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识流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识流,弗吉尼亚,小说,香港,斑点,灯塔,墙上。
意识流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19)在《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到灯塔去》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之一,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感动和最真实的作品。一直以来这部作品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批评。基于小说的创作背景,本文将采用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对《到灯塔去》人的能动性进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伦理思想,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研究,及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王菊梅[2](2019)在《《墙上的斑点》——高中生解读意识流小说的一把钥匙》一文中研究指出《墙上的斑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中弱化了传统小说所注重表现的事件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传统小说的一般连续流畅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而把创作重心放在了小说中人物意识情感的再现上。(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9年25期)
程艳[3](2019)在《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层次理论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一经问世,就震动了整个文坛,而这部小说的成功也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作品中,主人公只是在一个平凡日子的普通瞬间,发现了墙上的一个斑点,就由此展开了一场场思绪与意识的徜徉,在一步步看似天马行空的思想游离与现实之间折返穿梭,以主人公的幻想构成了整部小说。本文旨在结合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对意识流小说的构架进行剖析,以《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为范例,研究探讨意识层次理论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张思瑶[4](2019)在《意识流小说的话语层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进入中国后,目前至少有8个译者贡献了翻译的中文版本。但在其中也存在着翻译问题。因此,本文对意识流小说翻译中容易误译的成分进行了总结。意识流小说作者通过话语建构出人物庞杂的意识流动,在译着中再现意识流动过程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意图是翻译意识流小说的目的之一。然而发现并抓住这些意识流动的标记是译者翻译意识流小说时的要点。笔者通过话语分析将瞿世镜和马爱农的《到灯塔去》中文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笔者发现意识流小说及通过符号的选择,省略,代词的选择构成意识流动的标记;这些标记带来意识流动,意识流动带来的语境变迁。因此,译者的任务是识别原文中的这些标记,解读其传达的作者意图,再通过译文的话语重构出来。关于翻译的策略,文章提出意识流小说的翻译应该采用话语层的直译策略,翻译过程需借助话语分析,识别原文意识流动标记,并在原文中构建。具体的实现手段有保留原文带来语境转变的标点符号的选择,识别文中的省略并复刻,保留文中代词的选择。通过以上叁个途径实现人物意识流动的构建,从视觉上影响读者的观感和阅读节奏,实现作者在悄无声息中完成语境的转变,使译文的意识流动自然形成。文章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操作手段,并指出话语分析在意识流小说翻译中的重要性,为之后的意识流小说翻译提出了新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慧明,俞东明[5](2018)在《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文本世界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本世界定义分歧入手,以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选段为例,分析因叙述者参与程度差异,由自由间接/直接话语所构建的亚文本世界和由间接/直接话语构建的亚文本世界在通达性(accessibility)方面的差异;并探讨意识流小说文本世界的构成,总结出其静态和动态两种功能的推进方式。本文的观点为文本世界理论适应意识流小说语篇类型、增加其对意识流语篇的解释力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同时也为读者理解意识流小说文本特点、为学者研究读者在阅读意识流小说时的心智表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李芳[6](2019)在《聚焦,意识流和意象叙事:凯瑟琳·安·波特短篇小说的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凯瑟琳·安·波特是20世纪美国最为重要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她的短篇作品与乔伊斯、海明威的作品齐名。从本世纪初开始,波特的作品研究呈上升之势,很多专家和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波特的作品,包括女性主义,波特的宗教观、南方意识和创伤叙事等,而关于波特的叙事分析,主要集中于波特的中长篇作品。本文运用法国学者热奈特的“聚焦”理论、国内学者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理论和杨义的意象叙事理论、以及巴赫金的“镜子”理论来分析波特短篇小说中的叙事。本文提出波特在其短篇小说中主要运用了聚焦变化、意识流及意象叙事来推进文本叙事进程与服务主题。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波特的生平、文学地位、波特的研究综述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借助热奈特的“聚焦”理论分析《老人》、《玛利亚·孔塞普西翁》及《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叁篇小说的双重聚焦;第叁章从意识流的叁个方面——蒙太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分析《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偷窃》和《坟》的意识流叙事,在心理蒙太奇部分强调了波特独特的时间和空间叙事;第四章探讨了波特短篇小说中的意象叙事。在这一章,利用国内学者杨义的“意象叙事”理论来分析《绳》和《裂镜》中的意象叙事;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发现:第一,“聚焦”会对信息造成过滤,影响读者的信息接收量,调节叙事进程,波特通过双重“聚焦”的交替使用来为叙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叙事受到聚焦的限制,作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情感偏向和道德认同,从而间接反映自己的写作主题思想;第二,波特除了使用蒙太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这叁个常规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外,还运用独特的时空叙事,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不停转换,来推进叙事进程,凸显作者的思想;第叁,意象在波特的作品中不仅作为象征物而存在,也是作者的一种叙事策略,贯穿整个叙事过程,引导叙事的推进。(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曼蓉[7](2019)在《白先勇小说中的意识流初探——以《国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先勇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中西方小说特色的融汇贯通,其中,采用意识流的叙述语言进行创作是其作品融汇中西方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但白先勇作品中的意识流叙述,除了具备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点之外,也与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传统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马海洋[8](2019)在《黄碧云小说中的香港想象与意识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碧云是香港着名作家,其于20世纪80年代步入文坛,创作轨迹与香港近代城市流变相贴合,香港本土作家的身份,使其具备观看香港的第一和真实的视角,因而更具备诉说香港的权利。其前期作品致力于书写香港社会发展变迁,由此牵涉出岛内男女的情爱悲欢,呈现出温柔与暴力的风格;后期作品致力于书写香港回归前夕的社会波动,立足于以小人物的民间历史寻找逝去的香港,且文本内部带有明显的反殖倾向,风格走向沉潜。本文分为五部分。采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式,将黄碧云小说对于香港的想象置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社会现状”这一历史语境当中进行分析。绪论部分对于黄碧云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20世纪60至80年代香港文学发展面貌及两岸叁地对其创作的研究现状加以整合、梳理。对于香港前史加以整合概括,分析回归前夕加诸于香港身上的叁种话语,以及在话语作用下香港内部产生的众声喧哗状况,确认其“想象的共同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历时性的历史书写与现存的空间关注作为着眼点,黄碧云以对于香港历史的重塑与空间再现,想象建构起立体的香港城市框架。以对于爱情的书写表征城市的流变现状,并凭借双城参照关联香港的风貌变迁,填充其香港想象的内部肌理。上述想象香港的方式使其作品中出现交替变化的“失城”与“我城”的香港意识,结语部分指出香港这座城市的行进性特征以及处于动态发展中的香港意识,确认未来香港书写的走向,即必须“去九七”。(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2-01)
翁菊芳[9](2019)在《新时期“意识流小说”本土化启蒙主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的文学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了一系列否定文革的活动,表达了当代文学批判"文革"历史、消解神话思想的启蒙主题诉求。70年代末兴起的"意识流小说"在实践创作方法革新的同时,凭借自身的"语言之流",试图解放业已被"文革"神话思想异化了的文学语言,进而呼应了时代本土现实启蒙的诉求,颠覆、消解了"文革"神话思想,体现了的不容小觑的文学史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俞永利[10](2019)在《略谈意识流小说教学价值的确立——以《墙上的斑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墙上的斑点》教学课例显示,该课教学落点不一,教学现状纷繁复杂。作为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它颠覆了学生对小说固有的理解,挑战传统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比较分析,求同存异,学会欣赏意识流小说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此文真正的教学价值也正在于此。(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03期)
意识流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墙上的斑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中弱化了传统小说所注重表现的事件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传统小说的一般连续流畅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而把创作重心放在了小说中人物意识情感的再现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识流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自传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的能动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菊梅.《墙上的斑点》——高中生解读意识流小说的一把钥匙[J].中国校外教育.2019
[3].程艳.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层次理论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9
[4].张思瑶.意识流小说的话语层翻译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5].李慧明,俞东明.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文本世界初探[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
[6].李芳.聚焦,意识流和意象叙事:凯瑟琳·安·波特短篇小说的叙事分析[D].安徽大学.2019
[7].李曼蓉.白先勇小说中的意识流初探——以《国葬》为例[J].北方文学.2019
[8].马海洋.黄碧云小说中的香港想象与意识流变[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9
[9].翁菊芳.新时期“意识流小说”本土化启蒙主题探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俞永利.略谈意识流小说教学价值的确立——以《墙上的斑点》为例[J].课外语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