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残余分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残余,室间隔,先天性,心脏病,心耳,介入治疗,圆孔。
残余分流论文文献综述
普金海[1](2019)在《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近中期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原因、常见部位、预后、影响愈合的因素及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214例残余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手术年龄、体质量、术前左右心室压差、术前VSD分流方向、补片材料、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残余分流的血流速度、残余分流的大小及部位,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愈合的因素。结果:214例残余分流患者,至随访截点均未再次干预,148例(69.15%)残余分流自行愈合;66例(30.85%)未愈合。本组1mm≤RS<2mm有80例,57(71.25%)例自愈;2mm≤RS<3mm有115例,81(70.43%)例自愈;3mm≤RS<4mm有15例,9(60%)例自愈;RS≥4mm有4例,1(25%)例自愈。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循环时间(P=0.045)、主动脉阻断时间(p=0.026)、残余分流大小(P=0.003)、残余分流血流速度(P=0.006)是影响患者愈合的因素(P<0.05);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残余分流大小(P=0.004)、残余分流血流速度(P=0.02)是影响患者预合的主要因素。结论:残余分流常见于补片上下缘及肌部。残余分流大多数可自愈,RS大小、血流速度是影响愈合的主要因素。单发残余分流大于4 mm且随访1年以上未见减小,或合并临床症状者,需积极干预。(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春霞,谌勉,余正春,董利,马小静[2](2019)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术后残余分流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成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的54例心房颤动患者,术前应用TEE分别于0°、45°、90°、135°切面测量左心耳的最大开口径和最大深度;术后即刻及45 d随访观察封堵器形态和位置,测量封堵器腰部直径,计算压缩比,观察术中和术后是否出现残余分流。结果①54例患者中,左心耳最大开口径12~20mm10例,21~25 mm 30例,26~30 mm 13例,31~34 mm 1例,不同最大开口径出现残余分流的比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32);②2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45 d均未出现残余分流;16例患者术中出现残余分流(分流束<5 mm),术后45 d复查残余分流仍存在(分流束<5 mm);10例患者术中未出现残余分流,术后45 d复查出现残余分流(分流束<5 mm);③TEE于0°、45°、90°、135°切面上检出残余分流的比例分别为15.0%、17.5%、32.5%、35.0%;有残余分流患者与无残余分流患者间封堵器最大压缩比及最小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E在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黄浩佳,胡海波[3](2017)在《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圆孔未闭(PFO)是最常见的一种右向左分流的通道,与矛盾性栓塞密切相关。经皮PFO封堵术作为治疗PFO合并矛盾性栓塞的重要治疗手段,可减少及消除右向左分流、预防再发性神经系统栓塞事件的发生。现总结PFO右向左分流的检测方法、封堵术后残余分流与再发性神经系统栓塞事件的关系、预测因子及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7年03期)
张胜康,尹晓清,徐朝军,王兆礼[4](2016)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随访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访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病例,探讨残余分流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选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所有行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的病例108例,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半年、1年复查心脏彩超,观察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情况。结果全组患者中,术后1周内复查心脏彩超发现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20例,残余分流大小从细束-1.5mm,残余分流流速0.8-4.7m/s;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仍存在残余分流5例、残余分流大小1-1.5mm,残余分流流速2-4m/s;术后半年复查仍存在残余分流1例;术后一年无复查均无明显残余分流患者。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封堵器周围<1.5mm且流速<4.7m/s的残余分流可不需特殊处理,一般可自行愈合,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期效果较理想。(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6年75期)
张纯,牛宝荣,李晓明,杨娅,吴山[5](2014)在《多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多孔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出现残余分流的原因、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并估测预后。方法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二维及叁维成像,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56例多孔房缺介入封堵术治疗后发生残余分流的病例进行分析,本组56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8例,年龄12-59岁。所有患者均在实时叁维食道超声监测封堵,评价封堵结果,分析出现残余原因。结果 56例残余分流者中,32例出现微量残余分流,2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只有2例有中量残余分流,检出的残余分流以微量分流为主;其中单伞封堵出现残余分流21例,双伞封堵出现残余分流35例,提示双伞封堵出现残余分流可能性明显高于单伞封堵。结论多孔房缺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机率较高。主要原因有:1.单伞封堵对缺损大小、形态特别是缺损间距离,边缘的软硬程度估计不足,判断不准确。造成封堵器虽然很大,但塑型不好,不能完全遮盖其他缺损,达不到一伞堵多孔的目的。2.双伞封堵时由于两封堵器选择不合适、不匹配,顺应性差,释放后双伞间相互作用牵拉是出现残余分流的主要原因。总结: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比二维超声能提供更多的实时信息,更准确的反映房间隔缺损的形态,从而判明原因,以减少残余分流发生率,从而为临床提供更为迅速、准确、有效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0)
张广成,安佰富,刘和平[6](2013)在《室缺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致溶血治愈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每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逐年增加,同时,临床上发现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时有发生,其中以术后出现残余分流及浓血较常见,且处理困难,因此,如何对待及处理术后残余分流及溶血成为临床医生棘手问题,需积累此方面的临床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3年29期)
王月平,周晓娟,施亚琴[7](2013)在《室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导管封堵术1例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异位引流伴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封堵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某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1例患者,对其围术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患者经过全程精心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康复出院。结论: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患者的护理应密切观察尿液,监测肾功能,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康复指导。(本文来源于《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戴海龙,鲁一兵,张伟华,光雪峰,尹小龙[8](2013)在《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4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7.6±10.8)岁,平均体重(59.2±7.6)kg.其中,PDA结扎术后残余分流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7例,A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1例.术后2 d、1月、3个月、6个月、1 a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 10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留病变患者均成功介入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使手术简便、安全,可获得良好疗效.(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孙琦,徐健,何浩,苏浩,黄向阳[9](2012)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并发机械性溶血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3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2年,胸闷气喘心悸1月余"入院。患者出生时即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24年前(1988年)首次行VSD修补术,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UCG)发现残余分流。2000年行VSD残余分流修补术,术后复查UCG仍有残余分流。复查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交界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早二联律。2012年1月初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心悸,遂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0/72mmHg,嘴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张向立,王立成,边涛,李少珂,朱勇锋[10](2012)在《7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至2011年12月186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资料,分析76例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预后。结果: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率4.08%,4例再次手术治疗,68例于1年后自然愈合,另4例漏口缩小,不需再次手术。结论:成熟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术野暴露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预防VSD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多可自然愈合,再次手术应严格把握指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2年12期)
残余分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成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的54例心房颤动患者,术前应用TEE分别于0°、45°、90°、135°切面测量左心耳的最大开口径和最大深度;术后即刻及45 d随访观察封堵器形态和位置,测量封堵器腰部直径,计算压缩比,观察术中和术后是否出现残余分流。结果①54例患者中,左心耳最大开口径12~20mm10例,21~25 mm 30例,26~30 mm 13例,31~34 mm 1例,不同最大开口径出现残余分流的比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32);②2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45 d均未出现残余分流;16例患者术中出现残余分流(分流束<5 mm),术后45 d复查残余分流仍存在(分流束<5 mm);10例患者术中未出现残余分流,术后45 d复查出现残余分流(分流束<5 mm);③TEE于0°、45°、90°、135°切面上检出残余分流的比例分别为15.0%、17.5%、32.5%、35.0%;有残余分流患者与无残余分流患者间封堵器最大压缩比及最小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E在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余分流论文参考文献
[1].普金海.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近中期随访[D].重庆医科大学.2019
[2].吴春霞,谌勉,余正春,董利,马小静.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术后残余分流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3].黄浩佳,胡海波.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分析[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
[4].张胜康,尹晓清,徐朝军,王兆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随访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5].张纯,牛宝荣,李晓明,杨娅,吴山.多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解析[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6].张广成,安佰富,刘和平.室缺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致溶血治愈1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3
[7].王月平,周晓娟,施亚琴.室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导管封堵术1例的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8].戴海龙,鲁一兵,张伟华,光雪峰,尹小龙.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介入治疗[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
[9].孙琦,徐健,何浩,苏浩,黄向阳.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并发机械性溶血一例[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
[10].张向立,王立成,边涛,李少珂,朱勇锋.7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