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聚合物论文_初同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致变色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合物,噻吩,吡咯,苯胺,电化学,分子,金属。

电致变色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初同超[1](2019)在《含丙烯基二氧噻吩或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导电聚合物自从被发现以来就因其具有优异的加工性、多种颜色变化、优异的光学属性、响应时间迅速、带隙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且广泛应用于智能窗、显示器、传感器、军用伪装设备、场效应晶体管、汽车防炫目后视镜等多种领域。迄今为止,具有各种各样结构的共轭导电聚合物已经被研究人员广泛报道,但是它们的性质却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探究导电聚合物,我们利用了结构新颖的单体合成了一系列的聚合物。众所周知,带隙是评价电致变色材料性质不可或缺的参数,具备低带隙的聚合物由于在基态的本征导体或半导体性质,很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导电材料。我们总结发现降低聚合物带隙最常用最有效的就是供-受体(D-A)方法,因为D-A型共轭聚合物中富电子和缺电子基团交替存在于聚合物主链上,这样电子在分子内可以发生有效的转移,π电子的离域性就得以增强,用这种办法获得的低带隙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在本课题第二至第四章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合成出了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分别作为主要的受体和供体单元。通过改变供受体的比例和化学聚合的方法,在第二章中以噻吩、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合成出了聚合物PTPE-1、PTP3-2、PTPE-3;在第叁章中通过引达省并二噻吩、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合成出了聚合物PIPE-1、PIPE-2、PIPE-3;在第四章中以苯并二噻吩、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合成出了聚合物PBPE-1、PBPE-2、PBPE-3。对这些聚合物进行了详细的测试表征以研究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供受体的比例可以调控聚合物的性质并且聚合物都具有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和两种以上的颜色变化。其中PTPE-1~PTPE-3的光学带隙均小于1.85 eV,并且PTPE-3的光学对比度和动力学稳定性表现的尤为出色;PIPE-1和PIPE-2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光学对比度分别高于40%和60%,并且PIPE-2在近红外区的响应时间仅为0.35 s;PBPE-1~PBPE-3的光学带隙分别为1.98 eV、2.01 eV、2.03 eV,PBPE-3在504 nm和1500 nm处的着色效率分别高达513 cm~2·C~(-1)和475cm~2·C~(-1)。在第五章中以苯二硼酸频那醇酯、溴化丁基叁苯胺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合成出了中性态呈黄绿色的聚合物PBBE-2、PBBE-2、PBBE-3。PBBE-1在365 nm处的响应时间为0.57 s,PBBE-2在435 nm和1200 nm的响应时间仅为0.32 s和0.30 s,PBBE-3在1550 nm处的光学对比度高达89.30%,如此迅速的响应时间和高的着色效率无疑将成为电致变色领域优秀的候选者。(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5-01)

裴少雯[2](2019)在《基于二氧噻吩和喹喔啉衍生物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电聚合物打破了人们对于有机物不能导电的认知,在其面世的几十年间,众多的专家学者合成并研究了不计其数的导电聚合物。导电聚合物也表现出丰富的颜色,易于调节的禁带,优异的光电性质,可加工操作等优点,并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晶体管(OECTs),场效应晶体管(OFETs),热电(TE)材料,有机太阳能(OSCs)材料,有机光伏(OPVs)等领域。本文中,我们首先合成了二氧噻吩衍生物和四氯喹喔啉两种前单体,然后根据D-A理论,采取化学聚合的方式合成了四个系列(颜色分别为黄色,青色,红色、绿色)共十一种导电聚合物。(1)第二章中,我们以二氧噻吩衍生物为电子供体,苯并噻二唑衍生物为电子受体,加入苯环调节光学禁带,合成了叁种在中性态黄色和氧化态灰色之间转变的的电致变色聚合物(PBBT1,PBBT2,PBBT3),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他们在可见光区与近红外光区都具有良好的光学对比度与稳定性,且具有较高的着色效率,其中PBBT1在近红外光区的对比度超过75%,PBBT3在可见光区对比度超过了40%,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第叁章中,我们以二氧噻吩衍生物为电子供体,吡咯并吡咯二酮衍生物为电子受体,加入硒吩调节光学禁带,合成了叁种在中性态青色和氧化态蓝色之间转变的电致变色聚合物(PSPT1,PSPT2,PSPT3),他们的紫外吸收峰位置分别为800nm,836nm,868nm,且具有很低的光学禁带(分别为1.22eV,1.17eV,1.21eV),为低禁带聚合物(<1.5eV),可以在近红外领域有较好的应用。(3)第四章中,我们以苯并二噻吩衍生物和二噻吩并环芴二烯衍生物为电子供体,四氯喹喔啉为电子受体,合成了两种在中性态红色和氧化态绿色之间转变的电致变色聚合物(PBPP1,PBPP2)。两种聚合物都有较低的起始氧化电压(分别为0.9V和0.86V)和光学禁带,且在其可见光区的掺杂过程(<1.5s)和近红外光区的去掺杂过程(小于0.5s)都有较快的响应时间。(4)第五章中,我们使用噻吩并[3,2-b]噻吩和咔唑衍生物作为供电子单元,吡咯并吡咯二酮衍生物作为受电子单元,合成了叁种在中性态绿色和氧化态灰黑色之间转变的电致变色聚合物(PTPC1,PTPC2,PTPC3),叁种聚合物中性态时在可见光区430nm和700nm处有紫外吸收峰,而入射到地面的太阳光中700nm处的波长能量是最强的,因此这叁种聚合物都具有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小丽[3](2019)在《基于苯、苯并叁氮唑和噻吩类衍生物的供体-受体型导电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掺杂态聚乙炔的导电性被发现以后,人们将大量的精力倾注在导电聚合物上,随后,导电聚合物被认为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关键性材料,比如场效应晶体管、智能窗、防伪材料和电致变色器件。在导电聚合物中,电致变色聚合物由于通过更改氧化还原状态可以发生可逆的颜色变化而备受关注。此外,电致变色聚合物还凭借其极短的响应时间(t_(95%))、极高的着色效率(η)和光学对比度(ΔT%)、禁带可调、低成本以及和无机金属氧化物相比的易于加工性等特性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我们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显示,高性能新型材料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出新颖且有效的分子结构,尤其是供-受体(D-A)型结构。供-受体(D-A)型结构,亦即将具有高HOMO能级的供体(D)单元和具有低LUMO能级的受体(A)单元交替排列,从而得到具有低禁带值(E_g)的聚合物。除了得到的聚合物禁带值较低以外,该种设计方法对于改善和提高共聚物的光学、动力学性能以及机械加工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本课题中的研究内容以苯并叁氮唑、吡咯并吡咯二酮、咔唑和噻吩及其衍生物为单体,运用stille交叉偶联和Suzuki耦联反应机理,采用化学聚合的手段制备出了十余种新型的共聚物,分别是PBDT-1、PBDT-2、PBDT-3、PBTE-1、PBTE-2、PBDT-3、PBDD-1、PBDD-2、PBDD-3、PCTF-1、PCTF-2和PCTF-3,并对其电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细致的表征测试。测试结果表明:PBDT-1的响应时间极短,PBDT-3在NIR区的光学对比度极高,高达80.20%。和PBDT相比,我们用苯替代了噻吩单元后,虽然响应时间略有延长,但是PBTE-2的禁带值非常低,仅1.55eV,且着色效率非常高,PBTE-1在NIR区的着色效率值高达390.66 cm~2·C~(-1)。保留苯单元,新加入环戊二噻吩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单元后得到的PBDD-1、PBDD-2和PBDD-3的禁带值分别是1.54eV、1.55eV和1.53eV,这种低禁带值的共聚物具有较高的空穴迁移率和光伏效率,所以叁者在NIR区的光学对比度均非常高。而PCTF除了光学对比度和着色效率较高外,还有丰富的颜色变化,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绿色,在生产实践中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5-01)

付陈[4](2019)在《镉-(1,4,5,8)-萘二酰亚胺衍生物基光致变色配位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A分子体系的电子转移型光致变色材料在光学存储、光学开关、显示器、太阳能转换器等光伏设备的设计中具有令人欣喜的应用潜能,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独特的空间结构可以调控电子供、受体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调节材料的光致变色性质。本论文致力于设计合成一系列D-A分子体系类型的光致变色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对它们的光致变色性质展开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讨论D-A分子体系是如何作用于化合物光致变色性质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我们选择N,N’-二(4-吡啶酰氨基)-1,4,5,8-萘二酰亚胺(简写为IsoNDI)作为主要有机配体兼电子受体,金属镉(Cd)作为配位金属中心,2,6-萘二羧酸(2,6-H_2NDC)、间苯二甲酸(m-H_2BDC)以及对苯二甲酸(p-H_2BDC)分别作为次级配体,采用水热合成方法成功制备出叁种新型的2D晶态聚合物:化合物1-3。它们均表现出有趣的光致变色性质,但是强度有所差异,化合物2的光致变色表现最为优秀。为了弄清化合物光致变色的机理以及造成化合物光致变色性质差异的原因,我们深入剖析对比了化合物的D-A分子体系并进行了必要的表征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3的光致变色性质源于体系中发生的电子转移产生IsoNDI自由基的过程。第二配体不同的几何构型导致了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从而在分子体系中产生不同的分子间非共价作用力。其中,化合物1中2,6-萘二羧酸具有较大的芳香π平面,易于和IsoNDI的共轭中心π平面形成π-π堆积作用力。相比之下,化合物2、3中小体积的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更有利于化合物分子形成紧密堆积的结构,促使相邻的IsoNDI分子之间产生lone pair-π作用力。以上形成的作用力为分子体系中发生的光致电子转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作用力类型与强度的区别最终导致了化合物光致变色性质的差异。(1)[Cd(IsoNDI)(2,6-NDC)(H_2O)_2](2)[Cd(IsoNDI)(m-BDC)(DMF)](3)[Cd_2(IsoNDI)_2(p-BDC)_(0.5)(MAC)_2]2.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主要配体IsoNDI变换为另一结构的NDI:N,N’-二(4-吡啶亚甲基)-1,4,5,8-萘二酰亚胺(简写为DPMNI),继续采用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作为次级配体,同样使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出两例晶态同分异构体4、5。化合物4呈现闭合型框架结构,化合物5属于开放式配位聚合物,二者也都具有光致变色性质,并且化合物4的性质更为优秀。表征测试结果与结构分析综合表明,化合物的光致变色行为同样是由光致电子转移生成DPMNI自由基的过程所致。在化合物的D-A分子体系中,存在不同的电子供体,使得作为电子转移路径的lone pair-π作用力表现出不同的强度,继而引起体系中发生不同速率和程度的电子转移,最终导致了化合物4与5不同的光致变色性质。(4)[Cd(DPMNI)(m-BDC)](5)[Cd(DPMNI)(p-BDC)](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妍妍[5](2019)在《苯胺基电致变色聚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致变色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材料的光学性质(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Deb发现了叁氧化钨的电致变色性质以来,电致变色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随着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电致变色材料在节能建筑的智能窗、汽车的自调光后视镜、信息显示器以及电子皮肤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对电致变色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色彩多样、工艺简单、响应迅速等。因此,具有精确可调控的分子结构并加工性良好的高性能电致变色材料亟待开发。本论文从电致变色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出发,采用端基修饰、侧基修饰以及构建叁维网状结构等手段,详细研究了多种苯胺基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性能与分子结构关系,从而证实了通过精确调控分子结构可以有效改善电致变色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性能。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首先,通过聚合反应合成了直链型苯胺基聚合物,通过端基修饰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端基结构的电致变色聚合物。这类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成膜性以及热稳定性。研究发现不同结构的端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性质,如亲水性甲氧基聚乙二醇胺的引入,可以提高电解质在聚合物薄膜的嵌入/脱出的速度,进而有效地提高电致变色材料的响应速度;而作为染料的刚果红的引入,可以增加聚合物材料在电致变色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可水解交联的3-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的引入,可以构筑稳定的叁维网状结构,进而使电致变色材料在变色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通过分子设计,利用氧化偶联聚合反应,合成了苯胺链段位于主链的聚合物。再通过后功能化反应,引入不同的侧基从而改变分子结构,得到一系列主链相同侧链不同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引入苯胺四聚体作为修饰侧基,由于苯胺四聚体本身的电致变色性能,致使整个电致变色材料的颜色对比度获得提高;引入氨丙基异丁基笼状半倍硅氧烷(POSS)作为修饰侧基,由于POSS分子尺寸较大,导致高分子链在堆砌过程中链间距增大,使得电解质的嵌入/脱出过程更加迅速,进而有效地提高材料电致变色过程中的变色速度;引入2-氨基芴作为修饰侧基时,由于2-氨基芴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荧光材料,与苯胺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其具有电致变色和电控荧光双重调控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解交联聚合方法,将苯胺四聚体、3-氨基-9乙基咔唑和POSS分别与异氰酸丙酯叁乙氧基硅烷反应制备叁种可水解的硅氧烷单体。通过循环伏安方法,叁种单体发生水解交联反应,形成叁维网状结构聚合物。由于叁维网状结构薄膜结构非常稳定,可提高聚合物电化学稳定性。同时薄膜与导电基底存在化学键作用,从而增强了聚合物与基底的附着力,大幅度降低了聚合物与导电基底剥离的可能,使其电致变色的循环稳定性随之提高。另外大尺寸刚性POSS的引入,也使该材料的稳定性有所提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欧阳密,朱睿,吕晓静,曲星星,李维军[6](2019)在《多色显示电致变色聚合物迭层复合薄膜的可控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氧化铟锡透明导电玻璃(ITO)电极上电化学聚合依次得到聚4,4',4″-叁[4-(2-联噻吩基)苯基]胺(PTBTPA)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薄膜,从而可控制备出迭层复合薄膜.由红外光谱(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复合薄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PTBTPA薄膜(中性态橙色到氧化态深灰色)与PEDOT薄膜(中性态深蓝色到氧化态浅蓝色)的颜色变化,迭层复合薄膜在不同的电压下能够展现出从橙色→蓝色→墨绿色的颜色变化,并保持了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和光学对比度.这主要源于中性态吸收光谱和颜色显示互补的电致变色材料的选择.本文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多色乃至全色显示的电致变色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体系.(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明娟,闫莹,晁单明[7](2019)在《电致变色/电控荧光双功能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电活性双胺单体4,4'-二氨基二苯醚与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共聚,得到电活性聚酰胺酸聚合物.再通过后功能化方法,采用酰胺化反应将2-氨基芴引入到聚合物结构中,合成了荧光聚合物.通过核磁、红外和凝胶渗透色谱证实了聚合物的结构.该聚合物在0~0. 8 V的电压下展示出可逆的电化学活性.在利用电压改变苯胺齐聚物链段的氧化状态的过程中,聚合物薄膜发生了明显的颜色变化,展现出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质.荧光性质随着施加电压的改变而变化,展现出优异的电控荧光特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榜,李昕,龚,刘继广,庞雅莉[8](2018)在《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基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稳定性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金属超分子聚合物Fe L作为电致变色材料,通过滴涂的方法得到Fe L薄膜,以此薄膜为电致变色层,制成结构为PEN-ITO‖Fe L‖Gel electrolyte‖PEN-ITO的柔性Fe L基电致变色器件(ECD),其能够实现蓝色/透明色的可逆变化.研究了Fe L-ECD的电致变色性能,其最大对比度为41%,褪色和着色响应时间分别为7. 3 s和3. 6 s,着色效率达到299. 8 cm~2/C,循环寿命达到250圈.研究发现,电解质在循环过程中会沉积在对电极表面形成钝化层,这是影响其循环寿命的关键原因.(本文来源于《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杨寒,张跃聪,钱雨辰,王跃川[9](2018)在《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多色电致变色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一种多齿配体化合物——1,4-双(2,2′:6′,2′′-叁联吡啶-4′-基)苯及其Fe/Ru金属-超分子聚合物——Poly Fe和Poly Ru,同时以喷涂在ITO导电玻璃上的Fe/Ru金属-超分子聚合物膜为工作电极、0.1 mol/L Li Cl O4水溶液为电解质,并添加K_3Fe(CN)_6为电化学互补材料,制作了系列电致变色器件.由Poly Fe和Poly Ru的组合,可以得到从Poly Fe的蓝紫色渐变到Poly Ru橙红色的彩色薄膜及其多色电致变色器件,器件响应速度快(<2 s),褪色电压0.9~1.2 V,着色电压0 V,最大光学对比度约57%.添加K_3Fe(CN)_6后,器件的寿命得到极大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07期)

闫拴马[10](2018)在《基于十字交叉结构噻吩类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电化学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电致变色(Polymer Electrochromic,PEC)材料因其宽的颜色调制范围、高的对比度和着色效率、较快的响应速度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新一代电致变色材料。本论文围绕噻吩类十字交叉型D-A共轭单体,借助电化学聚合法构筑了一系列基于十字交叉结构的D-A共轭聚合物以及相应的双层聚合物薄膜,以十字交叉结构为模型,探索了单体构型-聚合物结构-电致变色响应速度叁者的关系,并试图发展一种调节PEC材料性能的新方法。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两种以联苯并噻二唑(BBT)为中心受体,噻吩为给体支臂的十字交叉型D-A共轭单体(ST-BBT和DT-BBT),同时还合成了与之相似的线型D-A共轭单体(ST-BT和DT-BT),通过电化学聚合制备了相应的聚合物薄膜(pST-BT、pDT-BT、pST-BBT和pDT-BBT)。循环伏安聚合曲线结合光谱分析表明,十字交叉型单体在电聚合过程中倾向于形成更高聚合度的产物,其可能的原因在于该类单体以及电聚合过程中形成的齐聚物具有更好的溶解性,从而获得更高的电极反应效率。交联的分子结构再加上扭曲的空间构型使得基于十字交叉结构的聚合物倾向于形成更加疏松的堆积以及可能的微孔结构,导致更快的离子扩散速度,表现出更短的电致变色响应时间。交流阻抗结果表明,pST-BBT比pST-BT具有更低离子扩散阻;响应时间计算结果显示,pST-BBT和pDT-BBT比pST-BT和pDT-BT具有明显更短的着色时间。综合上述结果,十字交叉结构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PEC材料的响应速度,联苯并噻二唑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分子构筑单元用于制备高性能的PEC材料。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以联苯并喹啉为中心受体核的十字交叉型D-A共轭单体(DT-DQL)。结合上一章中的以联苯并噻二唑为中心受体核的DT-BBT,利用循环伏安聚合法分别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厚度且具有不同十字交叉中心受体的D-A共轭聚合物(pDT-BBT和pDT-DQL)。膜厚测试发现,pDT-BBT和pDT-DQL的厚度与其循环聚合圈数呈现良好的线型关系,表明DT-BBT和DT-DQL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可控聚合行为。基于该结果,我们精确地研究了pDT-BBT和pDT-DQL薄膜在可控范围内的厚度与其电致变色性能之间关系。测试结果表明,pDT-BBT和pDT-DQL薄膜的厚度与其光学对比度和响应速度呈现近似线型增长的趋势,因此可通过控制膜厚精确地调节pDT-BBT和pDT-DQL的电致变色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条件下pDT-DQL比pDT-BBT具有明显更快的响应速度,pDT-DQL的着色时间仅仅为0.6s,而pDT-BBT的着色时间却接近3.0s。交流阻抗结果显示pDT-DQL比pDT-BBT具有更低的离子扩散阻抗。循环伏安测试表明pDT-DQL展现出比pDT-BBT更高的氧化还原活性以及更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联苯并喹啉可能作为一种更加优异的分子构筑单元来设计合成快速响应的PEC材料,D-A共轭聚合物中A单元的性质可能对PEC材料的响应速度具有重要影响。第叁部分工作中,利用电化学多层聚合法通过控制循环伏安聚合圈数和沉积顺序我们构建了一系列基于pDT-BBT和pDT-DQL的双层聚合物薄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层厚保持不变,改变pDT-BBT和pDT-DQL的层迭顺序对该双层薄膜的光学对比度没有明显影响,其响应速度仅仅是各层的中和;随着pDT-DQL在双层薄膜中的比例增加,其响应速度也随之变快;相反,随pDT-BBT在双层薄膜中的比例增加,其响应速度则随之变慢。由此可知,通过控制循环伏安聚合圈数、沉积顺序及不同功能单体的性质可对多层聚合物薄膜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调控,这可能成为一种调节PEC材料的新方法。基于双层聚合物薄膜构筑思想,我们在ITO电极表面制备了一种里层是聚叁噻吩苯(pPHT),外层是聚叁噻吩叁苯胺(pTPAT)的双层复合薄膜(pPHT/pTPAT)。根据本研究组之前的报道,pPHT具有低的氧化还原活性且无法变色,而pTPAT则具有明显的电致变色行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PHT/pTPAT比pTPAT具有相对更慢的响应速度;交流阻抗结果显示,pPHT/pTPAT在电极反应过程中形成了比pTPAT更小双电层电容。综合二者可知,将pPHT引入到电极和pTPAT之间的界面可能抑制了电荷从电极向变色层的注入,导致pTPAT的氧化速度降低,从而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变色。该结果表明电极电荷注入过程可能对PEC材料的响应速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电致变色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导电聚合物打破了人们对于有机物不能导电的认知,在其面世的几十年间,众多的专家学者合成并研究了不计其数的导电聚合物。导电聚合物也表现出丰富的颜色,易于调节的禁带,优异的光电性质,可加工操作等优点,并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晶体管(OECTs),场效应晶体管(OFETs),热电(TE)材料,有机太阳能(OSCs)材料,有机光伏(OPVs)等领域。本文中,我们首先合成了二氧噻吩衍生物和四氯喹喔啉两种前单体,然后根据D-A理论,采取化学聚合的方式合成了四个系列(颜色分别为黄色,青色,红色、绿色)共十一种导电聚合物。(1)第二章中,我们以二氧噻吩衍生物为电子供体,苯并噻二唑衍生物为电子受体,加入苯环调节光学禁带,合成了叁种在中性态黄色和氧化态灰色之间转变的的电致变色聚合物(PBBT1,PBBT2,PBBT3),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他们在可见光区与近红外光区都具有良好的光学对比度与稳定性,且具有较高的着色效率,其中PBBT1在近红外光区的对比度超过75%,PBBT3在可见光区对比度超过了40%,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第叁章中,我们以二氧噻吩衍生物为电子供体,吡咯并吡咯二酮衍生物为电子受体,加入硒吩调节光学禁带,合成了叁种在中性态青色和氧化态蓝色之间转变的电致变色聚合物(PSPT1,PSPT2,PSPT3),他们的紫外吸收峰位置分别为800nm,836nm,868nm,且具有很低的光学禁带(分别为1.22eV,1.17eV,1.21eV),为低禁带聚合物(<1.5eV),可以在近红外领域有较好的应用。(3)第四章中,我们以苯并二噻吩衍生物和二噻吩并环芴二烯衍生物为电子供体,四氯喹喔啉为电子受体,合成了两种在中性态红色和氧化态绿色之间转变的电致变色聚合物(PBPP1,PBPP2)。两种聚合物都有较低的起始氧化电压(分别为0.9V和0.86V)和光学禁带,且在其可见光区的掺杂过程(<1.5s)和近红外光区的去掺杂过程(小于0.5s)都有较快的响应时间。(4)第五章中,我们使用噻吩并[3,2-b]噻吩和咔唑衍生物作为供电子单元,吡咯并吡咯二酮衍生物作为受电子单元,合成了叁种在中性态绿色和氧化态灰黑色之间转变的电致变色聚合物(PTPC1,PTPC2,PTPC3),叁种聚合物中性态时在可见光区430nm和700nm处有紫外吸收峰,而入射到地面的太阳光中700nm处的波长能量是最强的,因此这叁种聚合物都具有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致变色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初同超.含丙烯基二氧噻吩或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9

[2].裴少雯.基于二氧噻吩和喹喔啉衍生物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9

[3].刘小丽.基于苯、苯并叁氮唑和噻吩类衍生物的供体-受体型导电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9

[4].付陈.镉-(1,4,5,8)-萘二酰亚胺衍生物基光致变色配位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李妍妍.苯胺基电致变色聚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欧阳密,朱睿,吕晓静,曲星星,李维军.多色显示电致变色聚合物迭层复合薄膜的可控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7].周明娟,闫莹,晁单明.电致变色/电控荧光双功能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8].张榜,李昕,龚,刘继广,庞雅莉.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基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稳定性探索[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杨寒,张跃聪,钱雨辰,王跃川.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多色电致变色器件[J].中国科学:化学.2018

[10].闫拴马.基于十字交叉结构噻吩类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电化学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一8聚合物P78一P80W白velength(nm)W白...一87.3.3.2聚合物P3一P35以及P40的电光...一10部分聚合物的去极化曲线图聚合物P1薄膜电致变色曲线图24PEDOT/PDBrTh复合薄膜...基于二氧化钛纳米针状结构的电致变色...

标签:;  ;  ;  ;  ;  ;  ;  

电致变色聚合物论文_初同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