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压挖掘机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与保养(论文文献综述)
冯旭威[1](2021)在《数据挖掘在挖掘机柴油机状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徐文祥[2](2021)在《《山河智能技术发展史(1999-2019)》(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李洁[3](2021)在《纯电驱挖掘机电液式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逐渐重视,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的工程机械也面对着节能减排的压力。液压挖掘机作为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机械之一,存在着整机能量利用率较低和大量排放污染性气体与固体颗粒的问题,传统液压挖掘机的能量利用率仅为25%。以电机作为主动力源的电驱设备有着噪声低、效率高、零排放的优点,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电驱液压挖掘机在动臂下放作业和上车回转制动时大多采用液压制动方式,液压系统的液压能大多会在节流过程中转化成热量,既造成了能量浪费也影响了液压系统的寿命。因此,本文在纯电驱挖掘机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纯电驱挖掘机电液式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其中所研制的能量回收单元和蓄能器以及超级电容储能系统,能够对动臂和转台动作进行能量回收,拟在提高整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回收率。本文首先对液压挖掘机的标准工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动臂和转台的能量回收模块以及能量存储模块工作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整合各模块的设计方案,设计出纯电驱挖掘机电液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方案,并对其各部分工作原理进行了机理分析。其次,以前文设计的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为基础,对动臂液压缸和回转马达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数学模型。对回收泵/马达、蓄能器、回收电机、超级电容进行了选型和参数匹配。再次,根据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硬件参数,计算出双向DC/DC的储能电感、滤波电容的参数。使用平均电流法设计了双向DC/DC的双闭环控制系统,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双向DC/DC控制系统补偿器的设计。通过计算拟合得到了双向DC/DC和永磁同步电机的效率图,并计算得到了泵/马达工作时的油液泄露情况。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在SimulationX中建立了纯电驱挖掘机电液式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制定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在标准循环工况下对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其运行特性和能耗特性,计算了能量回收环节各元件的效率和整机的能量回收效率。在相同工况下,将本系统分别与无能量回收系统的原电驱挖掘机、液压式以及电气式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的能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电液式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回收效果显着,能量回收效率为72.11%,相比于原系统可以实现29.6%的节能。
张聪[4](2021)在《矿用特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文中提出矿用特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广泛应用于大型水利工程和露天矿山,由于其强大的物料搬运能力,实现了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一般矿用正铲液压挖掘机的作业对象为爆破后的矿山、岩石,在作业过程中负载变化复杂,对工作装置和液压系统具有较大冲击。而工作装置作为挖掘动作的直接执行机构,其动态特性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机能力的发挥。因此,本文以国际上主流矿用特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中采用较多的普通挖掘装载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矩阵矢量法建立普通挖掘装载装置数学模型,得到各铰接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坐标;推导动臂摆角、斗杆摆角和铲斗摆角与液压缸工作长度之间的数学表达式,通过MATLAB进行运动学仿真,初步证明了工作装置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利用Pro/E和ADAMS建立正铲液压挖掘机虚拟样机模型,并完成包络图的绘制,结果表明其工作尺寸参数与样本值误差较小,证明了虚拟样机模型的正确性。其次,建立力矩平衡方程,得到正铲液压挖掘机斗杆液压缸理论挖掘力和铲斗液压缸理论挖掘力的表达式。利用在铲斗切削刃处添加一个刚度较大的弹簧,测得不同位姿下斗杆液压缸理论挖掘力分布图。对工作装置做适当简化处理后,基于虚功原理和达朗贝尔原理对其建立动力学模型,得到三组液压缸驱动力表达式。并针对水平推压工况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挖掘过程中工作装置铰接点的载荷特性。最后,建立AMESim-ADAMS联合仿真模型,分析空载工况下工作装置在动臂液压缸或斗杆液压缸单动作过程中的动态特性。通过添加挖掘阻力模型,模拟正铲液压挖掘机一个完整的挖掘周期,研究复合挖掘过程中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为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庚金晓[5](2021)在《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能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基建的需求和投入量也大大增加。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液压挖掘机更是大大的供不应求。大型,尤其是超大型液压挖掘机,具有机动性能优良、环境适应性强、挖掘和装载范围广以及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大型基建和矿山开采中,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目前,超大型挖掘机市场主要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也仅太重、徐工和三一等企业在近几年开发了相关产品,严重制约我国大型工程建设的自主性。为满足工作需求,超大型液压挖掘机广泛采用高强度、重型机械臂作为工作装置,在往复工作循环中,重型机械臂的动势能往往以节流形式损失掉,甚至超过20%以上的发动机输出能量,浪费严重,是制约超大型装备的高能效、低碳、绿色运行的国际性难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提出了基于新型三腔液压缸驱动的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动臂和斗杆势能高效回收再利用方法。所提系统中,创新的将传统液压缸的活塞杆掏空作为一个独立容腔,并新增一个活塞与其匹配,构成活塞副,将其与液压蓄能器相连,在往复升降过程中,工作装置的重力势能经新增设的活塞副与液压能相互转换,存储到液压蓄能器或经液压蓄能器释放,从而实现工作装置势能的高效回收再利用。本文以260 t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为具体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原有双腔液压缸系统和所提三腔液压缸系统的工作原理,根据三腔液压缸和蓄能器的工作需求对其参数进行设计与选型,在Simulation X软件中建立由主泵、主阀、三腔液压缸、蓄能器等元件构成的所提能量回收液压系统仿真模型,然后将在Pro/E软件中建立的大型液压挖掘机的工作装置三维模型导入Simulation X中,联合液压系统模型,构建液压挖掘机整机多学科联合仿真模型,分析双腔液压缸系统和三腔液压缸系统的运行特性和能效特性。2.基于所构建的联合模型,在不同工况下分别对双腔液压缸驱动动臂系统和三腔液压缸驱动动臂系统的运行特性和能效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由仿真可知,在空载工况,相同的运行条件下,三腔液压缸系统中动臂运行更加平稳,可降低主泵的能耗约85.11%;在铲斗满载工况,相同的运行条件下,所提三腔液压缸系统可降低主泵能耗约62.22%。3.在铲斗满载工况中,对双腔液压缸驱动斗杆系统和三腔液压缸驱动斗杆系统的下降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由仿真可知,斗杆通过比例流量再生阀下降时会受到动臂液压缸初始行程的影响,并且当动臂液压缸伸出同样的位移时,相同的仿真条件下,三腔液压缸系统节能效果更佳。4.进一步对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在四泵供油满载举升—空载下降和三泵供油空载举升—空载下降的两种工况下,对动臂和斗杆进行单动作试验,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和仿真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彭丽娜[6](2021)在《三节臂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文中指出反铲液压挖掘机是工程机械中的一个主要机种,在土石方施工及建筑工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作装置是该机型的主要部件之一,整体式动臂是挖掘机的主要结构形式,其构造简单、易于加工制造、使用维护成本较低,但其使用场合变化时适应能力差,如狭窄的深沟、范围较大的河道等。而组合式动臂对特殊挖掘场合的适应性较好,可通过调节上动臂液压缸的长度来改变两个动臂之间的夹角,使挖掘机适应不同作业工况的要求。国内对于三节臂液压挖掘机研究起步较晚,机型种类较少,因此分析其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节臂轮式液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装置运动学、理论挖掘力及动力学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利用D-H连杆坐标变换,建立三节臂液压挖掘机的运动学方程,求得铲斗齿尖相对于基坐标系的位姿,用雅可比矩阵求解工作装置的速度与加速度。其次,在Pro/E中创建三节臂轮式液压挖掘机的模型,导入ADAMS软件进行仿真,绘制挖掘包络图。分析上动臂液压缸长度与挖掘机主要作业尺寸之间的关系,为三节臂轮式液压挖掘机的设计和性能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利用矢量力学的方法,推导在任一姿态下的整机理论挖掘力计算公式。分析铲斗、斗杆挖掘时上动臂液压缸长度对整机理论挖掘力的影响,为整机理论挖掘力的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最后,对三节臂轮式液压挖掘机的工作装置建立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在ADAMS软件中对铲斗、斗杆单独工作及复合挖掘作业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各铰接点的受力情况,证明了仿真的可靠性。
王可朝[7](2021)在《多工况下挖掘机工作装置端面摩擦副动力学分析》文中指出挖掘机作为人类社会建设的重型机械之一,常常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其作业过程中复杂多变、随机动态的冲击载荷是结构失效的重要原因。挖掘机零件失效是长久以来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各关节端面的接触磨损更是无法量化的难点。目前相关的文献中,缺乏对挖掘机端面接触副动态强度的研究,本文基于某型号挖掘机在复杂工况中的作业状态,研究各关节端面的动态接触问题,分析恶劣工况中复杂多变的冲击载荷对关节接触副性能的影响,提出后续研究挖掘机端面接触副动态强度的主要思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1)调研关于接触副性能失效的国内外文献,并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主要分成三类:运动学及动力学理论分析、挖掘机工作装置虚拟样机研究、有限元动态性能强度分析,本文基于此三类方法进行相关研究。(2)通过调研文献、实地考察、仿真模拟、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将挖掘机可能产生端面结构失效的工况进行整理总结,确定几种复杂的工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上述研究思路进行系统性分析,完成对本文挖掘机工作装置的动力学建模:使用D-H建模方法建立工作装置的运动学模型并分析各关节的运动状态,解析并求解模型的运动学参数范围,阐述工作装置动态控制的本质,在运动学基础上建立工作装置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模型,根据运动学方程分析求解动力学相关参数,同时对铲斗齿尖的阻力状态进行了推导。(3)对工作装置进行运动学虚拟样机建模,模拟工作装置空间运动状态,获取铲斗齿尖包络线、运动轨迹等参数,建立极限工况分析的基础。使用柔性化建模技术建立工作装置刚柔耦合虚拟样机模型,以拉格朗日方程为理论基础,对比各工况下刚柔耦合模型和刚性体模型的工作载荷曲线,确定刚柔耦合模型更贴合实际情况。本文以刚柔耦合模型为基础,获取了工作装置各关节端面的工作载荷,为后续端面接触副强度性能校核提供了数据基础。(4)针对极限工况在实验条件下无法模拟,以及关节端面载荷数据难以收集等问题,在常规工况下对该型号挖掘机进行实验验证:根据有限元的静力学法确定测量位置,收集工作装置7个关节点在常规工况下的应力数据,采用上文相同方法获取应力数值,绘制成仿真曲线,对比实验与仿真曲线,验证了本文研究思路的正确性。(5)采用刚柔耦合模型模拟两种复杂工况,工况一研究工作装置边缘轨迹的极限偏载受载情况,结合运动学虚拟样机模型的设计思路,对工作装置进行边缘轨迹下的极限偏载工况模拟,研究各个关节的载荷曲线;工况二研究了工作装置在危险点下满载回转时的载荷情况,对工作装置在危险点下进行满载回转模拟,排除挖掘阻力的干扰后设计一整套作业循环方案,获得各关节的载荷谱,并与第一种工况结果进行对比。(6)针对端面接触副的接触性能,采用工作载荷作为边界条件对端面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建立在不同工况下冲击载荷对端面接触性能的一整套分析流程,通过实验验证该流程的可靠性,并从冲击载荷在发生频率、接触区域、作用强度以及工况的包容性等方面剖析了端面接触副的接触性能,为后续的端面摩擦疲劳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础。图[56]表[15]参[74]
张洪[8](2020)在《露天矿挖掘机能力计算方法》文中认为介绍了挖掘机生产能力确定的方法及小时、台班、台年等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早期理论计算与矿山实际生产能力偏差的原因,结合影响挖掘机生产能力的因素,以巴基斯坦塔尔煤田一区块露天煤矿7 m3液压挖掘机能力计算相关参数确定为例,得出7 m3液压挖掘机台年能力计算的优化结果,提出提高挖掘机生产能力的措施,有利于提高矿山生产能力,改善矿山的经济效益。
安军[9](2020)在《基于PSO-SVM优化算法的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液压挖掘机属于集机、电、液为一体的设备,整体结构十分复杂,加之工作环境较恶劣,长时间重负荷运行,这将导致挖掘机提升机构、回转机构、推压机构和行走机构均有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其中行走机构是履带式液压挖掘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挖掘机动力传递装置减速器进行故障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挖掘机减速器故障一般靠人为经验进行断定,这种断定方法无法快速有效的诊断故障具体部位,影响设备维修进度,而且故障复发率高。本文以液压挖掘机减速器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自适应算法的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故障诊断模型,应用仿真软件建立液压挖掘机故障诊断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为液压挖掘机故障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工具。为了减少外部噪声对采集振动信号的影响,本论文应用小波包对振动信号进行了降噪分析。结合实际诊断的相关情况,构建了PSO-SVM的故障诊断模型,并绘制了相应的流程图,对运用模型的具体使用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PSO-SVM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故障诊断模型进行实际应用分析,从数据采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模型测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借助经典SVM模型以及PSO-SVM模型分别在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RBF核函数来进行了训练以及测试,通过分析对比结果,本方案建立的PSO-SVM模型故障诊断正确率要高于传统的SVM模型,其中,PSO径向基RBF核函数SVM有最高的准确率。该研究成果对长期处在矿山地区、施工现场等地的挖掘机减速器故障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加快实现快速精准检测故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施工单位经济合理安排设备维修时间、避免设备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丁科珉[10](2020)在《挖掘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工程平台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产挖掘机在市场上开始呈现逐渐取代外资品牌的趋势,但在中大型挖掘机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可靠性差。由于可靠性研究投入成本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导致可靠性研究并未形成有效的闭环过程,挖掘机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可靠性理论的有效应用。因此,通过建立挖掘机可靠性工程平台,将可靠性理论融入挖掘机实际工作,对于挖掘机可靠性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阐述挖掘机可靠性定义和常用可靠性特征量,结合目前挖掘机行业现状,对挖掘机可靠性工程平台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平台主要业务流程、确定平台体系结构、功能结构和关键技术。简要分析较为常见的反铲式履带液压挖掘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结合挖掘机实际情况,主要建立液压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同时,根据挖掘机实际工作情况修正故障率,计算液压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绘制可靠度曲线,并设计蒙特卡洛仿真方法,提高模型适用性。为了提高故障诊断效率,按照故障现象划分挖掘机故障层次。利用FMECA分析方法,对挖掘机液压系统中的斗杆回路进行分析,完成FMECA表,并找出致命度较高的故障模式和故障元件。结合FMECA与FTA之间的联系,选取“斗杆无动作”故障现象为顶事件建立故障树模型,并通过相应分析找出故障原因,量化重要度等指标。针对利用故障树进行故障搜索时的盲目性,引入三角模糊数学,建立决策矩阵。融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组合赋权,并采用TOPSIS算法制定故障搜索策略,优化了故障处理效率。在总体设计和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平台所需的数据库进行逻辑结构设计和基表设计。以Visual Studio 2012和SQL Server 2012为开发工具完成挖掘机可靠性工程平台的初步开发,将可靠性研究融入平台功能,初步实现平台相应功能。
二、液压挖掘机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与保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挖掘机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与保养(论文提纲范文)
(3)纯电驱挖掘机电液式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驱液压挖掘机研究现状 |
1.2.1 电力驱动系统简介 |
1.2.2 电力驱动技术在挖掘机领域的应用 |
1.3 挖掘机电液能量回收研究现状 |
1.3.1 电气式回收方式 |
1.3.2 液压式回收方式 |
1.3.3 复合回收方式 |
1.4 能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课题的提出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液能量回收系统设计 |
2.1 挖掘机典型工况及复合动作分析 |
2.2 系统各模块设计 |
2.2.1 能量回收模块设计 |
2.2.2 能量存储模块设计 |
2.3 能量回收系统总体设计 |
2.3.1 设计要求 |
2.3.2 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主要元件建模与选型 |
3.1 动臂和转台系统主要元件建模 |
3.1.1 动臂液压缸模型 |
3.1.2 回转马达模型 |
3.2 液压储能系统的建模与选型 |
3.2.1 回收马达的建模与选型 |
3.2.2 蓄能器的建模与选型 |
3.3 电气储能系统的建模与选型 |
3.3.1 回收电机的建模与选型 |
3.3.2 超级电容的建模与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能量回收与存储系统设计与损耗分析 |
4.1 双向DC/DC变流器设计 |
4.1.1 双向DC/DC变流器硬件设计 |
4.1.2 双向DC/DC变流器控制设计 |
4.1.3 双向DC/DC变流器损耗模型 |
4.2 回收电机损耗模型 |
4.2.1 永磁同步电机损耗分析 |
4.2.2 永磁同步电机效率计算 |
4.3 回收马达损耗模型 |
4.3.1 斜轴泵/马达流量分析 |
4.3.2 回收泵/马达损耗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仿真分析及对比 |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1.1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
5.1.2 回收马达仿真模型搭建 |
5.1.3 模型建立 |
5.1.4 动作过程 |
5.1.5 系统控制策略 |
5.2 电液协调式能量回收系统仿真分析 |
5.2.1 动臂运行特性分析 |
5.2.2 回转运行特性分析 |
5.2.3 能耗特性仿真研究 |
5.3 其他回收方式下系统的能耗对比 |
5.3.1 液压式能量回收系统能耗 |
5.3.2 电气式能量回收系统能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矿用特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发展状况 |
1.3 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正铲液压挖掘机的组成 |
2.3 符号约定与坐标系的建立 |
2.4 正铲工作装置的几何关系和运动分析 |
2.4.1 回转平台的运动分析 |
2.4.2 动臂的运动分析 |
2.4.3 斗杆的运动分析 |
2.4.4 铲斗的运动分析 |
2.5 正铲液压挖掘机的主要作业参数 |
2.6 运动学仿真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铲液压挖掘机的挖掘力及其计算 |
3.2.1 斗杆液压缸的理论挖掘力 |
3.2.2 铲斗液压缸的理论挖掘力 |
3.3 正铲液压挖掘机挖掘阻力的计算 |
3.4 基于虚功原理工作装置动力学建模 |
3.4.1 各个构件质心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
3.4.2 工作装置动力学建模 |
3.5 正铲工作装置转动惯量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 |
4.1 引言 |
4.2 正铲液压挖掘机Pro/E建模 |
4.3 正铲液压挖掘机ADAMS模型的建立 |
4.4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ADAMS仿真 |
4.4.1 挖掘包络图的绘制 |
4.4.2 斗杆挖掘力仿真 |
4.5 水平推压工况分析 |
4.5.1 水平推压过程中外载荷设定 |
4.5.2 水平推压工况动力学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矿用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联合仿真 |
5.1 液压挖掘机流量控制系统 |
5.2 基于AMESim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建模 |
5.2.1 液压泵模型的建立 |
5.2.2 多路阀模型的建立 |
5.2.3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
5.3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5.4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仿真 |
5.4.1 动臂单动作仿真 |
5.4.2 斗杆单动作仿真 |
5.5 复合挖掘工况联合仿真 |
5.5.1 复合挖掘过程中外载荷的设定 |
5.5.2 复合挖掘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能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大型液压挖掘机发展概述 |
1.2.1 国外大型液压挖掘机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大型液压挖掘机发展现状 |
1.3 大型液压挖掘机势能回收利用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机械式 |
1.3.2 电气式 |
1.3.3 液压式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设计及数学建模 |
2.1 系统工作原理 |
2.1.1 双腔液压缸系统原理 |
2.1.2 三腔液压缸系统原理 |
2.2 关键元件数学建模及参数匹配 |
2.2.1 三腔液压缸模型 |
2.2.2 液压蓄能器数学模型 |
2.2.3 主泵数学模型 |
2.2.4 主阀数学模型 |
2.2.5 整机模型的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动臂运行特性及能效特性 |
3.1 空载运行特性 |
3.1.1 双腔液压缸驱动动臂系统运行特性 |
3.1.2 三腔液压缸驱动动臂系统运行特性 |
3.2 空载能效特性对比 |
3.3 铲斗满载运行特性 |
3.3.1 满载双腔液压缸驱动动臂系统运行特性 |
3.3.2 满载三腔液压缸驱动动臂系统运行特性 |
3.4 满载能耗特性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斗杆运行特性及能效特性 |
4.1 双腔液压缸驱动斗杆系统 |
4.1.1 系统运行特性 |
4.1.2 系统能效特性 |
4.2 三腔液压缸驱动斗杆系统 |
4.2.1 系统运行特性 |
4.2.2 系统能效特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试验研究 |
5.1 试验机型与仪器 |
5.2 试验目的 |
5.3 试验方法及过程 |
5.4 双腔液压缸系统动臂单动作试验研究 |
5.4.1 动臂上升试验研究 |
5.4.2 动臂下降试验研究 |
5.5 双腔液压缸系统斗杆单动作试验研究 |
5.5.1 斗杆上升试验研究 |
5.5.2 斗杆下降试验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三节臂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液压挖掘机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节臂液压挖掘机运动学分析 |
2.1 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学基本方程 |
2.2 三节臂液压挖掘机结构 |
2.2.1 工作装置结构 |
2.2.2 坐标系及符号约定 |
2.3 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学模型 |
2.3.1 运动学正解 |
2.3.2 运动学逆解 |
2.3.3 油缸长度和关节角的映射关系 |
2.4 工作装置的雅可比矩阵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作装置建模与仿真 |
3.1 挖掘机工作装置Pro/E建模 |
3.1.1 Pro/E软件简介 |
3.1.2 工作装置模型的建立 |
3.1.3 挖掘机模型的装配 |
3.2 ADAMS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 三节臂液压挖掘机运动学仿真 |
3.3.1 定义运动驱动 |
3.3.2 运动学仿真 |
3.3.3 上动臂油缸与作业参数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机理论挖掘力分析 |
4.1 挖掘力和挖掘阻力分析 |
4.1.1 铲斗液压缸理论挖掘力 |
4.1.2 斗杆液压缸理论挖掘力 |
4.1.3 铲斗挖掘阻力 |
4.1.4 斗杆挖掘阻力 |
4.2 整机理论挖掘力计算公式 |
4.3 整机理论挖掘力分析 |
4.3.1 最大挖掘半径下的整机理论挖掘力分析 |
4.3.2 铲斗挖掘时的整机理论挖掘力分析 |
4.3.3 斗杆挖掘时的整机理论挖掘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装置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
5.1 工作装置动力学模型 |
5.1.1 拉格朗日动力学理论 |
5.1.2 挖掘机拉格朗日动力学模型 |
5.2 液压挖掘机动力学仿真 |
5.2.1 复合挖掘工况外载荷的确定 |
5.2.2 挖掘工况的选择 |
5.2.3 各工况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多工况下挖掘机工作装置端面摩擦副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工作装置端面接触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运动学、动力学研究 |
1.2.2 工作装置虚拟样机研究 |
1.2.3 工作装置关节及其摩擦面强度性能研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3.3 论文整体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作装置作业动态性能理论分析 |
2.1 挖掘机结构组成 |
2.2 挖掘机作业经典工况 |
2.2.1 常规工况 |
2.2.2 边缘轨迹下的极限偏载工况分析 |
2.2.3 危险工作点下的满载启动回转工况分析 |
2.3 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学研究 |
2.3.1 建立工作装置运动学模型 |
2.3.2 求解运动学方程 |
2.3.3 获得工作装置运动学参数 |
2.4 工作装置模型分析 |
2.4.1 各组件的几何关系求解 |
2.4.2 MATLAB求解运动学参数范围 |
2.5 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模型 |
2.5.1 选取工作装置动力学分析方法 |
2.5.2 工作装置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模型 |
2.5.3 铲斗挖掘阻力的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作装置端面摩擦副工作载荷研究 |
3.1 工作装置虚拟样机空间运动学模拟 |
3.1.1 工作装置虚拟样机建模 |
3.1.2 工作装置运动学模拟 |
3.2 复杂工况虚拟样机刚柔耦合模拟研究 |
3.2.1 柔性化建模技术 |
3.2.2 程边缘轨迹下极限偏载工况工作载荷研究 |
3.2.3 危险工作点满载回转工况工作载荷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载荷实验研究 |
4.1 实验流程 |
4.1.1 测试仪器与流程 |
4.1.2 静力学有限元法确定测试位置 |
4.2 挖掘机工作装置应力应变实验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准备 |
4.2.3 常规工况工作装置应力应变实验 |
4.2.4 联合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端面摩擦副动力学有限元分析 |
5.1 端面摩擦副瞬态动力学模型 |
5.1.1 工作装置瞬态动力学理论基础 |
5.1.2 建立分析对象有限元模型 |
5.2 边缘轨迹下极限偏载摩擦副有限元分析 |
5.3 危险工作点下满载启动回转摩擦副有限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露天矿挖掘机能力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挖掘机生产能力确定的方法 |
2 挖掘机能力计算的主要公式 |
3 影响挖掘机实际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 |
4 优化实例 |
5 结语 |
(9)基于PSO-SVM优化算法的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发展现状 |
1.2.1 系统建模故障诊断研究 |
1.2.2 信号特征提取故障诊断研究 |
1.2.3 人工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液压挖掘机减速器的故障特征分析 |
2.1 液压挖掘机行星齿轮箱简介 |
2.1.1 挖掘机减速器结构分析 |
2.1.2 挖掘机行星齿轮箱振动信号特点 |
2.2 挖掘机行走减速器故障诊断 |
2.3 本章总结 |
3 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故障特征提取 |
3.1 小波特征提取方法 |
3.1.1 小波包基本原理 |
3.1.2 小波包分解重构 |
3.1.3 小波包能量特征提取 |
3.2 小波包振动信号降噪分析 |
3.2.1 常用降噪方法 |
3.2.2 小波阈值的去噪原理 |
3.3 降噪阈值选择 |
3.4 小波包能量去噪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PSO-SVM算法的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故障诊断模型 |
4.1 支持向量机 |
4.1.1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
4.1.2 支持向量机分类 |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
4.2.1 算法概述 |
4.2.2 算法原理 |
4.2.3 PSO算法实现流程 |
4.2.4 PSO算法参数设置 |
4.3 PSO-SVM模型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PSO-SVM模型的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故障诊断应用 |
5.1 PSO-SVM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智能诊断流程 |
5.2 振动信号的采集 |
5.3 故障特征向量提取 |
5.4 仿真实验方法 |
5.4.1 仿真实验环境 |
5.4.2 模型参数设置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5.6 与其他算法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挖掘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工程平台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可靠性工程体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挖掘机研究现状 |
1.3.2 挖掘机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挖掘机可靠性工程平台总体设计 |
2.1 可靠性工程基本理论 |
2.1.1 可靠性定义 |
2.1.2 可靠性特征量 |
2.2 挖掘机可靠性工程平台需求分析 |
2.2.1 需求分析 |
2.2.2 用户划分 |
2.3 挖掘机可靠性工程平台总体设计 |
2.3.1 业务流程 |
2.3.2 体系结构设计 |
2.3.3 功能结构设计 |
2.3.4 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挖掘机液压系统可靠性模型与可靠性预测 |
3.1 挖掘机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1 挖掘机的组成 |
3.1.2 挖掘机工作原理 |
3.1.3 挖掘机功能框图 |
3.2 挖掘机液压系统可靠性模型 |
3.2.1 可靠性框图概述 |
3.2.2 可靠性框图的建立 |
3.2.3 可靠性预测理论计算 |
3.3 基于蒙特卡洛的挖掘机可靠性仿真 |
3.3.1 蒙特卡洛方法 |
3.3.2 算法设计 |
3.3.3 挖掘机液压系统可靠性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挖掘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及故障搜索策略 |
4.1 挖掘机故障结构分析 |
4.1.1 故障层次划分 |
4.1.2 常见故障现象及说明 |
4.2 故障模式影响及致命度分析 |
4.2.1 系统定义 |
4.2.2 故障模式及故障原因分析 |
4.2.3 故障影响及严酷度分析 |
4.2.4 填写FMEA表 |
4.2.5 危害性分析 |
4.2.6 填写CA表 |
4.3 基于FMECA的故障树分析 |
4.3.1 FMECA与 FTA之间的联系 |
4.3.2 确定顶事件 |
4.3.3 构建故障树 |
4.3.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4.4 基于FMECA和 FTA的故障搜索策略 |
4.4.1 故障搜索策略的原理 |
4.4.2 故障搜索策略模型的构建 |
4.4.3 应用实例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挖掘机可靠性工程平台的实现 |
5.1 开发工具 |
5.1.1 Visual Studio2012 |
5.1.2 SQL Server2012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5.2.2 数据库基表设计 |
5.3 挖掘机可靠性工程平台的实现 |
5.3.1 登录注册及主界面 |
5.3.2 故障诊断模块 |
5.3.3 可靠性数据库模块 |
5.3.4 可靠性知识库模块 |
5.4 系统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挖掘机液压系统原理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液压挖掘机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与保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挖掘在挖掘机柴油机状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冯旭威.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山河智能技术发展史(1999-2019)》(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徐文祥. 广西大学, 2021
- [3]纯电驱挖掘机电液式能量回收与再利用系统研究[D]. 李洁.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矿用特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D]. 张聪.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5]大型矿用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能效特性研究[D]. 庚金晓.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三节臂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D]. 彭丽娜.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7]多工况下挖掘机工作装置端面摩擦副动力学分析[D]. 王可朝.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8]露天矿挖掘机能力计算方法[J]. 张洪. 露天采矿技术, 2020(06)
- [9]基于PSO-SVM优化算法的液压挖掘机减速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安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 [10]挖掘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工程平台的设计研究[D]. 丁科珉.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