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更新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合物,粒度,海相,黄土,运城,青藏高原,天然气。
晚更新世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君,董路阳,张全,王林海,朵兴芳[1](2019)在《滨海新区北塘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滨海新区北塘施工的第四系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岩石学、AMS~(14)C测年及微体生物特征综合分析,详细研究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相及其空间分布形态,认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发育了一套海相—陆相—海相—陆相交互沉积的地层,成因类型包括冲积、湖沼沉积以及海积;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由滨海近岸浅海至河口湾、舄湖、滨海平原再至冲积平原的演变,总体上该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属于海陆交互作用及海进—海退的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4期)
李智敏,李文巧,殷翔,黄帅堂,张军龙[2](2019)在《利用构造地貌分析日月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月山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和祁连-海原断裂等主边界断裂控制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块体内部,属于二级构造。该断裂构造地貌发育,研究其活动特征可获得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扩展的信息。文中以晚更新世以来清晰的地貌变形为重点,通过RTK测量方法获得沿断层走向的垂直位移量,基于断层生长连接理论,分析了日月山断裂的演化,并讨论其反映的动力学背景,主要获得了以下3点认识:1)根据晚更新世以来洪积扇和阶地等地貌内长约200km的3期断层陡坎的发育特征,将日月山断裂分为5段,最重要的分段位于第叁重迭区(CD-3)。2)日月山断层3期位移量分布形态反映了断层由多条次级破裂生长连接而成,处于断层生长连接的第二阶段。以CD-3为界,NW侧的断层持续生长连接;东南侧的断层活动时间相对较短,活动强度相对较弱。3)断层位移量分布曲线极值指示了应变集中和应力积累的位置。以CD-3重迭区为界,NW侧应力和应变主要集中在中部及断层重迭区,东南侧应力长期积累的范围则相对分散。应力状态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块体内部的顺时针旋转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李薇,贾丽云,胡道功,张绪教,夏蒙蒙[3](2019)在《琼北老城剖面记录的马袅—铺前断裂西段晚更新世活动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袅—铺前断裂为1605年海南琼山7. 5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其活动历史研究对琼北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防震减灾以及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地质地貌调查结果表明,马袅—铺前断裂西段由叁条近东西向平行展布的北倾阶梯状正断层组成,并构成南北宽约2. 5 km的断裂带。老城人工开挖南北宽达70 m的断裂带剖面揭露了该断裂晚更新世活动历史,道堂组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断裂在距今16~31 ka期间经历了两期活动:第一期表现为南、北相向倾斜的正断活动,累计垂直位移3. 3 m;第二期为南倾的正断活动,活动强度较大。马袅—铺前断裂错断不同时代地层的位移量表明该断裂自上新世以来开始活动,第四纪活动强烈,现今仍是琼北控制地震活动的重要断裂。(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郭春杉,李文巧,田勤俭,徐岳仁,杜朋[4](2019)在《中条山北麓断裂解州段晚更新世滑动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条山北麓断裂是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运城盆地南缘主边界断裂,控制运城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滑动速率是活动断裂定量研究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也是断层活动方式和强度的直接反映,该段滑动速率值对运城盆地的地震危险性评估、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意义。以中条山北麓断裂解州段为重点,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无人机测量、断层剖面分析以及地层年代测定等方法,对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习性、地貌面变形以及活动速率开展详细研究,获得以下叁点认识:①中条山北麓断裂解州段存在一系列与主断层相平行的次级断裂,越靠近盆地内部,断层发育时间越晚,活动性越强;②晚更新世以来盐池一带主要发育叁期洪积扇,最早一期洪积扇废弃年龄为14.1~15.7 ka,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平均高度为10.2~11.7 m;断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5~0.83 mm/a;③小李村南(15.7±2.5) ka以来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5~0.62 mm/a;(107.4±18.6) ka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 mm/a,晚更新世断裂的活动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4期)
罗珂,田元,傅亮,孙晓霞,毕乃双[5](2019)在《叁沙永乐龙洞洞内侧壁礁体矿物和元素组成及其晚更新世以来的形成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沙永乐龙洞深度在300m左右,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但是对其性质和成因了解极其有限。本研究使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AMS14C测年等分析测试方法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洞壁礁体的矿物物相、元素含量和形成年代进行了测定,探讨了洞壁性质和龙洞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叁沙永乐龙洞洞内侧壁矿物均属于碳酸盐矿物,包括文石、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平均含量分别为49.0%、46.6%、14.3%,它们主要来自钙质生物碎屑;洞内侧壁的主要元素是Ca、Mg、Sr,平均含量分别为36.8%、0.98%、0.48%。叁沙永乐龙洞是一个复合体,17m以上岩石年龄晚于7.5cal kaBP,是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形成的现代珊瑚礁体,没有经历过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成岩作用; 17—35m岩石形成时代早于25cal ka BP,是经历了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晚更新世喀斯特溶洞,且在高海平面时期于17—23m以浅的空间内广泛发育洞内珊瑚礁。(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吴同,杨振京,王一鸣,王攀,彭培好[6](2019)在《温州沿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海相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沿海地区的海相地层记录了极其丰富的环境信息,研究海相层的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对理解古环境演变的过程、探讨沉积记录对海陆变迁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QTZ1孔位于温州瓯江口北侧平原,根据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资料,钻孔34 m处为Q_h/Q■界线,91.5 m处为Q■/Q■界线。综合考虑刺甲藻、环纹藻的环境意义,钻孔沉积物粒度及微体化石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温州沿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共识别出3套海相地层单元,第二海相层和第叁海相层之间发育有完整的陆相沉积层。沉积动力条件经历了低能(Q■)→中低能(Q■)→中高能(Q■)→低能(Q■)→高能(Q■)→中低能(Q■)→中低能(Q■)→低能(Q■)→低能(Q_h)的演化过程。受海平面变化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沉积相变化频繁,以海陆过渡相、陆相和局部的浅海相为主,全新世沉积相以浅海相为主,全新世末期逐渐转为滨海相。(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鲁可[7](2019)在《中国的骨针及其对晚更新世人类扩散的指示意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由d'Errico教授率领的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研究者的工作表明,世界上最早的骨针出现于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地区,且这两个地区的骨针可能是独立起源。中国考古学的纪录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本文将这一工具类型与石器技术和环境背景结合考察,探讨更新世晚期后半段发生的人群的扩散。我们通过材料的梳理证明,中国北方地区的骨针,是出现于距今31000年前的一次技术创新,这一技术创新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代表的中国旧石器晚期的到来为背景。距今25000年,一种新形制的骨针出现。这些骨针形制扁平,与细石叶技术同时出现。这可能反映了欧亚大陆西方人群的东迁,这些人群带来了细石叶技术。更新世末,骨针更加多样化,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有多种用途。在晚冰期末段,中国北方地区的骨针不仅与细石叶技术共出,同时也与石核、石片和陶器共出。在中国南方地区,在距今12000年前,骨针的出现与石核-石片技术同时出现。南方地区的骨针或是本地的的发明,或由末次冰期前北方人群的南迁带来的。长江以南地区,骨针与石核、石片和陶器在更新世晚期同时出现。更新世晚期中国南北方地区同时出现的这一工具组合,即石核、石片、陶器和骨针,预示着南北方地区在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可能存在着长距离的人群的移动和文化的交流。(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文星跃,吴勇,黄成敏,罗明云,谌柯[8](2019)在《岷江上游晚更新世黄土粒度与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地区广泛分布黄土地层,揭示其成因和物源对深入理解该区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四川省茂县迭溪镇的晚更新世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黄土粒度分布、粒径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北方黄土和邻近的成都粘土对比。结果表明迭溪黄土剖面粉砂(2~50μm)平均含量达81. 59%,且变异较小,而粘粒(<2μm)和砂粒(> 50μm)平均含量分别为13. 77%和4. 95%,相对北方黄土含较多1μm左右的细颗粒。粒径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特征表明迭溪黄土具有典型风成沉积特征,沉积物主要由<1000 m高度的近地表风力搬运沉积为主。迭溪黄土常量元素含量与北方黄土基本相同,表现为明显的Na淋失而K相对稳定,风化程度较低。Ti O2/Al2O3、K2O/Al2O3、Eu/Eu*、(La/Yb)N、(Gd/Yb)N和(La/Sm)N等特征值以及Zr、Th、Sc、La、Th、Ba、Sr、Rb、Pb和U含量分布反映出迭溪黄土与北方黄土物源具有相似性,均明显区别于成都粘土。末次冰期亚洲冬季风和邻近山原地带产生的重力风可能均对岷江上游黄土沉积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侯圣山,李昂,陈亮,王立朝,刘艺璇[9](2019)在《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滑坡发育历史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西北部发育了多期次的滑坡事件。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较好地保留了多期次滑坡的遗存,有研究历史滑坡发育规律的良好素材。文章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初步厘清了滑坡空间分布及新老滑坡相互迭置关系,总结得到本地区滑坡的四种发展类型:压裂型深层黄土-泥岩滑坡、滑移型深层黄土-泥岩滑坡、蠕变型中浅层黄土-泥岩滑坡和塌滑型黄土滑坡。不同时期发育的滑坡在野外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发育于晚更新世的古滑坡有圈椅状的地形和高陡的后缘陡壁,滑坡堆积体已固结,堆积体表面冲沟发育;发育于全新世早期的老滑坡除了具有圈椅状地形和高陡后壁外,堆积体较为松散,堆积平台形态较为完整;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的新滑坡则保留了更多的滑坡特征,可见滑坡后缘和侧缘裂缝。巴谢河流域滑坡大多有多次滑动的迹象,不同期次的滑坡相互重迭,在同一范围发生多次滑动,形成多级滑坡堆积平台。滑坡埋压动植物、滑坡洼地短期水体沉积物等有着明显的滑坡指示意义。通过采集此类样品,利用14C和光释光等测年手段,获取了本地区一系列滑坡事件的年龄。对测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巴谢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的五个滑坡高发时段,分别为100~63 ka BP、45. 2~41. 5 ka BP、33. 3~28. 2 ka BP、22. 5~15. 2 ka BP和10. 4~0. 2 ka BP。以上滑坡高发时段的推断将为认识去环境变迁提供证据。(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刘杰,孙美静,杨睿,邬黛黛[10](2019)在《西沙海槽晚更新世冰期以来原地微生物成因水合物储库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热力学理论的CSMHYD程序,计算现今及晚更新世冰期琼东南盆地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带厚度及资源量,讨论晚更新世冰期以来海平面、底水温度和沉积速率变化对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储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水深超过600m的海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温压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最大厚度约300 m,位于研究区的中东部和东南部。②晚更新世冰期以来,底水温度的升高抵消了海平面上升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区冰期和间冰期旋回中沉积速率収生显着变化,沉积速率大的区域,原地微生物成因天然气水合物的浓度也相应较大;导致冰期-间冰期旋回过程中原地微生物成因水合物储库变化的关键因素是甲烷供给及沉积速率,而不是温压条件的变化。③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现今的储库比晚更新世冰期的减少了0.78×1012 m3的甲烷气。(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晚更新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月山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和祁连-海原断裂等主边界断裂控制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块体内部,属于二级构造。该断裂构造地貌发育,研究其活动特征可获得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扩展的信息。文中以晚更新世以来清晰的地貌变形为重点,通过RTK测量方法获得沿断层走向的垂直位移量,基于断层生长连接理论,分析了日月山断裂的演化,并讨论其反映的动力学背景,主要获得了以下3点认识:1)根据晚更新世以来洪积扇和阶地等地貌内长约200km的3期断层陡坎的发育特征,将日月山断裂分为5段,最重要的分段位于第叁重迭区(CD-3)。2)日月山断层3期位移量分布形态反映了断层由多条次级破裂生长连接而成,处于断层生长连接的第二阶段。以CD-3为界,NW侧的断层持续生长连接;东南侧的断层活动时间相对较短,活动强度相对较弱。3)断层位移量分布曲线极值指示了应变集中和应力积累的位置。以CD-3重迭区为界,NW侧应力和应变主要集中在中部及断层重迭区,东南侧应力长期积累的范围则相对分散。应力状态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块体内部的顺时针旋转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更新世论文参考文献
[1].郭立君,董路阳,张全,王林海,朵兴芳.滨海新区北塘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J].地质找矿论丛.2019
[2].李智敏,李文巧,殷翔,黄帅堂,张军龙.利用构造地貌分析日月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J].地震地质.2019
[3].李薇,贾丽云,胡道功,张绪教,夏蒙蒙.琼北老城剖面记录的马袅—铺前断裂西段晚更新世活动历史[J].现代地质.2019
[4].郭春杉,李文巧,田勤俭,徐岳仁,杜朋.中条山北麓断裂解州段晚更新世滑动速率研究[J].地震.2019
[5].罗珂,田元,傅亮,孙晓霞,毕乃双.叁沙永乐龙洞洞内侧壁礁体矿物和元素组成及其晚更新世以来的形成演化[J].海洋与湖沼.2019
[6].吴同,杨振京,王一鸣,王攀,彭培好.温州沿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海相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7].鲁可.中国的骨针及其对晚更新世人类扩散的指示意义(英文)[J].人类学学报.2019
[8].文星跃,吴勇,黄成敏,罗明云,谌柯.岷江上游晚更新世黄土粒度与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J].山地学报.2019
[9].侯圣山,李昂,陈亮,王立朝,刘艺璇.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滑坡发育历史重建[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10].刘杰,孙美静,杨睿,邬黛黛.西沙海槽晚更新世冰期以来原地微生物成因水合物储库的变化[J].新能源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