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家庭论文_程军,刘玉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农家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农,家庭,小农经济,京畿,徽州,亩产量,禀赋。

小农家庭论文文献综述

程军,刘玉珍[1](2019)在《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虽饱受诟病,但其发展现实业已证明:小农经济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基于文献研究与实践调查,以《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为对话文本,本文在解析小农经济模式与小农家庭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小农经济面临的内部困境和外部挑战,进一步对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作出预测。当前,小农经济模式面临"人""地""业"等内部困境的制约,还受到市场和资本等外部因素的挑战。小农家庭的外在形式虽然还在延续,但其内在运行逻辑已然发生变化,"半工半耕"模式中"半工"的比例在增加,"半耕"的比例在减少。中国小农家庭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逐步兴起的态势,然而在近十年间已呈现出逐步衰微之势,但亦不会趋于消亡。(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张建雷[2](2018)在《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中国农村“半工半耕”结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结构,这一结构体现了鲜明的制度化特征,是农民家庭与市场、制度"互构"的结果。在这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结构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和单位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农业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民家庭发展形态——发展型小农家庭。发展型小农家庭既不同于传统的"过密化"小农,也不同于经典理论视角下高度资本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无产化"小农。随着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农民家庭得以突破长期以来"过密化"农业的低水平增长陷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农民家庭内在的发展潜力,并深刻改变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中国农民家庭正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观察》期刊2018年04期)

李楠,李亚婧[3](2017)在《传统乡村社会小农家庭女性的经济贡献及其决定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世纪30年代日本满铁农村实态惯行调查数据,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女性的经济贡献及其地区差异的根源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女性劳动参与在小农家庭的财富积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劳动参与率每增加1%,农户拥有的土地财产数量增加0.3%。进一步分析可知,这种作用在南北方存在巨大差异,女性劳动参与仅对南方小农家庭的财富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每增加1%,农户拥有的土地财富增加0.2%。本文认为,南北方地理禀赋所导致的农户经济结构差异是女性的经济贡献存在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的地区差异及其根源,也对当前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关研究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7年04期)

陈悦[4](2016)在《走出“没有发展的增长” 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读《长江叁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350至1950年长达6个世纪的蓬勃的商品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及在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先进地区长江叁角洲的小农农业长期徘徊在糊口水平。追其根源是小农经济的过密化发展,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中国农村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源。(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6年S2期)

郭超[5](2016)在《东晋小农家庭经济状况分析——以经济支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期的小农生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在有限的资料下从事小农生计研究有一定的困难。在分析东晋时期小农家庭垦田数、赋役制度、货币购买力等基础上,结合小农家庭年度经济支出项目,通过实物和货币两种衡量标准,可以相对准确地把握小农家庭经济状况。在不违农时且役和杂调较轻时,小农家庭是有结余的,可以实现"七年储供一年需"。但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总的来看,东晋南朝时期,小农家庭生产生活状况有恶化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徐畅[6](2016)在《唐代京畿乡村小农家庭经济生活考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传世文献描述的唐代京畿地狭人稠,赋役繁重。本文借助介绍北方农业生产的《四时纂要》,辅以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书,构建起一户标准的小农家庭模型,设想在京畿区域内此家庭所能拥有的财产状况,并讨论五口之家的营生与生计,采用量化手段,对京畿的户均耕地占有量与亩产量进行估算,回应史书中对本区域"狭乡"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元和年间两税法施行过程中本区小农户的年收入、支出进行微观考察。定量研究发现,唐中后期京畿乡村农民家庭的生活粗可自给,尚有盈馀;而与其他区域相比,近畿农户多适应城市需要,开展多种经营,与市场的关系密切,纳税与市易中使用钱的比例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史论丛》期刊2016年01期)

周靖祥[7](2016)在《重新评估社会化小农家庭粮食生产效率:以SC省SZH村水稻种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过农地经营历史变迁,我们总能够找寻到小农被改造的例证;历时30余年小农经济又走到命运被改变的十字路口。对中国粮食生产而言,急需找准问题,解决农村、农业发展难题是一项复杂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系统工程,绝非简单的农业生产业态转变,需重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机制。文章借助持续5年45个家庭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展开小农生产微观机理探析,重新估计小农家庭水稻种植生产函数,揭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达性。结果表明:对效率损失而言,由人为可控制的部分占到72.3%,随机无效率的贡献占到27.7%,社会化程度趋高的小农其价格预期直接影响种植意愿,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概率达到13%。经济层面,粮价早已挫伤了散户小农种粮积极性,水稻种植生产陷入了无效率陷阱;社会层面,乡土社会转型的准备工作迟迟未跟进。为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稳定目标,关键在于权衡利与弊的关系之后,重建效率与公平平衡之大局;事在人为,植入社会化小农特征考释粮食生产多了一层内容设计。未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在社会与经济之间寻求二者的内在平衡,重构小农经济效率认识。(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徐俊嵩,郝晓丽[8](2016)在《民国年间徽州小农家庭的日常生活管窥——以1929年王福祥所立流水《日就月将》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史呼吁一种眼光向下的研究,但基层民众受教育水平较低,留下可供研究的资料甚少,这也为研究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一定难度。王福祥所立《日就月将》排日账,详细记载了民国年间休宁小农家庭7个月中107天的日常生活。从中可以窥见民国时期徽州小农家庭的日常生活面貌、家庭收入、消费及其劳动分工的具体情况。(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6年01期)

袁明宝[9](2015)在《小农家庭的经济行为逻辑——对恰亚诺夫劳动—消费均衡理论的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恰亚诺夫"道义小农"范式对农民家庭经济行为的解释是根据主观偏好决定劳动辛苦程度与需求满足程度的均衡点,以此来确定家庭生产决策。但这回答不了那些在边际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情况下,仍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家庭经济行为。中国农民的家庭经济行为不是纯粹的理性行为,而是建立在家庭伦理责任基础上的,即家庭伦理责任决定了农民家庭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农民家庭经济活动是建立在家庭责任基础上的资源配置行为。因此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恰亚诺夫只是用主观性的偏好去解释行为决策选择,而偏好不是真空的,是由客观性的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对农民家庭经济行为的理解,不仅要分析农民家庭的主观偏好,还要分析这种偏好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刘永华[10](2015)在《小农家庭、土地开发与国际茶市(1838-1901)——晚清徽州婺源程家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上海、宁波等口岸开埠通商,国际茶市对中国茶叶生产与销售的影响日益深入。在市场利好的刺激下,徽州婺源产茶区的一家农户通过增加茶叶生产与制作的劳动力投入,提高家庭的现金收入。同时,这家农户还因应家庭规模的变动,投入大量劳力开垦土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从而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个个案说明,一方面,国际贸易未必会引起晚清小农经济的危机,反而可能为其发展提供一定契机。另一方面,晚清小农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国际市场、赋役制度的影响,还与家庭发展周期、土地开发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晚清小农经济时,有必要从小农家庭的角度,讨论晚清农户应对各种地区性、全国性与国际性政治经济变动的策略,从而更深入理解晚清小农的生存处境。(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小农家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结构,这一结构体现了鲜明的制度化特征,是农民家庭与市场、制度"互构"的结果。在这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结构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和单位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农业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民家庭发展形态——发展型小农家庭。发展型小农家庭既不同于传统的"过密化"小农,也不同于经典理论视角下高度资本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无产化"小农。随着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农民家庭得以突破长期以来"过密化"农业的低水平增长陷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农民家庭内在的发展潜力,并深刻改变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中国农民家庭正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农家庭论文参考文献

[1].程军,刘玉珍.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J].生态经济评论.2019

[2].张建雷.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中国农村“半工半耕”结构再认识[J].中国农村观察.2018

[3].李楠,李亚婧.传统乡村社会小农家庭女性的经济贡献及其决定因素[J].社会.2017

[4].陈悦.走出“没有发展的增长”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读《长江叁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有感[J].智富时代.2016

[5].郭超.东晋小农家庭经济状况分析——以经济支出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6].徐畅.唐代京畿乡村小农家庭经济生活考索[J].中华文史论丛.2016

[7].周靖祥.重新评估社会化小农家庭粮食生产效率:以SC省SZH村水稻种植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徐俊嵩,郝晓丽.民国年间徽州小农家庭的日常生活管窥——以1929年王福祥所立流水《日就月将》为中心[J].农业考古.2016

[9].袁明宝.小农家庭的经济行为逻辑——对恰亚诺夫劳动—消费均衡理论的评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

[10].刘永华.小农家庭、土地开发与国际茶市(1838-1901)——晚清徽州婺源程家的个案分析[J].近代史研究.2015

论文知识图

一21820年的上海及松江薛家棣资料来源:...上海松江华阳桥薛家棣村落群资料来源...专题研究贫困发生学:贫困在家庭内部的传递...专题研究贫困发生学:贫困在家庭内部的传递...中国小农传统信贷安排示意1 相关小农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标签:;  ;  ;  ;  ;  ;  ;  

小农家庭论文_程军,刘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