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姚秦汉译佛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汉,佛经,助词,论文。
姚秦汉译佛经论文文献综述
龙国富[1](2003)在《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接近口语的本土文献不多,使语言研究陷入因境,但是佛经文献却十分丰富。该时期的汉译佛经接近当时的实际语言,在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解决本土文献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找出译经中独特的语法现象,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索实现语法化的途征,揭示它们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本论文主要集中研究姚秦汉译佛经助词在汉语语法史中的影响。首先,对该时期译经助词进行归纳描写;然后,把它与《叁国志》、《世说新语》、《齐民要术》、《颜氏家训》等材料进行比较,论述其特色,探讨它们之间的共时差异和历时变化。我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归纳描写与定量分析,同时辅以共时和历时对比,加上合理解释。 本论文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了一些在汉语语法史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的语言材料。如在动补结构语法化过程中,出现于“VCO”和“VC”句法环境的动态助词“却”、“着”等;该时期疑问语气词“尔”和语气助词“那”;用于反复问句末的“无”和作尝试态语气的“看”,等新的语言材料。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土文献的不足。 (二)确定了一些语法现象出现的时间。“时”作假设语气词,历来人们都认为产生于唐初,我们发现它产生于后汉。“来”作事态助词,历来认为它产生于唐五代,我们认为它产生于姚秦时期,表示过去和将来的事态。 (叁)探索了一些语法现象的来源。人们认为反复问“VP不”式是“VP不VP”式省略否定部分“VP”产生的,依据我们的语言事实,应该是“VP不”分化出“VP不VP”。完成貌词尾“了”的来源,我们通常觉得它的前身是“已”、“竟”、“讫”、“毕”。根据我们从译经中的材料分析,一部分来自本土文献的“已”、“竟”、“讫”、“毕”,另一部分来自梵语的“绝对分词”。 通过对姚秦译经语法的讨论,我们体会到影响译经语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汉语本身的制约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典影响 汉译佛经中,被动句的广泛使用,“所V”格式被动句式的出现,是对佛经原典文形式—ya、—ta、—na、—tavya的直接翻译;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曹"、“~等”等大量产生,是对原典文形式“—aham”、“—avam”、“—vayam”的直接翻译,等等。所以,我们在研究汉译佛经语法时必须以了解印度原典语言为前提。 (二)方言成分的渗透 汉译佛经的译者大都是西域和印度的僧侣,他们在翻译原典文为汉文的过程中,有的是直译,有的是意译,译者的主观因素对译文起了很大的作用,使译经中产生了具有译者方言的语言成分。可见译者的出身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叁)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形成对当对的语一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着”在唐五代作为动态助词出现之前,它首先在佛经中大量使用,表示佛教教义上的“执着”不舍,它在译经中普遍使用,对以后表示持续态动态助词奠定了基础。 (四)“四字格”文体的影响 因汉语和译经原典文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佛经“四字格”文体,对译经的语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言语气词减少,结构助词发展缓慢等等,与佛经讲求格律,四字一顿的语言风貌是分不开的。 上面所谈到的四个方面,对汉译佛经的语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姚秦汉译佛经论文开题报告
姚秦汉译佛经论文参考文献
[1].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