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SAMP8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双[1](2021)在《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益智咀嚼片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经化裁重组而得的一种具有填精益髓、养血补虚、安神益智功效的保健食品,为进一步开发益智咀嚼片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对益智咀嚼片的处方配伍、制备工艺、功能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考证,对该方中各药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分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检验组方思路的合理性;同时采用功能学实验对处方不同剂量进行优选,采用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选;采用东莨菪碱模型小鼠通过跳台实验、避暗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验证处方改善记忆的功能。此外,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并筛选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障碍的潜在作用靶点,为其潜在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子对接技术以验证靶点预测的可靠性来进一步阐释益智咀嚼片处方配伍特点。提取工艺中对处方中的原料药经过前处理后,采用了正交设计试验,考察指标为总皂苷的含量,对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加水量、煎煮次数为四个因素,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进行考察,确定水提取的工艺参数,从而选择最佳的水提工艺,并加以验证。成型工艺中以水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在选择适当的辅料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将在使用量上对填充剂、黏合剂及矫味剂进行优化筛选,从而确定最优方案,应用湿法制粒压片工艺,研制出制备方法简单、酸甜可口、携带食用方便的益智咀嚼片。根据最优工艺进行工艺验证。益智咀嚼片3个剂量低剂量组(2 g/kg)、中剂量组(4 g/kg)、高剂量组(8 g/kg),连续对ICR小鼠灌胃给予30 d后,在末次给予受试物后,对空白组以外的其他各组小鼠,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每只注射东莨菪碱5 mg/kg,从而制备记忆障碍模型。造模后,通过跳台实验、避暗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学习记忆相关指标,进一步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对小鼠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 E)及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以此来评价益智咀嚼片改善小鼠记忆的功能作用。对益智咀嚼片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首先,在给予小鼠、SD大鼠受试物时,以最大剂量(46g生药/kg)、最大灌胃量(20 m L/kg BW)进行灌胃,不间断地观察14天,同时记录动物中毒反应情况;然后设定益智咀嚼片的3个剂量分别为2g生药/kg、4g生药/kg、8g生药/kg连续对SD大鼠灌胃30天,期间动态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体重、摄食量,试验结束后对其进行剖检、血液学、血液生化、脏器指数和组织病理检查。在质量控制研究中,以感官评价对其进行视觉、嗅觉、味觉等评判;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益智咀嚼片中的总皂苷的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益智咀嚼片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远志中的细叶远志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建立制定了益智咀嚼片产品质量标准草案。结果益智咀嚼片具有填精益髓、养血补虚、安神益智的功效。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益智咀嚼片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活动范围在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信号通路等上,益智咀嚼片可能是通过豆甾醇、β-谷甾醇、薯蓣皂甙元、海风藤烯酮等活性成分细胞通过增殖凋亡调控、炎症反应、线粒体组成等过程AKT1、VEGFA、PTGS2、Ach、Ach E、Ch AT靶点作用于通路发挥改善记忆作用。益智咀嚼片最佳制备的处方工艺是:将原料药材浸泡在水中1h,加至其10倍体积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60min,滤过,浓缩成浸膏并采用减压干燥的方法得到浸膏粉末,将浸膏粉末过100筛后,加入处方量的17%乳糖、6%微晶纤维素和17%木糖醇混合均匀,并使用95%乙醇作为润湿剂,湿法制粒过20目筛,将所得的颗粒在50℃真空干燥至水分在5-8%左右过14目筛,最后将制得的颗粒加入处方量的6%二氧化硅和2%硬脂酸镁混合进行压片,即得片重控制在910±3%mg、片子硬度5-7Kg.N,且片重差异检查合格,素片用薄膜包衣预混剂(白色和绿色)进行包衣,得到鲜绿色,十分美观。功能学评价结果显示益智咀嚼片能显着延长东莨菪碱小鼠跳台潜伏期,明显减少3 min内错误次数,显着延长模型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明显减少5 min内的错误次数,能够缩短小鼠定位航行中逃逸潜伏期,显着增加以及平台进入次数,提示益智咀嚼片能够明显地改善东莨菪碱所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益智咀嚼片4g生药/kg、8g生药/kg剂量组能显着降低东莨菪碱小鼠脑组织中Ach含量,且8g生药/kg组能显着提高东莨菪碱小鼠脑组织中Ach E及Ch AT的含量,益智咀嚼片可明显改善东莨菪碱小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通过调节胆碱能通路,增加Ach、Ch AT和降低Ach E的含量来改善东莨菪碱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益智咀嚼片未见明显的毒副性,新增、肝脏、肺脏、肾脏、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未见明显损伤,安全最大剂量为46g生药/kg,等同于临床人用剂量的150倍,可见益智咀嚼片安全性之高,具有推广性。在质量标准方面,本文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益智咀嚼片中指标成分总皂苷地含量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建立了益智咀嚼片中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16740-2014),制定了益智咀嚼片质量标准草案。结论本文研制的益智咀嚼片是一款以改善记忆障碍为主要功效的保健品。通过大量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功能学评价等手段,全面阐述了益智咀嚼片处方配伍的合理性,确定了工艺参数,并对益智咀嚼片在改善记忆障碍的功能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了评价,制定了质量标准,大体完成了益智咀嚼片的研制,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洪苗苗[2](2021)在《电针对AD模型SAMP8小鼠补体C1q及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补体C1q、Iba-1、CD68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补体C1q及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研究证实AD中小胶质细胞可吞噬突触),为电针改善AD突触功能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7月龄雄性SAMP8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2只,相似遗传背景且同龄的正常老化的SAMR1小鼠12只为对照组。电针组小鼠于7月龄时采用自制网兜固定,选取百会穴、大椎穴、肾俞穴进行针刺干预,其中大椎、肾俞(双侧隔日交替)连接电针治疗仪。每天针刺均由同一人操作,每天上午9:00-11:00进行干预。电针参数采用连续波,频率2Hz,电流强度1.5-2m A,以小鼠后肢轻微颤动而不嘶叫为度。留针20min/次,1次/日,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隔2天,共3个疗程。各组小鼠水迷宫检测后统一取材。采用行为学方法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区C1q、Iba-1、CD68的表达水平,q PCR检测小鼠海马区C1q、Iba-1、CD68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跨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减少(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1),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区Iba-1、CD68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海马区Iba-1、CD68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1)。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区C1q、Iba-1、CD68的相对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对比,电针组海马区C1q、Iba-1、CD68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4、q PCR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1q、CD68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C1q、CD68的m 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ba-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Iba-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结论1、电针能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电针能降低SAMP8小鼠海马区C1q、Iba-1、CD68的表达水平。3、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补体C1q及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能力,改善SAMP8小鼠的突触功能。
邓晓妮[3](2021)在《早期针灸干预对SAMP8小鼠行为学及Shh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以SAMP8 AD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以Shh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观察早期针灸干预对SAMP8 AD模型小鼠行为学及Shh信号通路蛋白转录水平的影响。初步阐明早期针灸干预对AD防治的可能作用机制,同时探索临床针灸防治AD的最佳时机。方法SPF级3月龄、10月龄SAMP8小鼠各12只,体质量20~25g。3月龄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灸组,同月龄SAMR1小鼠作为正常组,每组均为6只。10月龄分组同3月龄。针灸组针刺百会和双侧神门,艾灸双侧肾俞,每天1次,6d为1疗程,共计4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正常组、模型组在针灸组干预时给予相同抓取及固定。干预结束后,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开场实验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检测。行为学检测结束后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海马Shh、Smo、Gli1、Ptch1蛋白表达水平。q PCR法检测海马Shh、Smo、Gli1、Ptch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实验中,3、10月龄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较同月龄正常组明显延(P<0.01,P<0.05);第1天,3月龄各组之间逃避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从第2天开始,3月龄针灸组逃避潜伏期较同月龄模型组明显缩短(P<0.01),10月龄针灸组逃避潜伏期较同月龄模型组相比有缩短,但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实验中,3、10月龄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较同月龄正常组减少(P<0.01,P<0.05);与同月龄模型组相比,3月龄针灸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10月龄针灸组穿越平台次数较同月龄模型组相比有增多,但无显着统计学意义。(2)开场实验结果显示:3、10月龄模型组与同月龄正常组相比在中央区活动时间较短(P<0.05);3月龄针灸组在中央区活动时间优于同月龄模型组(P<0.05)。10月龄针灸组中央区活动时间较同月龄模型组有增多,但无显着统计学意义。(3)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与同月龄正常组比较,3、10月龄模型组新物体识别系数较低(P<0.01,P<0.05);3月龄针灸组新物体识别系数高于同月龄模型组(P<0.05)。10月龄针灸组新物体识别系数与同月龄模型组相比有一定增高,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各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Ptch1蛋白表达变化:3、10月龄模型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相对表达量与同月龄正常组相比降低(P<0.01,P<0.05),Ptch1相对表达量较同月龄正常组升高(P<0.01,P<0.05);3月龄针灸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相对表达量高于同月龄模型组(P<0.01),10月龄针灸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相对表达量与同月龄模型组相比有一定增高,但无显着统计学意义;3月龄针灸组小鼠海马Ptch1相对表达量低于同月龄模型组(P<0.01),10月龄针灸组小鼠海马Ptch1相对表达量与同月龄模型组相比有一定降低,但无显着统计学意义。3.各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Ptch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与同月龄正常组相比,3、10月龄模型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基因转录水平下调(P<0.01,P<0.05),Ptch1基因转录水平上调(P<0.01);3月龄针灸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基因转录水平高于同月龄模型组(P<0.01,P<0.05),Ptch1基因转录水平低于同月龄模型组(P<0.01)。10月龄针灸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基因转录水平与同月龄模型组相比有一定增高,Ptch1基因转录水平有一定下调,但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针灸干预能通过调控Shh信号通路以改善SAMP8 AD模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物体识别记忆障碍及抑郁情绪,推测其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元新生以恢复神经网络功能而起到该作用。
何川[4](2021)在《“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影响认知功能。在衰老的过程中,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大量具有促炎性的神经毒性物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肠道中的LPS会透过生理屏障进入大脑,诱发神经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衰老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调控肠道菌群,或许是缓解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所以,本实验以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LPS与神经炎症的关系出发,探究预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目标肠道菌群的调节,对肠粘膜屏障及血脑屏障的调控,以及对系统性炎症及神经炎症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预电针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衰老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百会+足三里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饲养环境相同,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予D-半乳糖(120mg/kg/天)连续腹腔注射8周。百会组、足三里组、百会+足三里组大鼠自造模第一日起分别予电针百会、足三里、百会和足三里干预。百会穴向前平刺3-5mm,足三里穴直刺4-6mm,接上HANS-200A型电针治疗仪。电针治疗参数:频率50Hz,电流1m A,时间20min,每日1次,共治疗8周。正常组、模型组在其他组干预时进行相同的抓取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干预结束后进行开放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检测。随后进行血清取材、新鲜海马组织、肠粘膜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以及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应用RT-PCR检测目标肠道菌群的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结肠粘膜形态变化;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ZO-1蛋白表达水平,海马组织ZO-1、LPS、TLR4、P-NF-κB p65、TNF-α、IL-6、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DAO、S100β、LPS、TNF-α、IL-1β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检测海马CA1区Iba-1的表达。结果1.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衰老模型大鼠的认知损伤,且―标本配穴‖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单穴。(1)旷场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显着升高(P<0.01),说明预电针能够改善衰老大鼠的抑郁情绪。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标本配穴‖在改善衰老模型大鼠抑郁情绪方面更佳。(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显着减短(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的探索时间均显着延长(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的探索时间明显缩短(P<0.05),―标本配穴‖预电针在改善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方面优于单穴。2.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损伤和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强于单穴。(1)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间隙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变化。而在影响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着减小(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干预能够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明显减小(P<0.01)。(2)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小胶质细胞,胞体较小,胞质胞核界限清晰,未见明显溶酶体。模型组大鼠胞体呈现阿米巴形态,细胞器溶解,细胞核膜肿胀溶解,与胞质界限不清,并产生大量溶酶体,提示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电针干预后,溶酶体数量减少,细胞核膜清晰,与胞质界限清楚,未见明显阿米巴样变性。3.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LPS进入血液,缓解系统性炎症,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1)目标肠道菌群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预电针组大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上升,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足三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说明预电针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益生菌生长,抑制致炎性菌。(2)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完整,腺体排列整齐紧密,富含杯状细胞,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未见充血、扩张。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糜烂,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破坏缺如,腺体排列紊乱,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可见充血、扩张。各电针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较完整,腺体排列较整齐紧密,富含杯状细胞,固有层仅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少量充血、扩张。(3)结肠组织ZO-1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预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血清DAO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电针能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标本配穴‖预电针比单纯使用百会或足三里能更有效地保护肠粘膜屏障。(5)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预电针能减轻外周炎症反应。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标本配穴‖预电针比单纯使用百会或足三里能更有效地缓解外周炎症。4.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减少外周血中LPS进入大脑,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1)海马组织ZO-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2)血清S-100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电针能缓解血脑屏障的损伤。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标本配穴‖对血脑屏障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3)海马组织LPS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电针能减少LPS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更佳。(4)海马CA1区Iba-1荧光标记的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及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增多,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表明连续D-半乳糖腹腔注射能诱发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减少,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表明电针能减轻衰老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量明显增多,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增多(P<0.01),说明―标本配穴‖能更有效地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5)海马组织TLR4/NF-κB相关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及IL-1β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电针能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对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结论1.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的抑郁情绪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通过缓解突触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预电针缓解衰老模型大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LPS进入血液,缓解系统性炎症,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3.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减少外周血中LPS进入大脑,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下游炎症因子的合成及释放从而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预电针防治衰老模型大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陈思馨[5](2020)在《健脾益智法调节AD大鼠脑内尿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理论研究部分,目的:旨在从“浊邪”在脑中异常堆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角度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通过用中医理论逐条分析AD的症状,分析脑的生理病理特点,阐明AD病位在脑,与脾胃关系密切,探讨脾胃与AD的关系,最终得出健脾益智法可以通过脾胃的功能改善浊邪在脑中的异常堆积状况,达到治疗AD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和总结了中医学对于AD相关症状的记载与认识,将中医理论的认知过程与AD认知衰退量表相结合,利用解剖学和中医传统理论结合,梳理脑与五脏的关联及脑的生理病理特点,归纳和分析脾胃与AD的内在联系,结合健脾益智汤组方分析及导师团队前期研究,为健脾益智法从祛浊角度治疗AD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在中医理论系统中,AD病名虽未被直接提出,但AD的症状都有相关描述,AD的认知衰退量表GDS与《内经》中描述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病位在脑的原因与脑的生理病理特性相关,其发病与五脏皆有联系,但脾胃功能失常是其根本的病因。无论是从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保障其他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行,或是脾胃自身的主运化,主升清降浊的功能,亦或者现代的实验或临床研究,都可为从脾胃论治AD提供详实的依据。健脾益智汤从认知衰退过程,脑的病理特性论治AD,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为基本治法,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健脾益智汤中所含药物也对AD有着有益的成分,可以发挥联合靶向作用,提高疗效。实验研究部分,目的:通过构建AD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脲酶法、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蛋白检测法,旨在观察和分析健脾益智汤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脑内尿素含量、相关尿素转运蛋白及基因、尿素循环相关酶指标的影响,探讨和分析健脾益智汤对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健脾益智汤组、吡拉西坦组。采用海马区注射A β1-40的方法制备AD实验动物模型。各组术后第2周起开始灌胃,分别持续7天,14天,28天,14.4ml/kg/d,每日1次,西药组给与吡拉西坦,加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14.4ml/kg/d,每日一次,其余各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观察和探健脾益智法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采用脲酶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内尿素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LC14A1基因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UTB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尿素循环相关酶ARG、OTC、CPS、ASS、ASL含量,从尿素代谢角度探讨健脾益智汤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1.Morris水迷宫:在治疗7天、14天、28天组中,模型组定位航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空间探索实验穿台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逃避潜伏期及穿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或P<0.05),且健脾益智汤组的改善效果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有所增强。2脲酶法检测:在治疗7天、14天、28天组中,模型组脑内尿素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可有效降低大鼠脑内尿素含量(P<0.01或P<0.05),且健脾益智汤组的改善效果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有所增强。3.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在治疗7天、14天、28天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内SLC14A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UTB蛋白含量均有明显降低(P<0.01)。在治疗7天组中,与模型组相比,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对SLC14Al和UTB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在14天组和28天组中,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相比于模型组,均能一定程度的升高SLC14A1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UTB蛋白含量(P<0.05或P<0.01)。通过对7天,14天和28天不同时间节点的各组大鼠脑内SLC14AlmRNA比较,可发现各组均无显着升高或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UTB含量,治疗28天的健脾益智汤组和吡拉西坦组均比治疗7天时升高更多(P<0.05)。4.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在治疗7天、14天、28天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内ARG、ASS含量均有明显升高(P<0.01或P<0.05),ASL含量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在治疗7天时,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ARG、ASS含量有所下降,ASL含量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4天和28天时,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ARG、ASS含量明显下降(P<0.01或P<0.05),ASL含量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7天,14天和28天不同时间节点的各组大鼠脑内ARG、ASS、ASL含量比较,可发现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无显着升高或降低(P>0.05),健脾益智汤组和吡拉西坦组均有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降低效果更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D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均有描述,评价AD认知功能的认识衰退量表GDS与《内经》中认知过程各阶段相吻合,AD的病位在脑,脑因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而五脏的正常运行又赖于后天之本脾胃,故在防治AD时,应重视脾胃的调节。2.浊邪阻滞是AD发病的重要病机,脑内过量尿素的堆积是浊邪的一种,脾胃主升清降浊,从脾胃论治AD有据可依,健脾益智汤可通过组方药物的协同作用,调节脾胃功能,使清浊升降相因,对AD发挥整体治疗效果。3.大鼠颅内海马区注射Aβ 1-40造模方式成功构建了 AD模型,健脾益智汤可有效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4.模型大鼠出现脑内尿素含量升高,健脾益智汤可能通过上调SLC14A1基因和UTB蛋白表达,提高尿素转运能力,或是通过下调ARG、ASS酶活性,使尿素生成减少或降低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而达到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5.健脾益智汤对A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内尿素水平改善与用药时间正相关,故通过健脾胃而益智需要一定的服药周期。
王慧婵[6](2020)在《龟龄集对AD认知功能的疗效评价及突触和髓鞘相关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全球患病人数呈现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但目前现代医学对AD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然而,中药复方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其治疗AD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协同增效的特点,可发挥整体调节的作用。龟龄集是补肾抗衰老复方,探索其在AD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价龟龄集治疗AD的临床疗效,探讨龟龄集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髓鞘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龟龄集治疗AD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一共纳入AD肾虚髓减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龟龄集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片治疗,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ADAS-cog、MMSE、ADL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和安全性。2实验研究:64只SPF级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龟龄集低剂量组(GLJ-L)、龟龄集高剂量组(GLJ-H)和银杏叶组(YXY),以SAMR1为正常对照(Control),每组16只。GLJ-L、GLJ-H、YXY组分别给予龟龄集低剂量、龟龄集高剂量和银杏叶片,模型与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12周。通过新物体识别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药物干预对SAMP8小鼠认知能力的影响;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和尼氏小体数量变化;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海马组织GAP43、SYP、MBP、BDNF、TrkB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神经心理测评量表评分变化:与治疗前比,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ADAS-cog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ADAS-cog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MMSE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变化:与治疗前比,试验组和对照组ADL量表积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3)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与治疗前比,治疗2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积分明显下降(P<0.01),试验组中腰膝酸软、倦怠思卧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5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ALT、AST)肾(UREA、CRE)功能、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变化。2实验研究结果:(1)龟龄集对SAMP8小鼠识别记忆能力的影响与对照组比,模型组SAMP8小鼠辨别指数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GLJ-L、GLJ-H和YXY组SAMP8小鼠辨别指数有升高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2)龟龄集对SAMP8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力的影响定位航行训练结果显示:各组小鼠潜伏期随训练天数逐渐缩短。与对照组比,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GLJ-L、GLJ-H组和YXY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组内比较,与第一天潜伏期比较,对照组、GLJ-L、GLJ-H组第3天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能力,潜伏期短于第一天(P<0.05,P<0.05,P<0.01),但GLJ-L、GLJ-H组潜伏期长于对照组;YXY组小鼠学习能力改善出现在第2天(P<0.05),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同一天内,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潜伏期均较长(P<0.05,P<0.01)。与模型组比,GLJ-H和YXY组潜伏期第2-5明显缩短(P<0.01),GLJ-L组潜伏期第5天明显缩短(P<0.05)。空间探索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模型组穿台次数、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比和目标象限游泳路程比均明显减少(P<0.01,P<0.01,P<0.05)。与模型组比,GLJ-L和GLJ-H组穿台次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GLJ-L、GLJ-H和YXY组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比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GLJ-H组目标象限游泳路程比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3)龟龄集对SAMP8小鼠海马病理形态的影响对照组小鼠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序,形态规则,轮廓清晰,层次明显,核仁清晰,尼氏小体数量较多。模型组海马CA1区细胞数量减少、排列无序,轮廓不清,核固缩或消失,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YXY、GLJ-L、GLJ-H组小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得到改善,细胞排列有层次而紧密,细胞数量和层数增加,尼氏小体数量较多。(4)龟龄集对SAMP8小鼠突触、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模型组GAP43、MBP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1),SYP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GLJ-L、GLJ-H组GAP43、MBP的蛋白和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或P<0.01)、SYP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P<0.01)。(5)龟龄集对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对照组比,模型组BDN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TrkB蛋白表达量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GLJ-H组BDNF、Trk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P<0.05),mRNA表达量也显着升高(P<0.01)。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龟龄集可以降低轻中度AD患者的ADAS-cog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增加MMSE评分,改善认知功能,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2实验研究结论:龟龄集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促进突触、髓鞘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王亚晗[7](2020)在《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伴随社会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率逐年飙升,其中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占95%以上,且病因病机复杂。SAD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代谢异常,且不伴外周血糖升高,又被称为“Ⅲ型糖尿病”。“从心论治”代表方参枝苓口服液具有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的功效,对早中期AD有一定疗效,但机制有待探讨。白质损伤存在于AD全过程,早于淀粉样蛋白(amyloid P-protein,Aβ)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irilary tangles,NFTs)引起的早期认知障碍。PI3 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髓鞘相关蛋白,维护髓鞘完整的重要通路。为了从动物整体水平研究参枝苓口服液对SAD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icv-STZ)拟SAD模型,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并基于PI3K/Akt-mTOR通路,在髓鞘厚度、形态完整性和髓鞘相关蛋白形成的功能性脑回路中,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于SAD早期的认知保护作用,从中医药角度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30只雄性3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选取15只双侧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另外15只双侧icv-STZ制备SAD模型。分别于造模1、2、3、4个月后对两组小鼠进行跳台实验,观察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AD特征性病理相关蛋白(Aβ42、phospho-tau)以及中枢糖代谢相关蛋白(IR、IRS-1、GSK3β、p-GSK3β、GLUT1、GLUT3)的表达水平,评价AD相关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髓鞘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观察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水平,评价模型的髓鞘损伤情况。2.90只雄性3月龄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抽取15只双侧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另外75只双侧icv-STZ制备SAD模型,适应性饲养一个月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蒸馏水),多奈哌齐组(0.92mg/kg/d),参枝苓大、中、小剂量组(49.67g/kg/d、24.83 g/kg/d、12.42g/kg/d)每组15只,所有小鼠按0.1ml/10g小鼠体重给药,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3个月。3.Morris水迷宫观察干预3个月后各组小鼠行为学表现,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学习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4.以牢固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灌胃后各组小鼠的髓鞘超微结构和形态;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观察髓鞘特异性蛋白MAG、MBP、MOG、PLP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对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5.以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RT-PCR观察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评价参枝苓口服液在髓鞘形成相关通路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双侧icv-STZ拟SAD小鼠模型的AD相关病理改变跳台实验示:造模1、2、3、4个月后,双侧icv-STZ小鼠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平均错误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示:双侧icv-STZ小鼠Aβ42和p-tau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双侧icv-STZ小鼠IR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IRS-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1),GSK-3β表达较对照组增加,而p-GSK-3β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双侧icv-STZ小鼠GLUT1、GLUT3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鼠海马CA1区髓鞘超微结构,对照组髓鞘板层结构清晰完整,少突胶质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崩解或严重膨出,少突胶质细胞形态不规则,染色质可见浓缩、边集(×2.5k);对照组髓鞘和突触数量较多,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和突触数量减少(×2.0k);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与电镜结果一致,双侧icv-STZ小鼠MB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2.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Morris 水迷宫示:第2~5天,各组小鼠平均潜伏期均缩短、平均游泳距离均减少,模型组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持续延长(P<0.01)、平均游泳距离较对照组增加(P<0.01);第4天,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缩短、平均游泳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5,P<0.01);第5天,各治疗组小鼠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均缩短(P<0.05),仅参枝苓大剂量组平均游泳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5);撤台后,模型组较对照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的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增加(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3.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髓鞘结构和轴突直径/有髓纤维直径(g-ratio)的影响LFB染色示:对照组可见髓鞘纤维分布稠密,呈深蓝染色;模型组髓鞘纤维明显脱失,染色浅;各药物治疗组髓鞘纤维分布较模型组更紧密,蓝染色加深。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海马CA1区髓鞘板层结构,对照组髓鞘结构清晰完整,模型组髓鞘严重崩解,各治疗组的髓鞘结构较模型组明显修复(×12.0k);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算g-ratio,模型组小鼠g-ratio较对照组增加(P<0.01),各治疗组(参枝苓小剂量组除外)g-ratio值较模型组均减少(P<0.01)(×1.2k);观察各组单个髓鞘,对照组轴突直径小,髓鞘较厚,模型组轴突直径较对照组增大,髓鞘变薄,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轴突直径较模型组均减小,髓鞘厚度增加(×8.0k)。Western-blot示:模型组MAG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各治疗组(除参枝苓小剂量组)MAG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免疫组化示:除模型组外,各组均见MAG 阳性染色,其中对照组和参枝苓大剂量组MAG染色较深且分布稠密,模型组偶见MAG 阳性染色。Western-blot示:模型组MBP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MBP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模型组MOG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参枝苓大、小剂量组MOG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PLP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除参枝苓小剂量组外的各治疗组PLP表达较模型组均增高(P<0.05)。4.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MAG、MBP、MOG、PLP mRNA表达的影响RT-PCR显示,模型组MAG、MBP、MOG、PLP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MAG、MBP、MOG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各药物治疗组PLP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5.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示:模型组PI3K、Akt、p-Akt、mTOR、p-mTOR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均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中剂量组PI3K、p-Akt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mTOR和p-mTOR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P<0.01)。PI3K和p-PI3K Westen-blot示:模型组PI3K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参枝苓大、中剂量组PI3K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P<0.01);模型组p-PI3K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P13K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Akt和p-Akt Westen-blot示:模型组Akt、p-Akt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p-Akt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mTOR和p-mTORWesten-blot示:模型组mTO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各治疗组mTOR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P<0.01);模型组p-mTO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mTOR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P<0.01)。p-S6K1 Westen-blot示:模型组p-S6K1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p-S6K1表达较模型组增高(P<0.05)。6.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PI3K/Akt-mTOR通路及下游S6K m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PI3K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PI3K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Akt、mTOR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Akt、mTOR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参枝苓中剂量组Akt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模型组S6K mRN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大剂量组S6K mRNA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1.双侧icv-STZ拟SAD小鼠不仅行为学认知障碍持续存在4个月,并存在AD相应病理改变及髓鞘损伤;2.参枝苓口服液改善拟SAD小鼠早期认知损伤,与其促进髓鞘损伤后修复、增加髓鞘特异性蛋白表达,调节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赵恩聪[8](2020)在《早期电针对SAMP8小鼠不同脑区突触素和PSD-95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早期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不同脑区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95,PSD-95)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AD的介入时机。方法:SAMP8小鼠48只随机分成模型组、3月龄电针组、6月龄电针组和9月龄电针组(分别代表早期、中期和晚期电针组),每组各12只,同龄正常老化SAMR1小鼠12只为对照组。采用自制网兜固定板固定小鼠。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肾俞(双侧肾俞每天交替进行),将G6805-Ⅰ电针治疗仪正极连接大椎穴,负极连接一侧肾俞,连续波,频率为2Hz,电流强度为1.5-2 mA,以引起小鼠肢体微颤不嘶叫为宜,每日1次,8d为一疗程,间隔2d,共3个疗程。模型组与对照组不进行电针治疗,只进行与电针组相同方式、相同时间和相同程度的抓取和固定。每组均在10月龄,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束后取材,选择皮质及海马区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相关蛋白SYN和PSD-95的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3月龄及6月龄电针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跨越平台的次数增多(P<0.05),9月龄电针组不具有统计学显着性;与6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多(P<0.01);与9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多(P<0.01)。2、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质及海马脑区中SYN、PSD-95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皮质及海马区中SYN、PSD-95阳性表达均升高(P<0.05);与6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蛋白MOD值较高(P<0.05);与9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蛋白MOD值较高(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的相对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3月龄及6月龄电针组小鼠皮质及海马区中SYN、PSD-95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9月龄电针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与6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蛋白表达量较高(P<0.05);与9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蛋白表达量较高(P<0.05)。结论:1、电针百会、大椎、肾俞穴能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电针能提高皮质及海马区突触功能蛋白SYN和PSD-95蛋白的表达,提高突触功能。3、电针对AD的改善程度与治疗时机相关,早期疗效优于中期和晚期。
余超超[9](2020)在《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结合国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研究日趋重在防治的主流研究趋势,结合衰老、表观遗传修饰与AD病理发生发展的高度相关性,以中缝背核GSK3β/m 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和自噬清除过程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预针刺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初步阐明预针刺防治AD样病理大鼠认知损伤的效应及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以期为促进、推广针灸“治未病”防治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在相同的环境下饲养,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予D-半乳糖(120mg/kg/天)连续腹腔注射7周。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自造模第一日起予针刺百会、肾俞干预。百会穴向前平刺3-5mm,肾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3-5mm,接上HANS-200A型电针治疗仪,一对导线分别接百会和肾俞穴,左右侧肾俞隔日交替使用。电针频率50Hz,电流1m A,以穴位局部颤动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7周。预针刺组不接电针仪。另外,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在造模的第7周,加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处理(腹腔注射给药,0.4mg/kg/天)。正常组、模型组在其他组干预时进行相同的抓取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干预结束后进行开放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检测。行为学实验结束后进行新鲜海马、中缝背核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微管情况、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应用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GSK3β-p Tyr216、GSK3β-p Ser9、m TOR、m TOR-p S2448、LC3I/LC3II、Tau-5、Taup S262、PHF-1、DNMT1的蛋白表达水平,海马Tau-5、Tau-p S262、PHF-1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中缝背核PHF-1的表达及定位,应用免疫荧光检测中缝背核DNMT1、GSK3β的表达及定位;应用RT-PCR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m RNA表达水平;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1.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的认知损伤,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预针刺(1)旷场实验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较之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DNMT1抑制剂可加重此抑郁样行为(P<0.01),而预电针+DNMT1抑制剂组、预电针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却得到明显缓解(P<0.01)。另外,预电针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显着高于预电针+DNMT1抑制剂组(P<0.01)。同时,预针刺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高于模型组(P<0.01)但均低于预电针组(P<0.05;P<0.01),说明预电针防治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抑郁情绪的效应强于预针刺。(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抑制剂组的逃避潜伏期较之模型组显着延长(P<0.01),其他干预组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较之模型组均显着减短(P<0.01)。同时,预电针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较预针刺组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显着降低(P<0.01)。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在目标象限中的探索时间均延长(P<0.01),且其运动轨迹亦主要集中分布在目标平台周围,而抑制剂组大鼠在目标象限中的探索时间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预电针干预较预针刺干预的保护效应更佳。2.预电针、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损伤和神经元微管损伤,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预针刺(1)树突棘高尔基染色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大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的树突棘密度显着降低(P<0.01),而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海马CA1区的树突棘密度与模型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变化。同时,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均能升高AD样大鼠海马CA1区的树突棘密度(P<0.05,P<0.01),且预电针组大鼠的树突棘密度较预针刺要高(P<0.01)。(2)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间隙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变化。而在影响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着减小(P<0.01),抑制剂组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针刺、预电针干预能够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且预电针+抑制剂能逆转抑制剂的突触损伤效应,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但是,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神经元微管结果: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排列紧密、致密,成交叉致密网状结构,微管无异常断裂现象。模型组大鼠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稀疏,以断裂形式散在分布,可见自噬体存在。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轴突内微管固缩,微管排列杂乱无章,呈云絮样分布,线粒体固缩变性,可见自噬体。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轴突内微管分布稀疏,但较抑制剂组、模型组致密、微管长度较长,无云絮样分布。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CA1区神经元轴突内微管致密、排列均匀,无明显异常断裂现象,可见自噬体分布。3.预电针、预针刺均能抑制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m TOR信号通路和NFTs的沉积,但预电针仅在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效应上强于预针刺(1)中缝背核NFTs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FTs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NFTs水平均降低(P<0.01)。抑制剂组和模型组比较,NFTs水平显着升高(P<0.01),而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NFTs水平较之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另外,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大鼠NFT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缝背核、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缝背核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而抑制剂组tau-5,PHF-1和tau-p S262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仍高于正常组(P<0.01)。另外,预电针较预针刺更能显着抑制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P<0.05或P<0.01)。(3)中缝背核GSK3β/m TOR通路相关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SK3β、GSK3β活性位点GSK3β-p Tyr216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GSK3β抑制位点GSK3β-p Ser9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GSK3β-p Tyr216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GSK3β-p Ser9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抑制剂组大鼠GSK3β、GSK3β-p Tyr216的相对表达量较之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GSK3β-p Ser9的相对表达量却显着降低(P<0.01)。同时,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抑制剂干预能显着下调中缝背核区GSK3β、GSK3β-p Tyr216水平(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而GSK3β-p Ser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却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预针刺和预电针抑制GSK3β活性的作用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缝背核区m TOR,m TOR活性位点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LC3I/LC3II比值显着升高(P<0.01)。较之模型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LC3I/LC3II比值显着降低(P<0.01)。另外,较之预电针组,预针刺组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预电针+抑制剂组干预能够上调m TOR、m TOR-p S2448相对表达量(P<0.01或P<0.05)。4.预电针、预针刺均能够降低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并抑制GSK3β基因的转录及表达,但预电针仅在抑制GSK3β基因转录的效应上强于预针刺(1)中缝背核DNMT1 WB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缝背核DNA甲基转移酶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较之模型组,DNMT1抑制剂组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MT1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另外,预电针对DNMT1抑制剂的阻断效应要强于预针刺(P<0.05)。(2)中缝背核DNMT1免疫荧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抑制剂组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DNMT1阳性细胞率显着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1),且预电针对DNMT1抑制剂的阻断效应要强于预针刺(P<0.05)。(3)中缝背核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水平(P<0.01)。预针刺和预电针组大鼠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通过对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位点比较分析发现,位点118、215、284、26、57、221、205等位点为针刺效应靶点。(4)中缝背核GSK3βRT-PCR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转录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水平(P<0.01),且预电针较预针刺干预更能显着降低GSK3βm RNA相对表达量(P<0.01)。(5)中缝背核GSK3β免疫荧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GSK3β阳性细胞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抑制剂组GSK3β阳性细胞率无统计学差异,而预电针+抑制剂组、预针刺组、预电针组GSK3β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预针刺组和预电针组间中缝背核区GSK3β阳性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鼠的抑郁情绪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预电针的保护效应较之预针刺佳。通过抑制NFTs沉积、减轻神经元微管损伤和突触功能障碍可能是预电针、预针刺防治AD样病理模型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通过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模型鼠中缝背核GSK3β/m TOR通路,从NFTs的生成和自噬清除两方面途径抑制中缝背核NFTs的沉积,且预电针较预针刺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效应强,但在促进NFTs自噬清除的效应上无差异。3.预电针和预针刺均能够上调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抑制GSK3β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抑制GSK3β/m TOR通路,进而抑制NFTs的生成和促进其自噬清除。但预电针仅在抑制GSK3β基因转录的效应上强于预针刺,提示其他表观遗传修饰机制可能参与预电针对GSK3β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
马冉[10](2020)在《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研究基于表观遗传修饰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高度相关性,以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DNA甲基化水平降低致使其过度激活进而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为切入点,旨在探讨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阐明电针防治SAMP8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效应及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以期为电针干预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PF级5月龄雄性SAMR1和SAMP8小鼠共72只,体重(13±3)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合格小鼠,随机分为SAMR1正常对照组12只,SAMP8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电针组、2Hz电针组、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12只。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在治疗组治疗的同时,用相同规格的固定台进行抓取和捆绑;电针组选用“百会”、“肾俞”干预,于“百会”向前平刺3<sup>5 mm,“肾俞”向后正中线、与皮肤呈45°角斜刺5 mm。接上HA NS-200A型电针治疗仪,一对导线分别接百会和肾俞穴,左右侧肾俞交替使用,选用连续波,频率2Hz,电流1mA,以穴位局部微颤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7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治疗4个疗程共31天;假电针组接电针但不通电;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从第四疗程开始连续7天给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5-aza-2’-deoxycytidine处理(腹腔注射给药0.2mg/kg/天)。各组小鼠干预结束后,行Morri 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进行新鲜海马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I区神经元形态、突触数目、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tau-5、tau-pS262、tau-pS404、PHF-1、CDK5、p25及DNMT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DK5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DK5 mRNA表达水平;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1.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1)各组SAMP8小鼠体征情况观察:正常组毛色亮泽,精神状态好,进食、饮水及对外界刺激反应正常;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毛色亮泽度稍差,有轻微脱毛和饮食减少,对外界疼痛、声音等刺激反应稍迟钝;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毛色枯黄,脱毛,饮食减少,动作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毛色、精神状态及对外界刺激反应优于模型组,且电针+抑制剂组优于抑制剂组,电针组优于假电针组。(2)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抑制剂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3)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4)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空间辨别能力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正确反应次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假电针组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5),但低于电针组(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CAⅠ区的神经元和突触的影响:(1)各组小鼠海马CAⅠ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可见:正常组和电针组神经元形态完整,核和膜结构清晰,可见较多数量的细胞器,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等形态正常;模型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和膜结构模糊不清,神经元体积缩小,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并伴随线粒体嵴畸形样改变;抑制剂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和膜结构模糊不清,神经元体积明显缩小,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并伴随线粒体嵴畸形样改变,内质网、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等形态均改变。假电针组神经元形态较规则,细胞器数目较电针组减少,胞质水肿严重,胞核固缩,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未见明显异常。电针+抑制剂组形态规则,略有模糊,神经元体积有所减小,线粒体数目较正常有减少等。(2)各组SAMP8小鼠海马CAI区突触数目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减少(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增加(P<0.01或P<0.05),且假电针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低于电针组(P<0.05)。(3)各组SAMP8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定量分析: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降低、突触间隙宽度略微增宽(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降低(P<0.05)、突触间隙宽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增厚、突触间隙宽度变窄(P<0.01;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增厚、突触间隙宽度略微变窄(P<0.01;P<0.05)。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5及磷酸化位点ser262和ser404的表达水平及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Tau-5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低于电针组(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磷酸化位点ser262和ser404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磷酸化位点ser262、ser404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ser404表达水平升高(P<0.05),ser262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ser262、ser404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ser262、s er404表达水平下降幅度小于电针组(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ser262、ser404表达水平下降(P<0.01)。(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H F-1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PHF-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下降程度低于电针组(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PHF-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1)。4.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25及CDK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25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P25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25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P25表达下降(P<0.01),且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下降水平均较电针组低(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减少(P<0.01;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1)。WB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和假电针组降低(P<0.01;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和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降低(P<0.01)。5.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CDK5 mRNA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DNMT1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DNMT1相对表达水平略下降(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或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增幅略低(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且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均低于电针组(P<0.05)。(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 mRNA水平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下降(P<0.01;P<0.05),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较电针组高(P<0.05)。结论1.电针可改善SAMP8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通过改善海马区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损伤可能是电针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电针可通过抑制CDK5的过度激活而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减少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从而减轻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3.电针可通过上调海马区DNMT1的表达,升高CDK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从而抑制CDK5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进而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是电针减轻SAMP8小鼠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二、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SAMP8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SAMP8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2 本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思路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研究内容 |
2.5 创新点 |
第一章 益智咀嚼片处方研究 |
第一节 益智咀嚼片配方组成 |
第二节 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障碍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三节 益智咀嚼片处方优选研究 |
第二章 益智咀嚼片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提取工艺研究 |
第二节 成型工艺研究 |
第三章 益智咀嚼片改善记忆的功能学评价 |
第一节 益智咀嚼片改善小鼠记忆功能的研究 |
第四章 益智咀嚼片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
第二节 30天喂养试验 |
第五章 益智咀嚼片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4 益智咀嚼片的质量标准草案 |
总结与展望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Morris水迷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电针对AD模型SAMP8小鼠补体C1q及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干预方法 |
3 指标检测 |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 |
3.2 免疫组化染色法 |
3.3 免疫印迹法 |
3.4 荧光定量PCR |
4 统计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2 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 |
3 免疫印迹法结果 |
4 荧光定量PCR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学对AD的认识 |
1.1 中医对AD病名的探讨 |
1.2 中医对AD的病因病机的探讨 |
2 西方医学对AD的认识 |
2.1 炎症机制 |
2.2 突触障碍假说 |
2.3 Aβ级联学说 |
2.4 Tau蛋白学说 |
3 动物模型SAMP8 的选择依据 |
4 选穴依据及治疗依据 |
4.1 选穴依据 |
4.2 治疗依据 |
5 电针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6 电针对小胶质细胞及补体C1q的影响 |
6.1 小胶质细胞特性及在AD中的作用 |
6.2 电针对补体C1q的影响 |
6.3 电针对Iba-1 的影响 |
6.4 电针对CD68 的影响 |
7 创新性 |
8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及电针的影响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早期针灸干预对SAMP8小鼠行为学及Shh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早期针灸干预对SAMP8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干预方法 |
2.3 行为学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3.2 开场实验结果 |
3.3 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早期针灸干预对SAMP8小鼠海马Shh信号通路蛋白转录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干预方法 |
2.3 检测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Ptch1 蛋白表达水平 |
3.2 各组小鼠海马Shh、Smo、Gli1、Ptch1 基因表达水平 |
4 讨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轻度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科研经历及奖励 |
致谢 |
(4)“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1.3 干预方法 |
1.4 实验动物行为学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旷场实验结果 |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和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
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突触超微结构比较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三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及血清LPS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取材方法 |
1.4 大鼠结肠组织目标菌群组分的检测 |
1.5 结肠组织HE染色及观察 |
1.6 WB检测结肠组织ZO-1 蛋白表达含量 |
1.7 ELISA检测血清DAO、LPS、TNF-α、IL-1β含量 |
1.8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目标肠道菌群的变化 |
2.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 |
2.3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ZO-1 蛋白表达水平 |
2.4 各组大鼠血清DAO、LPS、TNF-α、IL-1β含量 |
3.讨论 |
3.1 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 |
3.2 预电针能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粘膜屏障的损伤 |
3.3 预电针能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系统性炎症 |
实验四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血脑屏障及神经炎症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 |
1.2 WB和 ELISA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免疫荧光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4 取材方法 |
1.5 海马ZO-1、LPS、Iba-1、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1.6 血清S100β含量 |
1.7 海马CA1 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预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
2.2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比较 |
2.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Iba-1 蛋白表达水平 |
2.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3 讨论 |
3.1 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 |
3.2 预电针能减少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LPS含量 |
3.3 预电针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神经炎症反应 |
讨论 |
1.动物模型的评价 |
2. “标本配穴”在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
2.1 中医对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相关认识 |
2.2 "标本配穴"是针灸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取穴原则 |
3.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
4.肠道菌群、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4.1 菌群失调引起炎症反应 |
4.2 菌群失调引起血脑屏障功能下降 |
4.3 神经炎症与认知功能障碍 |
5.电针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衰老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 |
5.1 电针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炎症反应 |
5.2 电针可以保护血脑屏障 |
5.3 电针调控神经炎症的机制 |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7.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1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健脾益智法调节AD大鼠脑内尿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AD主要症状的认识 |
1.1 衰老 |
1.2 记忆障碍 |
1.3 认知障碍 |
1.4 失语 |
1.5 精神症状 |
2. 中医学对AD病位的认识 |
2.1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
2.2 脑的生理病理特点 |
2.3 脑与五脏的关系 |
2.4 五脏与AD的关系 |
3. 健脾益智法调治AD |
3.1 理论基础 |
3.2 实验基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健脾益智汤对Aβ1-40所致A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AD模型大鼠复制 |
2.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 |
3.2 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4.2 Morris水迷宫检测 |
4.3 干预方法 |
实验二 健脾益智汤对Aβ1-40所致AD大鼠脑内尿素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标本制备 |
2.3 脲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尿素含量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健脾益智汤对Aβ1-40所致AD大鼠脑内SLC14A1基因表达情况及UTB蛋白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标本制备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中SLC14A1基因相对表达 |
2.4 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脑内UTB含量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LC14A1基因mRNA表达情况 |
3.2 Western bolt检测各组大鼠脑内UTB蛋白含量 |
4. 讨论 |
实验四 健脾益智汤对Aβ1-40所致AD大鼠脑内CPS、OTC、ASS、ASL、ARG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标本制备 |
2.3 ELISA法检测大鼠脑内CPS、OTC、ASS、ASL、ARG酶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脑内ARG含量 |
3.2 各组大鼠脑内ASS含量 |
3.3 各组大鼠脑内ASL含量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6)龟龄集对AD认知功能的疗效评价及突触和髓鞘相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BDNF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龟龄集对AD认知功能的疗效评价 |
前言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纳入病例情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龟龄集对SAMP8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龟龄集对SAMP8小鼠识别记忆能力的影响 |
2 Morris水迷宫检测龟龄集对SAMP8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3 龟龄集对SAMP8小鼠海马病理形态的影响 |
4 龟龄集对SAMP8小鼠突触、髓鞘相关蛋白的影响 |
5 龟龄集对SAMP8小鼠海马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阿尔茨海默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mTOR通路参与髓鞘维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双侧侧脑室注射STZ拟SAD小鼠模型的AD相关病理变化和髓鞘改变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模型认知能力影响的时效关系 |
2.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Aβ_(42)表达水平的影响 |
3.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p-tau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糖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
5.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 |
6.双侧icv-STZ对拟SAD小鼠造模后4个月髓鞘相关蛋白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认知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潜伏期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orris水迷宫平均游泳距离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空间探索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髓鞘损伤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LFB染色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超微结构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g-ratio的影响 |
4.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相关糖蛋白(MAG)表达的影响 |
5.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 |
6.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表达的影响 |
7.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髓鞘蛋白脂质蛋白(PLP)表达的影响 |
8.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AG、MBP、MOG、PLP mRNA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模型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I3K表达的影响 |
2.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PI3K表达的影响 |
3.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Akt表达的影响 |
4.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Akt表达的影响 |
5.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TOR表达的影响 |
6.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mTOR表达的影响 |
7.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S6K1表达的影响 |
8.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PI3K mRNA的影响 |
9.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Akt mRNA表达的影响 |
10.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mTOR mRNA表达的影响 |
11.参枝苓口服液对双侧icv-STZ小鼠S6K 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早期电针对SAMP8小鼠不同脑区突触素和PSD-9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
2.1 动物分组 |
2.2 干预方法 |
3 指标检查 |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 |
3.2 免疫组化法 |
3.3 免疫印迹法 |
4 统计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2 免疫组化法结果 |
3 免疫印迹法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 AD的病机研究 |
1.1 中医对AD的认识 |
1.2 AD的发病机制 |
2 突触与AD |
2.1 生理条件下的突触特征 |
2.2 AD脑突触改变的因素 |
2.3 SYN、PSD-95与AD |
3 实验动物模型SAMP8 小鼠 |
4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
5 电针与AD |
5.1 针刺选穴 |
5.2 益肾调督法与AD |
6 不同脑区与AD |
6.1 皮质与AD |
6.2 海马与AD |
6.3 小脑与AD |
7 介入防治AD的时机 |
7.1 中医的认识 |
7.1.1 未病先防 |
7.1.2 既病防变 |
7.2 现代医学观点 |
8 本课题的不足与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1.3 干预方法 |
1.4 实验动物行为学评估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旷场实验结果 |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和神经元微管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
1.3 透射电镜观察 |
1.4 高尔基染色观察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突触超微结构比较 |
2.2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神经元微管结构比较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三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GSK3β/mTOR通路及NFTs沉积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
1.2 免疫组化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WB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4 取材方法 |
1.5 中缝背核中NFTs表达水平 |
1.6 中缝背核中GSK3β/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海马、中缝背核中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 |
1.7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NFTs水平 |
2.2 各组大鼠海马区、中缝背核区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
2.3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mTOR通路相关蛋白水平 |
3.讨论 |
结论 |
实验四 预电针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中缝背核NFTs沉积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 |
1.2 WB和免疫荧光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3 PCR和重亚硫酸盐测序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1.4 取材方法 |
1.5 中缝背核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 |
1.6 中缝背核神经元中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 |
1.7 中缝背核神经元中GSK3βmRNA的表达水平 |
1.8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 的蛋白表达水平 |
2.2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DNMT1 免疫荧光结果 |
2.3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 |
2.4 各组大鼠中缝背核区GSK3β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 |
3.讨论 |
结论 |
讨论 |
1.中缝背核NFTs沉积是AD的早期病理现象 |
1.1 中缝背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
1.2 中缝背核的病变与AD发病的关系 |
1.3 中缝背核的NFTs沉积早于其他脑区 |
2.GSK3β/mTOR信号通路是影响NFTs沉积的关键 |
2.1 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形成NFTs |
2.2 GSK3β/mTOR信号通路调控NFTs的形成和自噬清除 |
3.GSK3β的表观遗传调控参与AD的发病 |
3.1 GSK3β与 DNA甲基化 |
3.2 GSK3β与微小RNA |
3.3 GSK3β与组蛋白修饰 |
4.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是衰老发展为AD的重要机制 |
5.模型动物的选择 |
6.针灸“治未病”的应用—AD防治策略的潜在选择 |
6.1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内涵 |
6.2 “益肾调督”是针灸防治AD的重要取穴原则和实施途径 |
7.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
致谢 |
(10)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电针干预对SAMP8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模型筛选 |
1.5 实验分组 |
1.6 实验干预 |
1.7 试验技术路线图 |
1.8 Morris水迷宫试验 |
1.9 观察指标 |
1.10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SAMP8 小鼠行为学观察 |
2.2 各组SAMP8 小鼠定位航行试验(place navigation)结果 |
2.3 各组SAMP8 小鼠空间探索实验(spatial probe test)结果 |
2.4 各组SAMP8 小鼠空间辨别能力实验(spatial discriminability)结果 |
3.讨论 |
实验二 电针干预对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形态学和数目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
1.5 实验分组 |
1.6 实验干预 |
1.7 灌注与取材 |
1.8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
1.9 透射电镜观察 |
1.10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神经元突触形态的观察 |
2.2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数目定量分析 |
2.3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定量分析 |
3.讨论 |
实验三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及其磷酸化位点ser262 和ser404 的表达水平及PHF-1 表达水平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
1.5 实验分组 |
1.6 实验干预 |
1.7 取材 |
1.8 Western Blot检测实验步骤 |
1.9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蛋白的磷酸化位点ser262 和ser404 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 |
3.讨论 |
实验四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P25及CDK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
1.5 实验分组 |
1.6 实验干预 |
1.7 取材 |
1.8 实验操作 |
1.9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P25 的影响 |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CDK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讨论 |
实验五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CDK5 mRNA水平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
1.5 实验分组 |
1.6 实验干预 |
1.7 取材 |
1.8 实验步骤 |
1.9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CDK5 mRNA水平的影响 |
3.讨论 |
讨论 |
1.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认识及针灸治疗 |
1.1 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认识 |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针灸治疗 |
2.阿尔茨海默症的西医病理及治疗 |
3.Tau磷酸化与AD |
4.CDK5 DNA甲基化与Tau磷酸化 |
5.电针干预AD的机制探讨 |
5.1 电针通过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干预AD |
5.2 电针通过抑制CDK5 DNA甲基化水平干预AD |
6.创新点 |
7.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及方向 |
1.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2.西医常规治疗研究进展 |
3.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4.特殊治疗研究进展 |
5.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四、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SAMP8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健食品益智咀嚼片的开发与研究[D]. 王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电针对AD模型SAMP8小鼠补体C1q及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影响的研究[D]. 洪苗苗.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早期针灸干预对SAMP8小鼠行为学及Shh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D]. 邓晓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4]“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何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健脾益智法调节AD大鼠脑内尿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思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龟龄集对AD认知功能的疗效评价及突触和髓鞘相关作用研究[D]. 王慧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参枝苓口服液对拟SAD小鼠的髓鞘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王亚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早期电针对SAMP8小鼠不同脑区突触素和PSD-95表达的影响[D]. 赵恩聪.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预电针调控中缝背核GSK3 β/mTOR通路防治AD样大鼠认知损伤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余超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马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