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色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专利技术,发展与创新
色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奇[1](2019)在《汝瓷发展与创新中的专利技术介绍及釉色特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汝瓷在宋朝兴盛,因为其天青釉色,迎合宋徽宗的审美情趣以及所信奉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五大名窑中居于首位。汝瓷在配置釉料时"以玛瑙入釉",能够呈现出别具特色的釉面效果。汝瓷器形精致、釉色独特,深受人们青睐,后来因为宋金战争,汝瓷技术遭到破坏,失传800余年,目前世上仅存的宋代汝瓷真品仅60余件。(本文来源于《理财》期刊2019年10期)
张爱丹,周赳[2](2019)在《基于图像色网点化设计的织物结构呈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提花织物色彩仿真设计受影光组织库显色规律制约的问题,提出一种图像色的网点化设计方法。采用3种网点大小与4种排列角度对黑白渐变色阶进行网点化设计,织造织物样品;并将网点织物样品组与一组采用缎纹影光组织库的织物样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织物样品的比较分析表明:网点越大则黑白渐变色织物样品组的明度值变化越均匀,但不足之处是在实践应用中对原始图像的细节表现减少;在网点排列角度方面,采用15°和75°角具有更稳定的织物交织结构;网点织物样品组的明度差离散平均值较后者降低了31.94%,表明了图像色的网点化设计使织物具有更好的呈色均匀性。(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边芳芳[3](2019)在《细锯脂鲤叁种表型的体色特征和转录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体色作为脊椎动物主要的表型特征之一,在其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生物识别到物种分化甚至在抵抗紫外辐射保护机体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动物体色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遗传因素是决定体色多样化的主要因子。细锯脂鲤(Pristella maxillaris)俗称玻璃扯旗,是一种小型半透明鱼类,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身体的透明程度是决定其观赏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在饲养过程中发现细锯脂鲤存在黑灰-白-透明等多种突变类型,而体色突变的表型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野生型(WT)、突变型Ⅰ(MU1)和突变型Ⅱ(MU2)等细锯脂鲤的叁种表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观形态学、组织学和转录组学方法来探究不同表型间色素细胞种类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差异,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的开展和进一步探究鱼类体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体式显微镜对细锯脂鲤叁种表型的鳃盖内膜、皮肤和腹腔内膜进行观察,发现WT具有黑色素细胞、虹彩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等3种色素细胞。与WT相比,MU1具有虹彩细胞和黄色素细胞2种色素细胞;而MU2仅有黄色素细胞。利用组织学方法对细锯脂鲤叁种表型皮肤和腹腔内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WT皮肤和腹腔内膜中具有数量众多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相对于WT,MU1皮肤和腹腔内膜上仅存在虹彩细胞的分布,而MU2皮肤和腹腔内膜中无色素细胞的存在。细锯脂鲤叁种透明程度体色的差异主要由色素细胞的种类不同造成。2.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细锯脂鲤WT、MU1、MU2皮肤和腹腔内膜组织分别获得72492404、71695684和74893432条clean reads,clean reads经Trinity软件拼接,共获得282320条Transcripts和166089条unigenes。对以上细锯脂鲤叁种表型的基因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获得超过3000个差异表达基因(ratio change≥2和q-value≤0.05)。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WT vs MU1皮肤和腹腔内膜中一些参与黑色素细胞发育信号通路的基因(wnt8、asip、map2k2、cam、creb和gst等)表达量显着下调。与WT和MU1相比,许多在MU2皮肤和腹腔内膜中表达量显着下调的基因(hprt、pfka、eno、pgam1、ndk和gart等)与虹彩细胞的生长发育相关。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是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生长发育的关键。关于这些通路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是否直接与透明度表型的形成有关,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鲁晓篝,马凯雯,王忆勤,郝一鸣[4](2019)在《基于舌诊客观化的情志“喜”舌色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中医情志理论指导下,分析情志"喜"对于健康大学生舌色客观信息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及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运用Smart TCM-I型中医生命信息分析系统采集、比较健康大学生观看喜剧电影前后舌体不同分区的舌色在HSV颜色空间的客观参数,探讨在喜悦情绪影响下舌色特征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影后舌色参数中,舌中部、舌尖部以及舌整体的V值较观影前显着增高(P <0.05)。结论:情志"喜"对于舌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明亮程度的提高,这可能由于喜悦情绪加速了人体气血的运行,尤其是心、脾气血的充盈,上荣于舌所致。本研究为情志影响下的舌色特征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9年03期)
杜小龙,王麒,张乐超,葛琳涵,刘小辉[5](2019)在《山羊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SNP与毛色特征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究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和SNP突变对山羊毛色的影响,为探索DCT基因调控山羊毛色变化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山羊为试验动物,对DCT基因启动子区进行CpG岛预测,设计引物对预测的2个CpG岛富集区域进行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使用甲基化水平分析软件BISMA统计甲基化位点,比较唐山奶山羊(白色)和南江黄羊(黑色品系)两种不同毛色山羊群体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差异。克隆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筛选不同毛色山羊群体的SNPs,使用JASPAR和Nsite预测SNPs位点突变前后转录因子的改变,并检测比较突变前后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变化。结果,成功克隆了山羊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序列及核心启动子区(g.-1045~-318)。在g.-348~-150区域和g.+222~+502区域分别发现6个和23个甲基化位点,其中g.+312、g.+352和g.+400位点与g.+389和g.+404位点白色山羊甲基化水平分别显着和极显着高于黑色山羊(P<0.05和P<0.01),并且g.+222~+502区域白色山羊甲基化平均水平极显着高于黑色山羊(P<0.01)。在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g.-804T> G、g.-705C> T和g.-679G> A,3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构成在白色山羊和3个有色山羊群体中存在差异,g.-804T> G突变导致该区域的SOX1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DCT基因启动子活性显着下降(P<0.05)。结果显示,白色山羊DCT基因g.+222~+502区域的高甲基化水平,g.-804、g.-714和g.-679 3个位点的突变,尤其是g.-804T> G造成SOX1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缺失,突变的G型DCT基因启动子活性显着降低。因此,DCT基因启动子区SNP突变和高甲基化水平可能抑制了基因的表达从而形成山羊白色被毛。(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曾庆南,余林,程平,王海霞,彭九生[6](2018)在《花毛竹秆色特征和类型划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竹种园和江西省遂川县五指峰林场栽植的花毛竹为研究对象,观测研究了花毛竹秆黄绿色条纹的数量、宽度等秆色特征,拟定了花毛竹类型的划分标准并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花毛竹秆黄绿色条纹总数为8~44条,平均值为24条,花毛竹秆黄色条纹宽度所占比率为9.15%~87.50%,绿色条纹宽度所占比率为12.50%~90.85%,黄色条纹最小宽度变幅比绿色条纹最小宽度变幅小,而黄色条纹最大宽度变幅与绿色条纹最大宽度变幅相近。花毛竹秆黄色条纹比率在不同单株和不同节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将其作为花毛竹类型的划分指标。以秆色条纹出现部位和黄色条纹比率为划分指标,将花毛竹分为金丝型花毛竹、绿条型花毛竹、黄条型花毛竹、金条型花毛竹、黄槽型花毛竹和绿槽型花毛竹6个类型。(本文来源于《世界竹藤通讯》期刊2018年04期)
钟有奇,郑东,王庆胜[7](2018)在《彩鳜人工选育过程及其体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利用天然群体开展人工选育解决鳜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自2003年起,以安徽巢湖、肥东等地收集的野生鳜为亲本,采用群体自繁、种内杂交和人工选择进行综合选育,2005年6月在综合选育F2代中获得了部分鳜体色变异型个体,初步鉴定有红、黄、蓝、黑、白、半透明6种不同体色类型,将体色发生变异的个体统称为彩鳜。为了研究彩鳜体色的发育,选留35尾放入小水泥池中饲养并观察36个月,对其进行研究,并对彩鳜体色的发生和特征进行了描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3期)
吴悠[8](2018)在《当代民族室内乐音色特征与音响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我国作曲家在传承古典器乐组合方式的同时,吸收了西方作曲创作的技法,并融进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进一步探索我国民族器乐的演奏方式,掀起了一股民族室内乐的浪潮。基于此,文章从民族室内乐中音色与音响的关系入手,介绍了现代民族室内乐音色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民乐室内乐创作中,通过音色的不同搭配以及和声语言的应用给音响效果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未来民族室内乐发展提供更多参考。(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8年13期)
曹吉强,徐红,张俐敏[9](2018)在《储存时间对机采棉和手采棉色特征、断裂比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储存时间对机采棉和手采棉性能的影响。从新疆北疆棉区采集机采棉与手采棉皮棉样品,每隔半年用HVI分别检测其各项纤维性能指标,并对检测结果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棉纤维断裂比强度和反射率呈下降趋势,黄度呈增大趋势,机采棉的变化情况较手采棉明显。棉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等其他指标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现代纺织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边华英,王学涛,李筠乐,尹蕊[10](2018)在《汝瓷发展与创新中的专利技术介绍及釉色特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传统汝瓷釉的特点"石灰釉系列、釉配方中含有玛瑙组分、釉面开片"。在对汝州陶瓷界发明的系列汝瓷釉制备专利技术进行述评的基础上,结合同色系不同色调汝瓷图片的对比,说明当代汝瓷烧制技术在注重传承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发展与创新,其以天青色为基调的不同呈色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佛山陶瓷》期刊2018年01期)
色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克服提花织物色彩仿真设计受影光组织库显色规律制约的问题,提出一种图像色的网点化设计方法。采用3种网点大小与4种排列角度对黑白渐变色阶进行网点化设计,织造织物样品;并将网点织物样品组与一组采用缎纹影光组织库的织物样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织物样品的比较分析表明:网点越大则黑白渐变色织物样品组的明度值变化越均匀,但不足之处是在实践应用中对原始图像的细节表现减少;在网点排列角度方面,采用15°和75°角具有更稳定的织物交织结构;网点织物样品组的明度差离散平均值较后者降低了31.94%,表明了图像色的网点化设计使织物具有更好的呈色均匀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朱金奇.汝瓷发展与创新中的专利技术介绍及釉色特征浅析[J].理财.2019
[2].张爱丹,周赳.基于图像色网点化设计的织物结构呈色特征[J].纺织学报.2019
[3].边芳芳.细锯脂鲤叁种表型的体色特征和转录组比较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鲁晓篝,马凯雯,王忆勤,郝一鸣.基于舌诊客观化的情志“喜”舌色特征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5].杜小龙,王麒,张乐超,葛琳涵,刘小辉.山羊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SNP与毛色特征关系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9
[6].曾庆南,余林,程平,王海霞,彭九生.花毛竹秆色特征和类型划分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8
[7].钟有奇,郑东,王庆胜.彩鳜人工选育过程及其体色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18
[8].吴悠.当代民族室内乐音色特征与音响问题探讨[J].艺术教育.2018
[9].曹吉强,徐红,张俐敏.储存时间对机采棉和手采棉色特征、断裂比强度的影响[J].现代纺织技术.2018
[10].边华英,王学涛,李筠乐,尹蕊.汝瓷发展与创新中的专利技术介绍及釉色特征浅析[J].佛山陶瓷.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