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燕山构造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燕山,盆地,白垩,土城,过程,凤山,古生代。
燕山构造带论文文献综述
史肖飞,刘少峰,林成发[1](2019)在《燕山构造带西段千家店盆地生长构造与生长地层》一文中研究指出Izanagi板块在晚中生代向NW前进式俯冲于欧亚板块东部之下,诱发形成了燕山构造带一系列挤压构造,然而构造的具体形成时间以及弥散分布于燕山构造带的山间盆地的控盆构造属性、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基于对北京北部千家店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的沉积作用、物源及盆缘、盆内构造的精细研究,认为:千家店盆地西缘发育断展褶皱型生长构造与生长地层,土城子组第二段顶部和第叁段地层在盆地西缘生长,它们受控于翼部旋转模式的断展褶皱作用;千家店盆地内发育的两条小型逆冲断层,均表现为盆地基底下马岭组逆冲于土城子组地层之上,可能控制了断弯褶皱型生长地层的发育;盆地"源-汇"过程分析表明,尚义-平泉断裂上盘基底地层为千家店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地层的主要物源区;断展褶皱型生长地层底界面处火山岩获得的最年轻的一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0.8±2.4)Ma,它可能代表了断展褶皱型生长构造活动的起始时间.千家店盆地断展褶皱型生长构造和生长地层的发现,证明了千家店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是受控于褶皱-逆冲作用的山间挠曲盆地.近E-W向的尚义-平泉断裂与NE向的千家店逆冲断层和盆内的两条逆冲断层可能构成一个统一的右行走滑式逆冲构造系统,共同控制了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的沉积,其构造作用可能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初Izanagi板块向NW的前进式平板俯冲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魏红红,武国利,段亮[2](2015)在《燕山构造带叁迭系地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对燕山构造带叁迭系不同岩性组时代的确定主要根据植物化石和区域岩性对比,认为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下叁迭统,二马营组为中叁迭统.通过对承德下板城盆地和平泉营子盆地叁迭系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分析,本次研究揭示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皆为上叁迭统.砂岩碎屑锆石年龄还揭示,早期认为属于中-上二迭统石盒子组的上段和上覆孙家沟组实属早叁迭世末-中叁迭世沉积.本文将石盒子组上段与孙家沟组合并,新命名为营子组;同时用丁家沟组、下板城组和胡杖子组分别替换现在使用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野外地层和岩相分析证明,石盒子组上部安山岩层的顶面是一个沉积间断面,标记了中二迭统与下-中叁迭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营子组曲流河沉积指示在早叁迭世末-中叁迭世构造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而上叁迭统丁家沟组和胡杖子组砂质/砾质辫状河、冲积扇、扇叁角洲、深湖沉积与火山岩组合代表强烈伸展断陷活动.新的叁迭系地层划分、时代限定和沉积过程恢复对深入了解早中生代燕山构造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林少泽,朱光,赵田,宋利宏,刘备[3](2015)在《燕山构造带北部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构造带北缘喀喇沁地区发育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是认识该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岩浆岩的系统定年及各期构造变形事件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构造带在早石炭世晚期一早二迭世处于古亚洲洋俯冲背景下的活动陆缘环境,出现了弧岩浆活动。中二迭世古亚洲洋沿索伦克缝合线关闭,使得燕山构造带成为周缘前陆挤压变形带,并对应着岩浆活动的平静期。之后燕山构造带分别出现了晚二迭世一叁迭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4期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活动。在这些岩浆活动之间的平静期,先后发生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3期挤压事件。这些现象还表明,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板内环境下岩浆活动发生在伸展背景中,而岩浆活动平静期多对应区域挤压活动。(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林少泽,朱光,严乐佳,宋利宏,刘备[4](2013)在《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挤压变形事件的构造与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构造带的早期变形历史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报道了该构造带北侧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南部变质基底内的早期变形构造特征与定年结果.野外构造观察发现,这一基底变形带内具有陡立的、NWW-SEE走向的片麻理,NWW-SEE向的平缓矿物拉伸线理及大量片内或同斜褶皱.一系列运动学指向标志显示其是一个NWW-SEE向陡立的左旋走滑韧性变形带.通过LA-ICP-MS锆石微区定年,该基底变形带内被完全置换的变形二长花岗岩脉给出271 Ma的结晶年龄,未变形岩脉、岩株和岩体给出了251~250和210 Ma的结晶年龄,从而可靠地限定了这期缩短背景下的变形发生在271~251 Ma之间(中-晚二迭世).再结合前人对燕山构造带后造山岩浆岩的定年结果,推断这期缩短背景下的变形发生在中二迭世(271~260 Ma).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索伦缝合线的最终闭合时间也是发生在中二迭世,晚二迭世转入后碰撞伸展.因而,燕山构造带中二迭世发生的强烈缩短变形是兴蒙造山带碰撞造山而导致的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前陆变形,随后再迭加燕山运动的挤压变形.(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3年34期)
张英利,孟庆任[5](2008)在《燕山构造带中段早白垩世盆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构造带中段主要包含3个早白垩世盆地,即滦平盆地、凤山盆地、石人沟盆地。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相分析、古水流的恢复以及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研究,认为燕山构造带中段早白垩世盆地发育分为叁个阶段,即早期火山喷发阶段、中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晚期填平阶段。早期发育强烈的火山作用,形成以酸性火山岩为主的张家口组;中期盆地主体呈半地堑状,受单一边界主断层控制,盆地相互独立,盆地边缘以冲积扇砾岩和扇叁角洲砂岩、砾岩沉积为主,盆地中心为湖泊细粒沉积。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于北部和/或西部的变质岩基底。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边界正断层的控制,断层下盘基底岩石的抬升与盆地边界正断层活动相关,从而成为盆地主要的物源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张英利,孟庆任,渠洪杰[6](2008)在《燕山构造带凤山盆地早白垩世的沉积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凤山盆地是燕山构造带内的一个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盆地内沉积岩相和相组合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带,并显示明显的空间变化。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以冲积扇砾岩和扇叁角洲砂岩、砾岩沉积为主,盆地中心为湖泊细粒沉积。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北部和西部变质岩基底。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过程主要受北缘和西缘张性断层的控制。断层下盘基底岩石的抬升与盆地边界正断层活动相关,从而成为盆地主要的物源区。凤山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火山喷发阶段、中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晚期填平阶段。(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张英利,渠洪杰,孟庆任[7](2007)在《燕山构造带滦平早白垩世盆地沉积过程和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滦平盆地是燕山构造带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伸展盆地。对盆地内沉积岩相和相组合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带并显示明显的空间变化。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以冲积扇砾岩和扇叁角洲砂岩、砾岩沉积为主,盆地中心为湖泊细粒沉积。河流相砂岩和砾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南部。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于北部和西部老变质岩基底,仅少部分沉积物来自盆地的东南缘。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北缘和西缘张性断层的控制,断层下盘基底岩石的抬升与盆地边界正断层活动相关,从而成为盆地主要的物源区。滦平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叁个阶段:即早期火山喷发阶段、中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晚期填平阶段。滦平盆地代表了早白垩世燕山构造带其它同类盆地的发展过程,它们皆以小型独立的盆地发育为特征。(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渠洪杰,孟庆任,张英利[8](2006)在《燕山构造带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盆地火山-沉积地层 充填过程和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地区上侏罗统主要包括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2套地层。根据这2个组中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的数据,认为这2个组的主体应是同期形成的,而非简单的上、下层关系。通过岩相、相组合、古流向和物源分析,对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认为盆地发育的早期沉积物虽主要来自于北部,但并非受控于北部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尚义-平泉断裂带具有明显的走滑特征,并控制了当时的火山喷发。提出了一个新的盆地演化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火山-沉积地层的发育、古流向、物源区的变化和盆地的构造-沉积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6年11期)
张拴宏[9](2004)在《燕山构造带内蒙古隆起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华北地块北缘的燕山构造带,是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地区之一,以中新生代强烈的板内变形而闻名于世。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国内外学者就这一地区中新生代及早前寒武纪的地质与构造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但是对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期间的变形历史及内蒙古隆起的剥露过程仍知之甚少。在燕山构造带北缘的内蒙古隆起内,发育了大量的晚古生代侵入岩,但对其侵位时代一直没有准确限定。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还发现,在内蒙古隆起主要韧性剪切带内,存在有晚古生代的构造变形记录。这些侵入岩及韧性剪切带一起,构成了沿内蒙古隆起出露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由于该带内的侵入岩及变形带常被侏罗—白垩纪地层不整合覆盖,因此记录了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变形及剥露的历史,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以发育于燕山构造带北部内蒙古隆起东段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为研究对象,运用锆石SHRIMP U-Pb测年、K-Ar热年代学、压力估算、宏微观构造变形分析、构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对岩体侵位时代、岩体及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历史、岩体剥露过程及幅度大小、岩体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力学背景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燕山构造带板内变形的启动机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取得一些新的认识及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以往所认为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系内,发现了大量的晚古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其中隆化石英闪长岩、大光顶石英闪长岩、波罗诺石英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311±2 Ma、327±8 Ma、303±4 Ma,虎什哈花岗岩及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304±3 Ma和301±8 Ma,说明这些岩体均侵位于晚古生代,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由于这类岩体普遍被侏罗—白垩系不整合覆盖,且不整合面上覆盖的最老地层为下侏罗统南大岭组,因此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岩体经历了明显的抬升及剥露过程,至早侏罗世岩体主体已剥露至地表。这些岩体的发现也表明内蒙古隆起现今广泛出露的深位岩石是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的构造变形过程中逐步剥露出来的。另外还获得了丰宁光岭山钾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53±4 Ma,表明该岩体侵位于二迭纪末期。2、通过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区侵入岩SHIMP U-Pb测年及前人已经发表的同位素测年资料,确定晚古生代期间本区分别在早泥盆世(400±10 Ma)、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315±15 Ma)及二迭纪末—叁迭纪初(250±10 Ma)发生过叁期明显的岩浆活动。其中早泥盆世岩浆岩主要为碱性岩类,以水泉沟碱性杂岩体为代表,同期侵入的还有一些沿断裂带分布的超基性—基性岩;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岩浆岩主要为闪长岩类,以隆化石英闪长岩、大光顶石英闪长岩、波罗诺石英闪长岩及孤山闪长岩体为代表:二迭纪末—叁迭纪初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以韩家店花岗岩、光岭山花岗岩体为代表。3、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显微构造研究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侵位的岩体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韧性或韧—脆性变形,但不同时代侵位岩体的变形特征又有明显差别。1)早泥盆世水泉沟岩体的变形与尚义—赤城韧性剪切带密切有关,变形形式以韧性剪切带为主,变形温度为450℃—500℃,为中地壳层次的变形,变形时代在早石炭世末期(320Ma±)。2)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岩体的变形受韧性剪切带和强挤压应力作用下同侵位构造变形两种因素控制,即岩体在强挤压应力条件下主动侵位,由于强烈的膨胀及侧向挤压,形成了呈环状分布的面理及放射状分布的线理;在岩体侵位后期未完全冷却条件下由被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改造。如隆化岩体及大光顶岩体在侵位后期未完全冷却情况分别被丰宁—隆化剪切带及大光顶剪切带改造,而波罗诺岩体及虎什哈岩体受剪切带的影响不明显,仅保留了强挤压应力条件下主动侵位所形成的同侵位构造。这类岩体的变形温度为450℃—500℃,变形时代约为早石炭世末期—晚石炭世(330—300 Ma)。3)二迭纪末—叁迭纪初岩体变形温度300—450℃,为中浅地壳层次变形,变形时间在250 Ma之后。4、对前人在内蒙古隆起内确定的主要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野外及室内研究。这些韧性剪切带主要为近E—W向,运动性质主要为由北向南的剪切。而位于近E—W向韧性剪切带之间的NE—NEE向韧性剪切带则具有左旋逆冲性质。这些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俯冲—消减—碰撞所产生的近N—S向挤压应力有关。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中生代期间本区主要强烈活动的脆性断裂带与这些早期的韧性剪切带有明显的继承性。5、通过变形矿物的同位素测年及构造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燕山地区晚古生代期间至少存在有4期明显的构造变形,其变形时代分别为早泥盆世(400 Ma左右)、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320—300 Ma)及早二迭世(280—260 Ma)及晚二迭—早叁迭世(250 Ma之后)。构造变形与岩体侵位时代有明显对应性,但又不完全一致。早泥盆世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及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的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两次强烈的俯冲—消减相对应,而早二迭世构造变形可能是蒙古地块与华北地块的最终碰撞拼合及古亚洲洋的消失在华北地块北缘的响应;早叁迭世构造变形则可能代表了燕山构造带板内变形的开始。这些多期次的构造变形及岩浆活动,构成了燕山地区规模巨大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6、运用矿物压力计对各岩体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其中早泥盆世岩水泉沟岩体的平均剥露幅度近20km;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岩体的平均剥露幅度为14 km左右。在此基础上推算出内蒙古隆起晚古生代初至早中生代期间(侏罗纪之前)的剥露幅度约为20 km;晚石炭世初至早中生代期间的剥露幅度约为14 km。结合主要岩体热历史资料,对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内蒙古隆起的隆升及剥露过程进行了探讨。7、运用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Nd、Pb、O等同位素资料。对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形成环境、物质来源及成因进行了研究。1)早泥盆世水泉沟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华北地块北缘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及尚义—赤城深大断裂(韧性剪切带)的活动有关。物质来源为地幔或地幔与下地壳物质的混合,可能为幔源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在成岩过程中有地壳物质混合及太古宙变质基底的广泛参与。2)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花岗质岩石具火山弧性质的花岗岩,为Ⅰ型花岗岩。岩体的物源为壳—幔混合,并不同程度地同熔有太古宙变质基底片麻岩的成分。岩体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属钙碱性系列的岩石,这些岩体的侵位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3)二迭纪末—叁迭纪初花岗岩主要为一套后造山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之后伸展环境,这套岩系的广泛出现,表明此期二迭纪末本区北侧蒙古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已经完成。4)晚叁迭世岩体物源虽以幔源或壳—幔混合为主,但已具有后碰撞花岗岩和板内花岗岩的特征,也表明岩体形成于蒙古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拼合之后。对内蒙古隆起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不同时期侵入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的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拼合的时间应在300 Ma(火山弧花岗岩的最新侵位年龄)—260 Ma(碰撞后花岗岩的最早侵位年龄)之间,结合构造变形年代学资料,推测两板块最可能的碰撞拼合时间为280—260 Ma。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晚古生代华北地块北缘应为—主动大陆边缘,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于华北地块之下,在华北地块北缘发育了规模较大的构造—岩浆岩带。8、对燕山构造带中生代板内变形的启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由于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期间处于板块俯冲消减带边缘,受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俯冲—消减—碰撞构造过程的影响,在本区发育了大量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变形带及岩浆活动。这些构造变形带的存在,成为本区重要的构造薄弱带,而大量发育的岩浆侵入活动则提供了促使岩石圈局部软化的热源并形成了大量的热软化带。这些先存构造薄弱带及热软化带为燕山板内变形启动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基础。因此,燕山中生代板内变形带是在晚古生代板缘构造变形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4-06-08)
燕山构造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早期对燕山构造带叁迭系不同岩性组时代的确定主要根据植物化石和区域岩性对比,认为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下叁迭统,二马营组为中叁迭统.通过对承德下板城盆地和平泉营子盆地叁迭系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分析,本次研究揭示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皆为上叁迭统.砂岩碎屑锆石年龄还揭示,早期认为属于中-上二迭统石盒子组的上段和上覆孙家沟组实属早叁迭世末-中叁迭世沉积.本文将石盒子组上段与孙家沟组合并,新命名为营子组;同时用丁家沟组、下板城组和胡杖子组分别替换现在使用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野外地层和岩相分析证明,石盒子组上部安山岩层的顶面是一个沉积间断面,标记了中二迭统与下-中叁迭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营子组曲流河沉积指示在早叁迭世末-中叁迭世构造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而上叁迭统丁家沟组和胡杖子组砂质/砾质辫状河、冲积扇、扇叁角洲、深湖沉积与火山岩组合代表强烈伸展断陷活动.新的叁迭系地层划分、时代限定和沉积过程恢复对深入了解早中生代燕山构造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燕山构造带论文参考文献
[1].史肖飞,刘少峰,林成发.燕山构造带西段千家店盆地生长构造与生长地层[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2].魏红红,武国利,段亮.燕山构造带叁迭系地层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
[3].林少泽,朱光,赵田,宋利宏,刘备.燕山构造带北部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分析[J].地质科学.2015
[4].林少泽,朱光,严乐佳,宋利宏,刘备.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挤压变形事件的构造与年代学证据[J].科学通报.2013
[5].张英利,孟庆任.燕山构造带中段早白垩世盆地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
[6].张英利,孟庆任,渠洪杰.燕山构造带凤山盆地早白垩世的沉积过程[J].地质学报.2008
[7].张英利,渠洪杰,孟庆任.燕山构造带滦平早白垩世盆地沉积过程和演化[J].岩石学报.2007
[8].渠洪杰,孟庆任,张英利.燕山构造带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盆地火山-沉积地层充填过程和构造演化[J].地质通报.2006
[9].张拴宏.燕山构造带内蒙古隆起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