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斐/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材料再造指的是材料本身的创新设计,它具有极强的实验性、偶然性。在皮鞋设计中,材料再造丰富的表现手法,能使我们获得独具特色的材料,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意灵感,在提供一定特色设计构想的同时使皮鞋呈现出实用性以外的艺术性和时尚性。
【关键词】材料再造;皮鞋设计;作用
一、概念
皮鞋设计中的材料再造,就是对皮鞋制作材料的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加工设计。即在符合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将原有材料采用传统、现代或两者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解构、重组、再造、提升来改变材料原本的特征和形态[1],是达到丰富和创新材料的重要手段。
二、特点
(一)实验性。材料再造设计具有极强的实验性。因为它是对材料、质感、色彩、图案等诸多元素的一种实验性组合,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得到不同的设计方案,所以必须通过对它们的反复尝试与对比才能获得准确的表达。
(二)偶然性。材料再造这种实验性的创造,需要敏感把握不同元素组合的随机效果,及时把握最佳的设计表达方案。当然,这种偶然性要以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选择。
三、表现手法
按照材料再造设计的最终效果,可归纳为:加法设计、减法设计、变形设计。
(一)加法设计。在原有材质的基础上进行添加设计。设计方法是将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排列、组合、叠加、堆积等添饰手段,形成立体的、和谐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富有创意的外观。或通过对原有材料的贴钻、刺绣、染色、绘画等手段改变其外观,如图3-1。
图3-1以材料的加法手法设计的鞋款图3-2以材料的减法手法设计的鞋款
(二)减法设计。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雕刻镂空、撕裂、磨损等手段改变其原有面貌,形成另一种状态的技艺形式。如图3-2。
(三)变形设计。通过线变面的编结方式,使材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图3-3。
图3-3以材料的变形手法设计的鞋款图4-1金属质感亮面球鞋材质
四、材料再造设计对皮鞋设计的作用
对于当今社会,时尚、流行、独特这类的词汇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人们的这种追求中,穿着新潮已经成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纵看国内外的皮鞋设计,加以比对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设计者大多停留在“就开发鞋款而开发鞋款”的阶段,因此尽管他们提供了众多的色彩、外观,但是因为缺少突出、鲜明的创意理念,而使皮鞋的设计没有突破总显得千篇一律;相比之下,国外设计者侧重于“围绕创意理念的表达来开发鞋款”,这就使得他们的设计更加的自由、轻松,设计出来的产品独特性强抓人眼球。
对于皮鞋而言,材料的创意设计逐渐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皮鞋的设计已不仅仅以舒适实用为目的,而是更多地趋向于通过外观风貌表达自身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品味。
别具特色、风貌各异的材质,精美的纹样和图案,越来越接近纤维艺术的夸张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些都将成为评价皮鞋设计好坏的重要因素。材料创意设计对皮鞋设计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获得独特的材质。对于皮鞋设计而言,往往是从材质的创意设计开始的,这是皮鞋设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很多材质的产生正是通过这种创意设计的手法来寻找灵感的。如果通过皮鞋材质的创意设计获得新的外观,那么势必会带来皮鞋外观的革新。如图4-1AlejandroIngelmo以新研发的独特颜料合成皮设计的金属质感亮面球鞋材质;图4-2将玫瑰花的立体形态设计出的材质用于鞋面,通过简单的鞋款就可以表现出独特性。因此借鉴来自纤维艺术的一些构思方式和表现手法,将其运用在皮鞋设计中,将会为皮鞋材质的创意设计提供灵感。
4-2独特材料设计的鞋款图4-3外形的延展设计
(二)获得外型延展及其改变外观的设计构想。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外轮廓较为固定的设计。针对这种特性,如果没有任何设计构思和表达要求而一味地对固有的外型进行排列组合是很难设计出优秀作品的;所以通过材料的创意设计,不但可以启发设计师产生更好的灵感来设计,更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外轮廓获取更多的型的设计,如图4-4所示。因此材料创意设计可以为皮鞋外型延展设计提供灵感。
图4-4改变皮鞋外型的设计图4-5皮鞋的局部装饰设计
(三)获得皮鞋局部装饰细节的设计构想。具有强烈外观风貌的材料创意设计小样不仅提供了所选材质、色彩、肌理等组合方案和表现手法,更直观地表达了设计师的喜好和理念,这些也许会成为皮鞋的局部装饰细节,也许会统领整个皮鞋设计的外观风貌,呈现出强烈的设计师个性风采和时尚品味,如图4-5。而这种对于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把握是衡量设计师设计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五、结束语
材料创意设计原本是服装设计获取灵感、拓展设计、丰富装饰细节、完善外观风貌、传达设计师理念的重要途径,借鉴这一方法使得皮鞋设计进一步充实拓展,这也是皮鞋设计创新的可行之路,是丰富皮鞋外观风貌和表现手法的重要实验方式,也是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得以物化、赋予材料和鞋款以人文特色和生命力的重要表达途径。
【参考文献】
[1]孙荪.面料造型创意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