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四集总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油,加氢精制,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反应动力学模型
四集总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汪成,仲从伟,杨雪梅,刘纪昌,王睿通[1](2019)在《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柴油加氢精制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Ⅱ.反应规律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柴油加氢精制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对中国石油某分公司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所建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反应条件下精制产物中典型分子的含量,并可在分子水平上描述柴油体系中的硫化物、氮化物、多环芳烃、正构烷烃等在加氢精制反应器中的转化规律,揭示反应温度、压力、液态空速等操作条件对加氢精制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指导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操作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精制柴油硫、氮含量小于10μg/g、精制柴油收率不低于设计指标89.5%时,模型预测优化的操作温度区间为314.5~320.3℃。(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仲从伟,刘纪昌,王睿通,汪成,叶磊[2](2019)在《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柴油加氢精制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 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柴油加氢精制反应过程的转化规律,基于结构导向集总方法,构建了表征柴油分子组成的包含846个结构向量的分子组成矩阵。根据柴油加氢精制反应机理,编制了34条反应规则,建立了包含约17 500个反应的柴油加氢精制反应网络,并结合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分子尺度柴油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采用改进的Runge-Kutta法进行求解,并通过与工业装置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加氢精制产物分布及典型分子含量的预测值与工业数据的最大误差在1.0%以内,温升的预测误差不超过2℃。(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柳伟,方向晨,刘继华,郭蓉,宋永一[3](2019)在《柴油深度脱硫叁集总一级动力学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柴油馏分中硫化物按照其加氢脱硫反应难易程度分为叁个集总,建立了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反应叁集总一级动力学模型。运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对柴油馏分中不同类型硫化物的反应规律以及工业上几种不同类型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脱硫率为70%时,集总1已经完全脱除,生成油中剩余未转化硫化物全部为集总2和3硫化物,且随着反应深度的加深集总3的比例逐渐提高,脱硫率达到98%后,加氢精制油剩余硫化物80%以上为集总3硫化物,4,6位含空间位阻作用的二苯并噻吩(DBT)硫化物的脱除是深度脱硫反应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相比于另外两个集总硫化物,集总3的脱除反应提温敏感性较差,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空速下有利于这部分硫化物的脱除。运转评价结果也表明催化剂1相比于催化剂2和3在深度加氢脱硫反应过程受热力学平衡限制作用更加明显:以原料2为反应进料,在反应压力6.0 MPa、体积空速1.0 h-1条件下催化剂1加氢脱硫生成油硫含量随反应温度变化曲线在370℃下出现拐点。而在相同压力、体积空速1.5 h-1条件下,催化剂2和3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品硫含量逐渐降低,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未出现温度拐点。催化剂2和3表现出了更好的对集总3的脱除效率以及更好的提温敏感性,更适合工业装置上深度脱硫反应过程。(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江洪波,吕海龙,陈文斌,秦康,李明丰[4](2019)在《CoMo/Al_2O_3催化剂柴油加氢脱芳烃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生产国六标准车用柴油的需要,采用等温高通量反应器,对加氢精制催化剂CoMo/Al_2O_3上的柴油加氢脱芳烃(HDA)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氢分压、氢/油体积比、空速等因素对柴油加氢脱芳烃反应的影响。根据芳烃加氢反应机理将柴油中的芳烃化合物按所含芳环个数分成了叁集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竞争吸附影响的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并采用鲍威尔优化算法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所得动力学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所建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柴油加氢脱芳烃过程,所得模型可为柴油加氢脱芳烃反应的操作优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3期)
汪伟,王智峰,欧阳福生,李盾,侯凯军[5](2019)在《重油催化裂化十二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特点,建立了包含54条虚拟反应路径的重油催化裂化12集总反应网络。以Davison Circulating Riser(DCR)试验装置数据为基础,基于Python平台,将模型数学方程转化为程序语言,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求解模型微分方程、BFGS法优化目标函数,求取了模型的动力学参数。采用小型试验数据验证模型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主要产品产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说明所建模型的动力学参数是可靠的,能较好地反映重油催化裂化的反应规律,可用于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葛海龙,陈博,孟兆会,杨涛[6](2019)在《渣油加氢脱金属两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渣油加氢反应的特性,提出了将渣油中的金属划分为易脱、难脱两个集总,并假设易脱的金属组分直接脱除,难脱的金属组分经过反应变为易脱的金属组分后进行脱除。在反应温度为370~410℃、压力为15.0 MPa、氢油体积比600~800、液时空速0.2~2.2 h~(-1)的条件下,在1 000 mL固定床装置上进行了动力学试验并确定动力学参数,拟合得出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的平方R~2>0.9,可信度F检验中F统计?10×FT(α=0.01),由此可以得出,模型无论从局部还是从整体上来看都是高度显着和可信的。用两集总一级反应动力学来描述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过程是可靠的,脱镍率、脱钒率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65%,2.61%;同时将金属脱除率与脱硫率、密度、黏度、康氏残炭、沥青质转化率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熊献金[7](2019)在《连续重整反应34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集总理论和催化重整的反应机理,基于工业连续重整装置,提出了一个包含34个集总组分、82个反应的连续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所有通用于各套装置的装置因数是根据多套连续重整装置工业数据进行验证后而确定的。所选估算的通用装置因数,符合经典的双功能催化重整反应机理。随后又建立了连续重整径向反应器数学模型。通过连续重整工业装置的模拟计算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重整产品各组分的产率。该模型可为连续重整工业装置的模拟和操作优化及产品组成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依利安[8](2018)在《重油催化裂化12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裂化(FCC)是炼油厂最重要的重油转化工艺之一。针对重油催化裂化(RFCC)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特点,构建了 RFCC十二集总反应网络,建立了模型动力学方程的数学表达式;采用龙格库塔法和BFGS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求解模型的动力学参数。使用JavaScript编程语言开发出了重油催化裂化十二集总动力学模型软件,编制了可视化界面。模型软件直观明了、可操作性强。模型软件具有参数估计、产物分布预测的功能。根据催化裂化小型提升管试验装置数据,采用模型软件求解了模型的57个动力学参数,这些模型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重油催化裂化反应规律和工艺特点。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5%。这说明集总反应网络的划分和反应网络的建立是比较合理的,所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集总模型软件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可靠,所编制软件能够比较精确的满足模型计算要求。(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6)
沈佳颖[9](2018)在《催化裂化汽油加氢改质工艺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催化裂化汽油加氢改质相关工艺和相应的烃类和硫化物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针对催化汽油加氢脱硫改质工艺(M-DSO工艺与DSO-M工艺)的特点和汽油组成分析数据,分别构建了催化重汽油在M和DSO反应段的芳烃、烯烃、环烷烃、异构烷烃、正构烷烃5集总反应网络,和硫醇硫醚类、硫化氢等气体类、烷基噻吩类、苯并噻吩类硫化物4集总反应网络,并确定了相应的模型动力学方程。基于Matlab计算平台,采用龙格库塔法与遗传优化算法,并根据实验室小型固定床反应装置的实验数据,求解了模型的动力学参数。从动力学角度诠释了 M-DSO工艺在降低汽油烯烃和提升辛烷值方面优于DSO-M工艺。无论是汽油烃类反应还是汽油中硫化物的脱硫反应动力学参数,均能与较好符合基本反应规律,而且模型的预测性能良好,说明所建立的针对M-DSO工艺的集总动力学模型具有良好的外推性和可靠性,为进一步开展M-DSO工艺的模拟和优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5)
游俊峰[10](2018)在《重油催化裂化十叁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重油催化裂化原料组成、产物分布特点,本研究将重油催化裂化反应体系划分成包括原料油饱和分(HS)、原料油芳香分(HA)、原料油胶质和沥青质(HR)、柴油(DIESEL)、汽油饱和烃(GS)、汽油烯烃(GO)、汽油芳烃(GA)、干气(DGAS)、丙烯(LO3)、丁烯(LO4)、液化气(LPGD)、异丁烷(IC4)、焦炭(COKE)等十叁个集总。基于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及工艺特点,建立了包含61个反应的十叁集总反应网络;通过对反应器进行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并参照前人建模经验,推导出了集总动力学模型方程;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进行微分方程求解,采用BFGS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采用DCR评价装置实验数据共计求得包括61组指前因子和活化能参数以及3个催化剂失活系数等模型动力学参数,模型参数能较好地符合催化裂化基本反应规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考察单个操作条件以及它们的组合变化对产物分布的影响,且模型的预测结果能较好地符合催化裂化基本反应规律;通过模型可以实现对主要产物收率最大化操作条件的预测。总体来说,模型可靠性良好,能够对重油催化裂化的模拟优化起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8)
四集总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柴油加氢精制反应过程的转化规律,基于结构导向集总方法,构建了表征柴油分子组成的包含846个结构向量的分子组成矩阵。根据柴油加氢精制反应机理,编制了34条反应规则,建立了包含约17 500个反应的柴油加氢精制反应网络,并结合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分子尺度柴油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采用改进的Runge-Kutta法进行求解,并通过与工业装置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加氢精制产物分布及典型分子含量的预测值与工业数据的最大误差在1.0%以内,温升的预测误差不超过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集总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汪成,仲从伟,杨雪梅,刘纪昌,王睿通.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柴油加氢精制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Ⅱ.反应规律分析与优化[J].石油化工.2019
[2].仲从伟,刘纪昌,王睿通,汪成,叶磊.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柴油加氢精制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石油化工.2019
[3].柳伟,方向晨,刘继华,郭蓉,宋永一.柴油深度脱硫叁集总一级动力学模型建立[J].当代化工.2019
[4].江洪波,吕海龙,陈文斌,秦康,李明丰.CoMo/Al_2O_3催化剂柴油加氢脱芳烃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5].汪伟,王智峰,欧阳福生,李盾,侯凯军.重油催化裂化十二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6].葛海龙,陈博,孟兆会,杨涛.渣油加氢脱金属两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7].熊献金.连续重整反应34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8].依利安.重油催化裂化12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发[D].华东理工大学.2018
[9].沈佳颖.催化裂化汽油加氢改质工艺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10].游俊峰.重油催化裂化十叁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