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山东费县梁邱中心卫生院山东费县2734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262-02
【摘要】目的观察长托宁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例AOPP患者分为两组,长托宁(试验)组23例,阿托品(对照)组15例。试验组按轻、中、重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长托宁;对照组按轻、中、重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品。分别观察两组药后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长托宁组在药后症状、体征控制时间比阿托品组缩短;给药次数比对照组减少,住院时间也缩短。结论长托宁在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上优于阿托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长托宁急性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使用最广的农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一种常见急诊内科疾病,我国有机磷中毒病人占中毒病人的80%~90%,严重中毒者表现为中枢抑制、呼吸循环衰竭以致死亡。目前国内外救治有机磷中毒的传统疗法一般以应用阿托品为主,医务人员普遍认为阿托品的用量和用法不易掌握,且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病程长、病死率高。我科自2017年7月~2012年10月采用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AOPP38例分两组:(1)长托宁(试验)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8~79岁,平均46岁。其中14例为口服中毒,9例为皮肤接触中毒。其中包括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乐果等。口服毒量约10~350ml,中毒至抢救时间15min~28h,参照《职业性AOPP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诊断和分度标准,38例中,轻度中毒11例,中度中毒19例,重度中毒8例。(2)阿托品(对照)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0~78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7例为口服中毒,3例为皮肤接触中毒,其中有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口服毒量约15~250ml,中毒至抢救时间15min~36h。15例中,轻度中毒5例,中度中毒4例,重度中毒6例。
1.2给药方法(1)长托宁(1mg/支,批号110602)需与解磷定配伍用,均为肌肉注射。首次用药后中毒症状消失和全血胆碱酯酶恢复至50%~60%可暂时停药观察,如中毒症状消失,但CHE活力仍<50%以下应维持阿托品化至CHE活力恢复至50%以上(阿托品化指标:口干,皮肤干燥,心率80~100次/min)。治疗组轻、中、重3组分别予长托宁1~2mg、2~4mg和4~6mg追加剂量,此后每8~12h以半量维持。(2)对照组分别予阿托品1~2mg、2~4mg和4~15mg,此后分别于用药后2~4h、1h和30min追加剂量,至出现阿托品化。
1.3观察内容在使用抗胆碱药后症状和体征变化包括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腺体分泌、体温、给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全血CHE活力水平、不良反应。
2结果
2.1阿托品化时间比较长托宁对出汗、流涎、肺罗音、瞳孔缩小、头昏等症状和体征的控制时间比对照组缩短(P<0.05),提示长托宁抗毒蕈碱样症状优于阿托品。
2.2给药次数比较试验组给药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平均减少78%。住院时间,治疗组病人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平均缩短25%。全血CHE活力提高时间比较,试验组全血CHE活力提高时间较对照组平均缩短21%。
2.3抗胆碱药使用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较少较轻,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大较多。
3讨论
长托宁为新型具有选择性作用的抗胆碱药,该药主要对M受体中2个亚型M1、M3受体作用,能和乙酰胆碱争夺chR,对抗ACh的作用,其主要作用部分是脑、腺体和平滑肌等,而对心脏或神经元突触前膜M2受体无明显作用。而突触前膜M2受体在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了负反馈调节ACh的释放的重要功能,即ACh当释放的过多时,可抑制ACh的释放。此外长托宁还对N1、N2受体亦有作用,故能较好和较全面地对抗有机磷中毒导致的胆碱能功能亢进而引起的一系列中毒症状,同时不良反应较少或轻。而阿托品对M1、M2、M3受体均有作用,而对N1、N2无明显作用,故不但疗效较盐酸戊乙奎醚差,而且不良反应较大较多,剂量大时易出现一系列有害作用。
我们采用长托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满意,明显优于阿托品:(1)起效快,M样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减少并发症发生;(2)治愈时间缩短,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亲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3)用药总量小,用药次数少,用药间隔时间长,增加了药物使用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4)不良反应轻,毒性低,安全可靠;(5)提高抢救成功率。
总之,长托宁在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上比阿托品有疗效好、病程短、副作用少、治愈率高、病死率低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宋郁喜.阿托品阶段疗法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中国乡村医生杂志,2000,15(6):18.
[2]陈国文,黄从炫.长托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5,5(4):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