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明治,费希特,柏拉图。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1](2016)在《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二叁十年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内局势,醒狮派的书生集团主张教育救国,要求国家管理教育——收回教育权,重视精神教育,重视师范教育。今天在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具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也应对其中的合理之处加以吸收利用。(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6年16期)
陈新忠,卢瑶[2](2016)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个体、大学、社会是现代大学运行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当国家力量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时,高等教育就会形成国家主义教育。国家主义教育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和西方大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忽视自身与个体、大学、社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要求政府坚持民主办学,保障受教育者权利;尊重大学理想,引导大学价值取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引入社会竞争机制。(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2016年08期)
高育莹[3](2016)在《日本明治前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国家主义,在理论上主张“精神的实体”高于一切,一切个人要求和个人道德都应从属于国家及国家的权利;在教育上则强调培养国家观念和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而压制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进而形成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日本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在明治维新改革之后,国家欲统一国民道德思想,并迅速实现国民教育“为国家”、“为皇国”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在西方近代理论的传入和传统儒教理论的融合下,逐渐完善和形成的。西方近代理论中以斯宾塞为代表的英国功利主义思想,以费希特为代表的德国国家主义思想,加之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理念在日本本土长期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近代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同时,在自由民权运动的社会背景推动下,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才最终得以确立。明治前期,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教育政策的颁布而发展,并通过明治各位思想家、政治家的不同阐释,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教育指导思想。福泽谕吉的“一国独立”、森有礼的“国权为首”,元田永孚的“忠君爱国”,井上毅的“实业兴国”,虽然实现方式不尽相同,但最终落脚点依然是国民教育从属于国家利益。教育本身就有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服务的特殊属性,但明治前期的教育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将这种天然的服务属性极端化,造成了日本近代教育的工具化。政治实践“忠君爱国”、经济实践“实业兴国”、军事实践“军国主义”,由于教育中过分强调在这叁方面中国家主义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也使得日本教育丧失了教导国民追求个人独立价值的功能,未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日本教育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6)
刘磊明[4](2016)在《从输入到生产:教育中国家主义思想的起承转合》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思想,经历了从模糊到创造,从草创到丰富的输入与生产过程。出于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需要,国家主义教育学培育以"国家"之名的新"精神联系",引导"国家至上"的价值意向。国家主义教育的具体策略包括选择能够表达联合意义的概念;专注于刻画共同情绪与意识的国家想象;将国家作为最高的社会单位,国家建构体现了全体国人渴望平等的诉求。教育中的国家主义是"解放的国家主义"和"自由的国家主义"的综合,不同于驯化教育。(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范双利,黄甫全[5](2016)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诞生于近代的国家主义教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形成国家主义学派,风靡一时。当今,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教育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杰出人才严重流失、极端个人主义与经济主义盛行等诸多挑战,促使我们要弘扬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培养捍卫国家利益的人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培养国民对国家的深厚眷恋之情,以捍卫国家安全和保护国家利益作为行动指南。因此,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完善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研制中国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课程体系。(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程兆敏[6](2016)在《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古希腊“叁哲”之一,柏拉图的思想研究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律学、文艺学等众多领域,并在这些学术领域做出了拓荒性的历史贡献。柏拉图的这些思想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体现于其宏富的着作之中,这些着作的集大成就是柏拉图成熟时期的作品——《理想国》。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教育看作国家的头等大事并将教育当作是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根本手段,构建出了极具国家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想体系。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育思想体系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观以及维护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的国家主义社会政治观的理论基础之上。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来源比较复杂,既离不开柏拉图一生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奴隶制由盛趋衰和剧烈的变革;也与他的阶级出身及其所受的教育和政治影响,特别是他亲身经历的政治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还受到当时斯巴达偏重于“公民受制于国家”和雅典注重于“培养完整的人”的两种不同教育实践经验的直接影响。依据等级制的人性论假设,柏拉图将教育对象严格限制在广义的护卫者阶层范围之内,以此为基础将教育目的划分为两个层级,其初级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城邦护卫者,高级目的是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哲学家—国王”。在柏拉图看来,这一教育目的的达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教育训练过程。依据年龄顺序、教育内容层次不同,柏拉图将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通过音乐教育和体育使护卫者达到感性认识;高级阶段主要通过几何、算术、天文、音乐、辩证法等的学习使护卫者达到理性认识,再附之以相应实践磨炼使护卫者最终成长为最高统治者。在此过程中,柏拉图强调要凭借国家强制力来统一规划和全面管理教育活动,借助美德教育和法律制度两种手段规范教育实践,同时发挥启发引导和强制灌输双重教育方法的功效,以此来保证国家主义教育目的的实现。综观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全貌,其所体现出的立国兴邦的教育功能观在增强国家力量与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全面和谐的教育内容观在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发展与实践方面、终身发展的教育过程观在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仍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大力实践。与此同时,受维护奴隶主贵族专制等级社会的建构初衷以及为培养城邦最高统治者的教育制度和内容设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还被一些学者视为近代极权主义的理论渊源。(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30)
吴冬梅[7](2015)在《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派教育思想中的民族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世界主义弊端的暴露,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余家菊、李璜、陈启天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主张发扬国魂,养成国民自尊的精神,国民应服务于国家,要求国家统一,国家独立,国家昌荣。在教育上,国家主义派认为国家主义教育的真髓为教育应由国家办理或监督,教育应保卫国权,教育应奠定国基,教育应发扬国风,教育应鼓铸国魂,教育(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期刊2015年35期)
张永富[8](2013)在《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希特是德国杰出的教育思想家,较早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理念,对德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教育史学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对国家主义教育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对于国家主义教育的本质、目的、教育教学原则有着独特而科学的认识;同时,他对国家之于教育的控制权以及学者的教育等也有着很好的解读。费希特将其社会历史观、民族国家观以及人的学说与教育相结合,阐述了独具特色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重难点和创新点。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研究方向,厘清了研究思路。第二部分:较为详尽的叙述了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其相关着述。对于费希特的人生历程、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及着作等作出了相关概括整理。第叁部分:主要介绍了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从费希特哲学思想中剥离出主要的叁个学说(即民族国家学说、社会历史学说以及人的学说)作以概要说明,阐明了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基。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统和相关资料,概括归纳出了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六个方面(即国家主义教育的本质、目的、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国家之于教育的领导权、国民教育制度构想和学者的教育)进行具体的剖析,是为全文的主体部分。第五部分:对于费希特本人的历史地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启示作了简要的描述。(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10)
赵炎才[9](2010)在《民初国家主义派道德教育思想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期,为救亡图存,国家主义派围绕消除内外危机,根除国民劣根性,谋求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传统道德近代化,培育近代立国精神等方面论证了道德之于国家的时代价值。同时,他们系统诠释了道德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识见,以爱国为近代国民的核心理念,培育近代理想人格,明确近代国民基本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救国途径等思想。欲藉此培育国民共同精神,建设中国新型近代国家。(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10年03期)
肖海艳[10](2010)在《陈启天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启天是1920年代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既导源于寻求富强的"国家主义"诉求,又是针对当时教育界的时弊而起。五四后,教育界呈现出重个性轻国性、重个体轻国家的倾向。基于建设民族国家和保存民族文化的双重关怀,他从教育主权、宗旨、政策、内容等方面,建构了国家主义教育理论。其理论在当时具有历史合理性,也表现出民族主义的褊狭面相。当今,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继续其理论,发扬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立价值和地位的课题,克服轻个体独立价值的不足,对于当今教育界无疑仍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0年06期)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个体、大学、社会是现代大学运行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当国家力量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时,高等教育就会形成国家主义教育。国家主义教育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和西方大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忽视自身与个体、大学、社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要求政府坚持民主办学,保障受教育者权利;尊重大学理想,引导大学价值取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引入社会竞争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王月.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刍议[J].新西部(理论版).2016
[2].陈新忠,卢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评论.2016
[3].高育莹.日本明治前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4].刘磊明.从输入到生产:教育中国家主义思想的起承转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
[5].范双利,黄甫全.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程兆敏.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7].吴冬梅.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派教育思想中的民族认同研究[J].福建教育.2015
[8].张永富.费希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赵炎才.民初国家主义派道德教育思想透析[J].长江论坛.2010
[10].肖海艳.陈启天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