[J].园艺学报.2006
[10].田义轲,张继澍,王彩虹,戴洪义.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在柱型苹果中的表达探讨[C].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