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预混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火焰,数值,氧化亚氮,燃烧室,特性,燃气轮机。
预混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覃进武,麦伟添,侯秋庆,韩君庆[1](2019)在《基于CFD的全预混燃烧器多孔支撑板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天然气的大量开采与应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燃气已经是天然气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与之相伴,燃气使用过程中的环保以及高效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很关注的领域,也成为家用燃气设备发展的趋势。全预混燃烧技术具有燃烧效率高、燃烧污染少、安全性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火焰高度与换热器的尺寸匹配关系是影响换热器成本及性能的主要因素。火焰越高,相应的热交换器尺寸越大,热交换器的成本以及耐震性能要求也就越高。本文通过建立火焰高度与混合气体速度的关系,通过CFD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全预混多孔支撑板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有效燃烧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孔隙率的方案火焰高度较低;在孔隙率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有效燃烧面积的方案火焰最低。(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1)
宋爽,孙明曦[2](2019)在《带稳焰的预混燃烧火焰离焰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制的带稳焰的预混式燃烧器为研究对象,燃烧器主火孔热负荷范围为1. 0~10. 0 kW,稳焰火孔热负荷范围为0. 1~0. 5 kW,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无稳焰的部分预混燃烧火焰和带稳焰的完全预混燃烧火焰的结构特征与离焰特性,对两种火焰进行对比分析。在稳焰火孔热负荷为0. 2 kW的条件下,研究了燃烧器不同主火孔热负荷(分别为0. 5、3. 0、3. 5、4. 9、6. 7 kW)时,主火焰离焰点对应的一次空气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无稳焰的部分预混燃烧过程中,火焰分为内焰和外焰两层,随着一次空气系数从0. 54增加到0. 73,部分预混燃烧火焰内焰高度不断降低,内焰亮度不断增加;在带稳焰的完全预混燃烧过程中,随着一次空气系数从1. 07增加到1. 58,紫红色外焰逐渐消失,内外焰重合,火焰由亮度较高的蓝紫色逐渐变为透明度较高的淡蓝色,火焰高度不断增加,火焰厚度不断减小;在稳焰火孔热负荷为0. 2 kW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燃烧器主火孔热负荷不断增加,离焰点对应的一次空气系数不断降低。文末附有预混燃烧火焰离焰特性实验的视频,可扫二维码观看。(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9年10期)
张建邦,于灏,康桐瑞,王春华[3](2019)在《富氧气氛下生物质气成分对层流预混燃烧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富氧气氛下生物质气层流预混燃烧进行了数值计算,同时利用实验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的八种生物质气进行层流预混燃烧工况的数值计算,讨论了不同生物质气成分在富氧气氛下层流预混燃烧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质气组分中H2的浓度是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H2的浓度与火焰传播速度正相关,近似成线性关系;可燃成分的含量是影响燃烧温度的主要因素,可燃组分含量越高,燃烧温度越高;生物质气组分对NO浓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可燃组分含量越高,燃烧温度越高,NO浓度越大,同时生物质气中CO_2浓度对NO浓度的影响也较为显着,CO_2浓度越大,NO浓度越小。(本文来源于《工业炉》期刊2019年05期)
陈海,刘伟强[4](2019)在《前置凹腔微燃烧室氢气/空气预混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微燃烧室的壁面温度、壁面温度均匀性以及燃烧效率,提出了具有前置凹腔的微型燃烧室。对改进结构燃烧室与原结构燃烧室在不同入口速度以及当量比的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前置凹腔高度和长度对改进结构燃烧室预混氢气/空气壁面温度与燃烧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前置凹腔内形成了回流区,促进了高温气体与燃烧室壁面的传热,使微燃烧室在不同入口速度和当量比下的外壁温度、温度均匀性和燃烧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同时,当前置凹腔高度保持一定时,微燃烧室热性能随着前腔长度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当长度保持一定时,随着燃烧室前置凹腔高度的增加,燃烧室的燃烧效率随之增加,然而壁面平均温度随之下降。因此,当燃烧室前置凹腔高度与长度分别为0.5 mm和2.0 mm时,燃烧室有相对较高的壁面平均温度与燃烧效率,同时壁面温度均匀度最高。(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8期)
姜霖松,刘宏升,吴丹,解茂昭[5](2019)在《随机堆积床内甲烷/空气预混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离散元软件LIGGGHTS重现球体的重力堆积过程,建立叁维随机堆积床几何模型.利用大涡方法结合双温度模型以及EBU-Arrhenius燃烧模型,模拟了甲烷/空气预混气体在堆积床内预混合燃烧过程.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随机堆积床内部的火焰分布结构、火焰面形状及温度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燃烧后期,堆积床内的小球温度要高于同一高度上气体的温度,这体现了多孔介质良好的蓄热能力;壁面与轴线间的火焰面高度差远远小于无多孔介质的管内燃烧情况,表明随机堆积床可以通过分割火焰来提高燃烧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肖俊峰,李晓丰,高松,王峰,王玮[6](2019)在《预混燃烧下环境温度对某型燃气轮机燃烧稳定性和NO_x排放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温度通过改变燃烧室入口空气温度进而影响燃气轮机燃烧稳定性和NO_x排放。为了掌握预混燃烧模式下环境温度对燃气轮机燃烧稳定性和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本文以某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为研究对象,采用SAS湍流模型和涡耗散概念燃烧模型,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对多旋流喷嘴燃烧室预混燃烧模式下燃烧稳定性和NO_x排放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预混燃烧模式下,提升燃气轮机环境温度,有利于提高燃烧室燃烧稳定性;环境温度从0℃上升到30℃,在不调整燃料和空气流量的情况下,燃烧室出口NO_x排放质量分数增加97.8%。(本文来源于《燃气轮机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张锋,杨伟东,胡洪波,杨岸龙[7](2019)在《氧化亚氮/乙烯推进剂预混燃烧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亚氮基单元复合推进剂是一种新型、高能、无毒的单组元推进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展了氧化亚氮/乙烯推进剂在室压0. 7 MPa和1. 0 MPa条件下、混合比6. 2~10. 6范围内的预混燃烧特性试验,获得了混合比、燃烧室特征长度等对特征速度和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量孔径为65μm、厚度为5 mm的不锈钢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防回火效果,所有试验工况均未发生燃烧室回火现象; N_2O/C_2H_4推进剂的理论特征速度和试验特征速度均随着混合比的增大而减小,最高燃烧效率达到了95. 0%;随着燃烧室特征长度的不断增大,燃烧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对所试验的特定喷注器结构的铜热沉模型燃烧室来说,最佳的燃烧室特征长度在1. 675 m左右。(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9年03期)
王浒,杨嘉,贺子晗,尧命发,张晓琴[8](2019)在《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高预混燃烧及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台改造的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高预混合燃烧(HPCC)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能缩短主喷滞燃期,提前着火时刻;预主喷间隔较小或较大时,汽油/PODE HPCC燃烧放热率峰值较低;预主喷间隔为35°时燃烧放热率峰值最高,放热更加集中。预喷比例越大,预主喷间隔和主喷时刻对最大压升率和指示热效率的影响越大。通过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优化,可以显着提高汽油/PODE HPCC燃烧的指示热效率,减少碳氢和碳烟排放,但最大压升率有所增加。高负荷时,汽油/柴油HPCC因为碳烟排放的限制,适合采用两次喷射策略;汽油/PODE HPCC受限于最大压力升高率,更适合采用单次喷射策略。(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曾东建,朱震南,左子农,暴秀超,韩志强[9](2019)在《稀释气体对天然气掺甲醇裂解气定容预混燃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H_2、CO体积比为2∶1的混合气来模拟甲醇裂解气(dissociated methanol,DM),在温度343K、压力0.3MPa的条件下基于燃烧压力、最高燃烧压力、爆炸指数及临界半径等参数研究了CH_4(60%)-DM(40%)预混气在添加稀释气体(N_2、CO_2)后的燃烧的变化情况。在不添加稀释气体的条件下,进行了同样初始温度和压力下的天然气(100%/60%/20%)-甲醇裂解气(0%/40%/80%)-空气预混燃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甲醇裂解气能加快压力上升,促进燃烧,缩短燃烧持续期,加速火焰胞状结构的出现,但在化学计量比及附近会降低最高燃烧压力;稀释气体则有降低最高燃烧压力和爆炸指数等抑制燃烧的作用,其中CO_2对燃烧的抑制作用强于N_2。(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赵晓敏,葛宏达,王俊懿,徐维,周一卉[10](2019)在《基于火焰OH自发光技术的贫燃旋流预混燃烧吹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火焰OH自发光技术研究了湍流状态下贫燃旋流预混燃烧的吹熄过程,获取了不同当量比下的平均火焰图像、瞬时火焰图像、二维火焰表面密度和OH平均强度.将当量比从0.90降低至0.46,即由火焰的稳定燃烧状态转变至临界吹熄状态,火焰由中间凹陷的紧缩形变为柱状.当量比位于0.90~0.55时,火焰表面密度下降约10%,可以认为此时火焰处于稳定燃烧状态.当量比位于0.55~0.50时,进度变量最大值从1.0变为0.5,说明火焰锋面处于强烈脉动中,且OH强度骤降约为67%.通过观察OH强度突变区域内的瞬时火焰图像,发现火焰锋面经历了脱离钝体、向燃烧室下游移动,再燃的往复过程.最后比较了不同旋流数(0.45、0.61和0.90)对于OH强度突变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数对于该区间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预混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自制的带稳焰的预混式燃烧器为研究对象,燃烧器主火孔热负荷范围为1. 0~10. 0 kW,稳焰火孔热负荷范围为0. 1~0. 5 kW,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无稳焰的部分预混燃烧火焰和带稳焰的完全预混燃烧火焰的结构特征与离焰特性,对两种火焰进行对比分析。在稳焰火孔热负荷为0. 2 kW的条件下,研究了燃烧器不同主火孔热负荷(分别为0. 5、3. 0、3. 5、4. 9、6. 7 kW)时,主火焰离焰点对应的一次空气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无稳焰的部分预混燃烧过程中,火焰分为内焰和外焰两层,随着一次空气系数从0. 54增加到0. 73,部分预混燃烧火焰内焰高度不断降低,内焰亮度不断增加;在带稳焰的完全预混燃烧过程中,随着一次空气系数从1. 07增加到1. 58,紫红色外焰逐渐消失,内外焰重合,火焰由亮度较高的蓝紫色逐渐变为透明度较高的淡蓝色,火焰高度不断增加,火焰厚度不断减小;在稳焰火孔热负荷为0. 2 kW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燃烧器主火孔热负荷不断增加,离焰点对应的一次空气系数不断降低。文末附有预混燃烧火焰离焰特性实验的视频,可扫二维码观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预混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覃进武,麦伟添,侯秋庆,韩君庆.基于CFD的全预混燃烧器多孔支撑板优化设计[C].2019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2019
[2].宋爽,孙明曦.带稳焰的预混燃烧火焰离焰特性实验研究[J].煤气与热力.2019
[3].张建邦,于灏,康桐瑞,王春华.富氧气氛下生物质气成分对层流预混燃烧特性的影响[J].工业炉.2019
[4].陈海,刘伟强.前置凹腔微燃烧室氢气/空气预混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5].姜霖松,刘宏升,吴丹,解茂昭.随机堆积床内甲烷/空气预混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肖俊峰,李晓丰,高松,王峰,王玮.预混燃烧下环境温度对某型燃气轮机燃烧稳定性和NO_x排放影响的数值研究[J].燃气轮机技术.2019
[7].张锋,杨伟东,胡洪波,杨岸龙.氧化亚氮/乙烯推进剂预混燃烧特性试验研究[J].火箭推进.2019
[8].王浒,杨嘉,贺子晗,尧命发,张晓琴.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高预混燃烧及排放的影响[J].内燃机工程.2019
[9].曾东建,朱震南,左子农,暴秀超,韩志强.稀释气体对天然气掺甲醇裂解气定容预混燃烧的影响[J].内燃机工程.2019
[10].赵晓敏,葛宏达,王俊懿,徐维,周一卉.基于火焰OH自发光技术的贫燃旋流预混燃烧吹熄机理[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