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处理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医院湖北十堰442500)

【摘要】目的: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肿瘤患者造成的损伤。方法:从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肿瘤患者中选取20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分析发生外渗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观察处理后的效果。结果:引起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护理操作因素、患者因素及其他因素,20例患者经处理后症状缓解,其中13例出现水疱的患者经冷热敷和拮抗剂治疗后局部红肿、水疱消失,疼痛缓解,4例发生溃疡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3例伴有静脉炎的患者经处理后炎症消失。结论:引起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有多方面,应加强预防,若发生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避免化疗药物对患者的进一步伤害,并分析原因,尽量减少外渗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处理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294-02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上应用广泛。化疗药物多为化学或生物碱制剂,其中大部分具有腐蚀性和一定的毒性[1],一旦发生外渗,将会对渗漏部位造成极大损伤,引起红肿、疼痛、局部组织坏死、溃疡等,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肌腱坏死,导致残疾,因此,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处理,降低化疗药物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以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并提出处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4~72岁,平均(49.34±2.18)岁,外渗部位包括手背、外踝、足背、前臂。外渗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紫杉醇、5-FU、阿霉素、诺维本、丝裂霉素、吡喃阿霉素、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环磷酰胺、VP-16等。20例患者外渗部位均出现红肿,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其中13例出现水疱,3例患者发生静脉炎,4例发生溃疡。

1.2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药物本身、护理操作过程及患者本身寻找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处理对策分为紧急处理、早期处理、冷敷湿敷、应用拮抗剂、全身支持治疗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保持冷静,立即停止给药,先用5mL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缓慢回抽,将刚渗出的药液吸净,若不能完全吸净,可静脉注入5mL生理盐水和5mg地塞米松,以方便吸出,降低化疗药物对组织的损伤,后拔除针头。早期处理中应根据药物渗出量行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局部皮下封闭,使用10%硫代硫酸钠或8.4%的碳酸氢钠等药物进行解毒。经紧急处理和早期处理后,若外渗部位仍有红肿、疼痛,可选用拮抗剂进行治疗,如输注卡氮芥或顺铂,输注卡氮芥时,可用3~5mL碳酸氢钠溶解的2.1%光辉霉素湿敷;输注顺铂时应立即用二甲双砜外敷外渗部位,每8小时一次,连续敷1到2周。除铂类化疗药物外,也可给予间断冷敷24h,温度控制在4~6℃,冷敷时间在15~39min左右;冷敷后用50%硫酸镁湿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湿热敷时间在24~48h左右。并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组织肿胀。溃疡部位可用400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每周一次,连续注射4周后创面可基本愈合,如果愈合效果不佳,可交替湿敷5%葡萄糖20mL+25%硫酸镁10mL+维生素500的混合液和用1000mL水煎煮的500g白萝卜煎沸冷却液,每天6~8次,连用1~2周后即可完全愈合,或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如果患者体质较弱,免疫力低下,可给予全身支持治疗,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每天1次;输注血浆增强抵抗力,同时静脉给予抗炎药物,并指导患者多食用一些高蛋白、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根据外渗药物性质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氮芥、丝裂霉素外渗可用等渗硫酸钠;如果是泰素外渗,可用甲基强的50mg松龙和5mL的1%普鲁卡因作药物封闭处理;如果是紫杉烷类或长春花碱类药物外渗可采用透明质酸酶;柔红霉素可用5mL8.4%碳酸氢钠加4mg地塞米松局部静脉注入;其他化疗药物外渗可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封闭液进行封闭处理,首先应对外渗部位进行消毒,然后将配置好的封闭液沿外渗边缘由外向内多点注射,各穿刺点都折射过封闭液后,将针头拔除,更换位置重新刺入针头进行注射,尽量减少穿刺点,保证封闭范围大于外渗区域,注射深度不可太浅。定期观察外渗部位,记录外渗发生的时间、部位、静脉进针部位和针头大小、外渗量、患者局部体征等,做好交接工作。另外处理效果不佳的可采取超声波理疗方式进行处理。

2.结果

引起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护理操作因素、患者因素及其他因素,其中药物因素导致化疗药物外渗2例,占到了10%;护理操作因素3例,占到了15%;患者因素导致药物外渗15例,占到了75%。20例患者经处理后症状缓解,其中13例出现水疱的患者经冷热敷和拮抗剂治疗后局部红肿、水疱消失,疼痛缓解,4例发生溃疡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3例伴有静脉炎的患者经处理后炎症消失。

3.讨论

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包括药物因素、护理操作因素、患者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药物因素指化疗药物多为化学或生物碱制剂,对局部有较强的刺激性,当药物进入血管后会增强血管的通透性,超出血管本身的应激能力,一旦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就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甚至坏死,引起静脉渗漏[2]。护理操作因素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能力的不足及责任心不强上,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特性及不良反应掌握不充分,没有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没有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穿刺后未固定针柄,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时针尖从血管中脱落,引起药物外渗;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止血带结扎过紧、时间过长对血管造成损伤;选择了血管局部病变的肢体进行穿刺,血管收缩致使管内压力上升,从而引起外渗;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药液从针眼渗出[3]。患者因素有患者血管由于反复化疗,其管壁变薄,脆性增加,弹性下降,造成药物外渗;患者在进行活动时,针头滑出血管造成外渗;由于一些老年人皮肤松弛、行为失控、血管硬化、长期缺血缺氧等因素,造成血管腔变小或血流速度减慢,当药物进入静脉后,局部药物浓度升高,引起静脉外渗。

本次研究在分析了药物外渗的原因后,对外渗部位进行了及时处理,13例出现水疱的患者经冷热敷和拮抗剂治疗后局部红肿、水疱消失,疼痛缓解,4例发生溃疡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3例伴有静脉炎的患者经处理后炎症消失。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时,应积极预防药物外渗,尽量减少外渗事故的发生,若发生外渗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化疗药物对患者的进一步伤害。

【参考文献】

[1]邱丽文.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12):137-138.

[2]杜晓蓉.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J].速读(下旬),2014,(9):261.

[3]郦志萍.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4,(26):178-179.

标签:;  ;  ;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