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介质模型论文-郅彬,王永鑫,邓博团,刘伟

二元介质模型论文-郅彬,王永鑫,邓博团,刘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元介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结构性,高应力,抗剪强度

二元介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郅彬,王永鑫,邓博团,刘伟[1](2018)在《基于二元介质模型的高应力结构性黄土强度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性黄土的力学性能、工程特性与重塑土有显着区别,特别是在高应力作用下黄土的结构性对抗剪强度的发挥有显着影响。因此基于陕北某高填方工程黄土地基,对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进行了室内高围压固结排水叁轴试验。通过分析原状与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偏应力差值曲线,研究了结构性黄土的强度变化机理,结果表明黄土在低围压下结构性强度迅速发挥,并随着围压的增大、胶结物质持续破坏,内摩阻力发挥开始逐渐增强;基于结构性岩土材料破损机理的二元介质模型,通过引入抗剪贡献率ξv,修正并建立了高应力下结构性黄土的抗剪强度准则;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该强度准则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结构性黄土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粘聚分量与摩擦分量分步发挥的内在机理。(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杨瑞敏,丁建文,章振宁,吴伟东[2](2018)在《基于Voigt与Reuss模型的岩土二元介质破损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破损力学的理论框架下,非均质岩土材料被抽象为由胶结元和摩擦元组成的二元介质。本文基于Voigt和Reuss模型推导出满足变形协调和应力连续条件的岩土破损力学本构方程,通过算例分析叁轴复杂应力状态下岩土二元介质的破损规律、荷载及变形的分担情况。结果表明:岩土二元介质的破损行为与胶结元、摩擦元的物理力学特性、围压和应力水平等有关,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大,胶结元在抵抗轴向压力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在抵抗轴向变形中发挥的作用则先减小后增大;随着围压的增大,胶结元在抵抗轴向压力和剪切力中发挥的作用均逐渐减小,而在抵抗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中发挥的作用均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德,刘恩龙,刘星炎,宋丙堂[3](2018)在《冻土二元介质模型探讨——以-6℃冻结粉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元介质模型已成功用于模拟未冻结岩土材料,比如岩石、均质或各向异性结构性土、超固结黏土、堆石料以及黄土。类似地,为了探讨冻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此处引入二元介质模型来模拟其应力应变关系。基于岩土破损力学理论框架和二元介质模型概念,将饱和冻结粉土抽象成具有强胶结特性的胶结元(冻土骨架)和无胶结特性的摩擦元(融土骨架),胶结元在一定围压下会产生压碎和压融现象,随围压的增大逐步破损并向摩擦元转化,二者共同承担外荷载。在-6℃和0.3~15.0 MPa围压下对冻结粉土进行了一系列低温叁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随变形的增大,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叁阶段变化,分别是线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应变软化阶段;强度随围压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极限强度对应下的围压称为临界围压,且临界围压下的软化现象最不明显。通过细观角度运用二元介质模型概念探讨了冻土变形破损机理,在非均质材料均匀化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冻土二元介质模型,讨论了破损率函数演化规律。理论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冻土的应变硬化和软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侯丰,陈亚军,刘恩龙[4](2016)在《结构性土二元介质模型的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土的结构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构性土二元介质模型将胶结元看成理想弹脆性材料,摩擦元看成硬化型弹塑性材料。基于该模型建立考虑结构性土的强度准则,编制相应有限元程序用于Biot固结的有限元模拟。通过对比初始应力各向同性和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的天然边坡算例计算结果,发现初始应力各向异性天然边坡的安全系数要高于初始均质天然边坡;嵌入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的强度准则后可以观察计算过程中边坡破坏区的发展,为采用破坏区贯通作为边坡破坏标准的天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且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16年S1期)

刘恩龙,罗开泰,张树祎[5](2013)在《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的二元介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岩土材料具有结构性和各向异性。在岩土破损力学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的二元介质模型。岩土破损力学把结构性岩土材料抽象成由胶结强的胶结块(胶结元)和无胶结的软弱带(摩擦元)组成的二元结构体,变形过程中胶结块逐步破损并向软弱带转化。假定胶结块为横观各向同性的理想弹脆性体,胶结块破损后转化成的软弱带为可用邓肯-张模型描述的非线性弹性体。通过引入考虑各向异性影响的破损率和局部应变系数,建立了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的二元介质本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给出了模型的表现,且通过人工制备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的叁轴压缩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的应力-应变和体积变形特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3年11期)

刘恩龙,张建海,何思明,张世殊,葛科[6](2013)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二元介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岩土破损力学理论,针对岩石材料提出了一个考虑循环荷载作用的二元介质本构模型。二元介质模型认为加载过程中胶结元逐渐破损转化为摩擦元,二者共同抵抗外部荷载作用。胶结元在破损以前的应力应变特性可以用理想的弹脆性模型来描述,胶结元破损后转化成的摩擦元的应力应变特性可以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来描述。通过引入破损参数(破损率和应变集中系数),提出一个考虑循环荷载作用的岩石的二元介质模型。最后与砂岩岩样的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结果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9期)

李宏儒,胡再强,赵凯,张龙[7](2012)在《结构性土二元介质本构模型及破损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类材料是非均质的具有微缺陷的天然材料,岩土破损力学将岩土材料抽象成由结构块和结构带组成的非均质二元结构体。破损率演化方程反映了岩土材料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结构块向结构带动态变化程度的过程。从细观尺度上分析结构性土体变形、破坏过程发展机制,揭示土体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块向结构带转化的过程。最后,针对杨陵黄土,通过叁轴剪切试验,研究围压、含水率对破损率演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参数模型的破损率与围压和含水率没有关系,使从实验上证明参数模型的破损率是大主应变的函数。(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2年S1期)

李宏儒,胡再强,冯飞,刘寅[8](2012)在《结构性黄土二元介质本构模型在局部化剪切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破损力学理论,将结构性黄土抽象成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结构块和摩擦带组成的二元介质模型。对结构性黄土体来说,局部化剪切带问题也是土体的破损问题,剪切带萌生发展的实质就是结构块向摩擦带转化的动态过程。应用结构性土的双参数破损率二元介质本构模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了平面应变压缩条件下结构性土中局部化剪切带萌生、扩展的过程,研究了不同缺陷方案下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态、特性与规律,发现结构性土中局部化剪切带的发展起初是由一段段不连续的微小局部破坏区域在外荷载逐步作用下渐进扩展连接贯通而形成整体剪切带的破坏形式。二元介质本构模型和常规有限元的结合,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局部化剪切带萌生、发展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2年09期)

卢全中,彭建兵,王水林,周彬,王媛[9](2012)在《裂隙性黄土的双参数二元介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裂隙性黄土可以看成是由胶结块和软弱带组成的非均质土,其变形破坏过程是土中胶结块和软弱带的变形、破损和连通过程。基于岩土破损力学理论建立了裂隙性黄土的双参数二元介质模型,并用叁轴剪切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计算模拟裂隙性黄土的不同变形阶段,并能反映裂隙性黄土的脆性破损和应变软化现象,说明岩土破损力学理论对裂隙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刘恩龙[10](2010)在《岩土破损力学:结构块破损机制与二元介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沈珠江等在总结岩土材料的基本特性、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岩土破损力学理论框架和二元介质模型概念。基于岩土二元介质模型思想,近年来在试验、理论和数值模拟方面对结构性岩土材料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棒状和棱柱状结构块试件的平面试验,探讨了结构性岩土材料的破损机制,并发现了在受荷过程中结构块逐渐破损并转化为软弱带二者共同抵抗外部作用,即验证了二元介质模型对结构性岩土材料力学抽象的正确性;扩展了岩土二元介质模型对岩土材料的脆性变化进行了模拟,并与结构性土和砂岩的叁轴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二元介质模型概念,发展了一种模拟岩土材料破损过程的细观数值方法,同时提出了适用于结构性岩土材料的强度准则。(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S1期)

二元介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破损力学的理论框架下,非均质岩土材料被抽象为由胶结元和摩擦元组成的二元介质。本文基于Voigt和Reuss模型推导出满足变形协调和应力连续条件的岩土破损力学本构方程,通过算例分析叁轴复杂应力状态下岩土二元介质的破损规律、荷载及变形的分担情况。结果表明:岩土二元介质的破损行为与胶结元、摩擦元的物理力学特性、围压和应力水平等有关,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大,胶结元在抵抗轴向压力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在抵抗轴向变形中发挥的作用则先减小后增大;随着围压的增大,胶结元在抵抗轴向压力和剪切力中发挥的作用均逐渐减小,而在抵抗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中发挥的作用均逐渐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元介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郅彬,王永鑫,邓博团,刘伟.基于二元介质模型的高应力结构性黄土强度准则[J].煤炭工程.2018

[2].杨瑞敏,丁建文,章振宁,吴伟东.基于Voigt与Reuss模型的岩土二元介质破损规律[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张德,刘恩龙,刘星炎,宋丙堂.冻土二元介质模型探讨——以-6℃冻结粉土为例[J].岩土工程学报.2018

[4].侯丰,陈亚军,刘恩龙.结构性土二元介质模型的有限元模拟[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6

[5].刘恩龙,罗开泰,张树祎.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结构性土的二元介质模型[J].岩土力学.2013

[6].刘恩龙,张建海,何思明,张世殊,葛科.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二元介质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李宏儒,胡再强,赵凯,张龙.结构性土二元介质本构模型及破损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岩土力学.2012

[8].李宏儒,胡再强,冯飞,刘寅.结构性黄土二元介质本构模型在局部化剪切带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12

[9].卢全中,彭建兵,王水林,周彬,王媛.裂隙性黄土的双参数二元介质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2

[10].刘恩龙.岩土破损力学:结构块破损机制与二元介质模型[J].岩土力学.2010

标签:;  ;  ;  ;  

二元介质模型论文-郅彬,王永鑫,邓博团,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