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低温,耐受性,转录,刺桐,独行,韧皮部,氧化氮。
低温耐受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艳,周子钰,白晨[1](2019)在《腐胺增强香蕉果实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腐胺在采后香蕉果实低温耐受性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外源施加的方式,研究腐胺对采后香蕉果实的低温耐受表型、冷害指数、细胞膜完整性、膜脂过氧化程度、脂肪氧化酶活性及内源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腐胺能够增强采后香蕉果实的低温耐受性,其中以5 mmol/L的效果最好。5 mmol/L的腐胺显着降低了7℃环境下香蕉的冷害指数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有效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而一氧化氮专一性清除剂抑制了腐胺对冷害指数的降低。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抑制了由低温导致的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升高,表明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腐胺增强采后香蕉果实的低温耐受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刘南清,林绍艳,沈益新[2](2019)在《外源腐胺与亚精胺提高假俭草低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外源多胺对低温胁迫下假俭草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假俭草耐寒性的影响,本文测定分析了外源多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假俭草叶片组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施0.1mM浓度的外源腐胺与亚精胺显着降低假俭草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组织的相对电导率与丙二醛含量,并显着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可溶性多糖、脯氨酸、腐胺、亚精胺与精胺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研究结果证实了外源多胺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假俭草叶片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减轻组织在低温胁迫下的伤害程度,这为草坪养护过程中使用外源多胺物质提高假俭草耐寒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冯莉[3](2019)在《本土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主效QTL的定位及克隆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酒低温发酵是提高葡萄酒品质、丰富葡萄酒香气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葡萄酒工艺革新的研究热点。低温发酵能否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酿酒酵母的低温耐受性。因此,研究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的遗传基础,对优良耐低温酿酒酵母的筛选、遗传改良和应用,提高葡萄酒品质,提升我国葡萄酒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本土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与分离群体分组分析(BSA)相结合的QTL定位方法,对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的主效QTL进行定位,并通过相互半合子分析(RHA)、序列多态性分析以及等位基因替换等方法对主效基因进行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来自我国5个主要葡萄酒产区的68株本土酿酒酵母在低温下(16℃、12℃、8℃、4℃)的发酵能力和生长状况,研究本土酿酒酵母的低温耐受能力。结果显示:在各温度下,酿酒酵母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基本遵循正态分布,而且随着温度的降低,酵母的生长逐渐受到抑制,最大比生长速率大幅度降低,菌株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同时菌株的发酵能力也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Wb-3-40、ZX11、ZX13相比其他菌株生长状况优良,产气较快,低温耐受能力较强;而菌株31y3、NX9412、112y4在低温条件下生长状况较差,产气较慢,发酵受到了严重抑制,其耐低温能力较弱。这些菌株可作为后续低温耐受性遗传基础研究的出发材料。2.利用Cre-loxP重组系统敲除6株低温耐受表型差异显着的二倍体酿酒酵母的HO基因,分离其单倍体,筛选表型极端的单倍体菌株,并对其进行营养缺陷型改造。结果显示:通过表型筛选,获得两株表型差异极端的单倍体菌株ZX11(6)(MATα,hoΔ)和NX9412(4)(MATa,hoΔ),在4℃下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0143和0.0025,作为杂交的耐受亲本和敏感亲本;成功构建亲本的营养缺陷型菌株ZX11(6)(MATα,hoΔ,ura3::KanMX4)和NX9412(4)(MATa,hoΔ,ura3::KanMX4,lys2::URA3),二者分别具有稳定的尿嘧啶、赖氨酸营养缺陷遗传性状,且低温耐受性与原始菌株无显着差异。3.将两株低温耐受性表型极端的单倍体亲本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并对每个个体进行表型测定,选取两组表型差异极端的后代个体分别构建混池,通过混池测序,检测与低温耐受性相关的主效QTL。结果显示:构建F_2分离群体共计500株,并获得由21株低温耐受个体组成的“耐受池”和23株低温敏感个体组成的“敏感池”;亲本间共有14,618个SNP多态性位点,通过分析两个子代混池的SNP频率差异,检测到两个与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相关的QTL,分别位于Ⅳ号染色体和XV号染色体。4.利用RHA、序列多态性分析以及等位基因替换、定点突变方法对两个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鉴定。结果显示:NAT1和YOR365C是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的主效基因。其中NAT1基因与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过程有关,YOR365C的蛋白功能未知,利用SMART在线蛋白结构域分析软件工具,对YOR365C的蛋白结构域进行预测,发现其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序列多态性分析发现,两个亲本的NAT1编码区存在两个引起氨基酸非同义突变的核苷酸变异,其中一个突变位点(T1187C)在其它28个已知全基因组序列的酿酒酵母菌株中均不存在。经过定点突变和突变型等位基因的替换试验发现NAT1~(T1187C)能够重建耐受亲本ZX11(6)背景NAT1基因敲除菌株的低温耐受表型,因此该位点的核苷酸多态性是控制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的一个数量性状核苷酸(QTN),该QTN引起相应的氨基酸变化(F396S),提高菌株耐受低温的能力。将原低温敏感二倍体菌株NX9412的NAT1基因替换为等位基因NAT1~(ZX11(6))后,能显着增强其低温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姚文婷,陈兰明[4](2019)在《耐久肠球菌C11菌株的环境胁迫耐受性及其低温适应相关基因的基因组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耐久肠球菌C11菌株在不同环境胁迫条件下(温度、酸度、渗透压和人工胃肠液)的耐受性,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够在15~25℃条件下生长,但是对酸(p H 2. 0~4. 0)、渗透压(质量分数为5. 0%~15. 0%的Na Cl、质量分数为0. 05%~0. 3%的胆盐),以及人工胃肠液均无显着耐受性;耐久肠球菌C11基因组含有33个菌株特异性基因,其中有26个编码功能未知的假设蛋白,7个编码功能蛋白。此外,还鉴定到大量与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容性溶质吸收或合成、环境应激调控等相关基因,可能与其低温适应性相关。(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卢函,王茹,李金玉,葛风伟,谢红桃[5](2018)在《独行菜冷上调基因LaNHR2B的低温耐受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北部早春短命植物独行菜幼苗期能够在早春的低温条件下生长,具有良好的耐受低温胁迫的能力。前期研究获得了独行菜幼苗冷诱导上调表达基因片段,通过同源克隆获得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LaNHR2B),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性质及其构象,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其表达量与幼苗生长阶段、冷诱导处理以及外源ABA处理间的关系,通过转化拟南芥研究过表达该基因对植物幼苗低温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LaNHR2B基因全长1 035bp,编码34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85 791.16kD,理论等电点为5.06,分子式为C_(3129)H_(5225)N_(1035)O_(1307)S_(235);其蛋白主要由丙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及半胱氨酸组成,具有3个跨膜结构,功能未知;在十字花科植物中保守性强,其他科的植物中未见同源基因。(2)LaNHR2B受4℃低温诱导显着上调表达,但随幼苗生长受低温诱导上调表达有所降低,与幼苗随发育耐受低温能力下降变化一致。(3)外源ABA可诱导LaNHR2B表达上调;过表达拟南芥幼苗低温耐受性明显增强。该研究初步证明,LaNHR2B表达量与独行菜幼苗耐受低温密切相关,可能是独行菜幼苗经过冷驯化后能够增强植株抗寒能力的功能性基因。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基因进行油菜等作物抗寒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高利英,邓永胜,韩宗福,孔凡金,申贵芳[6](2018)在《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种子萌发期低温耐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黄淮棉区不同时期38个代表性棉花品种在不同低温胁迫下萌发特性的研究,综合评价这些品种在萌发期对低温胁迫的耐受能力,为选育耐低温的棉花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种质资源。【方法】利用方差分析、模糊隶属函数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38个品种在萌发期对低温耐受能力的差异。【结果】在低温胁迫条件下,随着温度降低,38个棉花品种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呈降低趋势,不同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聚类分析将38个品种按种子低温萌发抗逆能力分为强抗品种、中抗品种和不抗品种3类。【结论】早期引进品种以及由早期引进品种系统选育的品种在应对低温胁迫时,明显弱于近期杂交选育品种,斯字棉与岱字棉品种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最弱,而近期育成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鲁棉研37号、鲁棉研36号在抵御低温胁迫方面表现出更强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杨洋,焦浈[7](2018)在《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小麦幼苗低温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矮抗58小麦为材料,探究在冷驯化条件下,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小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及抗冻应答因子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两组小麦幼苗,分别用双蒸水和100μmol/L茉莉酸甲酯溶液喷施4℃低温处理组,低温处理一周。生理生化结果表明,100μmol/L浓度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处理的小麦幼苗存活率达91%,较低温处理组显着升高,细胞内SOD、CAT和POD活性分别较双蒸水喷施对照组活性升高34%、50%和14%,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30%,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14%,MDA含量相对下降5%,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具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100μmol/L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可显着升高冷驯化条件下小麦幼苗中抗寒应答转录因子TaCBFⅣd-B4、TaCBFⅢd-B19、TaCBFⅢc-D3和TaCBFⅢd-D19表达量,其中TaCBFⅣd-B4抗冻应答转录因子表达量最高。结果表明,100μmol/L外源茉莉酸甲酯的喷施能够增强小麦对低温胁迫的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吕建国[8](2017)在《抑制黄瓜水苏糖合成酶基因CsSTS降低韧皮部装载和低温胁迫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是一种水苏糖转运型植物,而水苏糖合成酶是合成水苏糖的关键酶,它催化棉子糖和肌醇半乳糖苷生成水苏糖,在棉子糖系列寡糖(RFOs)的生理生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苏糖合成酶及其编码基因曾有相关研究和报道,但是对于该基因在叶片韧皮部装载、碳水化合物分配以及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过程中的功能鲜有研究。本论文从黄瓜中克隆了水苏糖合成酶基因(CsSTS),并且对该基因的表达、定位以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以下主要的结果:1.黄瓜水苏糖合成酶基因属于单拷贝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CsSTS在黄瓜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叶片中,特别是成熟叶片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包括根、茎、幼叶、雄花、雌花和果实。随着叶片不同发育时期,CsSTS表达量持续增加,至展叶12天时达最高值,之后有所下降。在一天中,CsSTS表达存在昼夜节律,取样时间节点在15:00时表达量最高。2.组织定位的研究结果显示,CsSTS主要在成熟叶片的小叶脉韧皮部伴胞中表达,说明CsSTS参与了碳水化合物的韧皮部装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CsSTS在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表达。3.当干扰CsSTS基因之后,在干扰株系中,其表达量明显下调,水苏糖合成酶的活性和水苏糖的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淀粉在叶片中累积,说明CsSTS参与了黄瓜叶片的韧皮部装载。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较,干扰株系中黄瓜蔗糖转运蛋白(CsSUT)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并且叶柄中蔗糖和棉子糖的输出比例均有一定程度升高;而在过表达株系中,蔗糖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野生型相当。以上说明黄瓜韧皮部在共质体装载(主要途径)的同时,也存在质外体装载。从这个角度讲,黄瓜也属于韧皮部混合装载的模式植物。4.为进一步研究CsSTS的功能,对黄瓜幼苗进行低温处理(6℃, 72h)。在低温处理过程中,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中CsSTS表达量、STS酶活性、水苏糖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均表现出上调和增加趋势,特别是在过表达株系中,但干扰株系上调和增加最小。干扰株系的叶片在低温条件72h后明显萎蔫和下垂,但是低温对过表达株系的生长影响较小。这些结果说明CsSTS参与黄瓜幼苗对于低温胁迫的响应,并且低温下STS酶活性的上升和水苏糖含量的增加有助于减轻低温胁迫对于幼苗自身的伤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11-01)
林浩宇,臧振华,付烈庆,林建辉,梁光红[9](2017)在《刺桐姬小蜂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刺桐姬小蜂是我国的重要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之一,目前仍具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入侵的潜在风险。以刺桐姬小蜂福建种群的不同虫态为对象,分别测定其在低温条件下的过冷点(SCP)和死亡率;并利用逻辑斯蒂模型Ⅰ、Ⅱ(改进型)拟合其死亡率与低温累积的关系,并进一步测算各虫态的致死中有效伤害低温累积(LSIT50)。研究结果表明: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均小于-10.0℃,仅雌成虫与其它虫态之间差异极为显着(P<0.01),属耐结冰型;各虫态死亡率均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且在5℃以下超过80%的个体死亡,表明5℃以下低温对各虫态的存活影响最大,其中以雄、雌成虫耐受性最弱,幼虫的耐受性最强;两个逻辑斯蒂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低温暴露死亡率与低温累积的关系(R2>0.98,P<0.01),分别测算各虫态的LSIT50值分别为:幼虫>蛹>雌成虫>雄成虫,从理论上也验证了幼虫对低温耐受性最强;虽然模型Ⅱ的LSIT50值仅略高于模型Ⅰ的理论值,由于前者兼顾了昆虫冷伤害的上限温度(ULCIZ)对害虫的影响,较真实地模拟自然条件下昆虫所经历的持续降温过程,更适于定量评价昆虫耐寒性。上述研究结果对预测害虫的适生分布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杨娜[10](2017)在《独行菜种子低温萌发耐受性特性及bHLH类转录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是十字花科独行菜属的植物。生活在新疆北部的独行菜具有典型的早春短命植物特征,并且能够在早春寒冷天气进行萌发、生长,是良好的研究植物耐受低温逆境的材料,但目前对其耐受低温特性研究还很少。本文对独行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低温的耐受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在转录组数据库基础上对独行菜bHLH转录因子家族进行了分析和相关基因的克隆,以期为阐述独行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耐受低温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独行菜种子萌发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的研究发现,独行菜种子在不同萌发阶段对零下低温均有良好的抗性,但随萌发进行抗性有所下降;萌发至中期的种子在4℃逆境中都能生存并生长,但生长速度显着受到抑制;萌发中期独行菜SOD、CAT活性与同工酶酶谱受低温影响都很大:胁迫初期酶活性下降,短时间内又迅速提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2)通过对独行菜种子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后得到bHLH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序列共107条,去除冗余后得到其成员共83个。相对于低温萌发停滞期的独行菜种子,打破低温停滞前后的独行菜种子中有一条转录本c31476_g1在两组中的表达量完全一致,其被注释为转录因子bHLH27。(3)对独行菜种子转录组bHLH类转录因子中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和分析:其中序列c20009_g1(注释为转录因子ICE1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503bp,命名为la ICE1,编码一个分子量为54635.19KD、理论等电点pI为5.45、分子式为C2364H3742N688O758S22的蛋白质;序列c31476_g1(注释为转录因子bHLH27)的cDNA全长序列为933bp,编码一个分子量为76874.76KD、理论等电点pI为5.09、分子式为C2815H4699N933O1180S199的蛋白质;序列c17865_g1(注释为转录因子bHLH7)的cDNA全长序列为765bp,编码一个分子量为29180.96KD、理论等电点p I为4.65、分子式为C1277H2016N336O414S15的蛋白质。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对独行菜种子耐受低温萌发特性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对独行菜种子转录组中bHLH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分布情况有了全面认识,为进一步的bHLH转录因子在独行菜种子低温萌发过程中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8)
低温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外源多胺对低温胁迫下假俭草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假俭草耐寒性的影响,本文测定分析了外源多胺处理对低温胁迫下假俭草叶片组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施0.1mM浓度的外源腐胺与亚精胺显着降低假俭草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组织的相对电导率与丙二醛含量,并显着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可溶性多糖、脯氨酸、腐胺、亚精胺与精胺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研究结果证实了外源多胺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假俭草叶片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减轻组织在低温胁迫下的伤害程度,这为草坪养护过程中使用外源多胺物质提高假俭草耐寒性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耐受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艳,周子钰,白晨.腐胺增强香蕉果实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制[J].食品科技.2019
[2].刘南清,林绍艳,沈益新.外源腐胺与亚精胺提高假俭草低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J].草地学报.2019
[3].冯莉.本土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主效QTL的定位及克隆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姚文婷,陈兰明.耐久肠球菌C11菌株的环境胁迫耐受性及其低温适应相关基因的基因组学鉴定[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卢函,王茹,李金玉,葛风伟,谢红桃.独行菜冷上调基因LaNHR2B的低温耐受性研究(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18
[6].高利英,邓永胜,韩宗福,孔凡金,申贵芳.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种子萌发期低温耐受性评价[J].棉花学报.2018
[7].李杨洋,焦浈.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小麦幼苗低温耐受性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8
[8].吕建国.抑制黄瓜水苏糖合成酶基因CsSTS降低韧皮部装载和低温胁迫耐受性[D].中国农业大学.2017
[9].林浩宇,臧振华,付烈庆,林建辉,梁光红.刺桐姬小蜂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评价[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
[10].杨娜.独行菜种子低温萌发耐受性特性及bHLH类转录因子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