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郊住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住宅,城郊,农村,吉隆坡,乡村,低密度,制度。
城郊住宅论文文献综述
林振华,王思仰[1](2019)在《3x3 House——马来西亚吉隆坡城郊住宅》一文中研究指出思联建筑设计环球有限公司(CL3)成立于1992年,是一间富于创新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公司。总部设于香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均设有分部。思联(CL3)的设计弥合建筑与艺术元素,为设计提炼了真正的国际化精神。思联(CL3)在每一项设计上都令到独特杰出东方美学以现代的手法诠释及展示出来。着名艺术家及建筑师林伟而先生专业的领导能力和真知灼见带领着思联(CL3)70人的团队日益专业,精益求精。设计范围广泛:酒店、(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期刊2019年06期)
李上[2](2018)在《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叁农问题”一直被国家予以高度关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重新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这种时代语境下,重庆市作为我国划分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乡村大力推动住宅建设。然而自建国以来,农户在农房建造过程中采取自建模式,这种自建模式延续至本世纪初,使得农村住宅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新世纪以来,经济技术突飞猛进,城市住宅建筑的影响等使得传统农村住宅建筑发生激变。渝西地区的城郊型农村作为受城市影响较大、较快的区域,值得关注。本文以高丰村为例,关注建国以来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第一章,对论文以渝西地区高丰村为例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定义。并对国内外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研究及实践进行梳理。最后,确定研究方法为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实际调研中,笔者共对高丰村306户农宅进行年份调研,其中有154户进行问卷调研,91户进行测绘调研,并对其中有代表意义的12户进行后续改造设计。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及农村住宅建筑演变概况,通过对建国以来近70年间宅基地与户籍制度的变化、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城郊型农村社会的发展、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和能源结构与设备设施的更新对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具体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宏观角度上得出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基本线索。同时,依据建筑材料、结构与形式的变化将高丰村农宅建筑演变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农村住宅建筑特点进行纵向梳理及对比。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延迟于经济社会的变化,具体到高丰村,其住宅建筑的平稳演变时期止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初期,自此开始了激变的过渡期。这种激变持续到今天仍在继续,尚未定型。第叁章,结合实地调研,对荣昌区高丰村农村住宅建筑传统期的农宅案例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及分析。梳理出其农村住宅建筑的功能构成、形态特点、各功能用房的基本特征和建造方式上的具体情况。总结发现,该时期的农宅集中体现了农民原生、质朴的建造理念。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农户观念的落后,该时期农宅的自建过程延续传统,发展缓慢,缺乏变革性的改变。建造前期缺乏设计和规划,建成后在功能和面积分配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然而整体向着更加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方向发展。第四章,继续从微观角度对过渡期农宅建筑进行介绍及分析。初期,外来刺激使得农户通过传统经验积累的自建模式建造的农村住宅演变发生突变,但仍未完全克服传统自建模式带来的建造上的缺陷。中后期,农户延续由经验累积的自建模式进行建造活动,此发展过程是缓慢且平稳的。虽然相较传统期农村住宅,该时期新建住宅从多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然而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制约农村住宅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五章,从宏观角度纵向对比分析高丰村农村住宅建筑的传统期和过渡期,总结其演变过程中的稳定及变化元素。分析归纳各阶段农宅的基本特征及当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形成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从中提炼出建国以来近七十年的农宅建设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建筑要素。农户长期以来的自建模式对农宅建筑造成了普遍缺陷。其次,农宅乡土地域特色逐渐消逝,国家政策在农村落实不到位。这些现存的缺陷需要建筑行业从业人士及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关注并做出相应的回应。第六章,站在建筑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角度上,以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规律为基础,笔者提出了未来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对应的具体实施措施,试图为今后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9-01)
李佳阳,龙灏[3](2018)在《制度环境影响下的乡村自建住宅空间演化——以重庆市城郊型乡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重庆市城郊型乡村自建住宅的入户调研,分析建国至今3个阶段内影响乡村自建住宅的制度环境变迁及相应的住宅空间演化过程,进而归纳出主要演化特征与趋势,揭示推动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宏观、中观、微观因素交互作用的驱动机制,以求结合制度环境、地域载体、村户需求营造最适于村户生产生活的住宅空间。(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何亚莉[4](2017)在《城郊型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重庆市成为我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十年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城郊型农村因其区位地理条件,受到城镇功能外溢与产业扩散的冲击,更为敏感活跃。面临着住宅功能混乱、空间品质较差、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住宅改造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城郊型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从一个普通的山村入手,从基本的调研入手,以建筑学的视角,探索当代农宅改造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改造实践提供指导,并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核心成果如下:1,理清了现存农村住宅演进的历史脉络(80年代——至今)。对农村住宅按照建造年代断代,其材料、外观、内部空间的演变呈现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而揭示影响当代农宅演变的主要因素;2,构建起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的理论框架。首先论述改造设计的原则,其次研究建筑质量评估的方法、确定改造目标、总结改造手法。进而论述不同空间模式的设计策略和不同结构类型的技术策略,并予以政策、资金与管理支持;3,从建筑单体平面改造、外部形态更新和庭院环境整治叁个方面来论述农村住宅设计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令设计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得到国家“十二五”课题(2015BAL01B04)“产业延伸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资助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使得论文在调研数据的获取以及行文构思上具备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龚杰[5](2016)在《大城市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居住环境以及舒适性,相对于,城市的拥挤与喧闹,人们开始青睐于城郊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了“5+2”的生活。低层低密度住宅作为典型的住宅类型之一,受到众多人群的青睐,那么如何利用我们的知识技术,改进低层低密度住宅使之成为不单纯是可供人们选择的一款新型居所,更令低密度住宅对人们生活形态友好并另人们乐于居住的居所,由此提高居住空间的质素,这是建筑师应有的责任。本文试针对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就其居住环境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并结合他人的一些成功的方法对其提出一些改进的设计措施。以上述思路为基础,本文将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绪论。陈述研究的目的背景以及意义,同时纵览国内外就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的研究报告和成果,此部分结尾简介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结构。第二,相关研究基础。首先对低层低密度住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包括发展历程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住宅适居性,对舒适性的相关概念展开了论述,包括影响因素与相关论点。第叁,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特点分析。分别讲述了物理环境的舒适性、功能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心里环境的舒适性以及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第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第五,评价上海市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第六,结论。(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1-01)
罗元浩[6](2016)在《许昌县城郊和农村居民对住宅拆迁补偿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房屋征收拆迁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房屋征收拆迁就没有城市的发展。城市拆迁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要产物,是一项牵扯社会全局的大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发展、空间规划、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开展非常艰难,可又势在必行。但房屋征收拆迁同时又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和谐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改革开放政策和体制变化造成的贫富差异和思想变化使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并相信了“拆迁即可致富”的谬论,加上前些年个别地方领导为了加快进度赶政绩丧失最基本的公平原则,成全“钉子户”,造成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工作日趋艰难。本文以社会公平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为研究许昌县房屋拆迁的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多个地域先进补偿制度经验,通过实地走访,与被拆迁户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并详细阐述了目前许昌县房屋拆迁的工作流程、拆迁现状及各个群体的被拆迁人对目前拆迁工作的看法与建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并分析该县在拆迁补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职能的偏离、被拆迁户的无助、拆迁补偿价格不合理,然后提出完善拆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如充分发挥政府执政能力、重视被拆迁人利益诉求、慎重制定拆迁补偿标准。房屋拆迁补偿问题不仅存在于许昌县,同时也是河南省、乃至全国性的大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拆迁补偿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起到见微知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2016-05-01)
刘维跃,周秀秀,刘凯歌,王海龙[7](2015)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城郊型城市综合体市场细分研究——以其住宅物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城市综合体系统内部关联机制分析以及城郊型和城市中心型城市综合体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以城郊型城市综合体的住宅物业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城郊型城市综合体的体量、业态种类、停车场、住宅价格、交通、驾驶距离、宏观配套、区域人流量、升值潜力、社区环境、住宅户型和装修标准为影响市场细分的重要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从纵横两个维度对相应住宅物业的消费群和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了划分,为有效地进行目标客户定位和产品卖点挖掘提供了参考,也为此类项目其他物业的市场细分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彭悦,朱昌兆,朱良,葛格,沈祥[8](2015)在《城郊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城市住宅建筑节能已趋于完善,而对于农村住宅则相对欠缺。通过对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冻青村既有住宅进行走访调查及墙体内外表面温度测量,了解农村住宅墙体保温隔热的现状,并走访建材市场,对墙体保温材料进行市场调查,将材料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住户的经济条件以及施工难易程度,为农村住宅提高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5年11期)
汤迪莎[9](2015)在《乡村复兴背景下湘中城郊农村住宅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与城市是同等重要的生活载体和文化单元,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乡村的发展受到城市的胁迫。进入城市化中期,乡村全面解决温饱问题,部分地区进入小康,城乡开始统筹发展,乡村文化对城市线性追赶,乡村文化、生活、建筑盲目追随城市,乡村失去自己的特色。进入城市发展后期(城市化水平超50%),社会进入全面小康,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开始注重质量和特色;乡村进入复兴发展阶段,乡村建设回归本源。地处湘中偏北的益阳市,其社会经济发展在全国和全省都处于中等水平,但其近郊的清溪村,各项经济与生活已进入全面小康阶段,并开始乡村全面复兴,清溪村的复兴特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选取了清溪村作为案例,研究乡村复兴背景下城郊农村住宅设计。在梳理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场踏勘、问卷、访谈等田野研究方法,通过归纳总结,系统研究了乡村复兴对城郊农村住宅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了住宅设计的响应路径。研究认为:(1)乡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面积扩大,功能空间变化,居住环境水平提高,拉动了对住宅的消费需求;(2)乡村产业特征变化,传统手工作坊、饲养、生产资料存储空间萎缩,乡村旅游及家庭服务业兴起,影响住宅的生产;(3)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和血缘关系,注定居住的首属文化联系特征,乡村邻里及其交往铸就住宅内外活动空间;(4)从住宅建筑的选址、家居风水到建筑的色彩、形式、符号,传统文化延续传承住宅的整体风格;(5)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崇尚“道法自然”,住宅建筑通过庭院、走廊、阳台、露台等灰空间与乡村生态田园环境有机渗透、相互融合,生态田园环境衔接住宅内外空间联系;(6)乡村的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等多元价值的开发利用,使乡村住宅及其群体都有其功能及空间的变化,多元价值追求影响住宅群体功能响应;(7)农村住宅融入大自然的休闲节奏,其装修风格也普遍典雅,自然闲适的生活催生住宅的田园风格装修;(8)绿色建筑是绿色城市的细胞,节能减排技术已从城市扩散到乡村,农村住宅的绿色建筑设计已经起步,低碳节能技术推动住宅绿色建筑设计。因此,探讨乡村复兴背景下城郊农村住宅设计响应之路,消费需求的满足是前提,生态田园的融入是基础,地域文化的传承是灵魂,功能空间的变化是主体,交流场所的塑造是特色。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绿色住宅和幸福家居将成为城郊农村住宅设计的新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17)
郭鸿儒[10](2014)在《城郊低密度住宅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以及住宅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低密度住宅做为时代发展的产物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城市中的商业、工作、生活等都开始不断向郊区转移,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由于过度集中产生的"城市病",让许多收入丰厚的家庭开始远离市中心开始选择郊区低密度住宅。本文将对于城郊低密度住宅的选址和规划设计做出探讨。(本文来源于《2014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05-27)
城郊住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世纪以来,“叁农问题”一直被国家予以高度关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重新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这种时代语境下,重庆市作为我国划分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乡村大力推动住宅建设。然而自建国以来,农户在农房建造过程中采取自建模式,这种自建模式延续至本世纪初,使得农村住宅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新世纪以来,经济技术突飞猛进,城市住宅建筑的影响等使得传统农村住宅建筑发生激变。渝西地区的城郊型农村作为受城市影响较大、较快的区域,值得关注。本文以高丰村为例,关注建国以来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第一章,对论文以渝西地区高丰村为例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定义。并对国内外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研究及实践进行梳理。最后,确定研究方法为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实际调研中,笔者共对高丰村306户农宅进行年份调研,其中有154户进行问卷调研,91户进行测绘调研,并对其中有代表意义的12户进行后续改造设计。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及农村住宅建筑演变概况,通过对建国以来近70年间宅基地与户籍制度的变化、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城郊型农村社会的发展、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和能源结构与设备设施的更新对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具体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宏观角度上得出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基本线索。同时,依据建筑材料、结构与形式的变化将高丰村农宅建筑演变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农村住宅建筑特点进行纵向梳理及对比。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延迟于经济社会的变化,具体到高丰村,其住宅建筑的平稳演变时期止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初期,自此开始了激变的过渡期。这种激变持续到今天仍在继续,尚未定型。第叁章,结合实地调研,对荣昌区高丰村农村住宅建筑传统期的农宅案例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及分析。梳理出其农村住宅建筑的功能构成、形态特点、各功能用房的基本特征和建造方式上的具体情况。总结发现,该时期的农宅集中体现了农民原生、质朴的建造理念。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农户观念的落后,该时期农宅的自建过程延续传统,发展缓慢,缺乏变革性的改变。建造前期缺乏设计和规划,建成后在功能和面积分配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然而整体向着更加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方向发展。第四章,继续从微观角度对过渡期农宅建筑进行介绍及分析。初期,外来刺激使得农户通过传统经验积累的自建模式建造的农村住宅演变发生突变,但仍未完全克服传统自建模式带来的建造上的缺陷。中后期,农户延续由经验累积的自建模式进行建造活动,此发展过程是缓慢且平稳的。虽然相较传统期农村住宅,该时期新建住宅从多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然而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制约农村住宅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五章,从宏观角度纵向对比分析高丰村农村住宅建筑的传统期和过渡期,总结其演变过程中的稳定及变化元素。分析归纳各阶段农宅的基本特征及当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形成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从中提炼出建国以来近七十年的农宅建设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建筑要素。农户长期以来的自建模式对农宅建筑造成了普遍缺陷。其次,农宅乡土地域特色逐渐消逝,国家政策在农村落实不到位。这些现存的缺陷需要建筑行业从业人士及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关注并做出相应的回应。第六章,站在建筑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角度上,以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规律为基础,笔者提出了未来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对应的具体实施措施,试图为今后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郊住宅论文参考文献
[1].林振华,王思仰.3x3House——马来西亚吉隆坡城郊住宅[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
[2].李上.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研究[D].重庆大学.2018
[3].李佳阳,龙灏.制度环境影响下的乡村自建住宅空间演化——以重庆市城郊型乡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8
[4].何亚莉.城郊型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7
[5].龚杰.大城市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6].罗元浩.许昌县城郊和农村居民对住宅拆迁补偿认知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
[7].刘维跃,周秀秀,刘凯歌,王海龙.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城郊型城市综合体市场细分研究——以其住宅物业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5
[8].彭悦,朱昌兆,朱良,葛格,沈祥.城郊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初探[J].建筑节能.2015
[9].汤迪莎.乡村复兴背景下湘中城郊农村住宅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5
[10].郭鸿儒.城郊低密度住宅设计探讨[C].2014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