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频极低频传播突发扰动

一、低频极低频传播突发扰动

一、I.低频甚低频传播突然扰动(论文文献综述)

陈欢,苗家友,顾旭东,卢仔龙,王市委,李光剑,程雯,倪彬彬,赵正予,孙雷[1](2022)在《经纬向传播的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响应特征的差异性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揭示太阳耀斑发生期间沿着经纬向传播的甚低频台站信号受到扰动的差异性,文章基于随州观测站的甚低频数据,分析了2017年9月8日经向传播的NWC台站信号和纬向传播的JJI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的响应特征,比较了两条路径上信号的幅度对同一太阳耀斑响应的异同。结果表明:NWC信号的响应只有先上升再恢复1种,而JJI信号有先上升再恢复、先下降再恢复和先上升后下降再恢复3种;NWC信号的响应开始时间和极值时间与JJI信号的基本一致,但JJI信号的响应持续时间长于NWC信号的;M级耀斑对NWC信号的最大扰动量在1~4 dB之间,对JJI信号的在1~3 dB之间;C级耀斑对两台站信号的最大扰动量则在0~1 dB之间;另外,台站信号的积分扰动幅度与X射线积分通量呈线性相关,且NWC信号拟合直线的斜率比JJI信号的大。

张学民[2](2021)在《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信号地震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作为一种主动源发射的通讯导航信号,因其长距离波导传播的特性在地-电离层观测及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总结了二十世纪末以来基于甚低频/低频(VLF/LF)电波观测技术及其数据分析方法、典型震例及统计研究成果、圈层耦合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通过探讨其应用成果的快速积累及前兆扰动起源等研究难点,展望了未来在我国多种地基和卫星电磁配合下的综合立体体系建设以及该技术可能发挥的最大贡献。

高冠男,汪敏,董亮,郭少杰[3](2021)在《空间甚低频太阳Ⅱ型射电暴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Solar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源扰动。Ⅱ型射电暴是CME驱动的激波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以研究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为背景,对Ⅱ型射电暴特别是甚低频Ⅱ型射电暴的频谱特征以及物理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甚低频Ⅱ型射电暴不但可以用于估计CME激波的运动速度、诊断日冕磁场等物理参数,还可以为空间天气预警预报方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空间甚低频射电观测设备的科学研究及应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周煜林[4](2021)在《强震前后电离层扰动星地联合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卫星时代的到来,通过电磁卫星对地球电离层各参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已经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在地震预报方向应用十分广泛。我国于2018年2月成功发射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大量监测数据亟待处理。同时我国针对地基台站的观测也早已展开,已经有几十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震预报的方法多数均为单一数据,将卫星数据和地基数据结合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尚不成熟,很多有效的电离层震前扰动并未被充分利用。本研究使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和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提供的GPS TEC数据、张衡一号卫星观测的电子密度、1Hz磁场数据以及SWARM卫星观测的1Hz磁场数据对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和磁场异常扰动现象进行分析,提高电离层地震前兆信息的提取和识别能力,为星地联合地震预测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通过滑动四分位、极化比分析、滑动平均算法、小波变换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针对不同的研究参量,我们选取了印度尼西亚的两次震例进行详细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扰动本文基于CMONOC和JPL提供的GPS TEC数据和张衡一号卫星观测的电子密度,采用滑动四分位算法对2019年8月2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Ms6.8地震前震中区域与其磁共轭区电离层TEC进行分析,并对印度尼西亚地震与其磁共轭区(中国四川地区)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的关联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通过滑动四分位法对CMONOC和JPL提供的GPS TEC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发现2019年8月2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Ms6.8地震前一周(即7月25日)在震中区域和其磁共轭区域(即中国四川地区)上空均出现了剧烈的、大规模的TEC异常扰动现象。2)以张衡一号卫星2019年7月、8月所有重访轨道(去除空间天气指数超限的轨道)观测到的电子密度作为背景,发现7月25日震中附近一轨的电子密度数据在震中区域(10°S-5°N)及其磁共轭区(15°N-30°N)均形成了电子密度峰值,且在(10°S-30°N)范围内电子密度均高于背景值。该结果与JPL观测的异常范围相对应。3)为验证四川地区TEC异常与印度尼西亚强震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对2011-2019年99次印尼6.0级以上地震进行统计,发现:在空间上,印尼西部(即与中国四川地区经度对应地区)强震与四川地区的TEC异常扰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时间上,由印尼强震引起的四川地区TEC异常扰动现象集中出现在震前10天至震后4天的白天,主要是在6:00(LT)-11:00(LT)时间段,在7:00(LT)和10:00(LT)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余时间段TEC异常频次较低,夜间很少观测到与印尼强震相关的异常。2.震前地球磁场异常扰动基于SWARM B星和张衡一号1Hz磁场数据,采用极化比分析、滑动平均算法和小波变换三种方法对磁场数据进行处理,并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Ms6.9地震前磁场异常扰动信号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通过2018年3-9月SWARM卫星磁场数据极化比值时间序列,发现在2018年6月13日苏门答腊岛Ms6.4地震和8月5日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Ms6.9地震的孕震期(约为震前15天)极化比值均出现一个低谷区。2)对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Ms6.9地震前极化比值低谷区时段轨道的磁场数据进行窗口为53s的滑动平均发现,在7月29日SWARM B星在震中附近一轨数据在(5°S-12°S)和(18°N-29°N)(即震中区域和其磁共轭区域)范围内捕捉到磁场X分量(南北向分量)和Y分量(东西向分量)ULF频段的磁场异常扰动信号,证明本次地震在ULF频段产生了磁场异常信号且该信号可以沿磁力线传播至另一半球。张衡一号卫星磁场数据经过窗口为53s的滑动平均和两次拟合作差后同样也捕捉到了该异常扰动信号。3)经过小波变换之后,张衡一号和SWARM B星ULF频段磁场数据在0.05-0.1Hz频段出现明显的异常增强。其中SWARM B星在(8°S-12°S)和(22°N-28°N)(即震中区域及其磁共轭区域)均观测到了磁场X分量和Y分量的异常增强,而张衡一号卫星仅在震中区域的磁Y分量观测到了异常增强。

顾旭东,罗凡,彭锐,李光剑,陈欢,王市委,易娟,李志鹏,倪彬彬,赵正予,王琛,袁丁[5](2021)在《JJI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事件的响应特性》文中指出太阳耀斑发生时,日地空间的X射线通量会随之增大,进而影响到地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分布,导致地球-电离层波导状态发生改变,因此接收到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信号会表现出对应的扰动现象.2017年9月8日,位于湖北省内武汉和随州两站点的VLF接收机分别监测到与X射线太阳耀斑相关的来自日本宫崎县(130°49′E,32°04′N)的JJI甚低频台站信号(22.2 kHz)的振幅异常事件.分析当日的数据发现JJI信号的振幅对不同的太阳耀斑出现不同的响应类型,而且对于同一个耀斑,两地的信号响应类型不尽相同.通过统计2017—2019年间与太阳耀斑相关的JJI信号振幅扰动事件,发现两接收站点的JJI信号响应类型都与耀斑强度及其发生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呈现出四种响应类型,即两次上升下降型、先上升后下降型、下降型和上升型,但是四种响应类型的事件占比不同.拟合结果表明信号的扰动幅度与X射线通量的积分成正相关,但是两站点的线性拟合斜率存在差异.JJI信号到武汉和随州均属于近似沿纬度方向的短距离传播,且两接收站点相距较近,因此两传播路径大致相似.研究两路径上JJI信号对太阳耀斑响应的差异性有助于理解VLF信号的传播以及探索其在太阳活动监测方面的应用.

王市委,顾旭东,罗凡,彭锐,陈欢,李光剑,倪彬彬,赵正予,袁丁[6](2020)在《基于NWC甚低频信号的日出效应的观测与分析》文中提出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 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VLF接收机在武汉接收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4月23日—2020年7月22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出期间NWC信号的幅度响应及其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NWC信号日出期间的幅度响应主要包括两种极小值结构:2个幅度极小值(SR1、SR2)的Type I结构和3个幅度极小值(SR1、SR2、SR3)的Type II结构.在以SR1出现时间为时间零点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后发现,Type I结构比Type II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Type I结构下,SR2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3~65 min、54.2 min、4.4 min,而在Type II结构下,SR2和SR3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分别为48~93 min、80~120 min,平均值分别为64.7 min、96.4 min,标准差分别为10.2 min、11.7 min.在27个月的观测期内,3—7月份Type I结构的出现概率100%,未出现Type II结构,而在1—2月和8—12月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明显下降,最低降至1月份的20.7%,而Type II在1月、2月、11月的出现概率均高于70%.按春秋分交替变化(周期1和周期2)的统计结果,在周期1内Type I和Type II结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91.5%、8.5%,而在周期2内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降至41.9%,Type II结构出现概率则升至58.1%,这表示观测期间内Type II结构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夏季发生概率较低.

施迎迎[7](2020)在《导航中甚低频电磁波传播模型及误差修正研究》文中认为导航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定位系统,它能够实时测量人员或者载运工具的位置、速度甚至是航向等导航参数,为人员或者运载工具提供前行方向,使他们能够不偏离运行方向,并准时准点地到达既定位置。导航系统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民用领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这使得导航系统成为军事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基础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甚低频(VLF)电波,由于其波长长、传播特性稳定、传输衰减较小的特点,在远程、超远程导航与定位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军事通信和舰船导航尤其是对潜通信和导航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意味着对VLF波段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对VLF波段电波的传播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精确高效的VLF电波传播预测模型,在实用和理论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且十分必要。该波段电磁波主要是在电离层和地球表面形成的空间中传播。由于其波长范围广,其波长与空间的特性尺寸的比值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使得VLF电波在传播工程中有着不同的传播模式。其主要传播方式有:沿地面绕射传播、沿地-电离层波导传播、在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波跳”传播以及沿地面的“侧面波”传播等方式。本文主要对沿地面传播与在地-电离层波导中这两种传播方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本文将利用解析方法,就VLF电波沿地面传播以及在地-电离层波导中传播的传播问题开展工作,使得对VLF波的传播特性的了解更加细致和深入,并对VLF电波传播特性进行总结分析,并简单对较为可行的甚低频导航电波传播修正方法进行介绍。对于地波传播,我们首先考虑收发装置设置距离较近时的情况,此时传播路径可以视为均匀光滑的平地面。接着我们考虑收发装置设置在相距较远的位置时的情况,此时就必须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此时,首先考虑均匀光滑球形地面,这是此情形下最简单的理想化模型。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地面不能视为均匀光滑球面,因此便需考虑另一种情况,分段均匀地面。而对于地-电离层中的波导传播,首先考虑平面波导的情况,此时将地面和电离层视作是两个彼此平行的反射壁,在此基础之上,接着就球面波导的情况进行考虑。然后在上述情况的基础之上对VLF导航模型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研究了沿地面传播的VLF波的相关问题,并对在地-电离层波导中传播的VLF波传播特性展开讨论。在更加深入了解其传播特性的同时,对两种情况下的波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取了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误差修正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叙述。本文对精确的VLF电波传播预测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帮助。

段千[8](2020)在《甚低频信号传播方法预报地震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甚低频(VLF)传播信号在大地震前出现的反常现象,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不仅在地表设置监测站来观察,而且发射卫星从空中监测。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造成甚低频信号(VLF)传播反常的成因可归为两种情况:一是震源以上地表剧烈震动,摩擦产生了电磁效应,并辐射出来影响信号传播,二是当地震孕育区在甚低频(VLF)信号传输路径的范围时,路径上界壁电离层平衡被地震所破坏和下界壁地面开裂或振动而导致。将甚低频(VLF)信号传播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测领域的研究是目前较新颖的课题。甚低频信号传输衰减率低,相位可预测且稳定,灵敏程度高,预算成本低不必建造庞大的发射设备,只需价格低廉的数字式甚低频信号接收机监测试验系统即可应用。本文根据地震发生前甚低频波导传播路径的上壁低电离层、下壁地壳的地面电导率发生异常等地震前兆现象对甚低频(VLF)信号传播影响的规律进行理论研究和试验观测研究。研究这些地震前兆现象对甚低频(VLF)信号的相位产生的影响,进而根据监测试验系统观测到的相位曲线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甚低频(VLF)信号在地表与低电离层之间的地表-电离层波导(CIWG,Crust-Ionosphere-Wave-Guide)中传播,根据全波波导模理论,它的传播特征除了受低电离层的影响外,传播路径上地面电导率也对其产生影响。某地在发生地震前,由于地壳变化、温度上升、释放气体等因素而使地面电导率和低电离层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经过孕震区的甚低频信号传播异常,我们可以通过与正常情况下接收的甚低频信号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现规律,为监测地震提供一种电磁学的分析预报方法。本文基本内容如下:1,根据全波波导模理论,利用WKB近似解得出甚低频信号传播相位函数。2,利用FORTRAN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甚低频信号传播规律的全波波导模基础理论,编制预报模型数值计算程序,求解计算甚低频电磁波相位等数据,并使用MATLAB软件得到相位曲线图使数据可视化。3,根据甚低频数字接收机的累积监测相位日变化数据库,将程序解算得出的相位日变化与之比对分析。4,对预报模型初步判断。

易娟,顾旭东,李志鹏,林仁桐,蔡毅徽,陈隆,倪彬彬,乐新安[9](2019)在《基于LWPC和IRI模型的NWC台站信号传播幅度建模分析》文中提出频率为3~30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电磁波具有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的特点,能够沿地面-低电离层波导进行传播,在通信、导航等许多领域都被广泛应用.基于波导模理论的长波传播模型(LWPC,Long-Wavelength Propagation Capability)能够用于计算甚低频波的传播路径及幅度,进而研究耀斑、磁暴、地震等事件对电离层的扰动.本文利用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IRI,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对LWPC中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进行改进,并将模拟结果与武汉大学VLF接收机实际观测到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幅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LWPC模型得到的幅度及变化趋势与实际值更加接近.LWPC模型给出的电子密度与IRI模型得到的电子密度在日间基本一致,但是在夜间存在差异,造成夜间部分区域NWC台站信号幅度的差异性,验证了电离层电子密度对于VLF信号传播具有的重要影响.传播路径上的晨昏变化也可以引起VLF信号幅度分布的突变,在日出和日落时间段内存在明显的过渡区域.基于IRI模型的LWPC,改善了VLF电波传播过程的预测分析效果,提供了一种长波导航通信质量的评估方法.

辛楠[10](2019)在《甚低频电磁波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在3kHz~30kHz,此频段因具有波长长、损耗小、幅度和相位稳定、渗透性强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授时、导航、地震预测等方面。基于VLF 复杂的传播机理与传播环境,对其进行高精度实时预测困难。研究甚低频电波的传播机理并构建甚低频电波传播高精度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本文在甚低频解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上,针对其传播机理及传播特性展开研究,并将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和NRLMSISE-00(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Mass Spectrometer and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Extended)大气模型引入解析方法中,对其高精度实时预测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具体工作如下:第一,采用解析方法,对甚低频在波导中的传播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垂直电偶极子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辐射场进行了推导计算和编程实现,并介绍了波导中的电离层和地层的媒质特性及电参量。第二,结合电离层指数模型,对甚低频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仿真分析。具体从场强随距离的衰减特性、多模干涉现象、辐射源参数和波导媒质参数对传播特性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第三,将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和NRLMSISE-00大气模型相结合,获取更接近实际环境的电离层参量信息,在解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VLF场强的日变化预测模型。此模型可以有效实现对VLF场强在一日内不同时刻变化特性的预测及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并且对电离层电子密度、电子温度、中性粒子密度发生扰动时的VLF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所做研究目的在于为VLF传播特性的高精度预测探索理论方法,为VLF导航授时以及地震预测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I.低频甚低频传播突然扰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低频甚低频传播突然扰动(论文提纲范文)

(1)经纬向传播的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响应特征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设备与数据
2 观测结果
3 总结与讨论

(2)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信号地震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VLF/LF人工源信号观测原理及数据分析方法
    1.1 地基和空基探测设备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晨昏时间位移法
        1.2.2 夜侧波动法
        1.2.3 声重波波动法
        1.2.4 信噪比
2 VLF/LF电波信号的地震监测应用
    2.1 地面观测震例应用
    2.2 卫星观测震例应用及天地联合分析
    2.3 统计分析
3震前低电离层电波信号扰动机理
    3.1 化学(电场)途径
    3.2 声重波途径
    3.3 电磁途径
4总结及展望

(4)强震前后电离层扰动星地联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文章内容安排
第二章:地震电离层前兆概述
    2.1 地震活动概述
        2.1.1 地震成因及震级
        2.1.2 孕震区域
    2.2 近地空间环境和圈层耦合
        2.2.1 岩石圈(Lithosphere)
        2.2.2 大气层(Atmosphere)
        2.2.3 电离层(Ionosphere)
        2.2.4 磁层(Magnetosphere)
        2.2.5 LAI耦合
    2.3 地震电磁扰动特征
        2.3.1 地震电磁前兆及主要参量研究
        2.3.2 电离层的震级敏感性及震前电离层扰动现象时间特征
        2.3.3 震前电离层扰动空间特征
第三章 电离层TEC与地球磁场数据概述及获取
    3.1 电离层TEC基本概述及数据获取
        3.1.1 电离层TEC基本概述
        3.1.2 电离层TEC数据获取
    3.2 地球磁场概述及观测数据获取
        3.2.1 地磁指数简介
        3.2.2 张衡一号卫星简介
        3.2.3 SWARM卫星简介
第四章 印尼地震电离层共轭效应研究
    4.1 电离层TEC数据处理方法
    4.2 2019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M_s6.8地震震例分析
        4.2.1 研究背景
        4.2.2 探测结果
        4.2.3 印度尼西亚地震与川滇地区TEC异常统计分析
    4.3 本章总结及分析
第五章 震前地球磁场异常扰动研究
    5.1 电磁波频率选取及处理方法
        5.1.1 电磁波频率选取
        5.1.2 地磁场数据处理方法
    5.2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预处理
    5.3 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M_s6.9震例分析
        5.3.1 时空域处理结果及分析
        5.3.2 频率域处理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总结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5)JJI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事件的响应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设备和数据
2 观测结果
3 总结和讨论

(6)基于NWC甚低频信号的日出效应的观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仪器与数据
2 日出效应的观测与分析
    2.1 日出期间甚低频信号的响应
    2.2 极小值的统计分布
    2.3 Type I与Type II概率统计
3 结果与讨论

(7)导航中甚低频电磁波传播模型及误差修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VLF的研究现状
        1.2.1 导航系统发展
        1.2.2 电磁波基本传播理论研究
        1.2.3 地波传播理论研究
        1.2.4 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1.2.5 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VLF波的地波传播
    2.1 地波传播平面模型
        2.1.1 物理模型
        2.1.2 均匀半空间垂直电偶极子激起的场
    2.2 地波传播球面模型
        2.2.1 物理模型
        2.2.2 球坐标系下场方程的一般解
        2.2.3 Fock的地波绕射计算公式
        2.2.4 Airy函数的数值计算
    2.3 地下水平电偶极子激起的场
        2.3.1 平面半空间
        2.3.2 球面情形
    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2.4.1 地下相关结果与分析
        2.4.2 平面结果与分析
        2.4.3 球面结果与分析
        2.4.4 平面与球面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LF波沿分段均匀地面的传播
    3.1 Millington计算方法
    3.2 波模转换法
        3.2.1 均匀光滑地面
        3.2.2 二段均匀光滑地面
        3.2.3 三段均匀光滑地面
        3.2.4 n段均匀光滑地面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Millington方法的结果及分析
        3.3.2 波模转换法的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LF波的地-电离层传播
    4.1 地-电离层传播平面模型
    4.2 地-电离层传播球面模型
    4.3 电离层参数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平面结果与分析
        4.4.2 球面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航VLF误差分析与误差修正方法
    5.1 误差分析
    5.2 误差修正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甚低频信号传播方法预报地震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甚低频信号传播方法概述
    1.4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甚低频信号传播分析
    2.1 无线电磁波频率划分
    2.2 甚低频的基本特点
        2.2.1 甚低频传播远距离且相位稳定
        2.2.2 穿透能力强
        2.2.3 传播相位可预测
    2.3 地表-电离层波导界壁特性
        2.3.1 地表-电离层波导(CIWG)的上界壁-电离层
        2.3.2 地表-电离层波导(CIWG)的下界壁-地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理论基础
        3.1.1 甚低频信号传播相位函数的导出
        3.1.2 甚低频信号传播的WKB模式计算方法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1 FORTRAN科学计算语言
        3.2.2 研究内容
        3.2.3 研究方法
第四章 模型数值解算与监测数据
    4.1 模型实际应用
    4.2 预报地震模型FORTRAN计算程序的解算
    4.3 解算结果与实测
        4.3.1 解算结果
        4.3.2 实测
第五章 结论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基于LWPC和IRI模型的NWC台站信号传播幅度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型的介绍
    1.1 LWPC模型
    1.2 IRI模型
2 电离层参数对模型的影响
    2.1 甚低频接收机及日变化结果
    2.2 NWC信号幅度分布
3 结论

(10)甚低频电磁波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甚低频解析方法的理论研究
        1.2.2 甚低频数值方法的理论研究
        1.2.3 电离层参量对甚低频传播特性影响的相关研究
        1.2.4 甚低频的实验观测研究
        1.2.5 甚低频在导航和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甚低频电磁波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机理及数值计算
    2.1 甚低频在球面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原理
        2.1.1 波型结构及边界条件
        2.1.2 高度增益函数求解—Airy函数近似法
        2.1.3 电离层的反射系数及表面阻抗的求解
        2.1.4 地面反射系数及表面阻抗的求解
        2.1.5 理想情况下模方程根的求解
        2.1.6 非理想情况下模方程根的求解
        2.1.7 垂直电偶极子辐射场的表示
    2.2 甚低频波导边界特性介绍
        2.2.1 波导上边界—电离层的影响
        2.2.2 波导下边界—大地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甚低频电磁波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特性分析
    3.1 电离层指数模型
    3.2 VLF解析方法的正确性验证
    3.3 多模干涉现象
    3.4 VLF场强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3.5 辐射源参数对VLF传播的影响
        3.5.1 发射频率
        3.5.2 辐射功率
        3.5.3 接收点高度
    3.6 波导媒质参数对VLF传播的影响
        3.6.1 电离层参数
        3.6.2 地面电参数
    3.7 本章小结
4 结合IRI-MSISE模型的甚低频电磁波传播特性预测
    4.1 电离层IRI-MSISE模型介绍
    4.2 IRI-MSISE模型参数获取及算法设计
    4.3 甚低频电波传播特性预测及分析
        4.3.1 VTX-Kolkata传播路径参数分析
        4.3.2 不同时刻场强随距离的衰减特性
        4.3.3 场强的日变化特性预测
        4.3.4 电离层扰动对甚低频传播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I.低频甚低频传播突然扰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纬向传播的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响应特征的差异性分析[J]. 陈欢,苗家友,顾旭东,卢仔龙,王市委,李光剑,程雯,倪彬彬,赵正予,孙雷.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2
  • [2]甚低频/低频人工源电波信号地震应用研究进展[J]. 张学民. 地震学报, 2021(05)
  • [3]空间甚低频太阳Ⅱ型射电暴研究进展[J]. 高冠男,汪敏,董亮,郭少杰.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2021(04)
  • [4]强震前后电离层扰动星地联合分析[D]. 周煜林.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1(01)
  • [5]JJI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事件的响应特性[J]. 顾旭东,罗凡,彭锐,李光剑,陈欢,王市委,易娟,李志鹏,倪彬彬,赵正予,王琛,袁丁.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5)
  • [6]基于NWC甚低频信号的日出效应的观测与分析[J]. 王市委,顾旭东,罗凡,彭锐,陈欢,李光剑,倪彬彬,赵正予,袁丁. 地球物理学报, 2020(12)
  • [7]导航中甚低频电磁波传播模型及误差修正研究[D]. 施迎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甚低频信号传播方法预报地震的模型研究[D]. 段千. 河南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LWPC和IRI模型的NWC台站信号传播幅度建模分析[J]. 易娟,顾旭东,李志鹏,林仁桐,蔡毅徽,陈隆,倪彬彬,乐新安.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9)
  • [10]甚低频电磁波在地-电离层波导中的传播特性研究[D]. 辛楠.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一、低频极低频传播突发扰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