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老参地土壤消毒技术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马子清[1](2019)在《三种作物与再植苹果幼树混栽对再植植株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用土取自山东省泰安市满庄镇31年生老龄苹果园,以两年生烟富3/T337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试验处理如下:老龄苹果园土对照(CK);溴甲烷熏蒸老龄苹果园土(T1);苹果幼树与葱混栽(T2);苹果幼树与小麦混栽(T3);苹果幼树与芥菜混栽(T4)。连续2年(2016-2018)研究了混栽不同作物对连作土壤环境及再植苹果幼树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苹果幼树与葱、小麦、芥菜混栽,均能提髙其生物量,具体表现为溴甲烷熏蒸老龄苹果园土>苹果幼树与葱混栽>苹果幼树与小麦混栽>苹果幼树与芥菜混栽>对照。其中2016年结果显示,溴甲烷灭菌处理的苹果幼树的株高、地径、鲜重、干重、新稍平均长度、新梢总长度分别为对照的1.14、1.35、2.43、2.35、1.43、6.97倍,与葱混栽处理分别为对照的1.12、1.31、1.71、1.65、1.25、2.09倍,与小麦混栽处理分别为对照的1.04、1.22、1.43、1.41、1.14、1.91倍,与芥菜混栽处理分别为对照的1.10、1.29、1.48、1.59、1.12、1.88倍。2、连续两年取样结果显示,苹果幼树与葱、小麦、芥菜混栽,均提高了土壤主要酶活性,混栽葱与对照相比,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1.80%、22.81%,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5.13%、20.91%,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3.55%、11.96%;混栽小麦,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4.92%、14.69%,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59.26%、54.16%,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50.37%、53.26%;混栽芥菜,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4.59%、36.56%,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7.67%、66.12%,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4.31%、31.52%;溴甲烷灭菌处理则降低了上述酶的活性。3、连续两年取样结果显示,苹果幼树与葱、小麦、芥菜混栽,均能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减少土壤真菌的数量。溴甲烷灭菌与对照相比,土壤中真菌分别降低了81.33%、93.10%,土壤细菌数量分别降低了50.00%、21.95%,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分别降低了32.00%、41.45%;混栽葱土壤中真菌分别降低了41.33%、60.34%,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37.93%、293.70%,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0.00%、33.84%;混栽小麦,土壤中真菌分别降低了42.67%、55.17%,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31.03%、189.12%,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8.00%、33.84%;混栽芥菜,土壤中真菌分别降低了40.00%、48.28%,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3.79%、141.41%,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52.00%、41.45%;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的比值两年结果均为溴甲烷熏蒸老龄苹果园土>混栽葱>混栽小麦>混栽芥菜>老龄苹果园土对照。4、再植苹果幼树与葱、小麦、芥菜混栽,均能降低土壤中根皮苷的含量,分别降低了81.23%、20.56%、86.11%;与对照相比,混栽葱能明显减少土壤中儿茶素、香豆酸、香兰素、阿魏酸、根皮苷和咖啡酸的含量,酚酸总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28.27%,与其他处理相比效果更明显。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混栽葱、小麦、芥菜的土壤镰孢菌基因拷贝数均有所降低,且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溴甲烷灭菌、混栽葱、小麦、芥菜的串珠镰孢菌分别降低了68.55%、61.01%、37.74%、57.23%;尖孢镰孢菌分别降低了48.11%、37.11%、5.11%、35.34%;腐皮镰孢菌分别降低了62.88%、40.97%、41.70%、29.68%;层出镰孢菌分别降低了68.67%、53.11%、18.30%、61.47%。
陈士林,董林林,郭巧生,魏建和,李西文,李刚,李琦,刘玉德,刘思京,徐江,余育启,吴杰,梁重恒[2](2018)在《中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中药材无序生产、不规范使用农药等问题,研究团队通过GIS信息技术指导药用植物精准选址,以现代组学方法辅助药用植物育种,以宏基因组学指导土壤复合改良,以合理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的田间精细管理,建立了中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在全国多个贫困县指导开展了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布局;通过解析中药基原物种基因组遗传背景,建立药用植物抗性品种选育平台,获得一批新品种和良种,新品种推广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基于病虫害基因检测技术和无公害农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人参、三七、丹参、西洋参、五味子、桔梗等中药材的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80%。中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的应用获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
雷锋杰[3](2011)在《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重要药用植物,也是吉林省,乃至我国重要特产,目前在人参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个瓶颈没有彻底解决,即人参忌连作,轮作周期长。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采取伐林栽参的模式,尽管目前人参在栽培的过程中,采取栽(种)参的同时还林,但由于树种单一,易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问题。本文作者梳理了人参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了国内外人参西洋参化感作用研究进展,并进行深入思考,指出人参化感作用研究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已有研究表明,人参忌连作与其自身的化感作用有关。本论文从化学生态学角度,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分离人参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对其进行提取鉴定,同时研究其对不同药用植物种子萌发、人参幼苗根系活力,人参非酶促防御系统,人参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从化感作用角度探索人参忌连作的机理。采用灭菌复合基质栽培人参,对人参根系分泌物进行原位收集,依次用水和乙醇提取人参根系分泌物,合并后用有机溶剂萃取分为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两部分,用HPLC和GC-M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石油醚层含有1,3-二氧戊环,4-甲基,4-乙基-2-十五烷、乙基柠檬酸、棕榈酸乙酯、二十五烷等化学成分。乙酸乙酯层含有丁基柠檬酸、邻苯甲二酸二丁酯、单(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等成分。其中,石油醚层中烷烃类物质占54.984%、酸类17.362%、酯类20.708%,另外还有苯类占1.554%、吡喃5.393%。而乙酸乙酯层中烷烃类物质占了14.080%、醇类8.687%、酸类26.582%、酯类占50.649%。同时利用混标法检测到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微量人参皂苷。利用收集到的人参根系分泌物,用乙酸乙酯萃取分为水相和乙酸乙酯相两部分,设计不同浓度,采用室内培养,研究其对四种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和胚轴、鲜重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人参根系分泌物对四种药用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是有所差异的。其中对大黄和水飞蓟种子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对大黄下胚轴和鲜重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中低浓度促进。对水飞蓟种子上下胚轴和鲜重表现为水相促进乙酸乙酯相抑制。人参根系分泌物水相中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牛蒡种子的萌发和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乙酸乙酯相抑制牛蒡种子萌发和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水相促进下胚轴的伸长,乙酸乙酯相抑制下胚轴的伸长,与对牛蒡鲜重的影响是一致的。人参根系分泌物水相高中浓度抑制白花草木犀种子的萌发,而低浓度促进其萌发。乙酸乙酯相高中浓度时促进白花草木犀种子的萌发,低浓度抑制种子的萌发,这与对种子α-淀粉酶活性影响基本一致。人参根系分泌物抑制下胚轴的伸长和鲜重的增加。结论:人参根系分泌物对四种药用植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并且化感作用与化感物质浓度密切相关,种子萌发与种子α-淀粉酶的活性,种子鲜重与下胚轴伸长有密切关系。采用室内培养,研究其对人参和西洋参种子萌发和生物量积累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人参根系分泌物抑制人参和西洋参种子的萌发和α-淀粉酶活性。整体而言,水相的化感效应强于乙酸乙酯相部分。人参根系分泌物均抑制人参和西洋参下胚轴的伸长,乙酸乙酯相的化感效应强于水相,抑制程度与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浓度成正相关。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两者上胚轴的影响不一,水相部分促进人参上胚轴的伸长,乙酸乙酯相仅在10mg时略微促进而其他浓度均抑制人参上胚轴的伸长。人参根系分泌物促进西洋参上胚轴的伸长,但与对照相比差异并不显着。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各萃取物均抑制人参和西洋参鲜(干)重的增加,且呈现出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和西洋参种子的化感效应有所差别,对人参种子的化感作用强于西洋参。并且化感作用与化感物质浓度密切相关。通过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幼苗超氧阴离子、SOD、POD、CAT、MDA进行研究,发现人参根系分泌物使得人参幼苗体内产生了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人参幼苗中SOD活性被显着抑制,使得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受到抑制,而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幼苗中POD和CAT活性影响不大,人参根系分泌物处理后同时伴随着MDA含量的升高。通过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根系活力,幼苗体内脯氨酸含量,抗坏血酸进行含量测定,研究得出人参根系分泌物降低了人参幼苗的根系活力,人参只能在水层低浓度处理时做出保护反映,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无法扭转这种逆境胁迫。
王韶娟[4](2008)在《人参根系分泌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参后地植物修复》文中认为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被誉为百草之王。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参种植业和加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人参受到诸多尚无定论因素的影响,不能连作。老参地再利用问题是参业生产中始终未能根本解决的一大难题。为了参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解决老参地再利用问题,在当今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本试验以人参、参后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参根系分泌物提取液对异株种子萌发情况和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确定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从而进行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生长过程中体内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生理指标的比较反映出人参生长情况,同时采用不同植物与人参间作的植物修复方法对参后地进行改良。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不同浸提液对异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情况的分析得出:浸提液种类不同,对异株种子萌发率及异株幼苗生长的影响均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人参腐解液和土壤水浸提液对各指标的抑制效应高于人参水培的和人参砂培收集液。不同浓度的同一浸提液对异株种子萌发及受试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也有不同。即高浓度浸提液对各异株植物均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而随着浸提液浓度的降低,其抑制作用也随之减弱,甚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通过不同浸提液对人参在各生长期体内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得出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各浸提液处理组人参样品的根系活力、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及光合色素含量值均低于对照组,MDA含量高于对照组,说明各浸提液对人参生长均产生不利影响。尽管各浸提液对人参生长均产生不利影响,但不同方式收集的浸提液对人参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试验结果表明,各浸提液中人参腐解液的抑制效应最强,人参水培砂培收集液次之,土壤水提液的抑制效应最弱。说明人参根系分泌物可对其自身的生理指标产生负面效应,即产生连作障碍,导致人参发生烧须、烂根、病害严重、产量低、质量差等现象。3.采用不同植物与人参间作的植物修复方法对参后地进行改良,对改良后土壤中人参样本进行试验分析得出结论:参后地土壤经种植白三叶、苜蓿和苏子后,其根系活力、SOD酶活性及光合色素含量均表现出:展叶期→花期→青果期→红果期,呈现出依次增高,在红果期时各指标值达到最高;而人参体内POD酶活性和MDA含量在人参整个生长期内,均表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修复植物种类不同对人参生长情况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修复的能力强弱依次为:苜蓿修复组>白三叶修复组>苏子修复组。三种植物修复均使人参根系活力提高,SOD酶活性和POD酶活性的增强、抑制MDA的产生,这些方面的变化情况均对人参生长起到正面效应。参后地经种植白三叶、苜蓿、苏子进行修复后,不仅使人参的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老参地土壤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另外,植物间作能增加地上部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改善地上部的生态功能,促进根际生物的多样性。
马秀兰,刘金海,崔俊涛,徐和,赵晓松[5](2007)在《栽参土壤中微生物降解莠去津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从多年施用莠去津的栽参土壤中分离出6株可降解莠去津的菌株,其中3株放线菌、2株细菌、1株真菌;对其在田间土壤中的定殖情况和降解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经过消毒处理,有利于放线菌在土壤中定殖。高接种量(12S)与低接种量(6S)处理间差异呈极显着性(P<0.01);同等接种量条件下,混合菌剂处理(6S5F、5M6S)土壤中放线菌数明显高于单株菌(6S)处理。在田间生产条件下,土着微生物代谢莠去津的生物半衰期分别为76d(栽参)和55d(休闲),土壤中莠去津消失95%所需要的时间由404d提前到132d,消失速率提高了3倍。
卢振兰,刘金海,马秀兰,赵晓松[6](2007)在《栽参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筛选及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从多年施用阿特拉津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长势良好的放线菌株S1、S2、S3作为供试苗。对其培养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在20-30℃之间生长良好,适宜生长的pH范围是6.0-8.0;最适宜生长的基质中应含有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钾。向供试土壤中分别接种供试菌的单株或同数量的混合菌种结果表明,以混合菌接种并加入足够的碳源处理最有利于接种菌的生长,与其它各种处理间的差异极显着。
马秀兰[7](2003)在《栽参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项试验根据美国《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综合条例》中可处理性研究指南制定了试验研究方案。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生物修复条件下,土壤中莠去津降解菌的生态效应以及莠去津的降解反应类型、降解反应动力学及影响降解反应的环境因素等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提出了对莠去津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技术手段。 1、本研究以来源于土壤、还原于土壤为指导思想,从长期施用莠去津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长势良好的放线菌株S1、S2和S3,作为试验用莠去津降解菌。经过驯化和富集,再回接到土壤中,以达到对莠去津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还土壤一个洁净的微生态环境的目的。 2、室内控制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在20~30℃之间生长良好,在10℃以下或35℃以上,菌株生长缓慢或几乎不生长;合适生长的pH范围是6.0~8.0;供试菌不以莠去津作为唯一的营养源,在生长中依赖于初级基质,维持代谢所必需的酶来自于对碳源、氮源的利用,对莠去津的代谢只能在消耗初级基质时发生。 3、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的供试菌有可能与土着微生物共存,土壤中接种菌的细胞数比土壤居留菌的数量高出2~3个数量级;优化土壤条件,保持微生物活性有利于莠去津的生物降解。在实验室内控制条件下对土壤接种,生长曲线出现明显的生长双峰期,细胞数可达到10°数量级,并保持动态平衡。在田间条件下,对于消毒土壤,菌体细胞在土壤中很快繁殖,但在接种初期,细胞分裂较慢,生长曲线没有明显的滞缓期;到第10天左右,菌体细胞分裂速度加快,增殖能力加强;在移栽人参条件下,分别在20~78天(消毒处理)和47~75天(未消毒处理)、休闲土壤在20~56天期间内,细胞数量基本维持在107~108数量级水平的稳定期;到了秋季,土壤中菌体细胞数量增加,开始第二个生长高峰。对土壤进行消毒或未消毒、栽参或休闲不同处理,接种菌生长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只是菌体细胞数量上有明显差异。说明接种菌可以适应优化的土壤环境,与土着微生物共同参与代谢莠去津。 4、动力学研究表明: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莠去津生物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c=c0e-k·l,拟合曲线的相关指数为0.81以上。向土壤接种单一或混合的莠去津降解菌,莠去津消失速率明显加快,并有降解产物检出。灭菌土壤中莠去津消失速率减慢,而且也没有降解产物生成。结果说明了土壤中莠去津消失类型可能不同,土壤微生物在莠去津消失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受接种菌的种类、接种量、土壤温度、土壤pH、土壤处理方式、营养基质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土壤中筹去津降解速率也有显着性差异。 5、对芬去津降解反应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参与,强化7筹去津在该条件下的降解反应过程,使表观活化能降低,充分反应了生物降解的特点。土壤中芬去津非生物降解的半衰期为117.5一105.9天;土着微生物代谢筹去津半衰期为28.午26.6天;在优化的生物修复条件下,其降解半衰期仅为2.7一3.3天。经修复后,土壤中筹去津消失95%所需要的时间由404天提前到132天,消失速率提高了3倍。 6、温度对降解速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微生物生长适宜温度下,提高了生物酶活性,降解反应速率加快。另外,由于温度升高使土壤中筹去津粘度降低,扩散速度加快,增强了生物可利用性。 7、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认为,在土着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秀去津生物降解过程并未起到主导性作用,单纯依靠自然环垅中的微生物群落来降解芬去津是不够的;向土壤中接种可降解芬去津的微生物进行生物强化,或对污染土壤环境进行人工调控,改变逆跪条件,激化微生物的活性,加速芬去津的生物降解速率的治理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任跃英,陈红梅,王秀全,尹春梅,赵露[8](2001)在《人参种植业的若干问题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参栽培的若干问题,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郑殿家,钱少军,越晓龙,孙国刚,李学芝,崔东河[9](2001)在《集安老参地再利用试验情况初报》文中研究说明
黄瑞贤,黄淑敏[10](2000)在《对老参地土壤消毒技术的几点看法》文中指出
二、对老参地土壤消毒技术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老参地土壤消毒技术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作物与再植苹果幼树混栽对再植植株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连作障碍的定义 |
1.2 苹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
1.2.1 土壤有害微生物积累 |
1.2.2 植株根系的自毒作用 |
1.2.3 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 |
1.3 苹果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
1.3.1 合理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 |
1.3.2 土壤消毒 |
1.3.3 生物防治 |
1.3.4 抗性砧木 |
1.3.5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3 基础路线 |
2.4 测定方法 |
2.4.1 再植苹果幼树生物量的测定 |
2.4.2 土壤酶的测定 |
2.4.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
2.4.4 土壤酚酸类的提取及测定 |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2.4.6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生物量的影响 |
3.2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酶的影响 |
3.2.1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蔗糖酶的影响 |
3.2.2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磷酸酶的影响 |
3.2.3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脲酶的影响 |
3.3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3.1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3.3.2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3.3.3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3.4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细菌、真菌比值的影响 |
3.4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镰孢菌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
3.5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酚酸物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生物量的影响 |
4.2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4.4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2)中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GIS信息技术指导药用植物精准选址 |
1.1 基于全球生态因子的药材产地适宜性系统开发 |
1.2 基于GIS系统药材生态适宜性因子的确定 |
2 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 |
2.1 DNA标记辅助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 |
2.2 基因组学辅助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 |
3 药用植物土壤复合改良 |
3.1 宏基因组学指导土壤复合改良 |
3.2 土壤消毒 |
3.3 绿肥回田 |
3.4 菌剂调控 |
4 药用植物合理施肥 |
5 病虫害综合防治 |
6 讨论 |
(3)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沿 |
1.1 人参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1 人参生产现状 |
1.1.2 人参生产存在问题 |
1.2 人参西洋参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
1.2.1 人参、西洋参化感物质的收集提取 |
1.2.2 人参、西洋参化感物质的种类 |
1.2.3 对人参、西洋参的化感效应 |
1.2.4 人参、西洋参化感作用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总体思路 |
第二章 人参根系分泌物的提取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置 |
2.1.2 人参种植及栽培管理 |
2.2. 人参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及提取 |
2.2.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2.2.2 .分泌物的萃取分离 |
2.3 .分析方法 |
2.3.1 水层部分HPLC分析 |
2.3.2 乙酸乙酯层,石油醚层部分GC-MS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人参根系分泌物水层HPLC测定结果 |
2.4.2 人参根系分泌物乙酸乙酯层、石油醚层GC-MS测定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四种药用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人参根系分泌物收集 |
3.1.2 人参根系分泌物的配制 |
3.2 种子生物测定试验 |
3.2.1 种子发芽试验 |
3.2.2 形态和生理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对大黄种子的化感作用 |
3.3.2 对牛蒡种子的化感作用 |
3.3.3 对水飞蓟种子的化感作用 |
3.3.4 对白花草木犀种子的化感作用 |
3.4 讨论 |
第四章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西洋参种子的化感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人参根系分泌物溶液的配制 |
4.1.2 种子生物测定试验 |
4.1.2.1 种子发芽试验 |
4.1.2.2 形态和生理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
4.1.2.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种子的化感作用 |
4.2.1.1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种子生物量的影响 |
4.2.1.2 对人参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2.2 对西洋参种子的化感作用 |
4.2.2.1 对西洋参种子生物量的影响 |
4.2.2.2 对西洋参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1 .实验与方法 |
5.1.1 人参根系分泌物溶液的配制 |
5.1.2 实验方法 |
5.2 .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幼苗中超氧气阴离子产生速率的影响 |
5.3.2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小苗SOD活性的影响 |
5.3.3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小苗POD活性的影响 |
5.3.4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小苗CAT活性的影响 |
5.3.5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幼苗抗性的影响 |
6.1. 实验与方法 |
6.1.1 人参根系分泌物溶液的配制 |
6.1.2 根系活力的测定 |
6.1.3 脯氨酸含量测定 |
6.1.4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6.2. 数据分析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幼苗根系活力影响 |
6.3.2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6.3.3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人参幼苗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人参根系分泌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参后地植物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 试验设计 |
2.3 分析方法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受体植物幼苗对外源人参根系分泌物胁迫的响应 |
3.2 外源根系分泌物胁迫对人参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3 植物修复效应研究 |
4 结论 |
4.1 受体植物幼苗对外源人参根系分泌物胁迫的响应 |
4.2 外源根系分泌物胁迫对人参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4.3 植物修复条件下,人参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栽参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试验设计及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莠去津残留分析方法 |
1.3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降解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
2.1.1 降解菌的筛选 |
2.1.2 形态特征及培养性状 |
2.2 降解菌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1 温度的影响 |
2.2.2 pH影响 |
2.2.3 基质供应条件的优化 |
2.3 理想条件下莠去津降解菌生态效应研究 |
2.4 控制条件下土壤中莠去津降解动力学研究 |
2.4.1 莠去津降解动力学方程 |
2.4.2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
2.4.3 温度的影响 |
2.4.4 基质的影响 |
2.5 修复土壤的生态效应 |
2.5.1 土壤处理间显着性检验 |
2.5.2 菌剂间显着性检验 |
2.5.3 修复土壤中降解菌数量动态变化 |
2.6 修复土壤中莠去津的残留动态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人参种植业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田栽参是我国参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
2 老参地再利用是参业发展的一大技术难题 |
3 野山参的保护及林下栽参是参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
4 无公害人参栽培是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5 种源基地建设是创建中国人参品牌品种的根本保证 |
6 人参栽培的机械化程度直接反应人参种植业的水平 |
7 实现GAP生产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做支撑 |
8 推进中国人参产业化步伐 |
(9)集安老参地再利用试验情况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种类与结果 |
1.1 4年直播西洋参地重茬试验 |
1.2 休闲7年的老参地轮作西洋参试验 |
1.3 休闲15年老参地播种人参、西洋参和移栽人参试验 |
1.4 2年翻栽4年下山的人参、西洋参地播种西洋参试验 |
1.5 试验示范情况 |
2 小结 |
2.1 老参地能否在短期内再利用与前茬地的播栽方式有关。 |
2.2 同样休闲年限的老人参地轮作再播种西洋参比播种人参效果好。 |
3 讨论 |
(10)对老参地土壤消毒技术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参连作的障碍因子 |
2 老参地土壤消毒方法和问题 |
3 对老参地土壤消毒技术的几点看法 |
四、对老参地土壤消毒技术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作物与再植苹果幼树混栽对再植植株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马子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中药材无公害精细栽培体系研究[J]. 陈士林,董林林,郭巧生,魏建和,李西文,李刚,李琦,刘玉德,刘思京,徐江,余育启,吴杰,梁重恒. 中国中药杂志, 2018(08)
- [3]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D]. 雷锋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4]人参根系分泌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参后地植物修复[D]. 王韶娟. 吉林农业大学, 2008(11)
- [5]栽参土壤中微生物降解莠去津影响因素的研究[J]. 马秀兰,刘金海,崔俊涛,徐和,赵晓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05)
- [6]栽参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筛选及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J]. 卢振兰,刘金海,马秀兰,赵晓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01)
- [7]栽参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D]. 马秀兰. 吉林农业大学, 2003(01)
- [8]人参种植业的若干问题分析[J]. 任跃英,陈红梅,王秀全,尹春梅,赵露. 中药材, 2001(10)
- [9]集安老参地再利用试验情况初报[J]. 郑殿家,钱少军,越晓龙,孙国刚,李学芝,崔东河. 人参研究, 2001(03)
- [10]对老参地土壤消毒技术的几点看法[J]. 黄瑞贤,黄淑敏. 人参研究,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