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妮(无锡市亭子桥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007)
摘要:“解暗箱”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本文提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事物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因果性,学会通过直接观测、类比推理、建模验证等方法“解暗箱”,从而优化思维品质,提升探究能力。
关键词:解暗箱;科学思维;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3-0181-0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从外面打不开,又看不见里面状态的事物,我们称它为“暗箱”。其实,“暗箱”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西瓜在没有切开之前就是一个“暗箱”,看纹路、掂重量、弹声音,这样挑西瓜的过程就是在“解暗箱”。不打开“暗箱”,只从外部考察输入、输出的关系从而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方法。从工程技术到社会领域,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系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解暗箱”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认识方法。
“解暗箱”作为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本文结合低中高年段的教学实践,阐述在这一类课堂中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价值。
一、关注相关性,在直接观测中“司外揣内”。
暗箱求解可以说古已有之,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司外揣内”就是典型的“解暗箱”。“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这说的就是内与外的相关性,一定的物质内部状态必定释放出一定的外部信息。我们可以根据暗箱的“外泄”信息,利用已有的规律和经验去分析,推知暗箱的结构和可能具有的性质。
低年级《暗箱里的秘密》一课,重点活动是“滚小球”。这里的暗箱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借助感官直接观测,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怎样借助“滚小球”活动让暗盒能“说话”,并让学生听懂暗盒的“悄悄话”呢?这需要教师对“滚小球”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捕捉暗盒内“辐射”出来的每一个信息。教学中可以通过几个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滚小球”的要诀:
1.还是上下晃动吗?(平放,慢慢倾斜盒子,让小球沿着边滚起来,要一条边一条边依次试)
2.动作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慢一点,快了听不清楚)
3.怎么能更清楚地听到小球滚动的声音?(把耳朵凑近了听,保持安静)
4.怎么去感受小球碰到泡沫块时的变化?(还有一个感官能帮忙,可以用手摸着盒子的边来发现滚动感、撞击感的变化)
滚、倾、听、摸是4个获取暗盒内部信息的外部动作,赋予变化的暗盒信息,不仅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促使他们去直觉想象和思考判断。这里师生都会产生困惑,就是“该不该打开盒子?”和“到底谁对谁错?”我们不妨想想,“打开”和“不打开”哪个更有价值?答案是肯定的,“未知”比任何东西都要让人上瘾。若打开了,谜不在了,好奇消失了,学生的探究也就停止了。不打开暗箱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要在一次次剖析暗箱中趋于客观事实。
二、关注统一性,在类比推理中“望表知里”。
事物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于世界之中,内在结构与外在功能是系统的辩证统一,结构是功能的根据,功能是结构的表现。“解暗箱”就是通过考察暗箱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动态过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进而推测、探求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所以“解暗箱”的实质就是由功能探索结构,其出发点就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中年级《关节》一课,重点是了解关节的运动特点及原理,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但对于身体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学生既无法通过自我审视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也无法用操作实证来检验自己的猜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角度出发,从结构与功能的辩证逻辑关系上加以推理检验。教学中可以通过“猜—比—拼—画”四个活动来“解暗箱”:
1.猜:猜测肩关节连接方式,并交流猜测(用图示展现思维过程,暴露前概念)
2.比:观察相似动物的肩关节关节面(类比结构,感知接触面形状)
3.拼:用造型泥塑组合拼装球窝、旋转和铰链关节(认识关节类型,理解链接方式决定活动方式)
4.比:对比髋关节和肩关节的不同,寻找深、浅球窝在灵活度和作用性方面的差异(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关系,形成科学概念)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人类生命现象的认识,是建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之上,是以周围世界中一些最常见的事物作为参照,是以认识自然同样的规律来认识自己的。“解暗箱”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从外显运动推测内在状态,由内部结构认识外部作用,在思辨中对话真实的生命系统。像这样“望表知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认识方法。
(三)关注因果性,在建模验证中“以象测藏”。
人体外部发烧,揭示内部炎症,地表突发狗吠鸡飞,反映地壳变迁,地震即将发生。现象和本质,输入与输出,确有一定因果关系。如果有这样一个系统,它对外部刺激有着与“暗箱”原型相同的反应,那这个系统就可能是“暗箱”的答案。怎样“设计”这样的系统呢?依据因果关系,应该以条件相类、环境相似、功能相同为前提,建立一个关于研究对象的模型,然后通过研究人为的模型,大胆猜测想象,进行模式运演,从而解开暗箱的奥秘。
高年级《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主要围绕检测“电路暗盒”这个活动展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简单电路”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概念,而内部不可见的“电路暗盒”就难上加难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学生认知障碍的核心,根据电路各组成部分的特性及检测结果,利用简易材料制作能实现同样效果的电路模型,对暗盒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作出基于事实的假说。这里的“解暗箱”大致有“检测—猜测—模拟”三步:
模拟求解是基于观察实验后更深层次的探究,是另一种验证。构建模型进行解释的价值在于过程,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可能性分析和因果推断,逆向推理出暗箱内元件及结构,不断完善修正,使建立的模型逐步接近暗箱的内部结构,最终达到模型和暗箱的同构。“解暗箱”并不是直接认识,而是另辟蹊径,从系统外部的信息出发,“以象测藏”,倒着展开思路,分析产生这些外部信息的内在原因和条件,从而逆向推理出暗箱的本质及内涵。因此,“解暗箱”体现了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