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论文和设计-梁尔君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包括有以固定方式安装的固定导轨、通过预设有的至少一组二级支承滚轮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导轨上的至少一个二级导轨以及通过预设有的至少一组一级支承滚轮可移动地支承于相应的所述二级导轨上的至少一个一级导轨;每个所述二级导轨上均转动连接有至少一个调节滚轮,其中,各所述调节滚轮均沿所述固定导轨的顶面滚动,同时,各所述调节滚轮的顶端位置与所述一级导轨的底面相抵触配合,其中,各所述调节滚轮于固定导轨的滚动路径上均设置有向下逐渐凹陷的下沉凹槽;各所述调节滚轮在滚动过程中可上下浮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包括有以固定方式安装的固定导轨(1)、通过预设有的至少一组二级支承滚轮(22)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导轨(1)上的至少一个二级导轨(2)以及通过预设有的至少一组一级支承滚轮(21)可移动地支承于相应的所述二级导轨(2)上的至少一个一级导轨(3);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二级导轨(2)上均转动连接有至少一个调节滚轮(23),其中,各所述调节滚轮(23)均沿所述固定导轨(1)的顶面滚动,同时,各所述调节滚轮(23)的顶端位置与所述一级导轨(3)的底面相抵触配合,其中,各所述调节滚轮(23)于固定导轨(1)的滚动路径上均设置有向下逐渐凹陷的下沉凹槽(13);各所述调节滚轮(23)在滚动过程中可上下浮动。

设计方案

1.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包括有以固定方式安装的固定导轨(1)、通过预设有的至少一组二级支承滚轮(22)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导轨(1)上的至少一个二级导轨(2)以及通过预设有的至少一组一级支承滚轮(21)可移动地支承于相应的所述二级导轨(2)上的至少一个一级导轨(3);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二级导轨(2)上均转动连接有至少一个调节滚轮(23),其中,各所述调节滚轮(23)均沿所述固定导轨(1)的顶面滚动,同时,各所述调节滚轮(23)的顶端位置与所述一级导轨(3)的底面相抵触配合,其中,各所述调节滚轮(23)于固定导轨(1)的滚动路径上均设置有向下逐渐凹陷的下沉凹槽(13);各所述调节滚轮(23)在滚动过程中可上下浮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凹槽(13)的滚轮滑入侧为一向下逐渐倾斜的斜面(13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固定于固定导轨(1)上的自关装置(5),其中,所述自关装置(5)的阻尼伸缩端与一级导轨(3)上预设有的碰块(6)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组所述一级支承滚轮(21)包括有两个分别转动连接于二级导轨(2)的前端位置和中段位置上的一级支承滚轮(21),其中,前端位置和中段位置上的一级支承滚轮(21)相上下错位;一组所述二级支承滚轮(22)包括有两个分别转动连接于二级导轨(2)的中段位置和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导轨(3)上成型有与所述固定导轨(1)的顶面相平行的支承条(31),其中,所述支承条(31)的底面与位于二级导轨(2)前端位置的一级支承滚轮(21)的顶端位置相抵触,同时,所述支承条(31)的顶面与位于二级导轨(2)中段位置的所述一级支承滚轮(21)的底端位置相抵触;所述固定导轨(1)上成型有与其顶面相平行的限位挡条(11),其中,位于中段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的底端位置与所述固定导轨(1)的顶面相抵触,同时,位于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的顶端位置与所述固定导轨(1)上的限位挡条(11)的底面相抵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两组呈镜像设置于所述固定导轨(1)上的二级导轨(2)以及两组呈镜像设置于两组所述二级导轨(2)之间的一级导轨(3),其中,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柱(24)和第二连接柱(25)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24)位于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二连接柱(25)位于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尾端位置;两组所述一级导轨(3)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3);所述固定导轨(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2);当两组一级导轨(3)同步移出时,两组一级导轨(3)之间的所述第一限位部(33)与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第一连接柱(24)相阻挡配合,当两组二级导轨(2)同步移出时,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所述第二连接柱(25)与固定导轨(1)上的所述第二限位部(12)相阻挡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组二级导轨(2)上的一级支承滚轮(21)、二级支承滚轮(22)以及调节滚轮(23)分别相对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

背景技术

拉篮一般应用于橱柜或衣柜中,具有增大储物空间以及合理分配储物空间的优点;现在的拉篮多采用固定导轨和活动导轨的二轨式结构,拉伸的开度较小,导致容纳的空间受限,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且当拉篮所承载的物品数量较多,重量较大时,用户需要较大的力气才能拉动,用户使用舒适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固,适用于尺寸较大型的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为: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包括有以固定方式安装的固定导轨、通过预设有的至少一组二级支承滚轮可移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导轨上的至少一个二级导轨以及通过预设有的至少一组一级支承滚轮可移动地支承于相应的所述二级导轨上的至少一个一级导轨;每个所述二级导轨上均转动连接有至少一个调节滚轮,其中,各所述调节滚轮均沿所述固定导轨的顶面滚动,同时,各所述调节滚轮的顶端位置与所述一级导轨的底面相抵触配合,其中,各所述调节滚轮于固定导轨的滚动路径上均设置有向下逐渐凹陷的下沉凹槽;各所述调节滚轮在滚动过程中可上下浮动。

进一步,所述下沉凹槽的滚轮滑入侧为一向下逐渐倾斜的斜面。

进一步,还包括有固定于固定导轨上的自关装置,其中,所述自关装置的阻尼伸缩端与一级导轨上预设有的碰块相配合。

进一步,一组所述一级支承滚轮包括有两个分别转动连接于二级导轨的前端位置和中段位置上的一级支承滚轮,其中,前端位置和中段位置上的一级支承滚轮相上下错位;一组所述二级支承滚轮包括有两个分别转动连接于二级导轨的中段位置和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

进一步,所述一级导轨上成型有与所述固定导轨的顶面相平行的支承条,其中,所述支承条的底面与位于二级导轨前端位置的一级支承滚轮的顶端位置相抵触,同时,所述支承条的顶面与位于二级导轨中段位置的所述一级支承滚轮的底端位置相抵触;所述固定导轨上成型有与其顶面相平行的限位挡条,其中,位于中段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的底端位置与所述固定导轨的顶面相抵触,同时,位于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的顶端位置与所述固定导轨上的限位挡条的底面相抵触。

进一步,包括有两组呈镜像设置于所述固定导轨上的二级导轨以及两组呈镜像设置于两组所述二级导轨之间的一级导轨,其中,两组二级导轨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位于两组二级导轨之间的前端位置,所述第二连接柱位于两组二级导轨之间的尾端位置;两组所述一级导轨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固定导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当两组一级导轨同步移出时,两组一级导轨之间的所述第一限位部与两组二级导轨之间的第一连接柱相阻挡配合,当两组二级导轨同步移出时,两组二级导轨之间的所述第二连接柱与固定导轨上的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阻挡配合。

进一步,每组二级导轨上的一级支承滚轮、二级支承滚轮以及调节滚轮分别相对齐。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这样的三轨式结构增大了高深拉篮的开度,从而增加了高深拉篮的容纳空间,且固定导轨、二级导轨以及一级导轨之间的相对位移都是滚动摩擦,摩擦阻力较小,工作时具有平顺的效果,同时,通过调节滚轮与下沉凹槽的配合,使得拉篮打开时速度较缓慢,关闭时所需的推力较小,大大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导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二级导轨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级导轨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其中,1-固定导轨,11-限位挡条,12-第二限位部,13-下沉凹槽,13a-斜面,2-二级导轨,21-一级支承滚轮,22-二级支承滚轮,23-调节滚轮,24-第一连接柱,25-第二连接柱,3-一级导轨,31-支承条,32-承载板,33-第一限位部,4-拉篮框架,41-底侧铁管,5-自关装置,51-定位缺口,6-碰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至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用于固定承载预设有的拉篮框架4(该拉篮框架4为矩形框架,由位于底部的底侧铁管41、分为焊接于底端铁管前端和尾端的前侧铁管和后侧铁管以及顶侧铁管组成,其中,顶侧铁管的两端分别与前侧铁管和后侧铁管的顶端相焊接);在本实施例中,该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包括有以固定方式安装(可通过焊接或者螺丝固定的方式进行安装)于收纳柜体底部的固定导轨1、两组呈镜像设置于固定导轨1上二级导轨2以及两组呈镜像设置于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一级导轨3;

具体地,固定导轨1、一级导轨3以及二级导轨2均通过钣金件加工制造而成,其中,固定导轨1由呈长方形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底板以及成型于该底板两相对长边并沿对应长边延伸的限位侧板组成,且两限位侧板分别与该底板相垂直,其次,固定导轨1的底板的前端位置成型有第二限位部12(该第二限位部12为在固定导轨1的底板上的向上凸起的凸台);二级导轨2呈矩形长条板状且与固定导轨1的限位侧板相平行设置,其中,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柱24和第二连接柱25相连接(第一连接柱24和第二连接柱25的分别与固定导轨1的底板相平行,两端均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两组一级导轨3上),第一连接柱24位于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前端位置,第二连接柱25位于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尾端位置;一级导轨3也呈矩形长条板状且与二级导轨2相平行设置,两组一级导轨3之间通过两预设有的第三连接柱相连接固定(两第三连接柱与固定导轨1的底板相平行且两端也是均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两组二级导轨2上),同时,两组一级导轨3之间还固定有两承载板32,其中,两承载板32分别位于两组一级导轨3之间的前端位置和尾端位置,用于承载固定(通过螺丝连接的方式固定)拉篮框架4底侧铁管41,且位于尾端位置的承载板32向下弯折形成第一限位部33;具体地,当两组一级导轨3同步移出时,两组一级导轨3之间的第一限位部33与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第一连接柱24相阻挡配合,当两组二级导轨2同步移出时,两组二级导轨2之间的第二连接柱25与固定导轨1上的第二限位部12相阻挡配合;通过这样,通过第一限位部33和第一连接柱24的阻挡配合以对一级导轨3于二级导轨2上的限位,通过第二限位部12和第二连接柱25的阻挡配合以对二级导轨2于固定导轨1上的限位,从而防止一级导轨3朝外侧移动时脱离二级导轨2,也防止二级导轨2朝外侧移动时脱离固定导轨1。

在本实施例中,两组二级导轨2上均转动连接有一组一级支承滚轮21、一组二级支承滚轮22以及两个调节滚轮23,其中,两组二级导轨2上的滚轮均相分别一一对齐(即两组二级导轨2上的滚轮呈镜像设置);具体地,任意一二级导轨2中,一组一级支承滚轮21包括有两个分别转动连接于二级导轨2的前端位置和中段位置上的一级支承滚轮21,其中,前端位置和中段位置上的一级支承滚轮21相上下错位(两个一级支承滚轮21均位于二级导轨2的内侧处于同一平面上);一组二级支承滚轮22包括有两个分别转动连接于二级导轨2的中段位置和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位于中段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位于二级导轨2的内侧,而位于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位于二级导轨2的外侧),而两调节滚轮23中,其中一调节滚轮23位于二级导轨2的中段位置与位于中段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相毗邻,另外一调节滚轮23位于二级导轨2的尾端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任意一组一级导轨3均通过相应的一级支承滚轮21支承于二级导轨2上,任意一组二级导轨2均通过相应的二级支撑滚轮支承于固定导轨1上;具体的结构如下:两组一级导轨3上成型有与固定导轨1的顶面(固定导轨1的顶面即为固定导轨1底板的顶面)相平行的支承条31(具体地,支承条31是通过一级导轨3的底部朝外侧90度弯折得到的),两组一级导轨3上的支承条31分别对应地支承于两组二级导轨2上,具体地,在任意一二级导轨2上,支承条31的底面与位于二级导轨2前端位置的一级支承滚轮21的顶端位置相抵触(位于二级导轨2前端位置的一级支承滚轮21同时沿固定导轨1的底板滚动),同时,支承条31的顶面与位于二级导轨2中段位置的一级支承滚轮21的底端位置相抵触;同时,固定导轨1上的两限位侧板上成型有与底板的顶面相平行的限位挡条11(限位挡条11通过两限位侧板向内侧90度弯折得到),其中,位于中段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位于中段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同时沿固定导轨1的底板滚动)的底端位置与固定导轨1的底板的顶面相抵触,同时,位于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位于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同时沿固定导轨1的底板滚动)的顶端位置与固定导轨1上的限位挡条11的底面相抵触;

通过这样,当两组一级导轨3同步朝外侧移动且部分移出二级导轨2时,移出的部分上所承载的重力(一级导轨3承载拉篮框架4,拉篮框架4上设置有载有重物的拉篮),在任意一组一级导轨3上,通过该一级导轨3与相应的位于二级导轨2中段位置的一级支承滚轮21的抵触配合进行平衡(相当于一级导轨3与位于二级导轨2前端位置的一级支承滚轮21的抵触点作为支点,一级导轨3移出的部分上所承载的重力与一级导轨3受到位于二级导轨2中段位置的一级支承滚轮21的阻力相抵消),从而实现一级导轨3竖直方向上的限位,即时载有重物也不会偏移,同时,当两组二级导轨2同步朝外侧移动且部分移出固定导轨1时,在任意一组二级导轨2上,移出的部分上所承载的重力(所承载的重力包括一级导轨3及一级导轨3上的载物的重力以及二级导轨2移出部分的自身重力)通过相应的位于二级导轨2尾端的二级支承滚轮22与固定导轨1限位挡条11的抵触配合进行平衡(相当于位于二级导轨2中段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与固定导轨1的底板顶面的抵触点作为支点,二级导轨2移出的部分上所承载的重力和位于二级导轨2尾端位置的二级支承滚轮22受到限位挡条11的阻力相抵消),从而实现二级导轨2竖直方向上的限位,即时载有重物也不会偏移。

在本实施例中,各调节滚轮23均沿固定导轨1的顶面滚动,同时,各调节滚轮23的顶端位置与一级导轨3的底面(一级导轨3的底面即其支承条31的底面)相抵触配合,其中,各调节滚轮23于固定导轨1的滚动路径上均设置有向下逐渐凹陷的下沉凹槽13;各调节滚轮23在滚动过程中可上下浮动(调节滚轮23通过一浮动轴转动连接于二级导轨2上);具体地,下沉凹槽13成型于固定导轨1的底板的顶面上且下沉凹槽13的滚轮滑入侧为一向下逐渐倾斜的斜面13a,与各个调节滚轮23相一一对应,当一级导轨3、二级导轨2以及固定导轨1相重合时(此时为拉篮关闭时导轨结构的状态),调节滚轮23均悬空于相对应的下沉凹槽13上;

通过这样,当用户拉出拉篮时,一级导轨3先朝外侧移动且带动二级导轨2朝外侧移动,此时,各调节滚轮23同步朝外侧移动至与各自相应的下沉凹槽13的斜面13a相抵触后进行滚动,此时,各调节滚轮23的顶端位置同步与相应的一级导轨3的支承条31的底面相抵触,由于调节滚轮23是可以上下浮动的,即随着调节滚轮23沿下沉凹槽13的斜面13a逐渐上移(滚出下沉凹槽13时斜面13a呈逐渐朝上倾斜),各调节滚轮23对支承条31的底面的挤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各调节滚轮23与相应支承条31的摩擦力越来越大,从而使得一级导轨3朝外侧移动所需的拉力越来越大,即使得用户拉开拉篮需要较大且逐渐变大的力,从而起到缓拉的作用,以避免用户拉出拉篮时拉篮朝外侧移动过快而产生过大的撞击力;

当用户关闭拉篮即将拉篮往里推时,一级导轨3先朝里侧移动且带动二级导轨2朝里侧移动,此时,各调节滚轮23同步朝里侧移动并朝各自相应的下沉凹槽13移动,当各调节滚轮23滚至各自相应的下沉凹槽13的斜面13a上时,由于下沉凹槽13的斜面13a逐渐向下逐渐倾斜,调节滚轮23沿斜面13a朝下滚动时具有朝里侧移动的驱动力(该驱动力来自调节滚轮23自身的以及搭载于调节滚轮23的重力)从而为二级导轨2和一级导轨3朝里侧的移动提供了驱动力,同时,由于调节滚轮23是逐渐下移,调节滚轮23对一级导轨3的支承条31底面的挤压力逐渐减少,即调节滚轮23与支承条31底面的摩擦力逐渐减少,从而使得一级导轨3朝里侧移动所需的推力逐渐减少,使得用户关闭拉篮所需的推力逐渐减少,用户不需要很大的力即可轻松关闭拉篮,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同时,通过与预设有的固定于固定导轨1上的自关装置5相配合使用,即可实现拉篮的自动关闭,具体地,该自关装置5由阻尼器以及阻尼器固定架组成,该阻尼器的阻尼伸缩端设置有定位缺口51,而两组一级导轨3中与自关装置5相靠近的一级导轨3上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有一碰块6,通过一碰块6与阻尼器的阻尼伸缩端上的定位缺口51相配合从而由阻尼器的阻尼伸缩端的回缩带动碰块6朝里侧移动,从而带动两组一级导轨3同步朝里侧移动,即实现拉篮的自动关闭;结构巧妙,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不同的要求,可通过在每个二级导轨2上转动连接有两个调节滚轮23,相对应的在固定导轨1上成型有分别供同一二级导轨2上的两调节滚轮23滑入的两个下沉凹槽13(此时的这两个下沉凹槽13作为一组与一个二级导轨2相对应),其中,本实施例同组的两下沉凹槽13之间沿抽拉方向相对齐,从而使得位于二级导轨2后方位置处的调节滚轮23随着开启或关闭的动作,需要依次滑入同组的两下沉凹槽13。

即:当用户拉出拉篮时,在刚开始外拉阶段,此时的两调节滚轮23均会对一级导轨3产生阻碍作用(此时的阻碍作用逐渐增大),随着持续外拉动作会使得位于后方的调节滚轮23离开后方的下沉凹槽13,前移一段预设定的距离(该距离为两下沉凹槽之间的间隙,在实际操作中,该间隙较短)后重新进入位于前方的下沉凹槽13,此时,后方的调节滚轮23对一级导轨3的阻碍作用减弱,进而实现了用户外拉拉篮的滑行阶段更加轻松;最终,随着持续外拉动作会使得位于后方的调节滚轮23离开前方处的下沉凹槽13,从而使得两调节滚轮23对一级导轨3的阻碍作用达到最大,进而实现了用户外拉拉篮在接近开度最大时抵消部分外拉作用力,避免外拉作用力过大而导致对导轨的冲击。

当用户关闭拉篮(即通过推力将拉篮往里侧推入)时,在用户的推力作用下,两调节滚轮23后移一段预设定的距离后,位于后方的调节滚轮23先进入位于前方的下沉凹槽13,此时的后方的调节滚轮23对一级导轨3的阻碍作用减弱;随着持续里推动作使得后方的调节滚轮23会退出前方的下沉凹槽13继续朝里侧前移,最终两个调节滚轮23均滑入下沉凹槽13此时的作用力达到最小;在整个里推过程中,里推的所需的推力从最大逐渐减弱至最小,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3872.4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846572U

授权时间:20191227

主分类号:A47B88/493

专利分类号:A47B88/493

范畴分类:15C;

申请人:广东库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库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225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颜峰(大布)二村工业区

发明人:梁尔君;祝灼芳;吴树秀

第一发明人:梁尔君

当前权利人:广东库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高崇

代理机构:44228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三轨式高深拉篮导轨结构论文和设计-梁尔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