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竿跳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撑竿跳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撑竿跳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撑竿跳高,技术,运动学,女子,质心,能量,全运会。

撑竿跳高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郭宝军[1](2019)在《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新动向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撑竿跳高作为一项十分需要运动技巧和运动员自身力量的田径运动,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在体育赛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界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之中。通过对撑竿跳高运动的技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入手,深入探究撑竿跳高运动训练的最新动向。本文从撑竿跳高的发展史入手,分析各个阶段撑竿跳高运动训练中的优势部分,并对各阶段突出撑竿跳高运动员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撑竿跳高运动项目的训练动向作出新的指导,希望为广大撑竿跳高运动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合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3期)

潘旭,郑哲,刘功聚,潘慧炬[2](2019)在《女子撑竿跳高各阶段指标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运动员质心高度(质心最高点)及试跳成功/失败的因素。方法:运用叁维图像采集与解析方法对2019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总决赛(杭州站)女子撑竿跳高技术进行分析,对各阶段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论:①"助跑步速"、"起跳离地水平速度"与质心高度呈现出显着正相关;"离地时垂直速度增加量"、"起跳瞬间质心腾起角度"与质心高度呈现出显着负相关;下手推竿时躯干角在40°~50°范围内质心高度较高。②影响试跳成功/失败主要因素是"起跳离地垂直速度"、"起跳瞬间质心腾起角度"和"质心与横杆距离",要想提高试跳成功几率"起跳离地垂直速度"不宜超过2.21m/s、"起跳瞬间质心腾起角度"不宜超过19.03°、"质心与横杆距离"不宜超过0.24m。(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许占鸣,谢慧松,刘威[3](2019)在《基于能量转化过程国内外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人-竿”协同技术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叁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涛,宋广林[4](2019)在《第13届全运会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阶段的运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现场拍摄、运动录像解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13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撑竿跳高进入决赛的5名运动员(成绩在5.30 m及以上)的技术特点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持竿助跑过程中的步长、步速、撑竿倾角、摆动幅度(左右)进行生物力学解析,探讨现阶段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阶段的技术特征,揭示持竿助跑的节奏和规律,为更好地促进撑竿跳高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夏正亮[5](2019)在《撑竿跳高叁维运动技术分析平台的搭建和机械能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尝试搭建撑竿跳高叁维运动技术分析的生物力学研究平台,探究叁维动作捕捉技术在撑竿跳高运动研究的可行性;在叁维动作捕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据采集,设计和编写基于该数据结构的撑竿跳高能量计算程序,实现撑竿跳高运动的能量计算和分析。研究方法:根据撑竿跳高叁维运动技术分析的需要,设计测试场地建设的方案。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完成运动技术分析平台的建设和测试,将收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导入生物力学分析软件进行验证。并且,基于撑竿跳高的能量转化理论,对运动中的能量转化进行编程计算。采用Python语言实现数据的读取、计算和可视化,并与文献中的能量曲线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基于Qualysis叁维红外捕捉设备和Kistler测力装置的撑竿跳高叁维运动技术分析平台方案可行,其采集数据可导入至生物力学软件进行建模分析;通过与文献中的能量曲线对比,证明基于该动作采集结果的能量计算对于撑竿跳高运动真实可靠,可帮助教练员进行撑竿跳高运动的能量转化分析。结论:本研究对撑竿跳高叁维运动分析的场地搭建方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搭建方法,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此外,本研究基于叁维动作捕捉采集数据开发的撑竿跳高叁维能量计算程序,计算结果真实可靠,其能量转化曲线对教练员的技术诊断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4)

高磊[6](2019)在《2018全国田径冠军赛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牛春格助跑至起跳的技术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牛春格是西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一名优秀运动员,近年来进步较快,是女子撑竿跳高项目上不可多得的后备人才。她与我国李玲、任梦茜等优秀的撑竿跳高前辈之间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牛春格的最好成绩与她们相比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将对参加2018年冠军赛的牛春格和前六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在助跑和起跳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前六名运动员的差别,为今后的训练提供技术参数。让教练能够更加清楚的掌握牛春格的情况,能够更加清楚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加快其技术的更快成长,从而便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测试法、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以牛春格参加2018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总决赛(亚运会选拔赛)贵州站的成绩最好的一跳技术动作,及决赛前六名运动员成绩最好一跳技术动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1.牛春格在助跑过程中倒数第一步的水平速度比倒数二步的水平速度小。2.助跑过程中牛春格倒数第一步步长比倒数二步步长大,最后两步的步长不合理。3.牛春格的重心起伏高度和国际健将李玲、任梦茜等优秀选手相接近,但是不稳定。4.牛春格起跳时上手肩肘角与李玲的以及国外优秀国际健将的上手肩肘角平均值还有一定的差距。5.研究对象牛春格上手握点的地面投影点起跳点起伏较大6.牛春格着地瞬间与离地瞬间的膝角变化量较小,说明起跳时地瞬间膝关节并没有充分发力、完全蹬伸。研究结论:1.牛春格助跑倒两步的步长逐渐增加,但是其倒两步的助跑速度是逐渐减小的,牛春格在助跑最后阶段出现了减速,前几名选手则是逐渐加速状态,最大速度出现在离穴斗距离越近,速度损失越小,成绩就越优秀。2.牛春格的重心起伏高度和国际健将李玲、任梦茜等优秀选手相接近,在跳跃相同高度时,通过数据分析知道,其重心起伏较大导致持竿助跑的节奏不稳定,起跳腿的膝踝关节的变化量较小,蹬伸不充分,这是是身体重心高度不稳定的原因之一。3.前六名运动员离地瞬间上握手肘角与起跳时间都与成绩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其助跑速度与成绩中度相关,以上这几个指标的好坏与成绩的好快有着直接的影响。牛春格起跳时间偏长,上握手角度偏小,与此次比赛成绩不理想有最直接原因,今后得注意,要注重加大上握手肘角,加强助跑速度、缩短起跳时间方面的训练。(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冯之琛[7](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持竿助跑技术与成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最复杂的田赛项目之一,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项目,近年获得可喜成绩,但与欧美国家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完整的撑竿跳高技术中持竿助跑技术,直接影响整体技术环节的发挥;特别是最后四步助跑技术,其作为助跑与起跳技术衔接的“纽带”,是将水平动能转化为撑竿弹性势能的重中之重。查阅现有文献,本研究旨在,首先探寻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最后四步助跑技术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比我国不同运动水平女子撑高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技术之间的差异。本文通过拍摄201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全运会预选赛视频,选取本次比赛中前8名选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研发的视讯录像解析系统对拍摄视频进行处理,使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法,探寻各指标与成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健将级与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在各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国际健将组运动员后四步助跑步长总体呈现逐渐减小的特征,健将组运动员的步长模式不够稳定起伏较大。此外,国际健将组运动员在后四步助跑阶段的步频大于健将组运动员,说明国际健将组运动员的助跑更为积极主动。2.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重心水平速度对于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国际健将组运动员最后四步助跑重心水平速度呈现逐渐加速特征,健将组运动员在最后两步助跑阶段出现减速现象。3.经研究得出: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叁步至倒一步助跑阶段的降竿角度对于成绩起着重要作用。倒二步和倒一步降竿角度对于步长、步速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国际健将组运动员在后四步助跑阶段进行积极的降竿,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而健将组运动员的降竿主要集中在倒二步与倒一步助跑阶段,从而导致水平速度损失较大。4.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倒一步助跑阶段的降竿幅度对于速度影响最为直接,我国健将组运动员在此阶段的降竿幅度大于国际健将组运动员,导致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过大。我国国际健将组运动员重心腾起角度小于健将组运动员,国际健将组运动员上握手与起跳点距离在合理范围内,健将组运动员上握手与起跳点差值较大。(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贾军茹[8](2019)在《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锐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需要通过高速助跑而产生动能,进而使身体跃过横杆。目前我国男子撑竿跳高纪录为5.82m,是薛长锐在2016年伦敦田径世锦赛所创造的。截止到2017年11月30日,男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为6.16m,比我国这一项目高出34cm。撑竿跳高的助跑是撑竿跳高动力的来源,助跑与起跳技术被教练员和运动员公认为关键技术。为了更好地研究薛长锐的助跑和起跳技术,本文对薛长锐的助跑最后叁步和起跳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专家调查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借助由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开发的视讯录像解析系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手段进行视频解析,对我国的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锐的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找出了薛长锐在助跑最后叁步和起跳环节的技术特征,为进一步改进这两个环节的技术动作提供了科学参考。通过对薛长锐比赛中助跑和起跳的技术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薛长锐最后叁步助跑时间稳定,助跑速度呈递减趋势。(2)薛长锐上握手与起跳点距离、双手推竿速度合理。(3)薛长锐的起跳时间较快,起跳离地瞬间速度快。(4)薛长锐握竿角差值最大,起跳动作的质量和效果最好,从助跑中获得的动能最多。(5)薛长锐起跳离地瞬间,起跳动作充分到位。(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杜亚玲[9](2019)在《我国优秀少年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立足于撑竿跳运动的基础之上,研究了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各动作阶段关键技术的运动学指标的特征,揭示了牛春格在进行撑竿跳的过程中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技术所展现出来的较为明显的特征和规律,并对这一过程当中所运用的撑竿跳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牛春格在撑竿跳各个环节当中的不足之处,对与最终成绩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总结,从而为我国撑竿跳运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对于我国今后撑竿跳运动员的培养也起到了良好的借鉴意义。研究对象:以牛春格的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撑竿跳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数据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八个结果,1、牛春格助跑速度呈增加趋势,成功过竿的助跑速度由倒数第二步7.15 m/s、7.26 m/s、7.33m/s分别增加到倒数第一步的7.17 m/s、7.28 m/s、7.38 m/s,增加量分别为0.02 m/s、0.02 m/s、0.05 m/s说明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牛春格持竿助跑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强。2、牛春格存在倒一步的步幅长度大于倒二步的步幅长度的问题。3、牛春格在腾起离地的瞬间肘角与肩角都不大,代表着牛春格在起跳离地时存在着含胸的现象,由此导致腿甩出的速度要比撑竿更快,从而降低了撑竿跳高的质量;这也表明其举竿不充分,着地瞬间向上举竿不够积极。4、牛春格的起跳动作着地竿弦角与起跳竿弦角的差值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运动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则表明这一过程中动能向弹性势能的转化速度急剧上升。5、牛春格起跳着地时的躯干角普遍达到了90°以上,这是因为她在起跳的过程中存在着身体后仰的问题,当竿头与斗壁相接触时,躯干由于受到插穴所产生的阻力的影响而失去了良好的平衡,进而导致躯干无法保持直立。6、在着地瞬间膝盖弯曲过大,可见,其起跳腿相对力量不足。7、重心腾起角呈减小趋势,其中2018年8月18日成功过竿的起跳时刻重心腾起角为19.4°已经和世界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重心腾起角比较接近。8、躯干的速度大于肩的速度,说明身体后仰、但是助跑技术较好,达到了较高的速度;也有可能是牛春格离地时刻双手举竿的速度不够快。研究结论:1、牛春格持竿助跑的能力有所增强。最后一步速度略有增加。2、从步长上来看,她最后一步的步长由以前的大于倒数第二步步长变为略小于倒数第二步步长,整体的助跑速度也有所增加,在最后两步助跑技术上很明显有了改进和提高,跑的更加积极主动,也增强进攻意识。3、牛春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下肘角的增大使手臂对肢体的支撑更加稳定。4、与以往的训练相比较而言,牛春格的助跑动作越来越积极,起跳竿弦角已经逐渐趋于合理化。(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赵亚萍[10](2019)在《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撑竿跳高中,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所选取指标的数据显示这叁名运动员在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的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并对他们的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做出技术评价,给教练员提供技术参数,让教练员指导运动员在跳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失败,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技术水平,提供技术方面的建议给我国撑竿跳高运动员,并为我国撑竿跳高运动项目的训练与科研提供参考。研究对象与方法:以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平面定点拍摄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解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1、撑竿跳高运动员张伟成功与失败的助跑步长差分别为-0.18m与-0.03m,恽强久在这两跳中,步长差分别为0.19m与0.25m;恽强久在失败一跳速度差为0.12m/s。韩艳光在两跳速度差为0.56m/s与0.04m/s。步长差与成绩之间也存在着高度相关性(P=0.001<0.01)。2、张伟、恽强久、韩艳光在此次比赛中的成绩与他们的起跳时间相关系数是-0.963。张伟与韩艳光的失败一跳中起跳时间是0.125s与0.115s,接近我国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起跳时间。3、张伟失败一跳的着地角是63.9°,蹬地角是75.6°。恽强久失败一跳着地角度是57.8°,蹬地角度79.3°。此叁人的起跳时刻躯干角都小于90度,没有达到全国高水平运动员标准。研究结论:1、在前叁名运动选手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中,最后两步的步长差与成绩呈高度负相关性(r=-0.997),重心水平速度与跳跃高度具有显着相关性,速度差与跳跃高度呈负相关。2、本研究选取的指标与成绩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起跳技术中相关性最大的依次是起跳时间、蹬地角、上握竿手肩关节角度(P<0.000)。3、成功与失败技术有显着性差异的依次是步长差与重心水平速度、着地角与蹬地角、起跳时刻下握手肘关节角度、竿弦角的角度。由此证明是这些技术动作的不稳定导致失败。4、相比而言,张伟的助跑倒数第一步长大于倒数第二步步长,不利于快速起跳;肩肘关节过小,举竿不充分;恽强久的助跑速度快,但着地角角度偏小,不利于向上腾起;韩艳光助跑速度慢,起跳时间长,速度损失过多,起跳不充分。叁人的躯干角度都小于90°,说明起跳点太近,举竿不充分。(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撑竿跳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影响运动员质心高度(质心最高点)及试跳成功/失败的因素。方法:运用叁维图像采集与解析方法对2019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总决赛(杭州站)女子撑竿跳高技术进行分析,对各阶段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论:①"助跑步速"、"起跳离地水平速度"与质心高度呈现出显着正相关;"离地时垂直速度增加量"、"起跳瞬间质心腾起角度"与质心高度呈现出显着负相关;下手推竿时躯干角在40°~50°范围内质心高度较高。②影响试跳成功/失败主要因素是"起跳离地垂直速度"、"起跳瞬间质心腾起角度"和"质心与横杆距离",要想提高试跳成功几率"起跳离地垂直速度"不宜超过2.21m/s、"起跳瞬间质心腾起角度"不宜超过19.03°、"质心与横杆距离"不宜超过0.24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撑竿跳高论文参考文献

[1].郭宝军.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新动向的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2].潘旭,郑哲,刘功聚,潘慧炬.女子撑竿跳高各阶段指标对运动成绩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9

[3].许占鸣,谢慧松,刘威.基于能量转化过程国内外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人-竿”协同技术的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

[4].王涛,宋广林.第13届全运会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阶段的运动学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

[5].夏正亮.撑竿跳高叁维运动技术分析平台的搭建和机械能计算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6].高磊.2018全国田径冠军赛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牛春格助跑至起跳的技术特征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9

[7].冯之琛.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四步持竿助跑技术与成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8].贾军茹.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锐助跑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9

[9].杜亚玲.我国优秀少年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牛春格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9

[10].赵亚萍.2018年亚运会选拔赛中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9

标签:;  ;  ;  ;  ;  ;  ;  

撑竿跳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