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涉及齿轮生产加工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齿轮沥干和回收油料操作不便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沥干盒体,所述沥干盒体开设有呈上开口结构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分隔容纳槽形成多个用于放置齿轮的沥干槽,多个齿轮同轴方向叠置,且放置于所述沥干槽,齿轮的端面朝向所述沥干槽的端面,且其齿面同时抵触沥干槽对称的两侧壁,所述沥干槽的底面开设有若干排油孔槽,所述沥干槽的上边沿位置低于置于沥干槽内的齿轮的轴孔位置。本实用新型的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齿轮沥干和收集油料和搬运移动,从而使用效果更佳。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沥干盒体(1),所述沥干盒体(1)开设有呈上开口结构的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内设置有若干隔板(2),所述隔板(2)分隔容纳槽(11)形成多个用于放置齿轮的沥干槽(12),多个齿轮同轴方向叠置,且放置于所述沥干槽(12),齿轮的端面朝向所述沥干槽(12)的端面,且其齿面同时抵触沥干槽(12)对称的两侧壁,所述沥干槽(12)的底面开设有若干排油孔槽(13),所述沥干槽(12)的上边沿位置低于置于沥干槽(12)内的齿轮的轴孔位置。
设计方案
1.一种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沥干盒体(1),所述沥干盒体(1)开设有呈上开口结构的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内设置有若干隔板(2),所述隔板(2)分隔容纳槽(11)形成多个用于放置齿轮的沥干槽(12),多个齿轮同轴方向叠置,且放置于所述沥干槽(12),齿轮的端面朝向所述沥干槽(12)的端面,且其齿面同时抵触沥干槽(12)对称的两侧壁,所述沥干槽(12)的底面开设有若干排油孔槽(13),所述沥干槽(12)的上边沿位置低于置于沥干槽(12)内的齿轮的轴孔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沥干盒体(1)的下部设置有垫块(3),所述垫块(3)位于沥干盒体(1)的一端,若干所述排油孔槽(13)开设在沥干槽(12)远离垫块(3)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沥干盒体(1)的下部设置有多个导油长块(4),所述导油长块(4)沿沥干槽(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一端底面位置高于另一端的底面位置,所述导油长块(4)上开设有导油槽(41),所述导油槽(41)位于排油孔槽(13)的下方,且连通排油孔槽(13),所述导油长块(4)底面位置低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连通油料收集容器的连通孔(42),所述连通孔(42)连通导油槽(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沥干槽(12)的底面端视图呈梯形,且梯形的上底朝上,若干所述排油孔槽(13)设置于沥干槽(12)的梯形腰位置,且靠近其梯形下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长块(4)位于相邻两个沥干槽(12)的交界位置,且相邻两个沥干槽(12)的相邻排油孔槽(13)连通于同一沥干槽(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包括两个子隔板(21),所述子隔板(21)的长度沿沥干槽(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个子隔板(21)的端视图呈倒置的V状,所述子隔板(21)靠近沥干槽(12)底面的一侧于两端分别固定有转轴(22),所述转轴(22)穿设并转动连接于沥干盒体(1),两个子隔板(21)的上部相互靠近,且两者设置有调节两者倾斜度的调节件(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5)包括若干磁铁块(6),两个所述子隔板(21)具有铁磁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5)包括螺纹柱(71)以及套设且螺纹转动连接于螺纹柱(71)的固定套(72),所述螺纹柱(71)一端伸出固定套(72),且转动连接于一子隔板(21),所述固定套(72)远离螺纹柱(7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另一子隔板(21)。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生产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
背景技术
在齿轮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对齿轮进行热处理,例如淬火,对齿轮的淬火有采用油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厂家通常会将齿轮沥干时留下的油料进行回收利用。
目前,齿轮上的油料回收大多是采用架子将齿轮架空,然后在其下方放置收集槽来实现。
上述方式虽然可以对油料进行收集再利用,但是无论对齿轮沥干和对油料收集都相对不方便,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齿轮沥干收集油料和搬运移动,从而使用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包括沥干盒体,所述沥干盒体开设有呈上开口结构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分隔容纳槽形成多个用于放置齿轮的沥干槽,多个齿轮同轴方向叠置,且放置于所述沥干槽,齿轮的端面朝向所述沥干槽的端面,且其齿面同时抵触沥干槽对称的两侧壁,所述沥干槽的底面开设有若干排油孔槽,所述沥干槽的上边沿位置低于置于沥干槽内的齿轮的轴孔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以将多个齿轮放置在沥干槽内同时进行沥干,齿轮上多余的油料滑落后落在沥干槽内,再由排油孔槽排出,以进行集中回收再利用;由于齿轮的轴孔位置高于沥干槽的上边沿,且多个齿轮叠置,所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根契合齿轮的杆子同时穿过多个齿轮,以对多个齿轮进行搬运移动;根据以上内容,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齿轮沥干和收集油料,且方便搬运移动,从而使用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沥干盒体的下部设置有垫块,所述垫块位于沥干盒体的一端,若干所述排油孔槽开设在沥干槽远离垫块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沥干盒体放置在某一平台上时,受垫块的作用,沥干盒体呈倾斜状态,从而保证落在沥干槽内的油料可以在重力作用流动,并通过位排油孔槽排出,以保证油料回收再利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沥干盒体的下部设置有多个导油长块,所述导油长块沿沥干槽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一端底面位置高于另一端的底面位置,所述导油长块上开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位于排油孔槽的下方,且连通排油孔槽,所述导油长块底面位置低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连通油料收集容器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连通导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在沥干盒体下部设置垫块,设置导油长块并开设导油槽的方式使用效果更佳;因为此时排油孔槽不必仅仅在沥干槽位置较低一端,而是可以沿其长度分布设置,从而油料在沥干槽内蓄留的几率和量更小,齿轮再次浸入油料的几率更小,进而本实用新型的沥干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沥干槽的底面端视图呈梯形,且梯形的上底朝上,若干所述排油孔槽设置于沥干槽的梯形腰位置,且靠近其梯形下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轮置于沥干槽内时,其落在沥干槽的梯形上底上,此时油料流动至梯形的腰的侧面,从而齿轮再次浸入油料的几率更小,进而本实用新型的沥干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油长块位于相邻两个沥干槽的交界位置,且相邻两个沥干槽的相邻排油孔槽连通于同一沥干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油槽的利用率更高,且导油长块的宽度可以设置的相对较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包括两个子隔板,所述子隔板的长度沿沥干槽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个子隔板的端视图呈倒置的V状,所述子隔板靠近沥干槽底面的一侧于两端分别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穿设并转动连接于沥干盒体,两个子隔板的上部相互靠近,且两者设置有调节两者倾斜度的调节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调节件进行调整来实现改变两个子隔板之间的间距,即子隔板的倾斜角度,从而改变沥干槽的宽度,适应不同规格的齿轮,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件包括若干磁铁块,两个所述子隔板具有铁磁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子隔板通过磁铁块吸合固定,从而工作人员可以方便的更换不同大小的磁铁块,以调节子隔板的倾斜度,改变沥干槽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件包括螺纹柱以及套设且螺纹转动连接于螺纹柱的固定套,所述螺纹柱一端伸出固定套,且转动连接于一子隔板,所述固定套远离螺纹柱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另一子隔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螺纹柱或转动固定套来改变两者相对位置,实现对两个子隔板之间的间距调节,即对其倾斜角度调节,以实现对沥干槽的宽度调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有沥干槽用于同时放置多个齿轮进行沥干操作,从而沥干和收集多余油料更为方便;同时沥干槽的上边沿位置位于齿轮的轴孔下方,所以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个契合的杆子,同时将多个齿轮穿设,以对其集中搬运移动,进而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齿轮沥干收集油料和搬运移动,从而使用效果更佳;
2、沥干槽的宽度可以调节,从而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更强,能够对多种不同的齿轮进行沥干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主要用以展示沥干盒体下部固定垫块时的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爆炸视图,主要用以展示导油槽和连通孔的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主要用以展示调节件为磁铁块时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主要用以展示调节件包括螺纹柱和固定套时的结构。
图中:1、沥干盒体;11、容纳槽;12、沥干槽;13、排油孔槽;2、隔板;21、子隔板;22、转轴;3、垫块;4、导油长块;41、导油槽;42、连通孔;5、调节件;6、磁铁块;71、螺纹柱;72、固定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齿轮淬火用沥干装置,参照图1,包括沥干盒体1,沥干盒体1的垂直投影呈长方形。在沥干盒体1上开设有呈上开口结构的容纳槽11,容纳槽11呈长方形,且其中点和沥干盒体1的中点重合。
在容纳槽11内设置有若干隔板2,隔板2的长度沿容纳槽1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连接于容纳槽11两端。若干隔板2将容纳槽11分隔为多个用于放置齿轮的沥干槽12。
当齿轮放置于沥干槽12时呈叠置放置;齿轮的端面朝向沥干槽12的端面,且其对称的齿面同时抵触于沥干槽12的两侧壁。
在沥干槽12的底面开设有的若干排油孔槽13,排油孔槽13竖直贯穿沥干槽12的底面。
当工作人员将油淬后的齿轮放置于沥干槽12内,齿轮上的油料逐渐下滑落在沥干槽12的底面上,再由排油孔槽13排出。
为方便工作人员后期拿取齿轮,沥干槽12的上边沿设置为位置低于齿轮的轴孔,即沥干槽12的深度小于齿轮的半径。此时工作人员可以拿取一根直径契合齿轮轴孔的杆子,一次将同一沥干槽12内的多个齿轮穿设,以方便对齿轮进行搬运移动。
根据以上内容,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油淬后的齿轮做沥干和拿取等工作,从而使用更为方便,工作效率更高。
为了方便对齿轮上多余的油料进行收集,有以下两种做法:
一、参照图1,在沥干盒体1的下部焊接垫块3,垫块3位于沥干盒体1的一端;将排油孔槽13开设在沥干槽12远离垫块3的一端。
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沥干盒体1放置在某一平台上,此时沥干盒体1的一端在垫块3的作用下翘起,即位置更高,而另一端,即有排油孔槽13的一端倾斜朝下。此时落在沥干槽12的底面的油料会朝向位置较低的一端汇聚,并通过排油孔槽13脱离。
二、由于上述方式,位于沥干槽12倾斜朝下一端的齿轮可能会下部浸入汇聚的油料,所以效果相对不佳,因此提出本方式,本方式参照图2为:在沥干盒体1的下部设置多个导油长块4,导油长块4的长度沿沥干槽12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导油长块4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导油槽41;若干排油孔槽13沿沥干槽1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连通导油槽41。
导油长块4的底面设置为倾斜状态,其一端的底面位置高于另一端的底面。当本实用新型放置在平台上,受导油长块4倾斜底面的作用,沥干盒体1整体呈倾斜状态,以驱使油料在沥干槽12内流动,并通过排油孔槽13流动至导油槽41内。
在导油槽41的位置较低的一端,于底面开设连通孔42,连通孔42呈竖直贯穿结构。工作人员可以在连通孔42的对外端连接一管道,再通过管道连通一用于收集油料的容器。
参照图2,为加强沥干槽12的使用效果,将沥干槽12设置为其端视图呈梯形,且梯形的上底朝上。将排油孔槽13设置在沥干槽12的梯形的腰的位置,且靠近其梯形的下底处。
当齿轮置于沥干槽12内时,其落在沥干槽12的梯形上底上;齿轮上多余的油料落在沥干槽12内,并朝向梯形两腰位置流动,以减小油料再次沾上齿轮的几率,加强沥干效果。
参照图2,根据以上设置,相邻两个沥干槽12,两者靠近的腰的位置分别有排油孔槽13。此时为了提高导油槽41的利用率,减小导油长块4的宽度向体积,将导油长块4设置在两个沥干槽12的相交处,且同一导油槽41同时连通两个相邻沥干槽12的相邻的排油孔槽13,即相邻两个梯形腰上的排油孔槽13连通同一导油槽41。
参照图1和图2,由于同一生产厂家会生产多种规格的齿轮,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性,将隔板2设置为包括两个子隔板21,子隔板21的长度沿沥干槽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两者构成端视图呈倒置V状的隔板2,此时两个子隔板21的倾斜度设置为可调,以改变沥干槽12的宽度大小,适应不同规格的齿轮。
参照图3,子隔板21的一侧边落在沥干槽12的下底侧面,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成型有转轴22,转轴22穿设沥干盒体1,并绕自身中心轴转动。两个子隔板21的下边沿相互平行,而上端相互靠近。
为了能够调节两个子隔板21的倾斜角度,在两个子隔板21之间设置有调节件5。调节件5有多个方案,本实用新型优选两种:
A、参照图3和图4,调节件5包括若干磁铁块6;子隔板21采用铁磁性材料制成。此时两个子隔板21的上端通过磁铁块6吸合连接,从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大小的磁铁块6来实现调节两个子隔板21的倾斜角度。
B、调节件5设置为包括螺纹柱71以及同轴设置的固定套72,固定套72上沿长度方向开设契合螺纹柱71的螺纹槽。
螺纹柱71横向设置,其一端穿设并转动连接于一个子隔板21;固定套72螺纹连接于螺纹柱71的另一端,且其远离螺纹柱71的一端穿设并转动连接于另一相邻的子隔板21上,从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螺纹柱71或固定套72来改变两者相对长度,以改变两个子隔板21之间的间距,改变子隔板21的倾斜角度,调节沥干槽12(标示于图1)的宽度。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9490.X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322956U
授权时间:20190830
主分类号:C21D 1/62
专利分类号:C21D1/62;C21D9/32
范畴分类:25B;
申请人:上海日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海日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0949 上海市宝山区金石路1688号2-611室
发明人:唐永鸿
第一发明人:唐永鸿
当前权利人:上海日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