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物,相容性,组织,抗原,淋巴瘤,淋巴细胞,免疫。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修玉[1](2018)在《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 Ⅱ) cDNA克隆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古老而又珍贵的软骨硬鳞鱼类,因其对生物进化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被称为“水中活化石”。目前中华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养殖方面,而中华鲟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Ⅱ,MHC Ⅱ)类分子通过向CD4+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性多肽,从而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MHC Ⅱ是由α和β两种亚基组装成的异源二聚体,在Ii chain(MHC Ⅱ-association invariant chain,又称MHC Ⅱγ)的协助下,进行正确组装和高效的转运。本文以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围绕中华鲟MHC Ⅱ基因的cDNA克隆和免疫活性功能开展以下研究:1.提取中华鲟脾脏总RNA,通过RT-PCR构建cDNA文库,高通量测序筛选得到CsMHC Ⅱα,CsMHC Ⅱβ和CsMHC Ⅱγ的cDNA序列。结果分析,CsMHC Ⅱα,CsMHC Ⅱβ和CsMHC ⅡγcDNA序列分别包含726 bp、798 bp和879 bp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发现,CsMHC Ⅱα/β几乎包含已知其他物种MHC Ⅱα/β序列的全部结构特征:一个前导肽、α1/α2和β1/β2结构域、CP/TM/CYT区域和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与其他鱼类MHC Ⅱα相似的是,在CsMHC Ⅱα中与的α1结构域包括一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36)NGT~(38)),但其他鱼类的糖基化位点通常在α2结构域。哺乳类和两栖类的MHC Ⅱα通常包含两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CsMHC Ⅱγ包含一个Ig-MHC样区、Ⅱ类相关Ii链肽(CLIP)、甲状腺球蛋白I型重复区和叁个保守的二硫键,同时还具有两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152)NET~(154)和~(167)NSS~(169))。2.利用qRT-PCR检测CsMHC Ⅱα,β,γ在中华鲟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CsMHC Ⅱα和β链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而CsMHC Ⅱγ链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利用poly(I:C)或灭活叁联鳗弧菌疫苗刺激中华鲟MHC Ⅱα和β的mRNAs的表达会上调,并且它们的转录水平在整体上poly(I:C)刺激的比细菌疫苗诱导上调地更快。然而,在脾脏和肠中利用poly(I:C)刺激后CsMHC Ⅱγ的表达水平比细菌疫苗诱导后的更高,而在头肾和肝脏中则低于细菌疫苗诱导。3.构建pCMV-His-CsMHC Ⅱα,pCMV-HA-CsMHC Ⅱβ、pCMV-Flag-CsMHC Ⅱγ以及pCMV-Flag-mutCsMHC Ⅱγ(Ser~(29)/Ser~(34)→Ala~(29)/Ala~(34))表达质粒,当在小鼠树突细胞中共表达CsMHC Ⅱα,β,γ时,CsMHC Ⅱγ链分别与CsMHC Ⅱα和β链存在相互作用。此外,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过表达的CsMHC Ⅱγ链显著激活NF-κB和STAT3转录因子,并诱导TNF-α和IL-6的表达。当CsMHC Ⅱγ中Ser~(29)/Ser~(34)突变为Ala~(29)/Ala~(34),CsMHC Ⅱγ的上述活性几乎消失了。本课题研究揭示中华鲟MHCⅡα,β,γ链在中华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有可能通过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保守的功能机制发挥作用。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中华鲟的免疫生物学,为中华鲟繁殖和保护过程中的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指导。(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来骏[2](2018)在《多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MHC)作为抗体偶联药物(ADC)靶点的可行性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抗体偶联药物在肿瘤的临床治疗领域发展迅速,它既拥有抗体靶向性好的优点,又具备小分子高细胞毒性的特点,可以快速地到达肿瘤部位并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的杀伤,至今已有4种药物上市,80多种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但是截至目前,ADC所针对的靶点,仍然是一些肿瘤相关膜蛋白抗原,如HER2,EGFR等,而以这类抗原为靶点的药物不得不面临肿瘤特异性的问题,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体细胞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杀伤,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ADC靶点进行拓展,找到一类可以特异性标记肿瘤细胞的抗原,将ADC靶向至肿瘤组织,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对其他正常组织产生最小限度的毒副作用。而测序结果显示,大部分的肿瘤特异性突变蛋白都存在于细胞内,正常情况下ADC无法与之结合。研究表明,在肿瘤细胞内,部分被蛋白酶体水解的突变多肽可以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多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MHC),被递呈至细胞表面,成为一类肿瘤特异性的靶点。而此类肿瘤特异性的pMHC是否可以成为ADC的潜在靶点,目前仍不得而知。因此,我们首先选择了 4种黑色素瘤相关抗原pMHC作为我们后续ADC研究的靶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pMHC复合物可以被ADC识别,但是对偶联产物的亲和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探索了以sortase A酶促定点偶联技术,经检测偶联产物亲和力,均一性,特异性均良好,DAR=4,且可以被细胞内吞。在体外细胞杀伤实验中,可以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IC50=1.07μg/mL。同时,我们还利用MEK激酶抑制剂曲美替尼有效地增加MHCI类分子的表达量。最后,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我们分别评价了 EA1单克隆抗体、EA1 HL-vcMMAE和曲美替尼联用EA1 HL-vcMMAE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高剂量的EAlHL-vcMMAE可以有效地清除小鼠体内的肿瘤细胞;而曲美替尼与EAlHL-vcMMAE联用后,可以在低剂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约12天,展示出比同剂量的EA1 HL-vcMMAE更好的肿瘤抑制效果。由于不同的pMHC复合物在细胞表面的递呈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另辟蹊径,仍然以上述4种pMHC复合物为靶点,通过直接将抗原递呈肽段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转染至K562-A2细胞中,利用泛素水解酶将融合蛋白定点水解释放多肽并与MHCI类分子结合。通过流式分选技术,4种转染了融合蛋白的K562-A2细胞均顺利表达融合蛋白,其中3种pMHC复合物在各自的细胞表面被检测到。通过挑选单克隆细胞的方式,上述3种转染了融合蛋白的细胞都成功挑出可以递呈各自抗原肽的单克隆细胞。其中对转染了 MART-126-35抗原肽的细胞系挑选了两个抗原肽不同递呈量的单克隆细胞系。通过细胞表面定量得出其递呈量分别是3635分子/细胞和1456分子/细胞。经过与EAl HL-vcMMAE共孵育发现,EA1 HL-vcMMAE可以有效的杀伤递呈量较高的单克隆细胞系,其IC50=2.67μg/mL,远小于递呈量较低的单克隆细胞系和阴性细胞系对应的IC50值。证明了通过上述转染融合蛋白结合单克隆挑选的形式可以顺利地构建特定抗原肽pMHC复合物的细胞模型,并且可以被ADC特异性地杀伤,解决了不同的抗原肽pMHC复合物细胞系递呈量不均,药物评价困难的问题。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pMHC复合物可以作为一类新型ADC靶点,结合MHC I类分子可以将肿瘤特异性抗原递呈至细胞表面的特点,我们希望为ADC找到这一类肿瘤特异性的靶点。因此,我们对一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血液进行了高通量测序,通过数据比对和实验验证,发现了以BAP1移码突变为首的5种可能与该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同时,我们发现有10条突变肽与其自身的MHCI类分子存在较高的亲和力,其中以BAP1新生多肽与HLA-B35:42分型的亲和力最高。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原本存在于肿瘤细胞内部的肿瘤特异性的突变肽可以通过被MHC I类分子递呈的方式,定位在细胞表面,成为肿瘤细胞特异性的ADC潜在靶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向王震,肖进,王璐瑶,李静,巴利民[3](2015)在《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BoLA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BoLA)与移植排斥反应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述了牛BoLA分布、结构及其功能,介绍BoLA与疾病易感性,免疫应答调控之间的关系及表达产物结构方面的研究。1简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动物体内由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的一个基因家族。MHC基因产物称为MHC抗原,是一类存在于细(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周景师,李霄,李伟民,纪洪辰[4](2015)在《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移植抗原肽的提取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移植抗原肽提取方法。方法以供体C57BL/6小鼠脾细胞为移植抗原免疫BALB/c受体小鼠,用p H3.3柠檬酸缓冲液洗脱受体小鼠脾细胞MHC结合抗原肽,用BCA蛋白测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洗脱液中多肽成分,以小鼠异位心脏移植验证洗脱液内多肽的移植免疫抗原性。结果弱酸洗脱获得了微量多肽50μg/108脾细胞,其中含有混杂短多肽。与同系移植组相比,HPLC-MS/MS检测发现同种异体移植组洗脱液中出现差异多肽。同系MHC移植抗原肽预致敏受体心脏移植物中位存活时间为8 d,同种异体MHC移植抗原肽预致敏受体心脏移植物中位存活时间仅4 d。用同种异体来源的MHC移植抗原肽预致敏受体,使小鼠心脏移植物中位存活时间显着缩短。结论通过供体脾细胞免疫,弱酸洗脱受体脾细胞可获得MHC移植抗原肽,可用于进一步筛选移植抗原决定簇。(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杨丽金,朱峰伟,吕春伟,朱新产[5](2014)在《快长系F1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鸭科(Anatidae)雁属水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Ⅰ,MHCⅠ)基因的多重比对确定保守序列,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在保守序列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从快长系F1鹅的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MHCⅠ基因片段序列,采用DNAsis、Mega 5.10、BLAST等多种生物学软件对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结构、性质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F1鹅MHCⅠ基因片段长1036bp,编码96个氨基酸,与NCBI中五龙鹅MHCⅠ基因和编码序列的同源性达93%和83%,有72处碱基序列不同,16个氨基酸发生改变。与其他家禽也有较高的同源性,亲缘关系依次为四季鹅>鸡>鸭。F1鹅MHCⅠ基因片段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11.342ku,PI值为5.32,不稳定系数为34.92,脂肪系数为42.81,平均疏水性为-1.066,可能存在9个B细胞抗原表位,但不含信号肽,提示该蛋白为亲水性的非分泌蛋白,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在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31.25%,β-折迭占16.67%,β-转角占14.58%,无规则卷曲占37.50%,叁级结构呈现近似哑铃型,具有2个结构域:氨基末端结构域和羧基末端结构域。因此,环境中的病原压力使MHC基因在物种之间和种群的个体之间都产生了明显差异,存在着多态性MHC分子与多样性抗原肽相互作用的关系。MHC决定着疾病易感性个体的差异,是研究疾病抗性的最佳候选标记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09期)
王昭晖[6](201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Ⅱ,MHCⅡ)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其主要生物学作用与抗原的加工递呈有关,目前有研究表明MHCⅡ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及进展。本实验拟通过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logical Histological Chemistry,IHC)EV二步法对12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组织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H)组织和123例DBCL组织中MHCⅡ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hromogenic In Stiu Hybridization,CISH)检测30例RH组织和84例DLBCL组织中MHCⅡmRNA的表达,分析MHCII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1.通过检测CD10、BCL-6和MUM1的表达对123例弥DLBCL组织中进行免疫分型,其中活化细胞型(activated B-cell-like,ABC)71例(57.7%),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52例(42.2%)。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MHCII类分子蛋白和mRNA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9.59%(61/123)、46.43%(39/84)显着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H)86.67%(26/30)、90.00%(3/30)(P均<0.001)。ABC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HCⅡ阳性表达率38%(27/71)明显低于GCB型65.3%(34/52)(P<0.01)。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与患者结外病灶受累多、体能状态评分高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危组有关(P均<0.05),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4. ABC型DLBCL中MHCⅡ的表达水平与MUM1呈负相关(P<0.01)。结论MHCⅡ类分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降低,其异常低表达可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和浸润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丢失提示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4-03-01)
马栋斌,闫华,苏心,亢建民[7](2013)在《脑创伤后大鼠血清作用下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鼠脑创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小胶质细胞后MHC-Ⅱ分子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构建大鼠颅脑损伤模型,2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创伤组10只,创伤组按伤后时间分为2、4、8、16、24 h 5个采血点,在伤后不同时间点采用眼眶取血法,取静脉血离心后得血清刺激原代培养的大鼠小胶质细胞,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仪测定小胶质细胞MHC-Ⅱ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一般为静息状态,MHC-Ⅱ微量表达;假手术组有较低表达;创伤组各个时间点均有表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MHC-Ⅱ表达增高。创伤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损伤后的血清可使小胶质细胞MHC-Ⅱ的表达增高。(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向东,邹雄[8](2012)在《B细胞淋巴瘤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表达水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B细胞淋巴瘤淋巴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组织MHCⅡ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荧光强度。结果 B细胞淋巴瘤组织MHCⅡ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1±0.16和2.38±0.24,低于正常淋巴组织的7.68±0.48和17.31±1.08(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平均荧光强度也由对照组的438.00±46.00下降为235.00±23.00(P<0.05)。结论 B细胞淋巴瘤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下降,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类分子检测可辅助早期诊断B细胞淋巴瘤。(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19期)
张新中,鲁义善,吴灶和,简纪常[9](2012)在《红笛鲷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α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红笛鲷免疫防御相关基因的作用机理和调控机制,实验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成功克隆了红笛鲷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α(MHCⅠα)抗原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MHCⅠα的全长序列为1 369 bp,编码354个氨基酸残基。BLAST分析显示,红笛鲷MHCⅠα与其他已知物种MHCⅠα基因的最高同源性为84%。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红笛鲷MHCⅠα与石斑鱼等MHCⅠα亲缘关系较近。Real-time PCR分析表明,MHCⅠα在头肾中的最大表达量出现在哈氏弧菌ZJ0706诱导后6~15 h内;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2a-MHCⅠα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正确表达。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与佐剂混合后免疫新西兰纯种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显示,所获得的兔抗血清效价约为1∶40 000。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本实验制备的抗血清能特异性地与重组蛋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蒲兰屏,席冬梅,樊月园,苏八七,陈学礼[10](2012)在《犏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DRA基因(MHC-ClassⅡ-DRA)的分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犏牛的抗病特性,本试验运用1对引物首次扩增出了犏牛DRA基因的编码区全长,GenBank登录号为:JQ347519。通过NCBI开放阅读框寻找功能模块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后结果表明,犏牛DRA基因编码区全长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对犏牛DRA基因编码产物进行了疏水性、信号肽、N-糖原区和二级结构预测,分析了犏牛DRA基因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与黄牛相比,犏牛DRA基因表现出高度同源,同源性达到了99.0%。与MHC家族其他基因不同,DRA基因在所有的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中表现出高度保守,包括肽结合部位(PBS)、N-糖原区、α1、α2区等功能部位都呈现出高度保守。(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09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抗体偶联药物在肿瘤的临床治疗领域发展迅速,它既拥有抗体靶向性好的优点,又具备小分子高细胞毒性的特点,可以快速地到达肿瘤部位并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的杀伤,至今已有4种药物上市,80多种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但是截至目前,ADC所针对的靶点,仍然是一些肿瘤相关膜蛋白抗原,如HER2,EGFR等,而以这类抗原为靶点的药物不得不面临肿瘤特异性的问题,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体细胞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杀伤,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ADC靶点进行拓展,找到一类可以特异性标记肿瘤细胞的抗原,将ADC靶向至肿瘤组织,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对其他正常组织产生最小限度的毒副作用。而测序结果显示,大部分的肿瘤特异性突变蛋白都存在于细胞内,正常情况下ADC无法与之结合。研究表明,在肿瘤细胞内,部分被蛋白酶体水解的突变多肽可以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多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MHC),被递呈至细胞表面,成为一类肿瘤特异性的靶点。而此类肿瘤特异性的pMHC是否可以成为ADC的潜在靶点,目前仍不得而知。因此,我们首先选择了 4种黑色素瘤相关抗原pMHC作为我们后续ADC研究的靶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pMHC复合物可以被ADC识别,但是对偶联产物的亲和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探索了以sortase A酶促定点偶联技术,经检测偶联产物亲和力,均一性,特异性均良好,DAR=4,且可以被细胞内吞。在体外细胞杀伤实验中,可以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IC50=1.07μg/mL。同时,我们还利用MEK激酶抑制剂曲美替尼有效地增加MHCI类分子的表达量。最后,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我们分别评价了 EA1单克隆抗体、EA1 HL-vcMMAE和曲美替尼联用EA1 HL-vcMMAE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高剂量的EAlHL-vcMMAE可以有效地清除小鼠体内的肿瘤细胞;而曲美替尼与EAlHL-vcMMAE联用后,可以在低剂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约12天,展示出比同剂量的EA1 HL-vcMMAE更好的肿瘤抑制效果。由于不同的pMHC复合物在细胞表面的递呈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另辟蹊径,仍然以上述4种pMHC复合物为靶点,通过直接将抗原递呈肽段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转染至K562-A2细胞中,利用泛素水解酶将融合蛋白定点水解释放多肽并与MHCI类分子结合。通过流式分选技术,4种转染了融合蛋白的K562-A2细胞均顺利表达融合蛋白,其中3种pMHC复合物在各自的细胞表面被检测到。通过挑选单克隆细胞的方式,上述3种转染了融合蛋白的细胞都成功挑出可以递呈各自抗原肽的单克隆细胞。其中对转染了 MART-126-35抗原肽的细胞系挑选了两个抗原肽不同递呈量的单克隆细胞系。通过细胞表面定量得出其递呈量分别是3635分子/细胞和1456分子/细胞。经过与EAl HL-vcMMAE共孵育发现,EA1 HL-vcMMAE可以有效的杀伤递呈量较高的单克隆细胞系,其IC50=2.67μg/mL,远小于递呈量较低的单克隆细胞系和阴性细胞系对应的IC50值。证明了通过上述转染融合蛋白结合单克隆挑选的形式可以顺利地构建特定抗原肽pMHC复合物的细胞模型,并且可以被ADC特异性地杀伤,解决了不同的抗原肽pMHC复合物细胞系递呈量不均,药物评价困难的问题。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pMHC复合物可以作为一类新型ADC靶点,结合MHC I类分子可以将肿瘤特异性抗原递呈至细胞表面的特点,我们希望为ADC找到这一类肿瘤特异性的靶点。因此,我们对一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血液进行了高通量测序,通过数据比对和实验验证,发现了以BAP1移码突变为首的5种可能与该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同时,我们发现有10条突变肽与其自身的MHCI类分子存在较高的亲和力,其中以BAP1新生多肽与HLA-B35:42分型的亲和力最高。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原本存在于肿瘤细胞内部的肿瘤特异性的突变肽可以通过被MHC I类分子递呈的方式,定位在细胞表面,成为肿瘤细胞特异性的ADC潜在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修玉.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cDNA克隆及功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8
[2].来骏.多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MHC)作为抗体偶联药物(ADC)靶点的可行性探索[D].浙江大学.2018
[3].向王震,肖进,王璐瑶,李静,巴利民.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BoLA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15
[4].周景师,李霄,李伟民,纪洪辰.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移植抗原肽的提取与验证[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
[5].杨丽金,朱峰伟,吕春伟,朱新产.快长系F1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4
[6].王昭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4
[7].马栋斌,闫华,苏心,亢建民.脑创伤后大鼠血清作用下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的表达[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3
[8].李向东,邹雄.B细胞淋巴瘤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表达水平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
[9].张新中,鲁义善,吴灶和,简纪常.红笛鲷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α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水产学报.2012
[10].蒲兰屏,席冬梅,樊月园,苏八七,陈学礼.犏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DRA基因(MHC-ClassⅡ-DRA)的分子特征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