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仓库发现10万枚假币

银行仓库发现10万枚假币

一、银行库房查出十万假币(论文文献综述)

余雪扬[1](2021)在《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从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制度演化过程。西奥多·舒尔茨(1968)曾说,货币即制度。货币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产品或服务让渡,伴随着这种让渡的是同等数量价值的反方向转移。无论货币以何种外在形式呈现,都是天然承载这种价值转移的载体。从原始的物物交换、简单的商品经济到发达的市场经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货币与之相伴。货币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权利,即获得社会普遍接受的未来价值索取权,历经千年延续下来,一以贯之未曾改变。期间,生产力的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技术迭代推动货币从实物、金属、纸币向电子货币形态演变,以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消费者福利。从货币及其延伸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看,每一次技术革命背后都蕴含着货币形态变革的现实。21世纪后,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数字化、社会生活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科技等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货币形态及其流通模式也日趋数字化和网络化,催生出一种新形态的货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引发巨大关注,构成对传统货币流通与经济规则的重塑与革新。作为其中重要类别的法定数字货币将构建新的货币前景,同时也使得传统货币理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语”,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和解释逻辑。从法经济学角度,法定数字货币是由法律授权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基于密码学技术、完全依赖数字信息形态存储和支付交易、具有加密货币形式和功能、在发行国内普遍使用和具有法偿力的法定支付工具和价值凭证。科斯(1937,1960)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内在关系的理论表明,在给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人们创生或选择某种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一些市场制度的出现和改变。货币体系同样如此。理想的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分性、可编程性、公平性等诸多特性。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将与现行货币体系中的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相互竞争、动态博弈。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诸多特点与功能,将有效改进信用现钞的缺陷,又能够兼具电子货币的优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价值效用。因此,法定数字货币的整体竞争绩效将强于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能够有效提升货币体系的安全与效率。尽管信用现钞、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名义价值相等,但是法定数字货币竞争优势强,将使其在社会公众认可中的实际价值更高,接受度及使用率也将更高,有较大概率成为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范围的扩大,法定数字货币对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的价值改进势必在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货币政策实施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方面产生影响,带来效益。首先,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将改变当前货币体系结构,使得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二元货币结构中增加法定数字货币形成三元货币结构。当前的货币流通运行中除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这种电子形式的法定货币外,绝大多数是存款货币、预付货币这些电子货币,这削弱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减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及流通势必替代部分电子货币,从而能够减轻电子货币对信用现钞的替代效应。同时,法定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来说是可控可追踪的,这样可以提升中央银行对整体货币体系的控制力。其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货币政策实施。在社会全面流通而非封闭场景下,法定数字货币可测性、可追踪性、可控性强,其发行与流通可以使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基础更为扎实,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更加精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数字货币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有助于提升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改善我国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的状况。通过对法定数字货币计负利率,或者酌情对法定数字货币钱包收取保管费,实质上等同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由此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法定数字货币可以优化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以及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困境。最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完善支付体系运行。由于信用现钞支付功能不足,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由私人部门提供补充的支付服务,但同时造成社会支付链条不断延长,部分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后,中央银行可以摒弃“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中央银行给以价值担保”的传统模式。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的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编程性等技术特点,使得任何支付行为均可以被追踪,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增加支付透明度,增强监管穿透性,也能够减轻中央银行监管负担以及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在支付主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信用级别上高于电子货币,同时还是密码货币,安全性上更好。在跨境支付方面,信用现钞的印制、发行、携带、调运、存储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不适合跨境支付,已经长期妨碍了货币的国际流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丰富和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法定数字货币面临着较大的现实需求,他更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因其具有与信用现钞不同的功能特点将带来行为主体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产生传统法定货币所没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既有的法律制度下,才能对特定的可转移产权做出是否构成货币的判断,法定数字货币要履行法定货币职能需要货币法授权与规定。按照制度安排的供需理论分析框架,考察我国现行货币制度规则供给状况,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一是现行货币发行规则无法完全适用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调拨、清点、核对、流通及销毁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原先信用现钞发行、调拨、清分、销毁、回笼等以地域、实体库为载体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再适用。二是现行货币运行规则未包含法定货币互换的内容。法定数字货币一旦发行,我国法定货币体系中将出现多种类型的法定货币,势必出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这是传统货币制度没有也无法提前规定的。三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中央银行与持币人直接联系的规范。持币人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价值转移效果需要由中央银行最终确认,持币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需要登记及管理在中央银行系统中,这均将直接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内容。四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可控匿名的规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有助于查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如何界定有权机关的权力边界,这需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并做好持币人隐私保护与打击违法犯罪之间的利益平衡。围绕着法定数字货币治理的诸多方面,现行货币制度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不适宜之处不仅以上这些,缺乏适宜的制度规则将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创新的重大障碍。法定数字货币并非简单的货币技术升级,而是深刻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亟待在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内运作,亟待补充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则供给。对于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关系,就好比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绳索论”,每一截新的绳索与前一截可能并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着,构成一种“家族相似”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也是如此,应当以一种历史与当下联系的发展思维加以对待。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架构,提出以下制度供给思路和立法模式建议。首先,需要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人民币范畴,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从法律上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强制法偿性,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起点。其次,从五个方面提出制度供给的具体思路,即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基本架构和制度规则,完善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中支付结算体系规范,创新法定数字货币洗钱和违法犯罪预防和查证体系,完善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保护规则,创新法定数字货币的监管规则。第三,短期内,建议先单独将可能涉及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分别修改,或者进行扩大解释,将法定数字货币涵盖其中,尽量满足短期内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及运行的规则需要。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货币基本法来做好顶层设计的原则性立法,明确法定货币与代币票券的具体含义与具体效力;将信用现钞与法定数字货币一同纳入货币基本法规制范围内,统一明确法定货币的基本制度规则;做好与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货币条款衔接与互动的原则性规定,减少法律冲突。在货币基本法下再由其下位规则予以阐释和具化,逐步建立以货币基本法为统领,“由上而下、上略下详”,体系完备的货币制度规范体系。在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的整体架构下,首要的是进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制度构建,主要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和流通管理机制,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在赞同间接发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四点发行目标、五项发行原则,确立双层货币发行架构,即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来完成,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利用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和回收。这样,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投放与回笼即为法定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账户或用户端的数字钱包、中央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银行库,这三个关键元素之间转移与交互的过程,也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流动、清点核对及消亡的过程。二是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机制。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流通环境建设中,需要建立法定数字货币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并存的二元账户体系,开发商业银行内部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满足数字货币钱包开立及维护、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存款账户绑定及维护、数字货币账户存取现金、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兑换等各类功能。此时货币体系存在两种法定货币,货币的运行与流通也会相应地分隔为“信用现钞流通体系”、信用现钞的映射--“电子货币流通体系”和“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明确了三类流通体系的货币转换规则。同时,要完善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流通配套管理制度。三是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将产生与信用现钞不同的直接的法律关系。社会公众的法定数字货币权利,也将在普通法定货币权利基础上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货币选择权、货币兑换权、支付确认权和赔偿请求权上。如此以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义务与信用现钞情景下的权利义务既有一定的重叠也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具体配置了各参与主体的主要权利结构和义务结构。总之,从技术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日新月异;从法律和经济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还十分年轻。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与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之中,现阶段,必须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才能构建出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简明高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定数字货币制度规则体系。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他是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新生事物,谁都难以预计他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钟钦武[2](2019)在《革命视野下的金融:北海银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在各根据地内普遍建立起抗战银行,山东北海银行应运而生。作为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建设与斗争是北海银行始终不变的主题。对自身运作模式的探索和对根据地发展的金融援助是北海银行建设的重心,与日伪的金融斗争以及与国民党的金融较量是北海银行斗争的焦点。在自身建设中,北海银行经过一系列变革与调整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由自发设立的地区银行发展为全省的“中央”银行;北海币信用也经过长期实践最终消除了民众质疑建立起来,使北海币成为全省唯一通货。在根据地建设中,北海银行通过调节市场北海币的数量,将根据地的物价始终保持在相对平衡状态;并利用农贷,直接支援山东根据地生产建设运动,为抗战反攻及解放战争顺利进行积累了物资。在与日伪金融斗争中,北海银行经历了被动防守、势均力敌、金融反攻三个阶段,保护了根据地物资,一定程度消融了日伪的破坏作用。与国民党的金融较量中,北海银行由最初的联合法币到抗战期间排斥法币,再到“和平”时期狙击法币,直至解放时期全面打击法币,这一系列政策调整不仅壮大了银行自身实力,而且为稳定根据地经济贡献了金融力量。北海银行在建设中壮大了自身的实力,赢得了斗争的主动权,从而为建设赚得更大的空间;在斗争中查缺补漏,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进一步促进斗争的胜利。无论北海银行的建设还是斗争,都统一于革命洪流之中,是为了革命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而进行的,在抗战时期是为了赢得对日战争而取得民族独立,在解放战争中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统治而为国家富强奠基。北海银行的革命性,决定了它是我党领导下的人民金融性质。北海银行的发展历程,象征着中共经济体系的运作轨迹,折射了中共发展由弱到强、由分散到集聚的发展历程。北海银行在存续的十年时间里,为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山东抗战和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为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金融史、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郭艳艳[3](2018)在《中央苏区金融工作研究(1931-193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赣西南、闽西苏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苏区,中华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巴黎公社失败和苏联革命成功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教育了毛泽东和其他苏区领导人:革命想要成功,必须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因此,要想冲破敌人经济封锁、巩固临时中央政权,就必须建立中华苏维埃国家自己的金融体系。本文以货币和信贷为线索,对中央苏区的金融工作进行分析论述。从历史发展的纵线看,中华苏维埃政府在金融工作方面主要采取了“先破后立”、“除旧布新”的运作程序。临时中央政权创建后,根据地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缔了一切封建主义的金融特权及各种形式的高利贷剥削,废除了旧有的、不合时宜的金融货币体系,建立了工农性质的国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中国共产党采取灵活的政策逐步废除了原有币种,并带领根据地人民开展针锋相对的货币斗争,从而实现了货币市场的统一,确保了根据地金融工作独立自主的发展。为促进苏区的生产建设、保障民众和战争的物资需求,中国共产党开展低利惠农的农业信贷、重视军工业的工业贷款并采取多种信贷措施鼓励商贸发展。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使苏区的经济建设工作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中央苏区的金融工作作为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创造的新事物,难免会有一些不成熟与稚嫩之处。例如,在后期,由于战争的发展和党内政治路线的影响,出现了货币发行非理性的现象,从而导致货币发行超量、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但它在支持革命战争、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支持合作社运动、巩固中央苏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们当前的金融事业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学群[4](2017)在《金库疑案》文中指出1这天跟往常没什么两样。八点钟电铃响,肖大生已经在金库二楼的办公区抽过三根烟。第一根从外面带过来,他在办公室扫尾。第二根在厕所。蹲着,一边往下用力一边往上冒烟,抽得有些业余。第三根才算正儿八经在抽。坐着,手肘搁在桌上,像在从事一项事业。烟越过窗户升上天去,烟灰弹进烟灰缸里。上天的东西归上天,办公桌的归办公桌。这段时光属于他一个人。这以后,会有一行脚步从一楼踏上来。刘金保总是一边走,一边往自己的里面塞

张露[5](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彭建[6](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指出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牛立超[7](2011)在《《北京晚报》犯罪新闻报道的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类别,犯罪新闻报道时常见诸于报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犯罪新闻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却时常受到诟病。学术界对于犯罪新闻如何规范化报道展开了积极讨论,目前的研究多是采用质化方法,讨论某一具体的案件。本文以《北京晚报》的犯罪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分析方法,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晚报》犯罪新闻报道的变迁轨迹,总结出变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就如何改进犯罪新闻报道提出建议。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在对犯罪新闻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已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即以《北京晚报》为研究对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该报犯罪新闻报道呈现出的历史变迁轨迹。第二章为研究方法,首先对框架理论和框架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将本文研究的具体时间段确定为198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采用构造周抽样法,抽取了499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框架分析内容,在宏观层面建构了报道数量框架、报道形式框架和报道主题框架,在中观层面建构了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社会阶层框架和媒体介入阶段框架,在微观层面分析标题关键词和具体的字、词、句等使用。第三章为研究发现,通过对抽取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犯罪新闻报道数量呈增加趋势,但增长的过程相对复杂;报道方式逐渐多样化,消息稳居榜首;犯罪主题多为妨害个人权益的案件,其次是妨害公共利益和职务犯罪;报道涉及的犯罪者(或犯罪嫌疑人)多处在社会底层;媒体多在侦查阶段介入案件。在对具体的新闻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犯罪新闻报道使用关键词多倾向于突出法律制裁、犯罪事实和司法形象;犯罪新闻报道的字、词、句使用逐步倾向于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第四章为结论与建议。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晚报》犯罪新闻报道逐步改善,但仍存在报道失衡的问题。本文认为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的矛盾、媒体逐利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报道的及时性与案件的过程性之间的矛盾制约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建议加强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共同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王乔[8](2011)在《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文中指出货币法制不单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更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因此货币法制、货币体系是否“配伍得当”将直接关乎民生与社稷的安危。本文采取了法律多元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希望能据此研究传统货币法在近代中国的变异和演化,发现货币法制的改革、转型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教训,分析中国传统法律近代化的得与失,进而探索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艰辛历程,增进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因此本文的研究最为注重的不在于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这一历史事物的功过评价,而在于思考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探索中国法律传统的现实借鉴意义。如果这一努力能够实现,便正是本文创新点所在。本文在思路上采取了社会、文化变迁与货币法制度革新的二重线索,一方面依据货币类型,另一方面依据货币法转型的阶段,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将本文分作五章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近代中国货币法与近代社会转型及法律转型的关系,对近代中国货币法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本章对货币法律的概念和渊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采取了对近代中国货币法的一种“同情之理解”的研究态度,适度地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慎重地运用具体的法律概念。并立足于法律多元主义的立场,将货币法制的法律渊源大为扩展,既包括如国家正式制定的成文或不成文法等在内的狭义货币法,也包括如行业规范、民间规约习惯等在内的广义货币法,并认为它们共同组成了层次分明的效力等级的货币法体系。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近代中国的银两法制。分别论述了银两货币的法律地位,对实银、虚银的种类、成色、重量等制度进行研究,分析了其与国家的政治局势、刑事政策、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探讨了银两法制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演变和改革。同时对银元法制之所以能够取银两法制而代之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近代中国始创银元法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银元法制与清末法律改革的关系加以论述,以检讨银元法制在近代中国法律转型进程中的地位。第三章主要研究对象是传统的制钱法制在近代中国的改革和演变。在全面检讨清代传统制钱法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钱法制在近代从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以制钱法制的相关刑事政策和司法案例,分析了中国传统货币法的特征和思想文化背景。从制钱法制被铜元法制取而代之的历史出发,探索了铜元法制在中国货币法的近代转型中的地位和意义。第四章主题是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货币法制近代转型。在近代外国银行金融业对中国的经济入侵和金融控制的基础上,从中国货币主权残破不堪历史事实出发,研究了中国近代金融发展的外在激励和内在动因,分析了银行法始创等货币法近代转型的内容及其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关系。以清末民初的一系列货币法律为研究对象,总结近代中国货币法近代化的得与失。第五章主要内容是民国中后期的货币法制沿革,研究了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币制改革的重大事件,分析了中国传统货币法制最终衰亡、货币法制近代转型初步完成等货币法制的重大问题。本章分别探讨了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法制改革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货币法制实践,检讨了这一时期货币法移植与继承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对这历史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进行了分析。结论部分则为本文全文的归纳总结。

荆永鸣[9](2009)在《陡峭的草帽》文中研究指明草帽!是的,无论哪个城市都像是一顶草帽。李平泉发自内心地感慨,而且是一顶破了边的草帽。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外地人,他们是手工业者、人力车夫、街头小贩等,尽管怀着对高搂大厦的向往来到都市,却注定无法进入它陡峭的中心。尽管自己已算成功了,但也还属这"草帽"边际上的人……

李世经[10](2006)在《暴雪》文中研究说明西港发生汽车爆炸案,海州F行牵涉其中,而总行考察领导班子却不期而至。突发事件并没有影响行长庄亚群荣升总行副行长;凌欣月被意外地任命为新行长。女人执政,似乎更多些理想主义色彩。凌欣月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困境中的海州F行带来了希望,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就在她大展身手之际,家人却受到恐吓,爱将也丢掉性命,惨烈的较量像暴雪铺天盖地般向她扑来……本文作者是—位退休的老行长,他融自己多年的真实历练与思考,在小说中真实地反映了银行领域改革的阵痛以及无可回避的金融黑洞。读来疑雾重重,惊心动魄。

二、银行库房查出十万假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库房查出十万假币(论文提纲范文)

(1)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名词辨析和界定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诸“货币”形态关系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内涵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规制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框架
        三、主要创新
第二章 货币本质和货币形态演进基本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主要理论
        一、货币的内涵和本质理论
        二、货币的职能和理论发展
        三、货币的社会和法律属性
    第二节 货币形态演进及其规律
        一、货币形态演化进程和经济特征
        二、货币形态演化的经济科技基础
        三、货币形态演化的法经济学规律
    第三节 新科技与数字货币发展
        一、数字货币产生的经济科技基础
        二、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的产生
        三、数字货币基本特征和价值改进
第三章 法定数字货币基本理论和逻辑基础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及其基本理论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内涵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属性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特征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新挑战
    第二节 数字形式“货币”的差异比较
        一、法定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
        二、法定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
        三、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的绩效和价值
        一、货币竞争模式及其基本特点
        二、现行货币竞争的绩效与不足
        三、法定数字货币价值功能改进
第四章 国内外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节 国外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推进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政策和监管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节 国际组织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取向和监管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观点
    第三节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
        一、法定数字货币理论和政策取向
        二、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开发实践
        三、法定数字货币科技和金融路径
第五章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机制的影响和效益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机制的影响
        一、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的变化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变化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控制的提升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理论及其实践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调控机制的优化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传导机制的改进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一、我国现行支付体系及其运营模式
        二、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完善
第六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需求和供给
        一、现行法定货币的制度规则及评析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和创新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和架构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思路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立法模式选择
第七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制度构建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制度架构
        一、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经济目标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三、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管理机制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
        一、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体系和基础
        二、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机制
        三、法定数字货币流通的配套制度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权责义务及配置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要法律关系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权责配置
        三、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权责分配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革命视野下的金融:北海银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价值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北海银行成立的背景
    第一节 抗战前山东的金融演变
        一、外国银行的逐渐侵入
        二、官办银行的缓慢发展
        三、私营银行夹缝中生存
    第二节 日伪国民党的金融状况
        一、日本对山东的金融侵略
        二、伪山东省政府金融策略
        三、国民党在山东金融战略
    第三节 中共领导下的山东革命
        一、山东根据地的革命传统
        二、山东各地武装起义斗争
        三、中共领导下的北海银行
第二章 北海银行机构体系建设与货币信用构建
    第一节 独立与统一:北海银行机构体系建设
        一、胶东地区北海银行的创建
        二、北海银行在山东各地的设立
        三、北海银行机构体系的完善
        四、北海银行机构体系的独特性
    第二节 信任与危机:北海银行货币信用的建立
        一、在战火中成长:北海币信用开始建立
        二、在斗争中巩固:北海币信用逐渐加强
        三、在胜利中确立:北海币信用最终形成
        四、北海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三章 北海银行对根据地的物价调控与支援建设
    第一节 “量”与“价”的互动:北海银行对根据地物价的调控
        一、战地金融:北海币发行量的变化
        二、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指数的线性回归分析
        三、有条不紊:北海币与根据地的物价调控
        四、北海币数量调控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节 效用与偏差:北海银行支援根据地的建设
        一、救助民生:北海银行初期的救济贷款
        二、繁荣经济:北海银行大力开展农贷
        三、支援大生产:北海银行农贷全面发展
        四、北海银行农贷的特点
第四章 没有硝烟的战争:北海银行与日伪的金融较量
    第一节 敌攻我守:北海银行初期的斗争
        一、双方银行实力的对比
        二、伪钞对根据地的危害
        三、北海银行的反制斗争
    第二节 攻守转化:北海银行的全面斗争
        一、封锁与反封锁:北海银行的贸易战
        二、倾销与反倾销:北海银行的货币战
        三、造假与反造假:北海银行的稽查战
    第三节 我攻敌守:北海银行的金融反攻
        一、快刀斩棘:北海银行的主动出击
        二、殊途同归:与冀南金融斗争对比
        三、劳绩显着:北海银行的斗争成效
第五章 战火之外的较量:北海银行与国民党的金融斗争
    第一节 从联合到排斥:抗战时期北海银行与法币关系探究
        一、联合法币:北海币与法币等值流通
        二、被迫调整:北海银行货币政策转变
        三、排斥法币:北海银行的“排法斗争”
    第二节 城市与农村的交替: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的金融斗争
        一、“抵制法币侵入”:和平阶段的敌我摩擦
        二、“到农村中去”:重点进攻时期北海银行中心任务的调整
        三、“接管”与“整顿”:战略反攻期间的货币斗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央苏区金融工作研究(1931-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苏区金融工作开展的背景
    第一节 金融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一、支援革命战争、巩固政权的需要
        二、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经济概况
        三、高利贷猖獗
        四、货币杂乱无章,币值不稳
    第二节 金融工作开展的基础
        一、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中央苏区政权的创建提供了政治基础
    第三节 金融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
        一、金融机构的建立
        二、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节 金融工作开展的保障
        一、完善财政制度
        二、严肃财经纪律
        三、培养财政管理干部
    小结
第二章 中央苏区货币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货币的印造
        一、货币印制的材料来源
        二、货币的印造机构
        三、货币印制技术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货币的种类与版别
        一、货币的种类
        二、货币的版别
        三、货币的版面形式
    第三节 货币的流通与管理
        一、货币的发行机构
        二、货币流通,统一货币市场
        三、货币的管理
    第四节 拥护“国币”运动与防伪斗争
        一、拥护“国币”运动
        二、苏币防伪工作
    第五节 币值波动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货币兑换与币值波动状况
        二、币值波动原因分析
    小结
第三章 中央苏区信贷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存款的吸收
        一、财政性存款
        二、战争缴获和打土豪筹款
        三、红军战士和机关工作人员捐助的战费
        四、个人储蓄
    第二节 贷款的发放
        一、优先对合作社发放贷款
        二、农业贷款
        三、工矿业贷款
        四、商贸贷款
    小结
第四章 对中央苏区金融工作的评价
    第一节 中央苏区金融工作的特点
        一、正确处理金融与战争、政权的关系
        二、从实际出发开展金融工作
        三、依靠群众解决金融问题
    第二节 中央苏区金融工作的成绩
        一、稳定了苏区的社会秩序
        二、促进了苏区的经济发展
        三、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
        四、为革命战争提供军费保障
    第三节 金融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工作不够完整和连续
        二、货币发行过分受财政收支的影响
    第四节 苏区金融工作对当代中国金融事业的启示
        一、党的正确领导是金融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二、以民为本是金融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三、勇于创新是金融工作开拓新局面的基石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1.1.1 Motivation
        1.1.2 The Significance
    1.2 Research Scope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1.2.2 The Main Content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Basis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3.3.4 Case Stud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4.3 Data Analysis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Contribu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7)《北京晚报》犯罪新闻报道的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犯罪新闻重要,但备受争议
    第二节 概念界定:犯罪新闻≠犯罪+新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起步晚,多具体业务探讨.
        二、海外:重方法,多深层原因解析.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域:历史梳理、科学研究方法、整体主义视角
    第四节 研究问题:梳理《北京晚报》三十年变迁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框架理论
    第二节 框架分析法
    第三节 样本选择:构造周抽样,499 篇样本
第三章 研究发现
    第一节 宏观:犯罪者多处社会底层,媒体多侦查阶段介入
        一、报道数量:呈增长趋势,变化过程较复杂
        二、报道形式:消息占绝对多数,评论类暂缺,趋于多样化
        三、报道主题:各主题间报道力度有别,差距在缩小
    第二节 中观:犯罪者多处社会底层,媒体多侦查阶段介入
        一、犯罪者阶层框架:突出社会阶层,多为底层群体
        二、媒体介入阶段框架:集中于侦查与审判阶段,审判阶段比重增大
    第三节 微观:标题关键词带倾向性,文本表述逐步规范化
        一、标题关键词:强调法律制裁、突出犯罪事实、彰显司法形象
        二、文本分析:弱化感情色彩,报道逐步符合新闻专业主义规范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变迁轨迹:从角落到整版,规范中有失衡
        一、改进:质量与数量并进
        二、不足:失衡问题仍存在
    第二节 成因探讨:媒体环境改善,多重矛盾制约
        一、改进的原因:内外环境改善,媒体加强自律建设
        二、不足的原因:多重矛盾制约,媒体带着脚镣起舞
    第三节 报道建议:新闻专业主义,内外环境合力
        一、外环境:提供专业培训,借鉴国外报道理念
        二、内环境:加强自律建设,遵循犯罪报道原则
    第四节 研究局限:类目有待完善,方法略显单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研究材料的适用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国货币法概述
    第一节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货币法近代化
        一、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与近代货币法
        二、近代中国货币法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近代中国货币法的概念界定与法律渊源
        一、货币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近代中国货币法概念的界定与使用
        三、近代中国货币法的法律渊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银两法制的改革与演变
    第一节 清末银两的法律地位
        一、银两的法定主导地位
        二、银钱法定比价之制
        三、银两法制与刑事政策
    第二节 银两的类型
        一、实银法制
        二、虚银法制
    第三节 银钱比价波动与银两法制的衰落
        一、银钱比价波动的原因分析
        二、银钱比价波动对银两法制之影响
        三、银两法制衰落的原因
    第四节 银元的兴起与货币法制变革
        一、外国银元的涌入及其影响
        二、自铸银元与近代中国银元法制的开创
        三、本位制之争和宣统朝《币制则例》的制定
        四、《国币条例》的颁布与北洋政府统一货币法制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钱法制的改革与演变
    第一节 清代传统的制钱法制
        一、铸币权与铸币机构
        二、铸币材料的相关法制
        三、制钱的式样与货币流通的法制
    第二节 滥铸钱币与制钱法制的崩坏
        一、嘉道以来清廷财政状况的恶化
        二、大钱、铁钱、铅钱的铸行及其失败
        三、滥铸钱币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制钱法制崩坏的根源
    第三节 制钱法制紊乱时期的犯罪问题
        一、钱法犯罪之条件与背景
        二、私钱的法律界定及其类型
        三、官府针对钱法犯罪的因应策略
        四、从案例看清末钱法犯罪
    第四节 铜元的铸行与制钱法制的终结
        一、铜元的大量铸行和钱法的混乱
        二、铜元法制改革与制钱法制的衰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金融业发展与货币法制转型
    第一节 外国金融势力的入侵与近代中国货币主权的衰败
        一、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
        二、外国银行发行纸钞及其对中国货币法制的破坏
    第二节 清末纸币法制的紊乱及其崩溃
        一、清末官票宝钞法制的改革
        二、近代银行法制和纸币法制的草创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纸币法制的改革
        一、金融机构的发展与银行法制改革
        二、纸币的发行与货币法制的整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中后期的货币法制改革
    第一节 传统货币法制的彻底终结
        一、废两改元与银两法制的彻底终结
        二、白银危机与现代金融法制的初步确立
    第二节 法币改革与货币法制近代化的完成
        一、法币改革的背景
        二、法币改革的实施
        三、法币与金元券的严重贬值和货币法制的崩溃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货币法制及其实践
        一、金融机构及货币法制的初步建立
        二、货币法制的进一步成熟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近代中国货币法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
    二、近代中国货币法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三、近代中国货币法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近代中国货币法的历史资鉴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银行库房查出十万假币(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D]. 余雪扬.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革命视野下的金融:北海银行研究[D]. 钟钦武.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中央苏区金融工作研究(1931-1934)[D]. 郭艳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金库疑案[J]. 学群. 西部, 2017(03)
  • [5]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6]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D]. 彭建.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S1)
  • [7]《北京晚报》犯罪新闻报道的框架研究[D]. 牛立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1(08)
  • [8]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D]. 王乔.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9]陡峭的草帽[J]. 荆永鸣. 小说月报(原创版), 2009(03)
  • [10]暴雪[J]. 李世经. 啄木鸟, 2006(10)

标签:;  ;  ;  ;  ;  

银行仓库发现10万枚假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