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表面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工件表面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件表面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磨削,热电偶,温度,工件,渗透剂,测温,正火。

工件表面温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郑希江,纪少波[1](2018)在《挤压速度和挤压温度对汽车用AZ31B镁合金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挤压速度和挤压温度两个工艺参数对AZ31B镁合金工件成形过程中表面粗糙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挤压速度小于2.8 mm/s时,提高挤压速度能降低镁合金的表面粗糙度数值,改善表面质量;当速度超过3.0 mm/s时,反而会提高粗糙度数值,对表面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提高挤压温度也能降低镁合金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当挤压温度到达360℃后,表面粗糙度不再发生变化,表面质量趋于稳定。当挤压速度小于2.4 mm/s时,提高挤压速度能提高镁合金的显微硬度,改善镁合金的表面质量;但速度超过2.4 mm/s后,显微硬度迅速降低,造成表面质量急剧下降。当挤压温度小于360℃时,提高挤压温度也能提高镁合金的显微硬度,温度超过360℃后,显微硬度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01期)

乔宝蓉,黄洁雯,樊新民[2](2015)在《等离子体电解处理中工件表面温度计算与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过程中施加的工作电压与工件表面温度的关系,建立了以工件—气膜—电解液叁相体系为研究对象的热传导物理模型。等离子电解处理时,工件表面被一层连续而稳定的等离子体气膜所包围,气膜将工件与电解液分开,气膜与工件边界的温度即为工件表面的温度。建立气膜的热传导方程,采用第一类和第二类边界条件求解气膜中的温度分布,从而得到工件表面温度计算的表达式。实际测量了不同工作电压时工件的温度,理论计算的工件表面温度与实验测温结果都表明,随着工作电压的增大,工件表面温度不断增加。当温度计算模型中的气膜热导率是温度的函数、气膜电导率为常数的条件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程度最好。(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杨升[3](2015)在《300M钢环形刀立铣工件温度场建模与加工表面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00M超高强度钢是一种在飞机起落架生产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难加工材料。飞机起落架作为主要的受力构件,其加工质量好坏将对零件的服役性能有重要影响。由于环形刀可提高加工效率、避免干涉,在起落架外筒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工序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在300M钢的加工过程中,这种难加工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热率,可加工性能非常差,生产中会引起较大的切削力和温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工件表面质量的恶化,有必要对其环形刀铣削工件温度场及加工表面质量展开研究。分析了环形刀几何结构特点并对刀具参数进行表征,由切削力系数标定实验获得叁向切削力系数,通过数据拟合得到同未变形切屑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环形刀立铣加工切削力模型。切削力预测值经过同实验值对比,证明了切削力预测值的准确性,符合温度场建模求解要求。在分析工件材料物理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瞬时有限大面热源迭加的方法建立了环形刀温度场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剪切区域镜像热源的作用对温度场的影响,并在空间上将刀具轴向离散为微小的切削微元,时间上将切削历程离散为微小的时间间隔,通过积分求解得到工件端温度。搭建了环形刀铣削加工测温实验平台,验证了温度场解析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并分析了工件温度随主轴转速、每齿进给量及工件表层深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加工表面质量实验研究了不同切削参数条件下粗糙度、残余应力、显微硬度和硬化层深度的变化规律。考虑力、热耦合作用,初步分析了由切削力导致的塑性变形和热导致的热应力作用对300M钢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本文建立的温度场模型可以快速计算工件端的温度值,可用于分析不同切削条件下环形刀加工工件温度场分布规律,采用温度场预测与表面质量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加工参数的优选,提高加工效率及加工表面质量。(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杨升,董琼,彭芳瑜,林森,闫蓉[4](2015)在《超高强度钢立铣工件温度分析及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航空难加工材料300M钢为研究对象,基于立铣加工中的工件温度判断在铣削加工中是否出现了金相组织转变,进而分析不同工况下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首先,将移动热源法应用于铣削加工中,计算考虑后刀面磨损的立铣加工工件温度,实验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相比误差在10%以内。然后,分析了工件温度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分布,以及不同刀具磨损和加工参数条件下工件表面的温升规律,据此预测加工表面是否出现了组织转变,并结合金相组织观察进一步确认。最后,依据加工表面质量物理层面残余应力和显微硬度的检测数据,初步探讨了各因素对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的加工参数范围内,并未达到金相组织转变温度,表面质量主要受铣削热力作用下的剪切面塑性凸出效应、后刀面挤光效应和热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庞静珠,李蓓智,杨建国,张强[5](2012)在《高速外圆磨削弧区工件表面温度的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磨削过程中磨削弧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磨削弧区温度升高.其中大部分的热量传入工件,当温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会影响工件表面的完整性,从而影响工件的使用性能.针对现有磨削工件温度测试方法在外圆磨削应用中的局限性,设计了基于热电偶的高速外圆磨削弧区温度测试装置,并将其应用于工程试验,成功测得了磨削弧区工件的表面温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胡侃[6](2012)在《渗透检测表面处理前工件温度的变化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检测方法就检测原理而言比较简单。人们比较关心渗透检测的灵敏度,渗透检测的可靠性及影响可靠性的因素。有人曾断言,渗透检测使用的日子不会很长,将会被淘汰,这一断言与渗透检测的灵敏度低,可靠性低不无关系。但无论如何,渗透检测有其自己的优势(可检测非铁磁性材料)有其适用性及存在的合理性。研究渗透检测灵敏度影响因素,提高其检测灵敏度即可提高其可靠性,可以让渗透检测的发挥有更大的空间。渗透检测灵敏度及可靠性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本论文实验中研究了逆向工艺规范采用对比实验法研究了这个因素对渗透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资》期刊2012年02期)

李建壮,庞子瑞,原所先,王宛山[7](2010)在《超高速磨削工件表面温度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了超高速磨削中磨削力的理论模型,建立了超高速磨削的磨削力计算公式,对超高速磨削条件下磨削热分配的比例系数随磨削速度的变化进行了定性的探讨。利用推导的磨削温度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本文来源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秦旭达,朱萍玉,张剑刚,赵伟,刘焕领[8](2007)在《铝合金插铣过程中工件表面温度的建模与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bVIEW软件建立了切削温度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以此为测试平台,通过埋热电偶法对铝合金工件插铣过程中已加工表面温度进行在线动态测量,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已加工表面温度的经验模型,得出了切削参数对切削温度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切削参数、研究刀片磨损机理提供了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7年17期)

钟黎平,谢小梅[9](2006)在《工件热处理表面温度检测中热电偶的正确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煤气炉中工件热处理表面温度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解决方法作了阐述。(本文来源于《计量技术》期刊2006年07期)

陈军[10](2006)在《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CCD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CCD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视系统是一种彩色CCD和近红外CCD双光路相结合的检测系统。彩色CCD光路用来实时监视,并可快速确定工件位置;近红外光路采用红外比色测温方法精确测定工件表面温度。即用一种设备完成了对炉内状况的观察和工件表面温度的测量。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燃烧过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及工业生产安全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完整的理论分析,并对测试及计算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绪论:对国内外辐射测温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本系统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高温测量的常用方法;阐述了辐射测温系统的理论基础黑体辐射定律,并在此理论基础上介绍了比色测温原理以及比色测温的优点;最后还给出了系统的工作流程。 第二章:详细讨论了系统构成的硬件系统,对构成系统的主要硬件部分的原理做了简单介绍。 第叁章: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以及系统软件的流程图。 第四章:分析了系统中由于硬件、噪声、软件引起误差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减小误差的方法,并给出了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06-05-01)

工件表面温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过程中施加的工作电压与工件表面温度的关系,建立了以工件—气膜—电解液叁相体系为研究对象的热传导物理模型。等离子电解处理时,工件表面被一层连续而稳定的等离子体气膜所包围,气膜将工件与电解液分开,气膜与工件边界的温度即为工件表面的温度。建立气膜的热传导方程,采用第一类和第二类边界条件求解气膜中的温度分布,从而得到工件表面温度计算的表达式。实际测量了不同工作电压时工件的温度,理论计算的工件表面温度与实验测温结果都表明,随着工作电压的增大,工件表面温度不断增加。当温度计算模型中的气膜热导率是温度的函数、气膜电导率为常数的条件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程度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件表面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郑希江,纪少波.挤压速度和挤压温度对汽车用AZ31B镁合金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8

[2].乔宝蓉,黄洁雯,樊新民.等离子体电解处理中工件表面温度计算与测量[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5

[3].杨升.300M钢环形刀立铣工件温度场建模与加工表面质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4].杨升,董琼,彭芳瑜,林森,闫蓉.超高强度钢立铣工件温度分析及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J].航空学报.2015

[5].庞静珠,李蓓智,杨建国,张强.高速外圆磨削弧区工件表面温度的测试与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胡侃.渗透检测表面处理前工件温度的变化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2

[7].李建壮,庞子瑞,原所先,王宛山.超高速磨削工件表面温度场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8].秦旭达,朱萍玉,张剑刚,赵伟,刘焕领.铝合金插铣过程中工件表面温度的建模与试验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7

[9].钟黎平,谢小梅.工件热处理表面温度检测中热电偶的正确使用[J].计量技术.2006

[10].陈军.基于彩色及近红外双CCD的炉内工件表面温度全视场监视系统[D].安徽大学.2006

标签:;  ;  ;  ;  ;  ;  ;  

工件表面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