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模式论文-刘博,李叁忠,王鹏程,刘鑫,李玺瑶

动力学模式论文-刘博,李叁忠,王鹏程,刘鑫,李玺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深部结构,逆冲推覆,走滑断层

动力学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李叁忠,王鹏程,刘鑫,李玺瑶[1](2018)在《长江中下游深部构造及其中生代成矿动力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本文利用地震、大地电磁数据以及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的地球物理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明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现今深部构造,系统分析了其成矿动力学演化机制。本区发育有叁大断裂体系:大别-苏鲁前陆断裂系、江南-雪峰断裂系和中国东部NE-NNE向走滑断裂系。大别-苏鲁前陆断裂系为一自北向南的迭瓦式逆冲推覆构造,而江南-雪峰断裂系为一自南向北的多级逆冲推滑构造,它们沿来安-望江-阳新-天门一线形成强烈的挤压对冲构造样式。中国东部NE-NNE向走滑断裂系早期主要表现为左行平移走滑并侧向挤压,参与了对冲构造形成过程,只是部分切割其它两个逆冲体系。这叁大断裂体系均经历了印支-燕山期穿时递进的构造变形。152~135Ma,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时,板片可能沿着转换断层撕裂并产生底侵体。下地壳在底侵体的烘烤作用下熔融并受到混染,其岩浆在多级逆冲推覆和滑脱构造背景下充分结晶分异形成低镁埃达克岩,于断隆或隆坳过渡带生成铜矿。135~127Ma,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地幔开始上隆,诱发加厚岩石圈沿着郯庐断裂带局部拆沉,并引发富集地幔上升流。其与残留地壳交代反应,在郯庐断裂带两侧形成高镁埃达克岩。古太平洋板块继续向南西俯冲并发生逆时针旋转,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NNE向断裂已转变为右行走滑,形成右行右阶的走滑拉分盆地。上隆地幔的基性岩浆沿着深切地壳的走滑断裂上升到盆地中,快速冷却形成橄榄玄粗岩岩系,从而在接触带或潜火山岩体顶部分异产生铁矿。(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关成尧,赵国春,刘翠,白相东[2](2017)在《莺歌海盆地形成的约束条件及动力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莺歌海盆地的形成机制是理解南海构造演化和印支半岛构造演化的枢纽。一般认为莺歌海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根据盆地分析表明莺歌海经过多期升降的特点,通过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确定盆地研究的约束条件;并指出莺歌海运动模式之确定应考虑的外围边界条件。以这些约束条件和外围边界力学条件为基础,讨论了莺歌海-印支地块活动模式的7种体制模式;并结合围区的主要事件序列,认为在38~25 Ma期间,主要是印支地块挤出和南海西北海盆的扩张导致的南海西缘断裂的左行走滑的运动;25~15 Ma之间,莺歌海围区的构造主要是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导致南海西缘断裂的右行走滑,莺歌海盆地反转;15~5.5 Ma之间的活动特性很可能是一个过渡,或者存在南北方向的伸展;而在5.5 Ma之后,红河断裂的右行走滑造就了莺歌海盆地的走滑拉分形貌。莺歌海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不为走滑拉分,而是边界摩擦作用下的南北向伸展为主的被动伸展的窄裂谷盆地。(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29期)

何富君[3](2017)在《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深部结构及动力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板块汇聚碰撞造就了宏伟壮观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而在这大规模的造山运动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近年来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特别是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发生,使其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芦山与汶川地震之间存在约40km的地震空区。震源区和地震空区的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深入了解中强地震的深部孕育环境及地震空区的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利用本小组布设的15个临时观测地震台以及21个芦山科考台站和21个四川省地震局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用H-k迭加方法得到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并构建了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迭加图像以及反演得到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模型。我们的结果揭示了震源区和地震空区地壳结构特征差异:(1)汶川震源区的地壳平均泊松比为~0.28;芦山震源区为~0.29;而地震空区处于泊松比变化剧烈的区域;(2)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的震源区以西下方的Moho面呈现深度上的突变(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分别从~44km突变到~59km,~40km突变到~50km;而地震空区地壳平均厚度呈现渐变性变化,(3)地震空区Moho面下凹且具有低速的上地壳。综合一维S波速度结构和H-k以及CCP的初步结果,这可能显示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在深部方向上向西倾斜并形成切割整个地壳的大型断裂;芦山地震则可能是由于上、下地壳解耦引起的;而地震空区处于两种地震形成机制控制区域的过渡带中。(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蒋彬,郭华[4](2016)在《多原子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的解离吸附动力学:模式特异性和键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分子解离吸附是很多多相催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且通常还是决速步。因此,深入理解解离吸附动力学,对建立起多相催化中可预测的模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这些解离吸附过程有着非统计的本质,即激发反应物中不同的模式对反应有着很大的影响。要对反应动力学进行详细描述,需要在全域势能面上的量子力学处理。在本报告中,我将介绍我们最近在基于平面波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构建的多原子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解离吸附的高维势能面和在势能面上进行的各种量子/准经典动力学计算。其中我们重点关注了振动激发后诱导的模式特异性和键选择性,并用一个最近提出的简单模型对这些性质进行理论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四分会:化学动力学》期刊2016-07-01)

申敏夏[5](2016)在《中科院大气所完成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自主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申敏夏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晓东课题组完成“大气所-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1.0”自主研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已逐渐发展为研究陆地植被生态系统过程及其与大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之一,并成为地球系统动力学(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6-03-10)

田东晓,曾晓东[6](2015)在《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物候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呈现出的季节性现象,一般与植物所处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植被动力学模式研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变化,直接影响陆气间的碳通量与水热交换,同时影响物种间的竞争,从而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按照建模方法的差别,目前模式中使用的物候方案可分为使用卫星观测资料的物候方案、基于物候——气候关系的统计模型和基于叶碳平衡(周转)的动力学模型叁大类。将植物物候分为物候期的触发和物候期叶片的发育过程两部分,分别对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八种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其优缺点。最后探讨了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王苏,徐晓雅,胡家富[7](2015)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结构与动力学模式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区壳幔变形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模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各国地球科学家的高度关注.青藏高原演变的"下地壳流模型"模拟得到的地表速度和变形场与GPS观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模型在当前国际地学界很流行,因而寻找下地壳流存在与否的证据,是深部地球物理学必须面对的一个科学问题.本文综合了川滇地区GPS观测、震源机制解和Pms相分裂的结果,旨在探讨川滇地区地壳演变模式的合理性;另外,从层析成像、接收函数反演和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分析,认为川滇地壳内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层,但分布的几何形态较复杂.在云南地区,这一壳内低速区似乎被小江断裂和金沙江—红河断裂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吴怀静,王峰玉,韩鹏[8](2015)在《湿地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资金投入的动力学模式关系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资金投入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讨论湿地公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稳定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资金投入叁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从长远角度看,盲目、不切实际的湿地旅游经济投入将减小湿地生态效益;稳定的湿地生态效益与湿地旅游经济增长呈线性关系;在低效率使用湿地生态环境资源情况下,盲目增加湿地经济建设的投入,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利的;为了达到湿地经济增加后,能同时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提高湿地公园的环境产出率.(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池国祥[9](2015)在《流体包裹体研究对成矿流体动力学模式的制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液矿床的形成既包括地球化学过程也包括流体动力学过程,后者主要研究成矿流体的驱动力、流动方向、速度及持续时间。流体及金属的来源,金属在热液中的溶解度及溶解机制,以及矿石的沉淀机制等可以通过多种地球化学手段来研究,而流体动力学过程的确定相对比较困难。流体包裹体分析不仅可以为成矿地球化学过程,而且可为流体动力学过程提供制约,因为流体包裹体研究所得到的流体P-V-T-X性质与流体流动、热传导及质量迁移等控制方程直接相关。本文阐述流体包裹体与流体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关系,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已有成矿流体动力学模式的贡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从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的流体压力状态为岩浆热液及造山型成矿系统的超压驱动模式提供了关键的证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其分布为沉积盆地成矿流体动力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制约。流体包裹体研究在揭示流体混合及流体相分离等重要成矿过程方面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研究流体混合及多相流体流动的物理过程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精心设计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有可能应用于古流体流动数值模型的调试。(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J.Aellen,E.Abela,S.E.Buerki,R.Kottke,E.Springer[10](2015)在《用磁敏感成像检测癫癎持续状态的局灶性血流动力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磁敏感成像(SWI)研究伴有或不伴有惊厥症状的癫间持续状态病人急性发作时局灶性过度灌注中的病理改变。方法 12例病人(6例经脑电图证实为不伴惊厥的(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动力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莺歌海盆地的形成机制是理解南海构造演化和印支半岛构造演化的枢纽。一般认为莺歌海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根据盆地分析表明莺歌海经过多期升降的特点,通过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确定盆地研究的约束条件;并指出莺歌海运动模式之确定应考虑的外围边界条件。以这些约束条件和外围边界力学条件为基础,讨论了莺歌海-印支地块活动模式的7种体制模式;并结合围区的主要事件序列,认为在38~25 Ma期间,主要是印支地块挤出和南海西北海盆的扩张导致的南海西缘断裂的左行走滑的运动;25~15 Ma之间,莺歌海围区的构造主要是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导致南海西缘断裂的右行走滑,莺歌海盆地反转;15~5.5 Ma之间的活动特性很可能是一个过渡,或者存在南北方向的伸展;而在5.5 Ma之后,红河断裂的右行走滑造就了莺歌海盆地的走滑拉分形貌。莺歌海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不为走滑拉分,而是边界摩擦作用下的南北向伸展为主的被动伸展的窄裂谷盆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博,李叁忠,王鹏程,刘鑫,李玺瑶.长江中下游深部构造及其中生代成矿动力学模式[J].岩石学报.2018

[2].关成尧,赵国春,刘翠,白相东.莺歌海盆地形成的约束条件及动力学模式[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3].何富君.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深部结构及动力学模式[D].成都理工大学.2017

[4].蒋彬,郭华.多原子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的解离吸附动力学:模式特异性和键选择性[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四分会:化学动力学.2016

[5].申敏夏.中科院大气所完成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自主研发[N].中国气象报.2016

[6].田东晓,曾晓东.植被动力学模式中物候方案的研究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5

[7].王苏,徐晓雅,胡家富.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结构与动力学模式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报.2015

[8].吴怀静,王峰玉,韩鹏.湿地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资金投入的动力学模式关系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池国祥.流体包裹体研究对成矿流体动力学模式的制约(英文)[J].岩石学报.2015

[10].J.Aellen,E.Abela,S.E.Buerki,R.Kottke,E.Springer.用磁敏感成像检测癫癎持续状态的局灶性血流动力学模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

标签:;  ;  ;  ;  

动力学模式论文-刘博,李叁忠,王鹏程,刘鑫,李玺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