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模式论文-王淼,魏晓梅,张磊,刘丹丹,李小丹

献血模式论文-王淼,魏晓梅,张磊,刘丹丹,李小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献血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偿献血志愿者,公益营销,招募

献血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淼,魏晓梅,张磊,刘丹丹,李小丹[1](2019)在《保定地区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公益营销创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公益营销创新模式对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影响。方法:采取偶遇法,对实施公益营销创新模式前后符合献血条件的初次和再次无偿献血志愿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根据分析保定地区2015-2018年1-2月、6-8月献血淡季以及全年的全血采集量。结果:开展公益营销创新模式后再次献血志愿者,多为公益原因自愿献血,且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与初次献血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无偿献血志愿者不愿再次献血的原因与缺乏社会信任感有关。2018年1-2月、6-8月献血淡季以及全年全血采血量分别为47.87万ml、83.65万ml和332.23万ml,明显高于前叁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公益营销创新模式可增加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数量,增加采血量,有利于无偿献血的推广和长久维持。(本文来源于《医学与社会》期刊2019年11期)

应侃,冯晨晨[2](2019)在《新形势下无偿献血宣传模式与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这是一种"紧平衡"状态,季节性、区域性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因而,各血站如何开拓创新,利用各种有益形式,普及无偿献血无损健康的卫生常识,提高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千人口献血率,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通过对华东六省一市部分采供血机构从人员与经费投入情况、无偿献血宣传情况、主要宣传形式成效情况、本单位的宣传招牌模式等内容进行调研,以期为各血站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建立稳固安全的无偿献血队伍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9年10期)

陈欢,陈秋宇[3](2019)在《“主动预约”模式在创建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中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预约"模式在创建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机采成分血的无偿献血者为对照组,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在该中心捐献机采成分血的无偿献血者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即等献血者主动上门;观察组采用"主动预约"模式进行招募,统计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采集量、保留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采集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成分献血者人数由15 634人减少至14 395人;次数由25 156人次增加至37 945人次;采集量由34 502U增加至52 337U;保留率由16.96%上升至35.85%;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采集量比例分别由19.27%上升至36.96%,47.42%上升至73.53%,50.27%上升至75.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预约"模式是创建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7期)

吕豪,徐雪梅,廖蓉仙,郑青青[4](2019)在《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对无偿献血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下无偿献血者的类型及发展(增长)趋势。方法从浙江省献血管理BIS2.0系统中,检索并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衢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捐献全血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应用统计软件R 3.5.3对采用街头自愿与团体招募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下全血及成分血增长趋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作比较分析。结果 7年间衢州市始终保持千人口献血率>11‰,采血人次与采血量:2012—2017年全血由14 413人次23 233.05 U增长至17 490人次26 624.5 U,人次与量的增长率为2.26%、1.37%。2012—2018年机采血小板由1 613人次2 281.1 U增长至2 207人次3 370.9 U,人次与量增长率为5.48%、6.78%。献血者年龄分布:献全血中18-29(22.92±3.48)岁是主力军,占了37.43%。献机采血小板者中40-49(44.96±2.77)岁者为主,占45.83%。团体与街头自愿招募献血:7年间街头自愿招募模式人次由2012年11 731人次降至7 560人,下降了35.56%,团体招募由2012年的4 295人次增至11 061人次,增长了157.53%,自2015年起保持年增长率>55%。年龄≥50岁者占全部献血者中比率11.39%,占献全血者的9.27%,占献机采血小板者的17.99%。结论 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的应用使得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逐步凸显;团体招募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导招募模式;献血者老龄化现象显现。(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春燕,孔福仙,林彩霞,冯晴,郭倍婕[5](2019)在《健康促进模式在单采血小板初筛ALT不合格暂缓献血者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ender健康促进模式对单采血小板初筛ALT不合格暂缓献血者ALT合格率的影响和改变献血者生活方式的效果。方法将238例单采初筛ALT不合格献血者分为实验组(n=133)和对照组(n=105)。实验组应用健康促进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结果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ALT相关知识知晓率对照组(44.19±22.62)提高到(62.16±19.20),实验组(44.40±23.94)提高到(86.90±17.47),实验组较对照组知晓率提高效果更佳(P<0.05);对照组再召回率及再召回ALT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0.5%(74/105)、67.6%(50/74),实验组再召回率及再召回ALT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7.2%(116/133)、83.6%(97/116),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健康干预后生活方式量表值体育运动、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营养、人际关系、和精神成长由干预前16.65±4.60、21.71±6.86、11.54±2.53、15.77±3.25、14.10±3.20、14.61±3.58分别提升至17.37±4.26、23.44±5.38、12.6±2.29、16.58±2.37、15.16±2.32、15.93±2.52,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Pender健康促进模式能有效改善单采血小板初筛ALT不合格献血者健康行为水平,提高ALT合格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赵伟,鄂维建,张志芳,赵远,胡连训[6](2019)在《基于UPLC-QTOFMS正、负离子模式对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单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正、负离子模式探讨无偿献血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差异,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寻找潜在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月在青海省血液中心检测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57例(研究组)与同期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63例(对照组),利用UPLC-QTOFMS技术建立两组血清代谢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两组间有差异的小分子物质,确定与乙型肝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相关代谢机制。结果: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筛选出8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别为缬氨酸、胆碱、甘氨鹅去氧胆酸、肉毒碱、高丝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血清溶菌酶和花生四烯酸,涉及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磷脂代谢等。结论:无偿献血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的血清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差异代谢物的发现有助于寻找乙型肝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2期)

蒋佳,陆荣[7](2019)在《血站核酸检测实施后献血者血液检测模式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站核酸检测实施后献血者血液检测模式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血站接收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留取的血液样本9万份作为研究资料,均行HIV、HCV、HBV病毒的ELISA(酶免检测)和NAT(核酸检测)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价值。结果:9万份血液标本中ELISA漏检率为0.14%,NAT漏检率为0.09%,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血站血液检测模式中对献血者血液采用核酸与酶联免疫试剂联合检测,利于进一步降低漏检率,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6期)

刘泽民,陈少彬,陈庆恺,王庆,陈静文[8](2019)在《2种检测模式及不同献血次数对献血者血液HIV项目检测后残余风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本地区无偿献血者经血液筛查后血液中HIV残余风险,分析其与检测策略和献血次数的关系。方法收集本站2014—2017年使用2种不同检测策略[ELISA单一试剂检测(丽珠,万泰,新创试剂盒)和ELISA双试剂检测(丽珠+万泰,万泰+新创试剂盒)]的实验室HIV抗原/抗体反应性结果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回报的确证结果,采用残余风险数学模型估算残余风险,分析其与检测策略和献血次数的关系。结果重复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24 3%(33/135 723),残余风险为1/699 212,初次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59 8%(108/180 587),残余风险为1/213 648,重复献血者的残余风险和流行率均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单一试剂检测HIV的流行率为0.052 4%,残余风险为1/145 915,双试剂检测HIV的流行率为0.035 7%,残余风险为1/701 744,单一试剂的残余风险高于双试剂的残余风险(P<0.05)。结论进行HIV抗原/抗体不同ELISA试剂的残余风险估算可帮助实验室对不同的检测策略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本实验室的检测策略,提高检出率,同时为招募一些固定、低危的献血者提供依据,有利于保障血液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焦红菊,张燕林,王爱琴[9](2019)在《成分献血招募优化模式对献血者保留及血液安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分献血招募优化模式对献血者保留及血液安全的影响。方法:在本中心成分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招募的献血者中选取54例设为观察组,予以成分献血招募优化模式;同期选取54例献血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献血招募模式。结果: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初筛检测合格率是96.30%,与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初筛检测合格率85.19%相比较高(P<0.05);研究组献血者的血液检测反应率是12.96%,与对照组献血者的血液检测反应率29.63%相比较低(P<0.05);研究组成分献血者中现场保留率是57.41%,高于对照组的37.04%(P<0.05),其余成分献血者类型构成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分献血招募优化模式的应用有助于保留献血者,扩大献血队伍,并保证血液安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钟芸,王倩倩,张慧[10](2019)在《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新模式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新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理2016年4月~2018年4月血站无偿献血数据信息,以2017年4月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新模式实施为界,观察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新模式实施后)献血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实施前);其中血液检测合格率和无偿献血知识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新模式可壮大献血队伍,提高血液检测合格率及知识掌握情况,利于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3期)

献血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血液保障能力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这是一种"紧平衡"状态,季节性、区域性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因而,各血站如何开拓创新,利用各种有益形式,普及无偿献血无损健康的卫生常识,提高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千人口献血率,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通过对华东六省一市部分采供血机构从人员与经费投入情况、无偿献血宣传情况、主要宣传形式成效情况、本单位的宣传招牌模式等内容进行调研,以期为各血站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建立稳固安全的无偿献血队伍提供有益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献血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淼,魏晓梅,张磊,刘丹丹,李小丹.保定地区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公益营销创新模式[J].医学与社会.2019

[2].应侃,冯晨晨.新形势下无偿献血宣传模式与效果评估[J].经济师.2019

[3].陈欢,陈秋宇.“主动预约”模式在创建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中的实践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4].吕豪,徐雪梅,廖蓉仙,郑青青.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对无偿献血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9

[5].李春燕,孔福仙,林彩霞,冯晴,郭倍婕.健康促进模式在单采血小板初筛ALT不合格暂缓献血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9

[6].赵伟,鄂维建,张志芳,赵远,胡连训.基于UPLC-QTOFMS正、负离子模式对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7].蒋佳,陆荣.血站核酸检测实施后献血者血液检测模式应用的研究[J].名医.2019

[8].刘泽民,陈少彬,陈庆恺,王庆,陈静文.2种检测模式及不同献血次数对献血者血液HIV项目检测后残余风险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9

[9].焦红菊,张燕林,王爱琴.成分献血招募优化模式对献血者保留及血液安全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9

[10].钟芸,王倩倩,张慧.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新模式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标签:;  ;  ;  

献血模式论文-王淼,魏晓梅,张磊,刘丹丹,李小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