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曲论文_马学智

导读:本文包含了宴席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回族,宴席,宁夏回族,东乡族,昌吉,保安族,特征。

宴席曲论文文献综述

马学智[1](2019)在《浅谈青海门源回族宴席曲节、行的艺术特征——以安宝龙演唱曲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族宴席曲作为流行于西北地区、回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在千百年的农耕游牧、婚嫁喜庆、农闲娱乐过程中自然产生。其创作来源于日常生活,歌词来源于民族方言,曲调来源于百姓世世代代的吟唱。虽然都是回族宴席曲,但因为所处地域、传承者祖辈经历不同,创作、流传的曲目也会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区域特色。文章对回族宴席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宝龙所表演曲目进行论述,就其乐段规律中行、节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临夏州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2](2019)在《古老心灵的回音--回族宴席曲》一文中研究指出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里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在记忆的地平线上,它们一度摇曳在乡村的黄泥小屋里,温暖了人心,驱走了回族先民们与生俱来的千年孤独--这就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回族宴席曲,它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本文来源于《民族日报》期刊2019-09-12)

马学智[3](2018)在《试论门源回族宴席曲词曲风格及其文化内涵——以安宝龙演唱曲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宴席曲是西北地区回族群众结婚喜庆时演唱的一种传统歌曲,因该地回族民众将喜事称为"宴席"而得名,迄今有400至500年历史。门源回族宴席曲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与多个时期历史事件,更具有研究价值和文化特色,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通过分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宝龙所唱的门源回族宴席曲曲目,阐述民间音乐在传承地域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8年18期)

刘依雨[4](2018)在《试论昌吉回族宴席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昌吉回族宴席曲是昌吉地区民间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音乐风格以及特征都较其他西北地区其他宴席曲有所差异,笔者通过对昌吉本地宴席曲的探访概括简要的分析了回族宴席曲以及新疆昌吉宴席曲的不同,旨在统述宴席曲并对昌吉宴席曲的传承以及发展方向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20期)

闫可欣[5](2018)在《东乡族民间歌舞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因居住在河州东乡地区而得名。它有语言没有文字,兼通汉语。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因其独特的民族语言、族源形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造就了东乡族在歌舞艺术上的别具一格,是区分东乡族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由于种种原因,东乡族一些优秀的民族歌谣和歌舞动作随之失传。本文以东乡“花儿”、“宴席曲”和“哈利”等叁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形态入手,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及对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提取并分析东乡族民间歌舞形式,总结归纳了东乡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社会功能。本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首先介绍了东乡族歌舞艺术研究现状、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目的;通过梳理东乡族及其民族概况,阐述了东乡族所生活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族源发展脉络、民族文化概况以及东乡族民间歌舞的遗存形式;基于田野调查对东乡“花儿”、“宴席曲”、“哈利”等叁种优秀的艺术形式通过人类文化学视角进行概述。并应用舞蹈生态学特征提取的研究方法,对歌舞艺术中的典型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东乡族歌舞形态的分析总结了东乡族民间歌舞的艺术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阐述了东乡族歌舞艺术的思考。东乡族歌舞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廖彧瑢[6](2017)在《宁夏回族宴席曲的艺术特征及保护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回族“宴席曲”是回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用自身的艺术经验所浇灌、培育出的一朵灿然夺目的艺术之花。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回族宴席曲的表演活动变得日趋衰微,使得宴席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作为一种仪式音乐的社会功能。因此,宴席曲亟待得到音乐学界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研究,以便重新返回当代回族公众的文化生活视野当中。有鉴于此,本课题拟着眼于对宴席曲的艺术本体分析,一方面展示宴席曲在音乐写作技法方面所具备的独特科研价值、审美价值及教学价值;另一方面则揭示宴席曲与我国东西部各地区民歌及戏曲之间深入而广泛的传承与流变关系联系,以此来展现回族宴席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以此为基础,方能有的放矢地就宴席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工作,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学界既有研究文献状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等各项要点;第二部分,将回顾、阐述回族宴席曲起源于发展的历程,借以还原宴席曲表演的文化生活场景;第叁部分,将援引具体谱例,从调式调性、旋律发展手法等角度入手,对回族宴席曲展开音乐艺术分析,以期明确其科研价值、审美价值及教学价值。同时,将以宴席曲《蓝桥担水》为例,通过梳理《蓝桥担水》作为东部地区戏曲唱段逐渐演化为西北地区民歌的历程与轨迹,进而指出相当多数的西北回族宴席曲属于东西部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在宁夏地区所结出的丰硕艺术果实,以此来明确宴席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第四部分,则以前几部分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保护、传承、发展回族宴席曲的措施和建议。即:1、宁夏高等院校应以引入宴席曲作为教学资源,借助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第二课堂、创建回族音乐文化沙龙、对宴席曲定期开展采风、摄录等多种方式,将回族宴席曲引入到校园中来拓展、丰富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从而担负起“传习”回族宴席曲的重任;2、应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为契机,将对宴席曲的科研工作与河湟花儿、陕甘民歌等西北民间音乐的科研考察工作结合起来,以成立“陕甘宁民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式向国家申请确立重大的音乐及文化人类学科考项目。这样,就有望为包括回族宴席曲在内的陕甘宁民间音乐争取到宝贵的科研及传承、保护资金,从而有力地推动回族宴席曲传承与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3、应将回族宴席曲视为文化旅游资源,纳入宁夏自治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以期实现回族宴席曲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与“自主造血”,从根本上保障回族宴席曲在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中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第五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核心观点。(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9-20)

闫可欣[7](2016)在《东乡族歌舞中“宴席曲”表演样态的考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族"宴席曲"是在重大喜庆日子盛行的,以歌唱为主,伴有舞蹈渲染气氛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东乡族"宴席曲"集歌舞艺术与说唱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势多样,保留了古代民间歌舞的古老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东乡族"宴席曲"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典型舞畴的考究,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保护东乡族的歌舞文化,使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不息。(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6年22期)

郑良俊,刘明[8](2016)在《浅析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音乐传承的辩证统一——以宁夏回族花儿、宴席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学生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体系,它在挖掘民族音乐艺术精髓、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音乐审美、促进民族音乐传承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以宁夏回族音乐中的典型音乐为例,分析和说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音乐传承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民族音乐传承起到的促进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6年04期)

马正国[9](2015)在《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及社会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安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优秀的民间歌舞艺术不仅为甘肃文化注入了斑斓的色彩,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家园中一朵绚烂的奇葩。作为保安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宴席曲》以独特的演唱方式与词曲结构展现出特有的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5年18期)

张晓君[10](2015)在《回族宴席曲的传承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族宴席曲是西北地区流行的古老民间音乐形式,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奇葩。它既保留了本民族的音乐特征又吸收了多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演唱中自然夹杂了本民族语言及地方方言等词汇,特色鲜明,韵味独特。本文通过回族宴席曲分类和特点的分析,对其传承和流变进行了概述,并通过典型的例子诠释了回族宴席曲的流变。(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宴席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里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在记忆的地平线上,它们一度摇曳在乡村的黄泥小屋里,温暖了人心,驱走了回族先民们与生俱来的千年孤独--这就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回族宴席曲,它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宴席曲论文参考文献

[1].马学智.浅谈青海门源回族宴席曲节、行的艺术特征——以安宝龙演唱曲目为例[J].艺术教育.2019

[2].临夏州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古老心灵的回音--回族宴席曲[N].民族日报.2019

[3].马学智.试论门源回族宴席曲词曲风格及其文化内涵——以安宝龙演唱曲目为例[J].艺术教育.2018

[4].刘依雨.试论昌吉回族宴席曲[J].艺术品鉴.2018

[5].闫可欣.东乡族民间歌舞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6].廖彧瑢.宁夏回族宴席曲的艺术特征及保护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7].闫可欣.东乡族歌舞中“宴席曲”表演样态的考究[J].黄河之声.2016

[8].郑良俊,刘明.浅析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音乐传承的辩证统一——以宁夏回族花儿、宴席曲为例[J].音乐时空.2016

[9].马正国.保安族宴席曲的表演样态及社会功能[J].丝绸之路.2015

[10].张晓君.回族宴席曲的传承与流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宴席曲宴席曲阿里玛/ 马有福一2新编创回族宴席曲的舞蹈场面苏平

标签:;  ;  ;  ;  ;  ;  ;  

宴席曲论文_马学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