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理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地理,种群,文冠果,抗病性,表型,羌活。
地理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莹,麻文俊,杨桂娟,王俊臣,易飞[1](2019)在《砂生槐天然种群种实形态和萌发特征地理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开展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种质资源收集及保存工作,探究砂生槐种实性状和种子萌发性状的地理变异特征,在西藏砂生槐自然分布区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种群12个,测定了包括种长、种宽和种子发芽率在内的15项种实性状指标,运用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了砂生槐种实、萌发性状的变异水平及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种群间和种群内种实性状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种群间种子长宽积的差异最大,说明各种群的种子大小差异很大,而种群间的种长差异最大。在表型变异程度上,种群内的变异(21.91%)略大于种群间的变异(18.30%),其中种群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5.51%;这表明砂生槐的表型变异不仅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因素的调控。2)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4个性状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发芽指数与种宽和种子长宽积呈显着相关,说明种子越饱满,发芽能力越强。3)种长、种子长宽积、荚果宽度、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与经度呈显着负相关,表明砂生槐的种实大小和萌发能力从东部低海拔地区到西部高海拔地区呈上升趋势,可对高海拔优良种群加以开发利用,所有性状与纬度均无明显的相关性。4)运用ward's对砂生槐种群进行聚类分析,12个砂生槐种群大致可以划分为高海拔和低海拔2个亚群。中、高海拔亚群(3 586~4 207 m)的种子更饱满,千粒重更大,萌发能力更强,而中、低海拔亚群的幼苗长度、胚根长度和侧根数更高。(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伍汉斌,段爱国,张建国[2](2019)在《杉木地理种源不同林龄生长变异及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 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 35~0. 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着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 04cm、15. 31 m和0. 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 70%、11. 13%、40. 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 36%、8. 66%和31. 65%。【结论】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着,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于春林,岳洋,李翱宇,李荣锋,于华华[3](2019)在《黄海海域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和磷脂酶A_2活性的地理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海蜇(Nemopilemanomurai)是一种有毒钵水母,常见于我国沿岸海域。每年夏季随着沙海蜇水母体的成熟,沙海蜇伤人事件频繁发生。在沙海蜇蜇伤的临床治疗案例中,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不尽相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不同地域的沙海蜇的毒素组成和毒性存在差异。为了证实沙海蜇是否存在毒液地理变异现象,对我国北至渤海海峡,南至长江口的黄海海域中分布的沙海蜇进行了毒性对比。SDS-PAGE结果表明不同分布的沙海蜇毒素粗提液中蛋(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生物毒素毒理学术大会暨第一届生物毒素——从生存适应到转化医学专题学术会议会刊》期刊2019-08-16)
左应梅,杨维泽,杨美权,杨绍兵,杨天梅[4](2019)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为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珠子参的小叶数、茎色、叶形、叶缘等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均有明显变异;7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也存在广泛变异,居群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28%~69.18%,其中茎粗和复叶柄长在居群间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9.18%和57.49%;12个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居群是香格里拉普达措(PDC1)为53.61%,变异系数最小的居群是尾木尼村(WMN)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珠子参居群的叶长、复叶柄长与纬度和海拔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小叶柄长与经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株高、叶长、小叶柄长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可分为4类,但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结论】珠子参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与分布生境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崔晓琦,范大整,陈元兵,朱洪,马世友[5](2019)在《泡桐丛枝病发病的地理变异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了3种泡桐在不同纬度上的感病率和感病指数,以及郑州市内及周边11年以下树龄泡桐的感病规律。结果表明,泡桐丛枝病的发病状况明显与纬度高低相关,在24°N~28°N和38°N~40°N丛枝病发病较轻;白花泡桐、毛泡桐和兰考泡桐对丛枝病的抗病性不同,其中毛泡桐具有较高的抗病性;泡桐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与树龄呈正相关,树龄越大发病率和感病指数越高;幼年树因发病级别不同死亡率也不同,发病程度越重死亡率越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9年04期)
陈新宇,孟景祥,周先清,袁虎威,钮世辉[6](2019)在《油松地理种群针叶形态解剖与生理指标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叶作为松树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其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解剖特征与生理指标的关联尚待阐明,两者间联系可以为认识油松适应性变异提供新的视角。【方法】本研究在对来自油松全分布区不同生境的8个地理种群田间对比试验基础上,分析了4年生苗木次生针叶形态解剖指标、蒸腾与光合生理指标变异及两类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针叶粗细、维管束、气孔和树脂道指标在地理群体间存在显着遗传变异;(2)各生理指标在地理种群间有极显着遗传差异;(3)针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与形态解剖指标均存在不同紧密程度的正相关;(4)种群的胞间CO_2浓度与产地年降水和1月均温与年降水比值呈显着正相关,气孔限制值与年降水量和1月均温/年降水量成显着负相关;(5)种群针叶的气孔线数与经度成显着正相关,而树脂道数与经度显着负相关,但与海拔成显着正相关;树脂道面积和叶肉面积比值与经度和纬度成显着负相关。【结论】遗传相对稳定的针叶形态解剖指标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理种群间的光合生理差异,种群间存在针叶气孔量和调节能力随降水量及其维持力减低而提高趋势,树脂道数量及相对截面积随降水量降低而降低的适应性进化趋势。该发现为认识针叶形态解剖特性与光合生理指标关系,松种的适应性进化以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德浩,张卫华,潘文,徐斌,朱报着[7](2019)在《尾叶桉种源间数量性状的地理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7个尾叶桉种源3.5a生试验林为材料,对尾叶桉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数量性状在种源间差异显着,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大小为71.43%,最小的是材性为10.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尾叶桉种源间数量性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径、胸径、材积、4m处直径和树皮厚度.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把27个尾叶桉种源分为6个组.数量性状与种源地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拔高度与地径、胸径和树皮厚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尖削度呈极显着负相关;纬度与地径、树高呈极显着负相关,经度与地径、树高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句娇,毕泉鑫,赵阳,于丹,崔艺凡[8](2019)在《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及苗期性状地理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地理变异规律,并筛选出适合陕北地区生长的文冠果优良种源,对26个文冠果种源的7个种子性状、6个苗期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不同种源间的种子和苗期性状有显着差异(P<0.05),种子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01%~29.79%,除种皮质量外其余性状重复力均达到90%以上;苗高、地径、保存率在种源间差异显着,苗期性状变异系数为17.57%~62.01%,苗高和地径的重复力达到80%以上。种子长、种子宽、种皮质量与海拔呈显着相关,无霜期与种皮质量呈显着正相关,地径与经度呈显着负相关。根据苗期性状聚类分析,26个种源可分为3类,初选出适宜陕北地区生长的优良种源为内蒙奈曼、北京房山、内蒙科尔沁3个种源。(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鹏斌,王宁,房敏峰,何颖,刘鸿宴[9](2019)在《珍稀濒危植物卵叶羌活自然群体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卵叶羌活自然群体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式样和结构。方法利用二代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卵叶羌活的微卫星分子标记(SSR)引物,并对覆盖卵叶羌活整个自然地理分布范围的群体样品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通过基因组de novo组装共获得了780条含SSR位点的基因片段序列;筛选出10对具有较高多态性的SSR标记引物,对卵叶羌活整个自然地理分布区的6个群体共105个样品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发现每条引物的等位基因数(No)在1~6(平均值为3.530);每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在0.305~0.457,说明卵叶羌活具有中到高度水平的遗传变异。基于Bayesian的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卵叶羌活的6个地理群体可以分为2个大的遗传分组,两组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或遗传渐渗。结论二代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极大丰富了珍稀濒危植物卵叶羌活的SSR数据库,其自然群体遗传变异式样可能与该物种较长的进化历史以及不同地理群体之间长距离的花粉扩散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0期)
何庆海,方茹,李文鑫,谢宇凯,张燕琴[10](2019)在《不同种源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阶段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幼苗生长性状的差异,探索其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30个枫香树种源1年生幼苗的株高、地径和叶片形状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枫香树幼苗的株高和地径在2015年4月至12月增长较快,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增长缓慢。2016年3月,枫香树的株高和地径在种源间存在明显差异,且株高在种源间的差异大于地径。30个种源中,云南富宁、海南霸王岭和海南黎母山种源枫香树的株高较高;陕西宁强和陕西镇巴种源枫香树的株高居中,但这2个种源的耐寒性好,适于在北方地区种植。安徽霍山种源枫香树的地径最大。枫香树幼苗株高呈"西南—东北"递减的变化趋势,地径呈"南—北"递增的变化趋势,叶片形状因子呈"南—北"递减的变化趋势。30个枫香树种源幼苗株高、地径和叶片形状因子变异系数的均值分别为23.01%、19.35%和17.51%,种源内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变异系数的均值为11.86%~25.4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枫香树幼苗株高、地径和叶片形状因子与纬度、年均温、1月均温和无霜期呈极显着相关;株高还与经度和海拔呈极显着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枫香树幼苗株高、地径和叶片形状因子的主要地理-气候因子是1月均温、无霜期和海拔。研究结果显示: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可以作为其种源地理区划和种质选择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地理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 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 35~0. 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着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 04cm、15. 31 m和0. 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 70%、11. 13%、40. 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 36%、8. 66%和31. 65%。【结论】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着,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理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莹,麻文俊,杨桂娟,王俊臣,易飞.砂生槐天然种群种实形态和萌发特征地理变异[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2].伍汉斌,段爱国,张建国.杉木地理种源不同林龄生长变异及选择[J].林业科学.2019
[3].于春林,岳洋,李翱宇,李荣锋,于华华.黄海海域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和磷脂酶A_2活性的地理变异[C].第十四届生物毒素毒理学术大会暨第一届生物毒素——从生存适应到转化医学专题学术会议会刊.2019
[4].左应梅,杨维泽,杨美权,杨绍兵,杨天梅.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5].崔晓琦,范大整,陈元兵,朱洪,马世友.泡桐丛枝病发病的地理变异规律[J].植物检疫.2019
[6].陈新宇,孟景祥,周先清,袁虎威,钮世辉.油松地理种群针叶形态解剖与生理指标遗传变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7].刘德浩,张卫华,潘文,徐斌,朱报着.尾叶桉种源间数量性状的地理变异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9
[8].句娇,毕泉鑫,赵阳,于丹,崔艺凡.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及苗期性状地理变异[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9].董鹏斌,王宁,房敏峰,何颖,刘鸿宴.珍稀濒危植物卵叶羌活自然群体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研究[J].中草药.2019
[10].何庆海,方茹,李文鑫,谢宇凯,张燕琴.不同种源枫香树幼苗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