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论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一、浅谈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吴呈旻[1](2020)在《1949-1966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1949—1966年的中国美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性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了1949—1966年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特征与表现,以及影响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历史与社会政治因素。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1949—1966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梳理了现代性概念的历史发展与演变,阐述了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影响1949—1966年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政治因素;第三章概括并分析了1949—1966年中国美术现代性六个方面的特点与表现:通过毛泽东形象塑造、民族团结形象等建构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形象;通过工业建设的描绘体现“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的现代性内涵;通过集体创作、群体肖像阐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性”表达;通过美术大跃进和对进步的表现,阐述了1949—1966年中国美术对“新”这一现代性内涵的崇拜;通过“为了大众的美术”理念和连年宣等美术形式,确认1949—1966年中国美术的人民美术性质;通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化探索,探讨1949—1966年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的创作经验;第四章探讨了学界对于1949—1966年中国美术现代性认识的三种观点,阐述了1949—1966年中弄过美术的现代性研究对认识中国美术的意义,以及对当代艺术的启示。本文认为,1949—1966年中国美术现代性在建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政治环境的三重影响。1949—1966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一个存在的、成熟的、有其独特表现方式的客观现实。当代中国仍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行,现代性仍然是一个极富现实性和挑战性的课题,1949—1966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研究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大众美术、集体美术创作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都可作为当代美术的历史参照与借鉴。本文是笔者运用“自叙”方法建构属于本民族独特现代性话语体系的一种努力。

杨雨霏[2](2020)在《发展高中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美术鉴赏教学研究 ——以《捣练图》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版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出版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美术教师对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五大核心素养的关注日渐增加。其中,引导学生逐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美术观念,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即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需要美术教师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中,美术教师应该特别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绘画《捣练图》为例,对基于发展文化理解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展开了研究。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语以外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深入研读2017年版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素养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论述,同时梳理了文化理解素养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和审美判断等素养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文化理解素养目标与高中美术鉴赏课之间的课程体系,并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发展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宫廷美术文化、服饰文化、女性文化和劳动文化等四个方面对《捣练图》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第三部分对美术鉴赏课程发展高中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跨学科教学构建学生文化认知体系、多种鉴赏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文化体验等教学策略。第四部分是以《走进<捣练图>》为课题设计单元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主要对《走进<捣练图>》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单元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都围绕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展开,授课内容循序渐进地将《捣练图》中的四种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理解,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完成了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目标。最后一部分是笔者对于高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总结和展望,包括教师自身文化理解素养的提升和对于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两个要点。在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美术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文化,是需要高中美术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希望本论文能给之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徐端[3](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全球化大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意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意境”为主题展开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重点探究如何把“意境”抽象概念,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学生。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高中美术鉴赏“递进循环”教学模式,提出提炼图像、转化情境、创造图像三个解析意境的关键环节:首先对图像进行形式分析,达到对意境理解的审美直觉,其次创设情境,让鉴赏者达到感性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上深入体验意境,最后通过创造图像的方式,达到对意境理解的审美升华阶段。以《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案例,进一步论述该模式运行的教学过程。该模式中将抽象概念不断的转化,让学生能够在认知基础上理解抽象概念,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具有借鉴性作用。核心素养下的美术鉴赏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美术知识的单层面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种方法,可以运用方法自主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魏亚男[4](2020)在《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审美情感表征文本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美情感是审美能力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创造等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结构。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审美心理结构各个局部构筑程度。幼儿个性化的美的表现、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判断都离不开审美者审美情感的丰富和充实,美术教育则是幼儿审美情感培养的最佳阵地。儿童时期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抓住儿童的白板化的特点强化儿童智审美能力的发展。就这个阶段培养儿童良好艺术品质的是可行的,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去有效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发挥良好的情感,可以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地发展。现在的美术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关注儿童的审美能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幼儿园美术学前儿童美术作品中审美情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改进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促进学前儿童审美情感的丰富和充实。论文内容的论述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学前儿童审美情感培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审美情感的涵义辨别,抓住幼儿审美情感的特征。第二部分根据幼儿此阶段的审美情感的特点,形成了幼儿美术作品审美情感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幼儿美术作品的审美情感分为幼儿具体性表现水平,探索水平以及艺术水平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构成幼儿审美情感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幼儿审美情感的主要因素,这是论文创新之处。第三部分按笔者通过创建美术作品艺术夹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艺术夹通过三个方面来考察幼儿的艺术创作水平,第一是具象性表现水平,第二是探索程度。第三是艺术水平笔者在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三个年龄段的幼儿中随机抽取一名男孩和一名女孩,共计6名幼儿。对这6名幼儿的作品进行编码,美术作品分为5个主题,分别为自画像、美丽的花园、我的一家人、做游戏、自由涂鸦。将搜集好的作品进行编号,制成艺术夹。此次研究共搜集6名幼儿的美术作品,每个幼儿有5幅美术作品,对这些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个案比对。第四部分即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当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出现形状的分化,对空间的探索,色彩的表达以及对构图的变化这四种趋势,意味着幼儿在美术串创作中审美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部分即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应从美术特有的性质和角度去认识、分析、体验、评判,以对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有深层的探究,怀着一颗童心去看待幼儿的美术作品,针对不同的幼儿作品采用不同的评价言语,儿童教育者要表扬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要从尊重和理解的角度来评价幼儿作品且评价要伴随活动的全过程。

魏晓娟[5](2019)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鉴赏美丽、感受美丽的艺术学科,是人类文化不断丰富、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艺术可以展示生活丰富多彩的内涵,通过生活又将艺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表达出来。美术作品都是遵循着“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快乐静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在我们眼前。新课改是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回归生活的美术才能更加拥有活力与气质。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教学中实践、探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神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改后美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不仅是课本中的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探究、总结小学生喜欢的生活化教学形式。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了美术的重要性,美术不仅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可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不灵活、不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学生对美术的传统认识,学会与美术培养更加亲密的关系,促进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艺术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艺术也失去了生命。美术生活化教学融入农村学生的生活之中,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在生活中能够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学会走向生活,走入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丽的生活。本人认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一定要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美术有多大作用呢?笔者选取L市S县F小学四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美术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来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依据及其他学者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特殊性、基础理论及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现实考察和收集整理有关生活化教学融入美术中的生动过程及数据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第五部分为更好的开展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新课改中更加重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术生活化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学科所替代不了的。

邵思凡[6](2019)在《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探析》文中提出美术作为一种视觉性的艺术,主要就是利用人的视觉通过不同的色彩进行情感表达,为提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及艺术价值,需要对各种色彩进行合理运用,进而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同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也需要借助色彩来进行表达,对用色方式及用色技巧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创作者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的色彩进行合理运用。为充分发挥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价值,文章就从色彩的主要分类、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及意义、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付倩[7](2019)在《民俗美术中的视觉元素在插画创作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冀中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媒体与网络的普及,插画艺术在表现手法和适用空间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视觉元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现代插画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乏文化内涵,插画创作与传统艺术形式之间产生了一道巨大的鸿沟。现在中国插画的形式基本上以借鉴西方和模仿传统为主,部分借鉴西方插画风格的作品往往缺乏本土特色,无法传达文化精神内涵;而模仿传统的插画作品创新性不足,过于陈旧的表现形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满足观者的审美趣味。因此,提倡和创作地域性插画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文化现实意义。本文以冀中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民俗美术为依托,以现代插画创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现代插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炼手法与设计原则,以期适应现代插画的发展趋势。以歇后语插画为主题,梳理歇后语概念,借鉴冀中南地区武强年画的色彩、构图、形态等视觉元素,以现代化的提炼手法重新设计视觉图形,丰富插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文化内涵,在毕业创作过程中进一步考证设计方法的实施路线与实用性,丰富现代插画的形式语言,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薛嘉慧[8](2019)在《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对《假设有如果》创作的启迪》文中研究表明油画在进入中国以后形成了两种风格:一种是从现代的角度出发,注重形式上的探讨;一种是从传统现实的角度出发,注重内容的探讨。而新现实主义油画在当下的出现是对油画的传统现实主义的深入,在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带有时代的符号形式。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创作中体现出时代感、符号感以及创新意识的现代风格。中国新现实主义油画作品内涵注重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进行艺术传达,以自己特有的符号来表达绘画的主题性。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是以揭露生活中下层人民的形象,表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作为当代美术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新现实主义油画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加的多元化,更加契合自身的发展,譬如农民、女性、自我、矿工等形象就是被这样生动形象的塑造出来的。新现实主义油画中的主题性绘画正是《假设有如果》创作所继承与发展的。论文通过对新现实主义精神内涵与意义的探讨以及新现实代表画家的作品分析,从而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契机,以中国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为理论支撑,来对毕业创作《假设有如果》进行阐述的,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中国新现实主义油画进行概述;其次谈中国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对毕业创作《假设有如果》的启迪。针对新现实主义油画的典型主题表达给予阐述,分析他们怎样在创作中通过个人观察以及记忆的手段来呈现作品的主题性,紧接着论述新现实主义油画主题性创作观念是怎样体现在毕业创作中的;再次论述我的创作过程:初步的想法、主题的选择、画面主题的处理以及各个环节主题性创作观念的渗透;最后对毕业创作《假设有如果》进行反思以及对下一步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进行计划。

肖龙[9](2019)在《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动者形象是新中国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表征。歌颂和塑造劳动者成为新中国艺术家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年,下同)主题创作中的劳动者为对象,采用形式分析、图像学、叙事学和艺术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研究劳动者绘画创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形式构成手法、主题表达和政治功用等,探讨新中国劳动者、劳动模范塑造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塑造劳动者的社会审美观念;最后从劳动者绘画创作追溯了劳动者主题所产生的历史变化,讨论劳动者绘画创作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本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技术路线为:从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作品中提取出关于劳动者主题的绘画,探讨艺术家表现劳动者作品的一般性创作规律及其绘画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内容、所承载的政治意义,探寻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劳动者形象与主题之间的表达关系。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中的劳动者主题绘画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即在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前提下,艺术家依据国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期盼与想象、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限制下所展开的革命性叙事,是为新中国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提供的文化创作工程。因此,它具有区别于新中国其它历史时期的劳动者形象特色的绘画艺术语言。具体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描述了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作品中劳动者形象建构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劳动者主题绘画生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它是新中国在特定政治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作品的艺术语言、构成形式等都服从和服务于新时代内容的需要,同时还受到了政治权力、生产体制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阐述了新中国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主题与社会、权力、制度等之间的隐喻关系;其次,将新中国美术作品中的劳动者相关的构图、形式等要素进行分类,即大致可以分为向心式、丛生式、丰碑式、呼应式和点景式等五种基本的构成类型,描述这五种不同的形式构成手法所分别承担的叙事功能和形象展示;再次,探讨了劳动者主题绘画中的现实生活内容,描述劳动者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形式构成手法在表达主题时的具体运用。新中国美术中的劳动者形象在主题如阶级斗争、保家卫国、工农业生产、民族团结和劳动竞赛等各方面均采取了相适应的表达方式,描述了劳动者形象在这些主题绘画中的表现;随后,讨论了塑造劳动者绘画的意识形态问题,分析了主题创作塑造劳动者群体及其代表——劳动模范两个主体的美感修饰与政治功用,展现了新中国艺术家在改造自身思想的同时,也在技法能力、形式表现和主题选择、审美趣味上自觉追求社会主义的审美意识,传达其绘画主题的创作意图;最后,追溯了劳动者绘画在中西方艺术史中的模式系谱,以及它们在当代劳动者绘画创作的多元表现,分析了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局限性等。通过研究发现,新中国(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实际是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以劳动者创作为中心,将阶级意识、国家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观念等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向广大的民众传递,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激起全体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实现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控和文艺政策的引领。

马妍媛[10](2019)在《基于生命美学视角下的美术鉴赏教学探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介绍了针对青少年对于生命意识薄弱问题这一社会现象,面对青春的花样年华却不珍惜生命,以生命为源头,美术鉴赏教学为切入点,探索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珍惜、热爱生命之情,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生命美学理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审美教育,通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式,鉴赏中西方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美的价值,享受人生美好的时光。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是: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生命美,鉴赏生命美,理解生命美的眼睛——生命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确定好选题之后,笔者搜集了大量的生命美学文献资料和经典美术作品,结合美术鉴赏教学理念进行生命审美教育的理论分析;并在校外实习单位通过美术教育实践工作将理论深入渗透到到学生的美术课堂当中;课下对学生进行评价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分析生命美学下的美术鉴赏教学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最后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合校内外导师意见,发现并改进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策略。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青少年的生命美育教育现状和生命美学渗入美术鉴赏教学的理论价值分析。首先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并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剖析部分青少年对于生命漠视的原因及措施,进而针对此问题的现状,对生命美学融入到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出深层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在生命美学的视角下美术鉴赏的教学探索和挖掘,对于后面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美术作品就好比浩瀚无边的大海,拥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蕴涵生命意义的美术作品更是丰富至极,从古至今没有一件作品是离开生命而创作的。笔者将逐步推进透过三层含义,通过大量美术作品将“生命”达到最高层次。第三部分是将前期研究的理论作用于实践,为前文的理论提供案例支撑,探索出一条旨在贯彻落实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适合当前学校美术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生命审美意识,实现人生生命价值,绽放“美”的生命力的“生命审美教育”之路。最后就以上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在反思论文及实践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同时展望未来学生生命审美教育的发展前景。

二、浅谈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1949-1966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1949-1966 年中国美术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综述总结
    1.4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基本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重点
        1.5.2 难点
        1.5.3 创新点
2 现代性的内涵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历程
    2.1 现代性的概念与基本内涵
        2.1.1 现代性的起源与发展
        2.1.2 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2.1.3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
    2.2 建国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2.2.1 从实业兴国到抗战美术--中国现代美术的开端
        2.2.2 从通俗美术到延安美术--近现代中国大众美术的发展
    2.3 影响1949-1966 年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因素
        2.3.1 1949-1966 年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对美术的影响
        2.3.2 1949-1966 年中国政治对美术的影响
3 1949-1966 年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特点与内涵
    3.1 1949-1966 年中国美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表达
        3.1.1 国家形象的塑造
        3.1.2 毛泽东形象的塑造
        3.1.3 民族形象的构建
    3.2 “现代化就是工业化”:1949-1966 年中国美术对工业化的呈现
        3.2.1 工业建设场景
        3.2.2 大炼钢铁与农业机械化
    3.3 从西方的个人化表现到1949-1966 年中国美术中的“集体性”表达
        3.3.1 集体创作的盛行
        3.3.2 群体肖像的流行
    3.4 “新就是价值”:1949-1966 年中国美术中对“新”的崇拜
        3.4.1 新就是进步——对进步的崇拜
        3.4.2 美术大跃进
    3.5 “为了大众的美术”
        3.5.1 将人民大众作为受众
        3.5.2 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3.6 西方现实主义对1949-1966 年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影响
        3.6.1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1949-1966 年中国美术的影响
        3.6.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
4 1949-1966 年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4.1 1949-1966 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研究对理解中国美术的意义
        4.1.1 “自叙”与“他叙”
        4.1.2 新时代的现代性理论发展
    4.2 1949-1966 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研究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书目
附录 B 图片来源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发展高中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美术鉴赏教学研究 ——以《捣练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
一、高中美术鉴赏中的文化理解素养
    (一) 文化理解素养的内涵
        1.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2.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
        3.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4.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美术文化
    (二) 文化理解与其他美术核心素养的关系
        1.文化理解以图像识读为前提
        2.文化理解提升美术表现素养
        3.文化理解与审美判断互相促进
    (三) 美术鉴赏发展高中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意义
        1.有利于深入理解美术作品
        2.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3.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
二、《捣练图》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 《捣练图》中的宫廷美术文化
        1.宫廷美术文化繁荣的制度背景
        2.宫廷美术文化发展的题材变化
    (二) 《捣练图》中的服饰文化
        1.《捣练图》中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2.《捣练图》中服饰文化的开放性
    (三) 《捣练图》中的劳动文化与女性文化
        1.《捣练图》中的劳动之美
        3.《捣练图》中的女性意识
三、发展高中生文化理解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 跨学科教学构建学生文化认知体系
        1.诗画结合感悟文化情感
        2.学习史料了解文化背景
    (二) 多种鉴赏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1.感悟式鉴赏体验文化情感
        2.形式鉴赏理解文化内容
        3.社会学式鉴赏关联文化背景
        4.比较式鉴赏对比文化差异
    (三) 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文化体验
        1.问题情境引导文化理解
        2.讲述典故拓宽文化思维
        3.模拟场景加深文化体会
        1.走近宫廷美术文化
        2.深入研究服饰文化
        3.体验女性与劳动文化
        1.学会了从文化理解角度理解美术作品
        2.树立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3.培养了尊重多元美术文化的观念
五、总结与展望
    (一) 美术教师应不断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二) 美术教师应不断探讨有效教学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图录
致谢

(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
        三、访谈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理念的创新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美术鉴赏
        三、意境
        四、主题教学
    第二节 本研究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意境的教育价值
        一、审美教育对意境教学的要求
        二、美术课程标准对意境教学的要求
        三、学生认知对意境教学的要求
第二章 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中美术教科书中有关“意境”内容的总体情况
        一、美术教科书中“意境”的呈现方式和容量
        二、美术教科书中“意境”的呈现状态分析
    第二节 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三章 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教学的课程转化路径
    第一节 高中国画鉴赏课“递进循环”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递进循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递进循环”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高中国画鉴赏课“递进循环”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中国画鉴赏课“意境”的图像提炼
        二、中国画鉴赏课“意境”的转化情境
        三、高中中国画鉴赏“意境”的图像创造
第四章 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教学的案例设计——以《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为例
    第一节 《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的教学内容
    第二节 《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的教学过程
    第三节 《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的教学评价
结语
    一、课题总结
    二、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作者简介

(4)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审美情感表征文本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一、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审美本体性
    (一)儿童美术的本质
    (二)儿童美术的审美本质
    (三)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审美特点
二、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审美情感理论
    (一)文本分析理论基础
    (二)幼儿美术作品审美情感评价
三、儿童美术作品中的审美情感文本分析案例
    (一)案例设计
    (二)案例内容
四、案类归类分析与结论
    (一)形状的分化
    (二)对空间的探索
    (三)色彩的表达
    (四)构图的变化
五、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实践中的基础理论分析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本真阐释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考察
    (一)考察方案设计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教师应将生活化思维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学生应积极进行美术生活化教学思维训练
    (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编排美术教材
    (四)让我们用双手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色彩的主要分类
二、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及意义
    (一)色彩的感知功能
    (二)色彩的心理功能
    (三)色彩的生理功能
三、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一)以墨掩色,以墨色为丹青
    (二)色彩表达的整体和谐性
四、结语

(7)民俗美术中的视觉元素在插画创作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冀中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存问题
    第四节 研究范围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二章 插画创作与冀中南民俗美术
    第一节 插画创作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民俗美术及视觉元素的概念及产生
    第三节 民俗美术的表现题材
        一、祥瑞吉祥类
        二、日常生活类
        三、历史神话类
    第四节 民俗美术中视觉元素的精神内涵
        一、吉祥与辟邪
        二、装饰与娱乐
    第五节 民俗美术中视觉元素的审美取向
        一、自然之美
        二、世俗之美
第三章 冀中南民俗美术的视觉表现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民俗美术中视觉元素的图形表现
        一、意象表现
        二、抽象呈现
    第二节 民俗美术中视觉元素的色彩表现
        一、赋色的对比表现
        二、赋色的象征寓意
        三、赋色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 民俗美术中视觉元素的构图特点
        一、对称式构图
        二、多层式构图
        三、复合式构图
    第四节 民俗美术中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
        一、实用性
        二、装饰性
        三、风俗性
        四、娱乐性
第四章 冀中南民俗美术的视觉元素在插画创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 插画创作中视觉元素的应用方法
        一、形式借鉴
        二、神韵传承
        三、元素再造
    第二节 插画创作中视觉元素的应用现状
        一、文化内涵缺失
        二、理论指导缺位
        三、应用手法不当
    第三节 插画创作中视觉元素的应用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二、独创性原则
        三、实效性原则
    第四节 视觉元素应用于插画创作的意义
        一、扩大文化传播
        二、丰富精神内涵
        三、传承民俗文化
第五章 基于冀中南民俗美术的毕业设计《冀述》分析
    第一节 设计阐述
        一、题材选择
        二、选题依据
    第二节 设计实践
        一、设计定位
        二、图形设计
        三、色彩表达
        四、文字编排
        五、创作作品
    第三节 价值意义
    第四节 创作感想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对《假设有如果》创作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新现实主义油画的概述
第二章 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对创作的启迪
    第一节 主题性油画创作的渊源
    第二节 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多样化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创作理念
    第四节 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语言对毕业创作的启迪
第三章 毕业创作《假设有如果》的创作过程
    第一节 绘画对象的选择和来源
    第二节 画面细节的处理
    第三节 画面构图的处理
    第四节 画面色彩语言的运用
第四章 对毕业创作《假设有如果》的思考
    第一节 对毕业创作《假设有如果》的反思
    第二节 今后创作的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范围与创新点
    二、主要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劳动者主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1.1 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
    1.2 表达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1.3 受艺术生产的体制所限
    1.4 接受创作方法的指导
    1.5 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形式应用
    2.1 向心式:突出主要人物
    2.2 丛生式:集群力量的存在
    2.3 丰碑式:理想精神的展示
    2.4 呼应式:构建内部和谐
    2.5 点景式:次要信息的传达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现实生活内容
    3.1 对阶级斗争主题的表达
    3.2 对保家卫国主题的表达
    3.3 对生产劳动主题的表达
    3.4 对民族团结主题的表达
    3.5 对劳动竞赛主题的表达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意识形态塑造
    4.1 劳动模范的突出表达
    4.2 劳动群体的意志塑造
    4.3 劳动生活的美感修饰
    4.4 形式美学的政治功用
    小结
第五章 劳动者绘画谱系追溯与当代反思
    5.1 中外美术史中的劳动者绘画
    5.2 当代劳动者绘画的多元表现
    5.3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历史局限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生命美学视角下的美术鉴赏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命美学渗透在美术鉴赏教学的价值分析
    1.1 当代社会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现状分析
        1.1.1 无法正确对待生死,对生命的漠视
        1.1.2 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缺少关爱
        1.1.3 心理矛盾突出,不能正视生命价值
    1.2 青少年缺乏生命意识的原因
        1.2.1 社交网络管理监督不到位
        1.2.2 学校生命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1.2.3 家庭生命教育结构不够全面
        1.2.4 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处理不当
    1.3 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意识的应对措施
        1.3.1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1.3.2 完善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1.3.3 提升学校生命教育校园氛围
    1.4 美术鉴赏教学中渗透生命美学的意义
        1.4.1 从美术鉴赏中树立学生生命审美观念
        1.4.2 从美术鉴赏中提高学生生命审美能力
        1.4.3 学生可从美术鉴赏中感悟生命审美价值
    1.5 生命美学融入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1.5.1 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1.5.2 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1.5.3 润泽学生的生命心灵
    1.6 生命美学融入美术鉴赏教学的可行性
        1.6.1 践行美术课程标准“人文性”的指导思想
        1.6.2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生命素养的有效手段
        1.6.3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章 生命美学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2.1 探寻美术鉴赏作品中生命的意义
        2.1.1 对生与死的解读
        2.1.2 感受生命的活力
        2.1.3 对生命产生敬意
    2.2 感受美术鉴赏作品中生命的关怀
        2.2.1 从美术作品中乐观看待生命
        2.2.2 从美术作品中对生命的礼赞
        2.2.3 从美术作品中顽强对待生命
    2.3 激发美术鉴赏作品中对生命的爱
        2.3.1 不忘初心,坚强执着的爱
        2.3.2 超然脱俗,奋进昂扬的爱
        2.3.3 闲适恬静,悠然自得的爱
第三章 基于生命美学下的美术鉴赏教学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探寻美术鉴赏作品中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探索生命神秘美》
    3.2 案例二:感受美术鉴赏作品中生命的关怀——《关爱生命——塑造生命顽强美》
    3.3 案例三:激发对美术鉴赏作品中生命的爱——《热爱生命——激励生命创造美》
    3.4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浅谈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1949-1966年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研究[D]. 吴呈旻. 北京印刷学院, 2020(12)
  • [2]发展高中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美术鉴赏教学研究 ——以《捣练图》为例[D]. 杨雨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 徐端. 黄冈师范学院, 2020(07)
  • [4]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审美情感表征文本分析研究[D]. 魏亚男. 西南大学, 2020(01)
  • [5]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魏晓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6]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探析[J]. 邵思凡. 美与时代(中), 2019(07)
  • [7]民俗美术中的视觉元素在插画创作中的研究与应用 ——以冀中南地区为例[D]. 付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主题性对《假设有如果》创作的启迪[D]. 薛嘉慧. 聊城大学, 2019(01)
  • [9]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D]. 肖龙. 上海大学, 2019(03)
  • [10]基于生命美学视角下的美术鉴赏教学探究[D]. 马妍媛.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论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