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导电性论文_魏鑫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子导电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导电性,离子,电解质,乙炔,聚合物,水灰比,金属。

离子导电性论文文献综述

魏鑫健[1](2019)在《Pr_2CuO_(4±δ)超导薄膜的制备及超导电性的离子液体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探索Pr_2CuO_(4±δ)超导薄膜的制备方法,并系统研究了不同氧含量Pr_2CuO_(4±δ)薄膜的电输运性质,以及利用离子液体调控技术研究了Pr_2CuO_(4±δ)和FeSe薄膜中的超导电性。得到的主要结果可分以下几点:1.利用高分子辅助沉积法在SrTiO_3[001]衬底上制备出高质量、单一取向Pr_2CuO_(4±δ)超导薄膜。在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退火条件调节薄膜中的氧含量,可以得到不同超导临界转变温度(T_c)的样品,T_c最高可达25 K。2.系统研究了不同氧含量Pr_2CuO_(4±δ)超导薄膜的电输运性质。欠退火样品,低温霍尔电阻率为负且随磁场呈线性关系,表明载流子属性为电子;由于短程反铁磁序的存在,低温电阻上翘且磁电阻为负值;随着退火强度增加样品中的氧含量逐渐减少,反铁磁行为逐渐被压制,T_c逐渐增加。最佳退火样品(T_c最高),霍尔系数随着温度的降低由负变正,且霍尔电阻率与磁场呈非线性关系,表明此时电子型与空穴型载流子共存。同时,全温区的磁电阻为正值。随着退火持续增强,样品中的氧含量进一步降低,T_c变小,霍尔电阻率为正且随磁场的变化呈线性关系,表明空穴型载流子在输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以上Pr_2CuO_(4±δ)的电输运性质随着氧含量变化与Pr_(2-x)Ce_xCuO_(4±δ)随Ce掺杂浓度变化的行为高度一致,这揭示退火去氧形成电子掺杂是铜氧化物RE_2CuO_(4±δ)(RE=La,Pr,Nd,Eu,Sm,Gd)具有超导电性的起因。另外,我们以霍尔系数为参量来标定Pr_2CuO_(4±δ)和Pr_(2-x)Ce_xCuO_4超导体T_c的变化,发现最高T_c总是发生在霍尔系数为零附近,为进一步研究高温超导机理提供重要的信息。3.开展超导和非超导Pr_2CuO_(4±δ)薄膜的离子液体调控实验。正偏压调控(即Pr_2CuO_(4±δ)薄膜作为阴极)诱导电子掺杂,无论超导或非超导样品的电阻都减小。在非超导样品中我们成功实现绝缘态-超导态转变,在超导样品中实现超导态-非超导金属态转变。该转变过程可逆,亦即撤去偏压,样品回到初始状态。针对非超导Pr_2CuO_(4±δ)样品进行负偏压调控实验(Pr_2CuO_(4±δ)薄膜作为阳极),当偏压从0 V加至-3 V,样品的电阻和霍尔电阻率(负值)几乎没有变化。当偏压加至-4 V时,电阻突然增加,同时霍尔电阻率突然减小,表明Pr_2CuO_(4±δ)样品中的载流子浓度降低。当撤去-4 V偏压后,我们发现该样品获得了超导电性,且在30 K时霍尔系数由负变为正。很明显在-4 V调控时,样品发生了电化学反应,导致样品在撤去偏压后呈现出非易失的超导电性。由于负向调控是去除电子或掺入空穴的过程,因此电化学反应诱导电子掺杂不是非易失超导电性的起因。根据原位XRD实验和高分辨扫描透射电镜的实验结果,我们推测负向调控修复了铜氧面的氧空位,进而诱导出非易失超导电性。这项工作为如何实现高温超导电性提供了新的范例。4.利用离子液体调控技术研究FeSe薄膜的超导电性,并详细地探讨在调控过程中电输运性质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离子液体调控,厚度为200 nm FeSe薄膜的T_c被提升至40 K以上;FeSe超导电性被触发的起始偏压一般要在4 V以上,随着调控时间的增加,T_c逐渐增加,同时超导转变宽度变窄;可被调至的最高T_(c max)主要取决于初始薄膜的无序度,无序度越高T_(c max)越小。另外,我们发现FeSe超导电性的调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正常态性质不变,T_c逐渐增加;第二阶段,T_c几乎没有变化,但正常态性质发生剧烈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翁余斌,赵若红,徐安,周新雨,梅超[2](2019)在《不同引气剂对离子导电砂浆孔隙率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导电砂浆的导电性能取决于内部电解质溶液的分布情况,而孔隙率是影响电解质溶液渗透的关键因素。采用了两种化学引气剂:铝粉和双氧水;两种常用物理引气剂:SJ-2和K12,并在不同水灰比条件下制备了离子导电砂浆试件35组,系统考察了引气剂和水灰比对离子导电砂浆孔隙率、电阻率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引气剂和改变水灰比均能提高试件孔隙率。单掺时铝粉引气效果最佳,但其存在最优水灰比,而复掺能在单掺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试件孔隙率。复掺铝粉和SJ-2引气剂,且水灰比为0.7时,孔隙率达到25.31%,渗透完全时电阻率可达到4.042Ω·m,为最优组合。(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04期)

杨凯华,廖柱,章正熙,杨立[3](2018)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高柔性和高离子导电性的聚合物电解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有机液态电解质易挥发、易燃烧且高温下不稳定,导致电池特别是大容量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推动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研制兼具优异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固态电解质己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塑性晶体由于其分子/离子旋转或平移运动导致取向无序,在熔融转变前显示出固-固相转变行为,晶体在固-固相转变温度和熔点之间呈现塑性特征;该特性有利于锂离子在其中的迁移,使得塑性晶体成为制备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颇具潜力的材料~([1-3])。本课题组首先将一类典型的分子塑性晶体-丁二腈引入到(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8-10-27)

李洪飞[4](2018)在《含叁唑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导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电解质,是指聚合物主链或侧链中含有可电离基团的长链高分子,其兼具电解质材料的导电性及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能,作为一类新型离子导电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合成了多种含叁唑离子的聚电解质,考察了聚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能,探讨了聚电解质结构对其导电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成了含杂化季铵离子和叁唑离子的超支化聚合物[hb-PTA-PEG]~+[TFSI]~-。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EISMS)和元素分析(EA)等方法对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试(GPC)对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PDI)进行了表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结果表明,阴离子尺寸对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影响大,超支化聚合物[hb-PTA-PEG]~+[TFSI]~-的T_g最低,为-29 ~oC;热失重分析(TGA)测试表明,[hb-PTA-PEG]~+[TFSI]~-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T_d)为313 ~oC;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表明,聚合物的室温离子导电率为1.9?10~-55 S?cm~(-1),优于只含叁唑离子的超支化聚合物。为了进一步考察含离子的二炔烃的易位环化聚合(MCP),分别合成了侧基含季铵离子和支化叁唑离子的二炔烃单体,利用MCP共聚制备了嵌段共聚物。FT-IR、NMR和HR-EISMS等测试结果表明,单体和聚合物成功制备。动态光散射(DLS)测试表明,共聚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存在自组装;透射电镜(TEM)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可以自组装形成“核-壳”纳米结构。EIS测试显示,嵌段共聚物poly[MDTA]~+[TFSI]~-_(25)-b-poly[TMPA]~+[TFSI]~-_(50)掺杂双叁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后,离子导电率(1.0×10~(-4)S?cm~(-1))高于均聚物掺杂锂盐的离子导电率(3.3×10~-55 S?cm~(-1)),表明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有利于锂盐的解离和离子导电率的提高。为了研究T_g对聚电解质离子导电率的影响,以及改善聚合物poly[MDTA]~+[TFSI]~-的物理状态,合成了一种多官能二炔烃单体,叁(庚二炔基叁氨基叁苯胺)(TDPAA)。TDPAA与单体[MDTA]~+[TFSI]~-共聚,改变TDPAA与[MDTA]~+[TFSI]~-的投料比,合成了一系列共聚物。通过NMR、FT-IR、UV-vis等方法对单体和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证明了单体和共聚物的成功制备;GPC测试结果表明,随着TDPAA用量的增加,共聚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大;DSC测试结果显示,随着TDPAA用量的增加,共聚物T_g先下降后升高,表明了共聚物由线性聚合物转变为支化聚合物,最后形成交联聚合物;ESI测试结果表明,随着TDPAA用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离子导电率逐渐降低。碘掺杂后,聚合物表现出电子/离子双重导电性,室温电子导电率和离子导电率分别为3.2×10~(-6)和6.3×10~(-6) S·cm~(-1)。杜仲胶(EUG)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具有较高的模量,化学结构中存在大量不饱和非共轭双键为其化学改性提供了基础。利用叁唑啉二酮(TAD)类化合物与EUG的Alder-ene加成反应,将含叁唑基团的侧基接枝到EUG主链上,经离子化和阴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离子改性EUG。NMR、FT-IR等测试证明了改性EUG的成功制备;通过GPC测试对改性EUG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通过EIS测试对聚合物的离子导电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改性剂用量的增加,改性EUG的离子导电率越高,最高室温离子导电率为1.3×10~(-5) S·cm~(-1);使用双官能己基叁唑啉二酮(bHTAD)对改性EUG进行化学交联,得到了具有一定强度(1.5 MPa)和柔性(断裂伸长率为180%)的聚电解质材料。最后,初步探讨了bHTAD和双官能苯基叁唑啉二酮(bPTAD)分别与含双官能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经A_2B_2型加成反应,制备聚脲唑的可行性。具体包括与双官能咪唑类化合物、双环戊二烯、1,5-环辛二烯等。通过NMR和FT-IR等测试方法对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GPC测试对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HTAD和1,5-环辛二烯加成可以得到分子量为6.2 kDa的聚合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9-01)

陈君[5](2018)在《金属硫属化合物的掺杂及其整流效应和离子导电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分子整流器作为实现分子电子线路的基本元件,几乎所有具有逻辑功能的器件都可以用其来实现。分子整流器是基于分子电子学的基础,以多个或单个有机小分子为主体材料设计的一种器件,但是其具有性能不稳定、可重复性差、整流比低、机理不清楚以及不可控性等缺陷。离子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整流效应的研究目前尚未报道。本论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叁例金属硫属化合物FJU-68-n([enH]0.5Cu1.5-xAgxSn0.5S2,en=乙二胺,Cu/Ag比n=(1.5-x)/x=2.2、2.3或2.4)。FJU-68-n是乙二胺一价阳离子支撑的[Cu1.5-xAgxSn0.5S2]二维层状材料。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含量,很容易实现产物中Cu/Ag 比的控制。FJU-68-n叁个化合物沿叁个晶轴方向a、b、c的单晶整流和单晶离子导体性能测试表明掺杂的FJU-68-n的伏安特性都表现出整流效应,而没有掺杂的(enH)2Cu8Sn3S12未观察到整流效应。增大Cu/Ag 比,会系统增大晶轴a方向的离子导电率和整流比,Cu/Ag 比从2.2增大到2.4,整流比从14变到107,增大8倍;80 ℃的离子电导率从4.80×10-4变到4.8×10-2 S·cm-1,增大了约100倍。但是调节Cu/Ag 比对晶轴b或c方向上的离子导电率和整流比影响不大。这些说明金属离子的掺杂而产生结构上的不对称和无序化是FJU-68具有整流效应的主要原因,整流比可以通过调节层内铜银离子沿着a轴在层间的迁移进行控制。这为调控半导体整流器件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论文还用溶剂1,2-丙二胺代替乙二胺合成了叁例金属硫属化合物FJU-69([1,2-dapH]0.5Cu1.5-xAgxSn0.5S2,1,2-dapH=1,2-丙二胺,Cu/Ag比n=(l1.5-x)/x=2.2、2.3或2.4),该材料和FJU-68相比,在同样的条件下导电率下降很多倍,证明了溶剂对材料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本论文还合成了一例简单的硫锡化合物FJU-70,并测试了其导电性,并且希望以它为基本结构单元,合成出新的多元金属硫属化合物。(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5)

王翠芳[6](2018)在《树形叁唑离子化聚乙炔的合成与导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电解质及其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广泛。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含有叁唑离子的聚乙炔衍生物,通过化学掺杂,得到具有离子和电子双重导电性能的聚电解质材料。内容包括:论文第二章,通过易位环化聚合,合成了含有树形1,2,3-叁唑离子-寡聚乙二醇(OEG)侧基的聚乙炔衍生物(iPAs)。由于叁唑离子和柔性的OEG侧基,使得iPAs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29℃)和较高的离子导电率(σ_i)(5.0×10-5S·cm~(-1))。当用双叁氟甲基磺酰亚胺锂盐(Li TFSI)掺杂时,iPAs的σ_i达到5.2×10-4S·cm~(-1);当用碘(I_2)掺杂时,iPAs的电子导电率(σ_e)为1.3×10~(-5) S·cm~(-1);当用Li TFSI和I_2同时掺杂时,聚合物的σ_i和σ_e最大值分别为8.3×10~(-4)和1.2×10~(-5) S·cm~(-1),比相应的树形1,2,3-叁唑离子-烷基侧基和支化1,2,3-叁唑离子-OEG侧基的聚乙炔的导电率高。论文第叁章,利用含有四个叁唑离子树形侧基的1,6-庚二炔和环辛四烯单体,通过串联式易位环化聚合-开环易位聚合反应,合成了聚乙炔衍生物-聚乙炔的全共轭嵌段共聚物,在THF溶剂中存在聚合诱导自组装现象。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3℃。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共聚物的组装尺寸(流体力学直径125 nm)和球形纳米形貌(直径为100 nm)。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共聚物导电性能,共聚物的本征σ_i最高为1.9×10-5 S·cm~(-1);当用I_2掺杂时,共聚物的σ_i和σ_e最大值分别为5.9×10-5 S·cm~(-1)和8.2×10-6 S·cm~(-1)。(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乐红志,王昕,毕建波,杨赞中,魏春城[7](2017)在《过渡金属离子对Ce_(0.8)Sm_(0.2)O_(1.9)电解质离子导电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掺杂过渡金属离子(Ni~(2+)、Cu~(2+)、V~(5+)、Mn~(2+))对Ce_(0.8)Sm_(0.2)O_(1.9)(SDC)材料离子导电性的影响。用电化学阻抗谱、SEM、XEDS等检测手段对样品的离子导电性、显微结构和微区元素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掺杂过渡金属离子对SDC电解质材料的离子电导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主要是对晶界离子电导率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Ni、Cu对SDC晶界离子电导率的提高相对较为显着,从而导致其对宏观离子电导率的提高也较为显着;其它过渡金属离子和铝离子对SDC电解质晶界离子电导率提高作用相对较小,故而对其宏观离子电导率的提高作用也较小。(本文来源于《现代技术陶瓷》期刊2017年06期)

李洪飞,王俊芳,谢美然[8](2017)在《含树状叁唑离子侧基的柔性聚乙炔的合成及双重导电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炔是一种最简单的共轭高分子材料,经掺杂后表现出"金属"一样的导电性,开创了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及应用。但是,聚乙炔溶解性和氧化稳定性差,极大的限制了聚乙炔的应用。1,6-庚二炔衍生物的易位环化聚合,可以得到高立体选择性的反式聚乙炔,聚合物链只含有五元环结构,并且侧基修饰可以有效提高聚乙炔的溶解性和氧化稳定性。本文合成了含叁唑离子树形侧基的1,6-庚二炔单体,利用Grubbs第叁代催化剂引发易位环化聚合,合成了高度规整的反式聚乙炔。经碘掺杂后,聚乙炔表现出离子和电子双重导电性,导电率分别达到7.1×10-5和5.0×10-5 S·cm-1。同时,碘掺杂的聚乙炔,仍然具有一定的溶解性,且有良好的柔性,可弯曲,加工性能优异,适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期刊2017-10-10)

秦迪[9](2017)在《聚脲和聚氨酯脲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导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使用的都是有机液体电解质,很容易发生电池漏液、起火、爆炸等危险。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以固态形式取代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还可以使电池形状将更加多样化。在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中,机械性能与电导率往往不可兼得,但是软硬段微相分离的结构能够同时改善这两种性能。本论文通过共聚的方法制备了叁个系列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聚脲和聚氨酯脲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本论文首先以对苯二异氰酸酯,二氨基苯磺酸锂,分子量为1000的聚氧乙烯二胺为原料,改变二氨基苯磺酸锂和聚氧乙烯二胺的摩尔比合成了不同锂盐含量的聚脲单离子电解质系列I(PUI)。将合成的样品采用溶液浇铸法成功制膜,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合成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差热扫描热分析,热失重,拉伸,交流阻抗等对其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导率等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锂盐含量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降低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升电解质的电导率,将PUI合成原料中分子量为1000的聚氧乙烯二胺分别换成分子量为2000的聚氧乙烯二胺和分子量为1000的聚乙二醇,合成聚脲电解质系列II(PUII)和聚氨酯脲电解质(PUU),对这两个系列的电解质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并与PUI系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构和性能的差异。测试结果显示合成的叁个系列的电解质内部都存在氢键的物理交联,并且形成了微相分离的两相结构。软段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锂盐含量的增加而上升,但是相对而言,PUII和PUU系列的软段相玻璃化转变温度比PUI系列要低。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随着锂盐含量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PUI系列电解质的最高室温电导率为2.84×10-7S·cm-1,PUII和PUU系列电解质的最高室温电导率与PUI相比均有所提升,分别为5.81×10-7S·cm-1和1.81×10-6S·m-1。在254oC以下,合成的聚合物电解质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是相对而言,PUI系列力学性能最强,PUU系列最弱。(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吴文中[10](2017)在《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对溶液导电性的显着影响——由2016年北京卷理综化学11题引起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越高,其导电性就越强吗?不同离子对电解质溶液导电性有何差异?通过分析、解读2016年北京卷理综化学11题相关离子反应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变化特征,感悟电解质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对溶液导电性的显着影响,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规律。(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7年01期)

离子导电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离子导电砂浆的导电性能取决于内部电解质溶液的分布情况,而孔隙率是影响电解质溶液渗透的关键因素。采用了两种化学引气剂:铝粉和双氧水;两种常用物理引气剂:SJ-2和K12,并在不同水灰比条件下制备了离子导电砂浆试件35组,系统考察了引气剂和水灰比对离子导电砂浆孔隙率、电阻率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引气剂和改变水灰比均能提高试件孔隙率。单掺时铝粉引气效果最佳,但其存在最优水灰比,而复掺能在单掺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试件孔隙率。复掺铝粉和SJ-2引气剂,且水灰比为0.7时,孔隙率达到25.31%,渗透完全时电阻率可达到4.042Ω·m,为最优组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子导电性论文参考文献

[1].魏鑫健.Pr_2CuO_(4±δ)超导薄膜的制备及超导电性的离子液体调控[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9

[2].翁余斌,赵若红,徐安,周新雨,梅超.不同引气剂对离子导电砂浆孔隙率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研究[J].混凝土.2019

[3].杨凯华,廖柱,章正熙,杨立.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高柔性和高离子导电性的聚合物电解质设计[C].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2018

[4].李洪飞.含叁唑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导电性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陈君.金属硫属化合物的掺杂及其整流效应和离子导电性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6].王翠芳.树形叁唑离子化聚乙炔的合成与导电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乐红志,王昕,毕建波,杨赞中,魏春城.过渡金属离子对Ce_(0.8)Sm_(0.2)O_(1.9)电解质离子导电性的影响[J].现代技术陶瓷.2017

[8].李洪飞,王俊芳,谢美然.含树状叁唑离子侧基的柔性聚乙炔的合成及双重导电性[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2017

[9].秦迪.聚脲和聚氨酯脲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导电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10].吴文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对溶液导电性的显着影响——由2016年北京卷理综化学11题引起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在KOH电解液中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和DMPIS的结构过轻量化处理的SiC基底示意图石墨烯水热反应前后的电子结构示意图的化学结构示意图;b,以商...以骨凝胶为粘结剂并采用冷冻干燥技术...

标签:;  ;  ;  ;  ;  ;  ;  

离子导电性论文_魏鑫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