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压论文_马文端

导读:本文包含了静息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括约肌,食管,肛门,直肠,中药,贲门,脊髓。

静息压论文文献综述

马文端[1](2018)在《研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的基础上实施健脾理气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和酸反流水平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和酸反流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采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疗效显着,可以有效改善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和酸反流水平,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47期)

林天耀,蔡柏,赵亮[2](2017)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RDQ量表评分、食管测压水平、24 h食管pH水平及SF-36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反酸嗳气、胃脘胀满、双胁疼痛、胸闷、食欲不振及大便不畅积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反酸、反流、烧心及胸痛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食管测压水平、24 h食管pH水平及SF-36评分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H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且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7年31期)

郑春艳,曹锦绣,罗树玲,白治英,晋雅凌[3](2016)在《分娩方式对阴道静息压和盆底强度及耐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分娩方式对阴道静息压、盆底强度和耐力有何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之间初产妇27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调查研究。研究运用压力法在妊娠中期和产后6周两个阶段分别测定产妇阴道静息压、盆底强度和耐力,以探讨其影响。结果:不同分娩方式组内比较发现,剖宫产产妇阴道静息压显着降低7.73%(t=127.321,P=0.005),而盆底强度和耐力无显着变化(P>0.05);自然分娩和阴道助产分娩后,产妇阴道静息压、盆底强度和耐力均显着降低(P<0.001)。剖宫产与阴道分娩(自然分娩和阴道助产分娩)产后6周的VRP与PFM强度及耐力差异显着(P<0.001),但自然分娩和阴道助产分娩之间无显着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剖宫产的分娩方式与ΔVRP(回归系数B:-8.3,95%CI:-11.8~-4.9,P<0.001)、ΔPMF耐力(回归系数B:-111.7,95%CI:-157.1~-66.1,P<0.001)、ΔPMF强度(回归系数B:-16.4,95%CI:-21.1~-10.5,P<0.001)显着负相关。结论:阴道分娩显着降低产妇阴道静息压、盆底强度和耐力,而剖宫产对其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尹淑慧,丁健华,赵玉涓,卓光鑚,张斌[4](2016)在《肛管静息压与短暂肛门括约肌松弛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静息状态下短暂肛门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anal sphincter relaxations,TASRs)的出现规律,与肛管静息压(anal resting pressure,ARP)的关系,探讨TASRs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完成肛门直肠测压。方法对2015年1月1日~10月31日期间来我科进行测压检查的便秘患者33例,肛门潮湿瘙痒患者13例,健康志愿者13例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延长肛管静息压检测时间至15 min,对测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 min内叁组均有TASRs出现(10/13、19/33、11/13)且出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息压高于60 mm Hg时TASRs更容易出现(39/41),TASRs的出现组与不出现组的肛管长度(2.71±0.89 vs 2.32±1.05)、初感觉容量(51.8±32.52 vs 63.0±36.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R的抑制深度(54.28±16.81 vs 40.46±1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SRs较普遍存在,从而导致静息压处于一个波动的范围内,建议静息压按范围取值,并在不同时段进行不同的测压检测项。TASRs与RAIR可能具有同质性,TASRs大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少数过于深大的TASRs可能具有病理意义,并且部分能被感知。(本文来源于《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赵军梅,王其彰[5](2013)在《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贲门失弛症是常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作者等曾对58例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测压所见有:①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②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③食管腔内压力升高。除此之外,还发现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异于常人,现报告如下。病例与方法本组共58例,其中男20例、女(本文来源于《食管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刘玉豪[6](2007)在《脊髓功能恢复程度与肛门外括约肌肌力、肛管静息压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恢复期,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肛门外括约肌肌力也经历出现→微弱→增强的过程,如果仅以“存在”来表示,则表现不出其强弱差别及恢复变化的过程。同时还发现脊髓损伤的患者如果肛管很松弛,其各种低级脊髓中枢反射和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都不会出现,出现上述反射和自主收缩者其肛管均较紧张。肛管紧张程度可以用肛管静息压(ACRP)来表现,为此作者对肛门外括约肌肌力进行了量化分级,并初步应用于脊髓不完全损伤恢复期,以观察其在判定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同时作者观测了肛管静息压及其在腰麻后数值变化,及其与肛管粘膜反射(ACER)、球海绵体反射(BR)、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的数值关系。方法:本组选择70例无脊柱脊髓疾患和肛肠疾患需要在腰麻下进行手术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肛门外括约肌(EAS)组,20个研究对象;第二组肛门静息压(ACRP)组,50个研究对象。常规腰麻方法穿刺及注药,穿刺部位:L2~3或L3~4棘间,麻药:0.75%的布比卡因15mg。注药后头高足低与水平成约15°角,麻醉起效后侧卧测量。1、肛门外括约肌(EAS)组,测量所有患者的肛门外括约肌肌力,并在相应的时期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的神经学及功能分类标准,分别记录双下肢感觉运动ASIA评分(L2平面以远)。观察时间为麻醉前、麻醉起效后约5min、麻醉后1h、麻醉后1.5h麻醉后2h,以后每隔1小时测量1次,直至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共10次。比较叁者麻醉消退过程中开始恢复的时间顺序和恢复的速度。它们之间的相关性。2、肛门静息压(ACRP)组,测量所有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粘膜反射(ACER)收缩压最高值、球海绵体反射(BR)收缩压最高值。并在相应的时期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的神经学及功能分类标准,记录双下肢感觉运动ASIA评分(L2平面以远)的总分。观察时间为麻醉前、麻醉起效后约5min、麻醉后0.5h,以后每隔半小时测量1次,直至术后5h,共12次。比较叁者麻醉消退过程中开始恢复的时间顺序和恢复的速度,分析ACRP与上述数值的相关性。结果:在肛门外括约肌组我们发现:在麻醉消退过程中,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神经功能状态的改善,肛门外括约肌肌力也逐渐改善,只是在时间上要滞后于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的改善。肛门外括约肌肌力可以部分反映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在肛管静息压组我们发现:正常成年人ACRP约为60mmHg。腰麻充分后脊髓低级中枢、马尾神经完全抑制,肛管松弛,静息压约为20mmHg,ASIA评分、肛管粘膜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均为零。在麻醉消退过程中,随着脊髓、马尾神经功能恢复,ACRP、ASIA评分、ACER、球海绵体反射均经历由弱至强的相似的恢复过程。ACRP与ACER、球海绵体反射相比,在腰麻恢复过程中恢复得最早。肛管静息压(ACRP)与ASIS评分、肛管粘膜反射(ACER)、球海绵体反射(BR)呈正相关关系。ACRP可部分反映ASIS评分、肛管粘膜反射(ACER)、球海绵体反射(BR)的变化。结论: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力量存在梯度,这与神经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肛门外括约肌肌力强弱能反映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肛管静息压(ACRP)与ASI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其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最为敏感,能最及时反映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7-03-01)

Alper,D.,Ram,E,Stein,G.Y.,Dreznik,Z.,廖新华[7](2006)在《痔切除术与侧括约肌切开术后肛管的静息压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PURPOSE: The role of high anal pressur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emorrhoids and anal fissures is debated. We compared resting anal pressures following left lateral sphincterotomy and hemorrhoidectomy in a prospective manometric study with emphasis on the recovery of the internal anal sphincter activity. METHODS: Included in the study were 38 patients with third-degree or fourth-degree symptomatic hemorrhoids who underwent hemorrhoidectomy, 50 patients with anal fissure who underwent sphincterotomy, and 12 healthy patients who served as controls. All patients with anal fissure or hemorrhoids underwent periodic manometric evaluation: 1 month before surgery and 1,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control group had three manometric evaluations 6 months apart. RESULTS: Baseline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the fissu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hemorrhoid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38 ±28.4 mmHg vs. 108.4 ±23 mmHg vs. 73 ±5.9 mmHg, P < 0.0001). Twelve months after surgery, anal resting pressure remain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baseline measurements in both the fissure (110 ±18.2 vs. 138 ±28.4, P < 0.0001) and hemorrhoid groups (103.6 ±21.5 vs. 108 ±23, P < 0.0001), but both remaine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03.6 ±21.5 mmHg vs. 73 ±5.9 mmHg, P < 0.0001). CONCLUSIONS: Resting pressure is elevated in hemorrhoid and anal fissure patients. After surgery the anal resting pressure is reduced but is still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ostsurgical reduction of anal resting pressure against recurrence.(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期刊2006年Z1期)

谢胜,颜春艳,蒋应玲,张志杰,朱初良[8](2004)在《胃食管反流症24h酸碱监测及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胃食管反流病 (GERD)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 (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 )反流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1] 。该病发生率较高 ,病情易反复。笔者通过对2 36例具有GERD症状的患者进行了 2 4h食管酸碱监测及LE(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谢胜,颜春艳,蒋应玲,张志杰,朱初良[9](2004)在《416例胃食管反流症患者24小时酸碱监测及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418例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了24小时食管酸碱监测分析及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测定分析,探讨其发病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理论线索。现报告如下: 一、方法: 1、临床资料:2003年01月—2004年09月间,418例(其中男169例,女249例,平均年龄38.7岁,范围20岁—78岁)表现为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反酸、反食)和(或)非典型症状(胸痛、恶心和上腹疼痛)及消化道外症状(口腔、咽喉部、肺及其他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4-10-01)

谢胜,颜春艳,蒋应玲,朱初良,张志杰[10](2004)在《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及肛门直肠压力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及50例正常人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及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变化及肛门直肠运动功能,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材料及方法一、研究对象按罗马Ⅱ诊断标准2003年3月-10月, 择取广西柳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及门诊60例功能性便(本文来源于《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期刊2004年01期)

静息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RDQ量表评分、食管测压水平、24 h食管pH水平及SF-36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反酸嗳气、胃脘胀满、双胁疼痛、胸闷、食欲不振及大便不畅积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反酸、反流、烧心及胸痛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食管测压水平、24 h食管pH水平及SF-36评分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H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且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息压论文参考文献

[1].马文端.研讨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2].林天耀,蔡柏,赵亮.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3].郑春艳,曹锦绣,罗树玲,白治英,晋雅凌.分娩方式对阴道静息压和盆底强度及耐力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6

[4].尹淑慧,丁健华,赵玉涓,卓光鑚,张斌.肛管静息压与短暂肛门括约肌松弛的临床研究[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6

[5].赵军梅,王其彰.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的变化[J].食管外科电子杂志.2013

[6].刘玉豪.脊髓功能恢复程度与肛门外括约肌肌力、肛管静息压关系的初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

[7].Alper,D.,Ram,E,Stein,G.Y.,Dreznik,Z.,廖新华.痔切除术与侧括约肌切开术后肛管的静息压变化[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

[8].谢胜,颜春艳,蒋应玲,张志杰,朱初良.胃食管反流症24h酸碱监测及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变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

[9].谢胜,颜春艳,蒋应玲,张志杰,朱初良.416例胃食管反流症患者24小时酸碱监测及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变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

[10].谢胜,颜春艳,蒋应玲,朱初良,张志杰.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及肛门直肠压力变化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4

论文知识图

4治疗前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D扣l...LES静息压提示肛管静息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右为压力曲线图图2ARMs患儿肛门直肠测压示...肛周脓肿主灶切开加弧形多切口开窗引流...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测量值(cmHz...

标签:;  ;  ;  ;  ;  ;  ;  

静息压论文_马文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