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菌论文_邓华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竹黄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竹黄,质体,菌素,基因,系统,淀粉酶,生物。

竹黄菌论文文献综述

邓华祥[1](2019)在《竹黄菌生物合成竹红菌素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黄菌为我国传统重要的药用真菌,其活性产物为竹红菌素,该物质能被激发产生活性氧,损伤细胞大分子物质,诱发细胞凋亡。因此,竹红菌素常被作为光敏剂,应用于食品、农业、医药等领域。鉴于其重要应用前景和理论研究价值,国内外专家近几十年来分别对竹红菌素进行了产量优化、纯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竹黄菌分子操作手段,致使竹红菌素的合成机制研究甚少。此外,在高产竹红菌素的条件下,该菌仍能抵御氧化胁迫,维持良好的生理形态,但其抗氧化网络系统,仍未见系统的报道。本课题以竹黄菌Shiraia sp.SUPER-H168为出发菌株,建立了该宿主基因相对表达分析平台、表达与敲除系统,探讨了参与竹红菌素合成的关键性基因,解析了竹黄菌抵御外界环境及自身毒性产物的抗氧化系统,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稳定的竹黄菌基因相对表达分析平台在竹红菌素生产与缺失的2种培养条件下,分析竹黄菌9个内参基因稳定性及表达丰度。这些内参基因包括肌动蛋白(actin,Act),柠檬酸合成酶A(citrate synthase A,CsA),柠檬酸合成酶B(citrate synthase B,CsB),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yO),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PhoK),丙酮酸脱羧酶(pyruvate decarboxylase,PyrD),微管蛋白(tubulin,Tub),18S核糖体RNA(18S ribosomal RNA,18S rRNA)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等基因。GerNorm输出结果显示:Tub与Act基因稳定性较弱,不适宜于后期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CyO与GAPDH稳定性较好,NormFinder软件得出类似的结果。随后,运用GeNorm分析备选内参基因的成对变异值(V_n/_(n+1)),确定最优的内参基因组合。其中,V_(2/3)值为0.119,小于阈值0.15。基于CyO与GAPDH内参基因为稳定性最好的2个内参基因,因此,确定用该组合内参基因的几何平均数归化竹黄菌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竹红菌素合成相关的聚酮合酶为目标基因,确定该方法归化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可靠性较好,可将该方法用于竹黄菌其余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2)建立了竹黄菌表达系统以山梨醇为稳渗剂,萌发的竹黄菌孢子为出发材料,裂解酶、β-葡萄糖醛酸酶、崩溃酶等为破壁酶,得到高质量的竹黄菌原生质体。用聚乙二醇/CaCl_2转化法,转化表达质粒至原生质体,在潮霉素抗性平板上,筛选出阳性克隆子。含过表达质粒的竹黄菌呈现出绿色荧光蛋白信号,在野生竹黄菌中未检测到此荧光蛋白信号。运用GAPDH启动子启动绿色荧光蛋白,根据荧光蛋白信号强弱,筛选合适的GAPDH启动子长度。其中,约为2000 bp的GAPDH启动子呈现出较强的荧光信号,可用于后期竹黄菌基因的表达。(3)建立了竹黄菌CRISPR敲除系统野生型竹黄菌与不同CRISPR质粒的竹黄菌(含Cas9质粒、sgRNA质粒)的菌落形态、生物量及竹红菌素色素产量无明显差异,CRISPR元件对竹黄菌无毒性,可用于后期基因编辑研究。选取竹红菌素全局调控的转录因子为靶向基因,建立竹黄菌敲除系统。为提高敲除效率,制备了同源臂序列,并与敲除质粒共转化至原生质体,敲除效率提高至23.07%。随后,进一步优化竹黄菌内源性U6启动子,启动sgRNA序列。其中,采用竹黄菌U6-1与U6-3启动子时,敲除效率略微提升,分别为27.27%与33.33%;采用竹黄菌U6-2启动子时,敲除效率为20%。(4)探究竹红菌素合成的关键性基因运用antiSMASH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出竹红菌素合成相关的关键性基因,采用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工具初步验证聚酮合成酶、单加氧化酶、转录因子等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竹红菌素合成呈正相关。运用CRISPR系统敲除这3个基因,敲除菌株均不再生产竹红菌素。相对于野生型菌株,在这3种敲除菌株中,参与竹红菌素代谢途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此外,竹红菌素代谢途径的多铜氧化酶过表达后,该漆酶基因表达量增加了近5倍,该代谢途径聚酮合酶、单加氧化酶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增加了7倍以上,基因簇调控因子转录因子提高了9.69倍。多个竹红菌素合成基因的表达量提高,保证了竹红菌素产量提高到3.18 g·L~(-1),相对于野生型菌株,产量提高了5倍。(5)解析了竹黄菌的抗氧化系统经氧化胁迫的刺激,竹黄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迅速增强,保证过多的超氧自由基转化为无毒性的H_2O。过氧化氢酶产量也显着提高,在72 h后,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保证过多的H_2O_2转化为无毒性的H_2O。高浓度的H_2O_2处理初期,竹黄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减少,48 h后,含量迅速提高,促使H_2O_2转化为无毒性H_2O。经H_2O_2诱导,处理组竹黄菌中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增强,即使96 h后,GSH含量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GSH与竹黄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协同作用,将外源的H_2O_2迅速催化为H_2O。此外,经基因敲除与回补实验确认,竹红菌素合成途径中的转运蛋白(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SF transporter)将竹红菌素转运至胞外,减少竹红菌素产生的氧化压力。综上所述,竹红菌素来源的氧化胁迫可刺激竹黄菌抗氧化系统,使其维持正常的氧化还原水平,保证该物质连续合成。(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钱瑞[2](2019)在《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 Hennings)veA基因功能初步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竹黄菌是寄生于特定竹子上的病原真菌,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其肉质子座竹黄是一种名贵稀有的中药材,其主要代谢产物之一竹红菌素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活性,且在光动力农药、食品添加剂及色素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关于竹黄菌代谢产物及代谢调控的研究报道较少。对竹黄菌内代谢产物的调控网络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veA是真菌全局性调控因子,在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协调真菌形态发育及侵染宿主致毒致病等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veA基因功能研究为出发点,建立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适宜条件,构建veA敲除载体,运用PEG介导和农杆菌介导转化探究竹黄菌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竹黄代谢产物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影响竹黄菌原生质体质量和产量的稳渗剂、酶解时间、酶液组合等条件进行优化,获得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适条件为:取菌龄为5 d的菌丝,以0.6 mol/L NaCl配置1.5%崩溃酶+1%裂解酶的混合酶液,按20 mL酶液/1 g湿菌体比列,30℃酶解3 h可获得7.8×10~6个/mL原生质体。竹黄原生质体在TB3培养基上再生率高,为1.97%。2、对veA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veA基因序列全长为1782 bp,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593个氨基酸,在N端含有Velvet superfamily结构域。序列同源分析表明,veA基因编码蛋白与同属于格孢腔菌目的小麦黄枯叶斑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XP_001933979.1)、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OWY51090.1)及新月弯孢霉CurvμLaria lunata(ARH19410.1)的VeA蛋白序列同源性较高,与系统进化树进化分析结果一致;RT-qPCR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veA基因表达水平下调,黑暗条件下表达增强。3、利用酶切、连接构建veA基因敲除载体,并转化至根癌农杆菌LBA4404。选择潮霉素B作为转化子筛选标记,潮霉素B对竹黄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00μg/mL;竹黄菌对氨苄青霉素不敏感,根癌农杆菌转化实验中可用氨苄青霉素抑制农杆菌生长。以PEG介导竹黄菌原生质体转化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竹黄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转化,对获得的转化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获得的转化子均为假阳性转化子。4、运用代谢组学对竹黄不同发育时期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不同时期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共检测出612种代谢物,前期和中期特有代谢物27种。首次在竹黄中检测到黄酮类、奎宁酸、香豆素等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这些物质被认为是除竹红菌素外与竹黄药效有重要联系的化合物。竹黄代谢组学的检测为竹黄新药理作用的发现,有效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其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获得6条具有极显着意义代谢通路,对竹黄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月桂,刘艳春,郭凯,黎胜红,牛雪梅[3](2019)在《竹黄菌与竹红菌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竹黄菌与竹红菌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合常规色谱方法,分离鉴定了两种真菌的6个相同成分,分别为3个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和竹红菌丙素(3),以及3,6,8-叁羟基-1-甲基口山酮(7)、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口山酮(8)和过氧麦角甾醇(9)。另外,从竹黄菌中还分离得到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5)、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叁醇(10)和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叁醇(11),并首次从竹红菌中分离得到竹红菌丁素(4)、灰黄霉素(6)、化合物7和8。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5对叁株肿瘤细胞NCI-H1975、HepG2和MCF-7有很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有较强细胞毒活性,而化合物6活性较弱。(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6期)

高瑞杰[4](2018)在《竹黄菌高效利用玉米糁固态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是中国常见的一种药用真菌,民间常用其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和虚寒胃痛等疾病。作为竹黄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竹红菌素是一种优良的光敏剂,其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能够产生活性氧(ROS)。ROS会损伤生物大分子并导致细胞的凋亡。竹红菌素在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药理活性,在食品,饲料,环保和医疗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但目前商业应用和科研使用均是基于天然得到的竹红菌素,无法解决量产的问题。天然竹黄具有地域局限性、生长季节短暂和产量低等缺陷,因此通过生物发酵法来获得竹红菌素成为主要趋势。而与液态发酵(LSF)相比,固态发酵(SSF)具有能量消耗低,生产成本低,无废水排放,体积生产率高且不易染杂菌,一些应用无需提取纯化便可直接使用等优势,所以SSF生产竹红菌素成为本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组前期已经筛选获得一株高产竹红菌素的竹黄菌Shiraia sp.SUPER-H168,并对竹黄菌的发酵基质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对竹黄菌进行了以下研究:光照对竹黄菌生长、繁殖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竹黄菌SSF时的生长分析;对竹黄菌的SSF培养(种子液类型,搅拌和外源添加淀粉酶)进行了优化;竹黄菌SSF培养时淀粉酶的分离纯化;竹黄菌内淀粉酶的预测与分析;过表达淀粉酶对竹黄菌的影响;过表达血红蛋白对竹黄菌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照对竹黄菌的影响。暗培养时色素的产量最高,为每平板13.73 mg;蓝光下培养时色素的产量最低,为每平板2.83 mg。与暗培养相比,所有的光照培养都促进了气生菌丝的生长,但降低了色素的产量。气生菌丝在蓝光培养时的生成量最多。光照促进了竹黄菌的有性繁殖但抑制无性繁殖,尤其是蓝光培养时强烈抑制无性繁殖。暗培养时竹黄菌仅进行无性繁殖,并且无性孢子产生的最多。有性孢子呈短棒状,无性孢子呈球状。使用光学显微镜和SEM观察到竹黄菌的四种菌丝:表面菌丝,气生菌丝,生物膜层菌丝和基质菌丝。发现竹红菌素仅在生物膜层菌丝进行合成分泌,暗培养时生物膜层菌丝的厚度为300μm左右。(2)竹黄菌SSF产竹红菌素的优化。以真菌种子培养液接种时,竹黄菌SSF的周期为15 d;初始搅拌在发酵第3 d进行;此后的搅拌间隔时间为36 h;外源添加淀粉酶以细菌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复合添加为最佳,其中细菌中温α-淀粉酶在固态发酵初始阶段加入,添加量为2.85 U?gds~(-1),糖化酶在发酵第3 d加入,添加量为29.78 U?gds~(-1)。经过搅拌和外加淀粉酶的研究后,色素产量在发酵13 d后达到60.74 mg?gds~(-1),固态发酵物中淀粉的残留量为27.42%。(3)对竹黄菌SSF的淀粉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经过冷乙醇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叁步纯化后得到一电泳纯的α-葡萄糖苷酶AMY33,分子量为108.2 kDa,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为4.5。以α-pNPG为底物时,AMY33的K_m,V_(max)和k_(cat)/K_m分别为0.52 mmol·L~(-1),3.76 U·mg~(-1)和1.3×10~4 L·s~(-1)·mol~(-1)。而当以淀粉和麦芽糖为底物时,α-葡萄糖苷酶的K_m分别为2.38 mg·mL~(-1)和0.62 mmol·L~(-1)。AMY33对麦芽糖和蔗糖具有转糖基活性,而对海藻糖没有转糖基活性。同时,AMY33能够水解蔗糖的α-1,2-糖苷键,并且对海藻糖的α-1,1-糖苷键也有微弱的活性。AMY33的基因序列中有长度为2997 bp的阅读框,编码998个氨基酸,其中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中含有一个长度为48 bp的内含子。AMY33的等电点大约是5.08。对竹黄菌Shiraia sp.SUPER-H168的淀粉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总共存在24个淀粉酶,其中有10个是α-葡萄糖苷酶,3个葡糖淀粉酶,8个α-淀粉酶,3个支链淀粉酶。(4)以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酶和玉米粉)对竹黄菌进行培养,对24种淀粉酶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在以麦芽糖,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为碳源进行培养时,amy33,amy365-1和amy130的表达水平分别最高。对淀粉酶进行过表达研究,构建了五株过表达菌株。LSF培养时,与野生菌相比较,五株过表达菌株的生物量和色素的产量随发酵时间逐渐增加,而残糖量逐渐降低。SSF培养时,在amy365-1和amy130共表达的菌株,色素的产量在第13 d达到最高产量71.85 mg·gds~(-1),是野生菌色素产量(25.37 mg·gds~(-1))的2.83倍。当amyAF,amy365-1或者amy130进行过表达时,amy33的相对表达水平得到了增加。经过15 d的发酵后,amy365-1和amy130共表达菌株发酵基质中淀粉的残留量为19.56%。(5)对血红蛋白基因vgb进行了过表达研究,构建了两株过表达菌株。LSF培养时,当amy365-1和vgb共表达时,色素在96 h时到达了最高产量3681 mg?L~(-1),是野生菌色素产量(703 mg?L~(-1))的5.24倍;SSF培养时,在amy365-1和vgb共表达时,色素达到了本研究的最高产量75.89 mg·gds~(-1)。在vgb进行过表达时,amy365-1的相对表达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提高了SSF时淀粉酶的活力;此外,SSF的周期由13 d缩短到11 d。经过15 d的发酵后,amy365-1和vgb共表达菌株发酵基质中淀粉的残留量为16.87%。(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12-01)

任锡毅,魏洪美,谭玉梅,黄青青,刘永翔[5](2017)在《竹黄菌veA基因全长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ve A基因在竹黄菌中的调节机制,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PCR)、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及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获得了ve A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 780 bp,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104 bp,编码367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0.887 5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8.95,含42个负电荷氨基酸和46个正电荷氨基酸,是一种弱酸性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偃麦草核腔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的ve A蛋白序列(XM_001933944.1)及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的velvet-like protein(JF826791.1)的同源性最高,其identity分别为78%和79%;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α-螺旋(alpha helix)占11.72%,延伸链(extended strand)占24.52%,β-转角(beta turn)占9.54%,无规卷曲(random coil)占54.22%;对其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该蛋白含有一个Velvet superfamily结构域;利用同源模建方法预测其叁级结构,结果显示该蛋白的叁级结构模型与隔孢腔菌目中其他物种的ve A异源二聚体的相似性为46%。(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7年09期)

黄娇,姜登军[6](2017)在《竹黄菌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竹黄菌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黄菌色素在酸性条件pH 1~7下稳定性较好,在碱性条件pH9~13下稳定性稍差。高温和强光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金属离子Na~+、K~+、Mg~(2+)、Zn~(2+)、Ca~(2+)对竹黄菌色素影响较小,Fe~(3+)可改变色素颜色。(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7年13期)

章明晔[7](2016)在《光质对竹黄菌生长及竹红菌素生产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igs)是寄生在短穗竹属等竹子幼嫩枝条上的药用真菌,竹黄是其生长发育形成的子实体,它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竹黄中的有效成分为竹红菌素,它是一种苝醌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已经应用于医学、农业及食品等多个领域。然而野生竹黄的形成受限于地域和自然环境,产量低,这极大限制了对竹红菌素的研究和生产。目前,人工培养竹黄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竹红菌素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要求,因此提高其产量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培养基组成和光质对竹黄菌生长和竹红菌素合成的调控研究。本研究首先开展了竹黄菌(Shiraia sp.S8)菌株的液态培养基条件的优化,以提高竹红菌甲素的产量。通过筛选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及确定其最佳浓度,从而得到优化的培养基。最终确定培养基组成为马铃薯200 g/L,可溶性淀粉20 g/L,NaNO3 4g/L,KH2PO4 3 g/L,MgSO4 0.75 g/L,维生素B1 0.01 g/L。于28℃,150 r/min培养8 d后收取竹黄菌菌丝体。此时竹红菌甲素的产量达到峰值为58.53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1.71倍。其次开展了不同光质处理对竹黄菌菌落形态和菌丝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蓝光照射的竹黄菌菌落表面布满了白色的绒毛状气生菌丝,且固体培养基上没有红色素产生,并且蓝光会明显抑制竹黄菌菌丝的延伸,且分枝减少,然而竹黄菌的分生孢子数量明显增多。其余光质培养条件下菌落中央长有少量气生菌丝,红色素几乎覆盖整个培养基质表面,竹黄菌的菌丝伸长且分枝明显,分生孢子的数量与暗培养没有明显的差异。接着研究了不同光质处理对竹黄菌生物量和竹红菌甲素产量的影响。发现不同光质处理对竹黄菌的生物量影响不明显,而红光可以明显促进竹黄菌产竹红菌甲素,蓝光可以明显抑制竹红菌甲素的合成。研究还发现红光光强也会影响色素的产量,最佳红光光强为200 lux,此时竹红菌甲素的产量为168.5 mg/L。针对红光诱导刺激竹红菌素产量的现象,我们对竹黄菌细胞内的氧化还原态势变化进行了分析。红光处理后竹黄菌菌丝中H2O2的含量是暗培养的1.3倍,并且在培养过程中红光组H2O2的含量比暗培养组高。红光处理4 d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性均达到了峰值,且培养过程中红光处理组各酶活活性均比暗培养组高。因此红光培养可以提高竹黄菌的活性氧水平。我们还发现红光培养6 d之后,竹红菌素合成相关的单氧酶、聚酮合酶、氧甲基转移酶和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量较暗培养有明显提高。我们推测红光提高竹黄菌甲素的产量可能是由于提高了竹黄菌的ROS水平,从而促进了竹黄菌的次级代谢活动。本研究探讨了培养基组成和光质对竹黄菌生长和竹红菌素发酵生产的调控作用,通过光质处理后竹黄菌的生长发育状态的观察、竹黄菌氧化还原态势的变化、竹红菌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初步揭示了红光诱导刺激机制,这些探讨在竹黄菌研究中具有创新性,为竹黄菌人工培养生产竹红菌素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魏洪美,任锡毅,杨兵,黄青青,刘永翔[8](2016)在《竹黄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ings)中原生质体用于遗传转化时的转化效率,研究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最佳条件,建立竹黄菌原生质体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竹黄菌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对影响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主要因素,不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及菌龄、不同再生培养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以0.6 mol/L Na Cl为稳渗剂,用组合酶(质量分数1%裂解酶和质量分数1.5%崩溃酶按4:6体积比混合)在33℃条件下对菌龄为6 d的菌丝体酶解2 h,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到10.57×10~6个/m L;以0.6 mol/L蔗糖为稳渗剂,用组合酶(质量分数1%裂解酶和质量分数1.5%崩溃酶按4:6体积比混合)在29℃条件下对菌龄为4 d的菌丝体酶解2 h,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为0.293%;最适合竹黄菌原生质体再生的培养基是TB3再生培养基。(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6年04期)

章明晔,马燕军,雷秀云,田浩,王剑文[9](2016)在《竹黄菌发酵生产竹红菌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竹黄作为名贵中药,其主要成分竹红菌素是优良的天然光敏药物。由于天然竹黄资源有限,通过竹黄无性型菌株发酵生产竹红菌素因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竹黄无性型菌株的固态、液态发酵,分析了竹红菌素发酵生产的各种影响因子,并对竹红菌素合成诱导物质及高产菌株诱变筛选等进行了综述,为竹红菌素合成调控和发酵生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6年01期)

黄青青,任锡毅,谭玉梅,魏洪美,乙引[10](2015)在《竹黄菌Ku70基因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竹黄菌高效敲除载体,以利于竹黄菌基因功能及竹黄菌与寄主竹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利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PCR)及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技术克隆获得Ku70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s Ku70。序列分析显示:该序列基因全长为2 306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974 bp,编码65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73.940 5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5.58;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和预测的蛋白序列与小麦叶枯病菌SN15(Phaeosphaeria nodorum SN15)的Ku70 m RNA序列(XM_001803174.1)及ATP依赖的DNA解旋酶亚基Ⅱku70(Q0U5F2.1)同源性最高,identity分别75%和78%。二级结构预测表明Ku70蛋白α-螺旋(alpha helix)占36.9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占17.05%,无规卷曲(random coil)占36.23%;包含一个Ku-core domain、一个Von Willebrand factor type A(v WA)domain和一个SAP domain,为亲水蛋白;并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预测了其叁级结构。(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12期)

竹黄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竹黄菌是寄生于特定竹子上的病原真菌,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其肉质子座竹黄是一种名贵稀有的中药材,其主要代谢产物之一竹红菌素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活性,且在光动力农药、食品添加剂及色素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关于竹黄菌代谢产物及代谢调控的研究报道较少。对竹黄菌内代谢产物的调控网络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veA是真菌全局性调控因子,在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协调真菌形态发育及侵染宿主致毒致病等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veA基因功能研究为出发点,建立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适宜条件,构建veA敲除载体,运用PEG介导和农杆菌介导转化探究竹黄菌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竹黄代谢产物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影响竹黄菌原生质体质量和产量的稳渗剂、酶解时间、酶液组合等条件进行优化,获得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适条件为:取菌龄为5 d的菌丝,以0.6 mol/L NaCl配置1.5%崩溃酶+1%裂解酶的混合酶液,按20 mL酶液/1 g湿菌体比列,30℃酶解3 h可获得7.8×10~6个/mL原生质体。竹黄原生质体在TB3培养基上再生率高,为1.97%。2、对veA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veA基因序列全长为1782 bp,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593个氨基酸,在N端含有Velvet superfamily结构域。序列同源分析表明,veA基因编码蛋白与同属于格孢腔菌目的小麦黄枯叶斑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XP_001933979.1)、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OWY51090.1)及新月弯孢霉CurvμLaria lunata(ARH19410.1)的VeA蛋白序列同源性较高,与系统进化树进化分析结果一致;RT-qPCR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veA基因表达水平下调,黑暗条件下表达增强。3、利用酶切、连接构建veA基因敲除载体,并转化至根癌农杆菌LBA4404。选择潮霉素B作为转化子筛选标记,潮霉素B对竹黄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00μg/mL;竹黄菌对氨苄青霉素不敏感,根癌农杆菌转化实验中可用氨苄青霉素抑制农杆菌生长。以PEG介导竹黄菌原生质体转化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竹黄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转化,对获得的转化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获得的转化子均为假阳性转化子。4、运用代谢组学对竹黄不同发育时期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不同时期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共检测出612种代谢物,前期和中期特有代谢物27种。首次在竹黄中检测到黄酮类、奎宁酸、香豆素等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这些物质被认为是除竹红菌素外与竹黄药效有重要联系的化合物。竹黄代谢组学的检测为竹黄新药理作用的发现,有效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其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获得6条具有极显着意义代谢通路,对竹黄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黄菌论文参考文献

[1].邓华祥.竹黄菌生物合成竹红菌素的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9

[2].钱瑞.竹黄菌(ShiraiabambusicolaP.Hennings)veA基因功能初步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D].贵州大学.2019

[3].陈月桂,刘艳春,郭凯,黎胜红,牛雪梅.竹黄菌与竹红菌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比较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4].高瑞杰.竹黄菌高效利用玉米糁固态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8

[5].任锡毅,魏洪美,谭玉梅,黄青青,刘永翔.竹黄菌veA基因全长克隆与序列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

[6].黄娇,姜登军.竹黄菌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

[7].章明晔.光质对竹黄菌生长及竹红菌素生产的调控研究[D].苏州大学.2016

[8].魏洪美,任锡毅,杨兵,黄青青,刘永翔.竹黄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

[9].章明晔,马燕军,雷秀云,田浩,王剑文.竹黄菌发酵生产竹红菌素的研究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16

[10].黄青青,任锡毅,谭玉梅,魏洪美,乙引.竹黄菌Ku70基因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论文知识图

竹黄菌的形态学特征竹黄菌诱变株与出发菌株的比较) 浙江省竹黄菌资源的调查1 竹黄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氮源浓度对竹黄菌发酵的影响酶解体系组成对竹黄菌原生质体产...

标签:;  ;  ;  ;  ;  ;  ;  

竹黄菌论文_邓华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