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羽: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意蕴探赜论文

刘思羽: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意蕴探赜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蕴含着“人民性”思想。新发展理念“人民性”意蕴的渊源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三方面进行追溯;新发展理念“人民性”意蕴体现在创新发展依靠人民之“力”,协调发展保障人民之“益”,绿色发展构筑人民之“梦”,开放发展惠及人民之“利”,共享发展实现人民之“愿”五个方面;新发展理念“人民性”意蕴具有丰富理论成果、夯实执政之基、实现改革目标、提供行动指南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人民性;意蕴;时代价值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追求,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新诠释,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国内外新形势,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所蕴含的“人民性”思想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常减压装置作为炼厂的龙头装置,在炼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其停工有固有的一套停工步骤,但随着装置日益大型化和环保的压力,对常减压装置的停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减压装置停工吹扫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和废气,造成停工吹扫期间现场油污较大、异味较重,加工高硫原油的装置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如果处理不好停工现场恶臭味会较大[2]。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周围环境污染,对居民安全形成影响,造成次生事件。故常减压装置在停工过程中实现密闭排,达到安全环保停工,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发展理念“人民性”意蕴的渊源追溯

(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早在商周时期,民本思想就已渐渐萌芽。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孔子将老百姓比作载舟的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今天仍然被广为传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以此来劝诫统治者要施仁政爱人民。除此之外,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贾谊认为人民对国家的命运、君主的威信、官吏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亡的新出路上下求索。康有为提出“听民自治”的民权思想,梁启超主张“民有”“民享”“为民”相共通的民本思想,孙中山倡导“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不论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他们的思想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虽然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现代民主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时至今日仍然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同样也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

(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遵循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旧的社会历史观不同。旧的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认识不到谁是真正的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社会历史的考察中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从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即他们不仅仅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还决定着社会变革。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统一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发展来推动,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早日实现共产主义。不论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的观点,还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的观点,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性”这一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其中的新发展理念更是体现了对“人民性”这一思想理念的遵循。

(三)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坚守

历经栉风沐雨,走过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改,宗旨未变。她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铭刻在党旗之上。“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要依靠人民,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3]进入新世纪,国际社会风云变幻,面对国情党情发生的新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每一个“代表”都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不仅强化了党的执政理念,也使得“人民性”的思想得到不断深化和践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凸显了“人民性”这一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新时代历史性变革,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同样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可见数十年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将“人民性”作为执政理念,一以贯之,虔心坚守。

二、新发展理念“人民性”意蕴的体现

(一)创新发展依靠人民之“力”

创新发展之所以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民群众是提供这一动力的源泉。因此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民,创新发展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文化传承赓续的关键所在。凭借创新精神,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成绩斐然,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在创新发展中要坚持贯彻“人民性”这一基本理念。一要明确创新发展的宗旨是增加人民的福祉,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创新过程,享用创新成果;二要认识到创新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创新,要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创新发展依靠人民之“力”,要时刻将“人民性”这一理念贯穿到创新发展的全过程。

(二)协调发展保障人民之“益”

新发展理念所彰显的“人民性”的意蕴,既顺应了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根植于人民。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对全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仍具有深远持久、无与伦比的影响。“人民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已经被逐渐打磨为马克思主义愈发鲜明的标签,彪炳史册。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充分贯彻,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努力践行着“人民性”的理念。不论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执政标准,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或是当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宝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的价值追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也因此不断丰富,熠熠生辉。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探索人民群众需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三)绿色发展构筑人民之“梦”

自由降落式喷嘴雾化过程中,金属液流从漏包(坩埚)到气流交汇点间处于无约束的自由降落过程,期间液流需要经过30~150 mm[13]才能够与气流发生作用,故气流对金属液流冲击作用较低,液流破碎后形成粉体粒度较粗。

(四)开放发展惠及人民之“利”

共享发展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共享,同样体现了“人民性”的特点。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共享的覆盖面,要保证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分享发展红利,一个都不少;二是全面共享,即人民要充分享受享用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成果;三是共建共享,即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最大程度参与到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去,在参与中体验获得感、幸福感;四是渐进共享,即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追求这一目标,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避免操之过急,要稳中求进。“共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全体人民的美好心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要实现共享发展,不能仅仅追求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还要关注共享发展的过程、途径、机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彰显共享发展“人民性”的这一特征。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夙愿。坚持并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利于转变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加快构建“两型社会”,真正构筑起人民的美丽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更凸显了他对生态的高度重视。“绿色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回应了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环境问题,充分顺应了民心民意,彰显了新时代党中央的惠民之道。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要依靠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绿色发展,归根到底考虑的是永续发展的问题,是为了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活水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五)共享发展实现人民之“愿”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两条主线。“开放发展”这一理念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是实现人民的互惠互利。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画卷舒展开来,波澜壮阔,浩浩荡荡。40年沧海桑田,翻天巨变。改革开放绘就了一幅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蓬勃发展。中国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300美元的农业国变成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将过万的工业大国,40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亿左右。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一次次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可。“一带一路”战略顺应时代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抒发世界愿景。开放发展,使中国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改革不能停歇,开放不能止步,中国要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合作战略,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稳定增长,社会才能不断繁荣进步,开放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惠及民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实现互惠互利。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5],民心是最大的政治。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抵御了一道又一道风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在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感召力和建设力来源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始,就将“人民性”贯穿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凸显了“人民性”的价值底色,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诠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指南。当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国内也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多重考验。不断夯实执政之基,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感召力和建设力,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人民性”的价值追求,才能使横亘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被彻底摧毁,凝聚共识、赢得人心;才能在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团结奋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三、新发展理念“人民性”意蕴的时代价值

(一)升华思想内涵,丰富理论成果

发展不平衡是当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协调发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通过促进各地区各领域的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各项利益最大程度地实现。在区域发展方面,要坚持区域协同,统筹东部、中部、西部,努力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积极关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与城市人民群众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在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中,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推动教育、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传承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使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保持高度地协同性;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全国一盘棋,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格局,使二者协同发展。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才能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其中的“人民性”才会得到最大程度地彰显。

(二)团结凝聚群众,夯实执政之基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术后肿胀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赵新才等(14):1983

(三)顺应人民意愿,实现改革目标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必然要适应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关键是要结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人民性”的思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与人民群众利益命运共同体以及设计国家治理方略和政策的指引。新发展理念最大程度地诠释了“人民性”这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优先考虑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权利与人民的利益。新的历史方位引领改革的新征程,新时代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统筹全局,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中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思想,要求发展要时刻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始终以满足人民的关切和期待为宗旨,以实现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目标。将新发展理念中所蕴含的“人民性”的价值追求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在适应时代变迁、解决社会矛盾中得到不断提升,从而厚植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基,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四)科学把握国情,提供行动指南

五大发展理念为解决我国当前的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进行革命的主体是人民,实施改革开放的主体也是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亦是人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新的态势,国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正是实施创新驱动、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统筹城乡、协同区域、融合各领域、兼顾五个文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中国,注重内外联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改革目标,同时,它也为新发展理念的实施明确了方向。“一切为了人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发展理念所蕴涵的“人民性”思想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表现,它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本质,进一步充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宝库,使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落地生根。“人民性”思想是中国前行路上的方向标,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轨迹;“人民性”思想是时代汪洋中的灯塔,引领着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类发展的方向。

“人民性”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的基本遵循,更是伟大梦想实现的价值旨归。它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担当与情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放在重要的位置,关注人民的共同期盼与美好愿望。我们相信,“人民性”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得以发展和创新,也将引领中国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

进行地铁项目建设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只关注混凝土自身的防水性和抗压强度,在防水措施上有所忽视。如果只是一味地靠混凝土的防水性能,不但起不到防水的效果,同时混凝土在强度上用量上就会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增加混凝土的用量就会导致水化热的发生,给混凝土带来严重的损坏,最后混凝土会有裂缝,造成水的渗漏情况。

〔参考文献〕

[1]顾颇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35.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3.

[5]丁鼎.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01.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341(2019)05-0046-04

[收稿日期]2019-07-3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公平正义的共享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BKS05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新时代非公企业党建组织力建设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N市非公企业调研”,项目编号:2019YB002

[作者简介]刘思羽(1995-),女,河北阳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席书涛〕

标签:;  ;  ;  ;  ;  ;  ;  ;  ;  ;  ;  ;  ;  ;  ;  

刘思羽: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意蕴探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