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1(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65003)
摘要:从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入手,探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领域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在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时,既要考察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社会所期望的教育目的程度,也要考察其符合满足大学生成才内在需要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有机统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教育性、个体需要以及社会需要满足性等层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同。本文从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入手,探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领域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问题有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偏差,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内容体系。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是内容设计过于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过高、过急的超现实的理想化要求,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年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得教育内容缺乏现实生活根基和现实人性基础,从而使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普遍性社会基础的缺乏,就必然导致悖愿效应”。如在一个教学班级作关于理想信念的调查时,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信念的人为零。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在教材中大量关于共产主义信念的内容其可读性、大众性、有效性。
二是缺乏稳定性和时代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时变换的频率过快,常常是“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电话”,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没有贯穿于教育内容的始终,这就势必导致教育内容的零碎和肤浅,失去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和深厚的思想根基,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有的内容则过于陈旧,某些具有时代感的道德观念如效益、平等、公正、竞争等不能适时得到认可、宣扬。
三是缺乏层次性。忽视按人的思想基础、道德水准、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社会经历等区分不同的教育内容,并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教育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序列,常常出
现重复、混乱甚至颠倒的现象,缺乏相互之间的整体联系,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从而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形式化倾向。德育方法上的问题主要是形式化、简单化而不甚讲求实效,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灌输政治与道德知识,因而不断增加政治课、德育课的门数,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习惯于通过号召虚张声势,而不善于做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气氛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的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理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法引导学生。
二是强制化倾向。有人指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很多,“其根本特征就是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说服教育理论上完全泛化,其常见表现就是以控制受教育者理解而不是帮助其理解为出发点,从而成为片面的“病理性说服”、“控制性说服”,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这种做法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即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缺乏循序渐进、层次递进性的教育引导工作,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步入误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本素质偏低,有的人业务素质不高,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人思想政治素质偏低,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甚至于“宣扬道德的不讲道德”,“提倡纪律的不守纪律”。不难想见,这种负面示范效应必然会对受教育者造成消极的影响。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崭新境遇,对高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和一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解释造成了一定困难,使人们对许多重要的)社会行为难以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从而导致在实际上难以确立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在德育实践上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尚有诸多的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因素、社会的各种进步因素,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而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因素和不当教育所产生的消极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或削弱了前者的积极效应。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其他环节脱节、与其他各育相割裂,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其他教育实践和学生的生活之外。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能相互配合,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的“两张皮现象”,这一问题严重地妨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整体合力。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途径:
(一)科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基础性内容是体现社会对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基本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主导性内容是突出教育的先进性、方向性、超前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拓展性内容是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充实、更新的内容,包括以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防意识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中,要巩固基础性内容,强化主导性内容,拓展时代性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与学生思想实标、专业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在贴近实际上下功夫,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选择各种形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其主旨在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结合《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提出如下方法:
1、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这部分教学中,安排阅读李开复致中国大学生及父母的六封信,并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写出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阅读并联系自身进行思考,在读后感中往往可以看到同学感同身受、倍受启发;对初入大学门有太多茫然和困惑的大一新生来说,从名人的点拨和指引中他们找到令人信服答案,找到了树立自信的起点。从而有效避免了教师空洞说教的方法。
2、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中,将全班5—6人分若干个学习组,分别筹备以演讲、歌咏、朗诵、表演等任意形式表达:“爱国主义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在全班汇报展示并由教师点评。通过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一是增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让同学们从筹划、组稿到确定人选上台表演,都需要成员间相互协商,分工完成;二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现能力,通过教师点评和同学的反映让每位同学都感受到表达能力及表现能力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通过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提出具体要求,如内容要联系现实,不必局限于教材内容,引证可以选历史事件,更希望同学能结合当前时政有感而发;同学们通过自己收集素材,自己撰稿,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超越书本内容的相关信息,对抽象的“爱国主义”概念有了丰满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加深了印象,并且达到了各组间相互交换信息,获得更相关知识的效果。
3、每次课前安排10—15分钟由教师或同学提出一个近期国内、国际要闻或大家身边发生的你认为值得关注的事件,大家参与评论,可以论及国家大事,也可谈及身边琐事,这种方式也达到了让学生能够学为所用,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原理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上;有时还会碰到同学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观点冲突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适时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事实和道理去说服他人接纳自己的观点?或者在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后如何接纳他人的意见,反省自己原先的认识?这样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思辨能力确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4、在“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的教学中,组织有关“大学生如何认识性”及关于“婚前性行为利与弊”问题的讨论和辩论。实际上是把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所关心、关注,而之前大家又讳莫如深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谈,第一消除那种由好奇而产生的猎奇心理,要营造一种轻松、平等、接纳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把之前神秘化了的“性”问题公开化、平淡化,为青年学生思考人生中必然要碰到的有关性问题,搭建理性思维的平台。第二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要在倾听的基础上,针对性不同学生群体对性问题的反应进行引导。第三教师最后要将落脚点归结为:性问题是人生普遍的、寻常的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是否选择婚前性行为要在思考是否能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基础上,根据各人情况而定,而道德规范正是约束人们作出选择的依据。
5、在“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教学中,安排学生观看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专访郝劲松——我想要飞”这样的短片,然后组织讨论:法制社会怎样做一个法律人?并要求撰写心得体会。让学生从普通公民的维权经历中去感悟:公民权利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去思考,法律的尊严性,思考中国法治化进程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关系。当学生们带着这样真实生动的例子去切入讨论和思考时,原本生硬、复杂的法律问题就变得现实了,公民法治意识也被这个有代表性的普通公民震撼性的举动所唤醒。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避免教育的形式化、简单化和强制化。
(三)切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关键要用“学科意识”统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工作面,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在统一;用“学科体制”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统管”起来;培养“学科人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的人们成为“一种人”——“学科人才”,以最终解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从人心理的内在结构上看,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要全面、有效地实现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预设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想政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逻辑必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罗国杰.改进和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2).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钱广荣.在学科视域内解决日常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7,(11).
[5]杨晓江.论高等教育学视野中的德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8,(3).
[6]石鸥.德育困境中的病理性说服及其诊治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
[7]熊建生.论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4,(3).
[8]文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7,(11).
[9]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10]胡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对策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邮箱:kmwangxue@126.com
1作者简介:王雪(1973-),女,云南景东人,法律硕士,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法学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