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众对SARS的理性认知与风险认知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凌一,刘铁枫[1](2021)在《信息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公众风险感知与预防行为》文中指出信息是风险沟通的核心内容,尤其面对突发、新的风险事件时,信息是形塑公众风险感知和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全国范围内采集的2019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信息关注时间、信息获取渠道及信息内容三方面实证检验信息对公众风险感知与预防行为的影响,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的风险感知及预防行为有何表现?哪些因素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与预防行为?尤其是信息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研究表明,不同的信息关注时间、获取渠道及内容会对公众风险感知与预防行为的影响有所差异。基于结论,本文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应该建立起权威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普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教育并针对不同群体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科普知识。
程雪[2](2020)在《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指出网络的开放性在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网络风险的威胁。随着网络深入青少年的生活,上网也成为了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网络风险认知,信息辨识能力较弱,从而易暴露在网络风险之中。因此,通过分析青少年对网络风险的认知情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青少年对不同网络风险的认知水平,从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风险,提高青少年感知网络风险的能力。而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探讨,了解青少年对网络风险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治理策略,以达到风险沟通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研究结果展开讨论。文章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风险认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研究以及整个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风险认知相关理论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是调查问卷的编制、实施以及数据处理。第四部分主要是对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现状的描述,主要包括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基本情况和不同风险认知水平下的差异比较。第五部分则是对影响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因素讨论。第六部分则是以结论为基础,提出青少年网络风险的治理策略。第七部分,根据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并指出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调查了重庆市642名青少年,主要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详细地探讨了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基本现状,从而发现:在网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方面,按照得分高低依次为:垃圾信息、不良信息、隐私泄露、买到次品、网络故障、费用超支、网络病毒、网络诈骗、网络成瘾、资料丢失、恶意骚扰、网络暴力、黑客攻击;而在网络风险发生的后果严重性方面,按照得分高低依次为:网络暴力、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网络成瘾、资料丢失、黑客攻击、恶意骚扰、网络病毒、费用超支、不良信息、买到次品、网络故障、垃圾信息。而总的来说,青少年对网络风险项目上的认知得分情况,由隐私泄露、不良信息、网络诈骗、垃圾信息、网络成瘾、买到次品、网络病毒、网络故障、资料丢失、恶意骚扰、网络暴力、费用超支、黑客攻击逐渐变低,总体均值为13.46(均值范围为1-25),说明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只达到了一般水平,离高风险认知还有一定的距离。之后,本研究还探讨了青少年在不同认知水平下的差异,发现:青少年高、低网络风险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个体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上,而在青少年户籍、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上则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还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从青少年内生和外源两方面,对影响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因素分别做了讨论,发现:在内生因素中,青少年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个人网络风险经历对其网络风险认知具有显着性影响,而青少年的网龄、网络使用频率、网络熟练程度、网络知识以及网络信任对青少年的网络风险认知影响不大。同样,在外源因素中发现,家庭经济水平、同学或朋友网络风险经历、家人网络风险经历以及风险放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风险认知水平,而青少年的户籍、父母文化、父母职业、同学或朋友网络风险交流、家人网络风险交流、学校教育以及风险弱化对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影响不大。其中,相较于男性,女性青少年拥有更高水平的网络风险认知;年龄与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对于网络风险而言,高年级青少年比低年级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个人网络风险经历、同学或朋友网络风险经历以及家人网络风险经历的增加,都能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风险认知水平;家庭经济水平越好的青少年,其网络风险认知水平反而越低;在某种程度上,风险放大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风险认知水平。研究最后,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媒体层面以及政府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实践价值。个人层面的治理策略主要是通过加强青少年自身的网络风险意识,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家庭层面的治理策略则是增进青少年家庭风险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学校层面的治理策略侧重加强学校网络知识教育,提升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水平;对于媒体,则强调发挥媒体作为第三方沟通的功能,建立公众-媒体-政府信任机制;而针对政府层面的沟通策略是加强政府的主导沟通功能,积极做好网络风险的防控工作。
何素艳[3](2020)在《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为科学应对、有效防范我国学校体育中的雾霾风险,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问题,引入了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变量,探讨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风险认知概念维度及其测量,调查了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认知、风险沟通和应对行为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现象理论,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机制,提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措施,以期为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设计、聚敛混合研究设计和嵌套混合研究设计,具体采用了知识图谱方法、访谈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概念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概念包括信息告知、宣传平台、信息反馈三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概念包括主观感受、主观评价、理性判断三个维度。(2)研究编制的《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量表》是单维度,即积极应对;《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量表》包含主动获取知识和被动接收信息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量表》包含危害性和恐惧性两个维度,三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测量推荐标准,可以用来测量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三个变量。(3)雾霾影响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呈现出高雾霾风险认知和弱应对行为,学校呈现出低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4)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总体解释力较弱,风险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验和政策监管,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暴露程度和信息传播,应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危害认知、信息传播和行业制度。(5)体育活动雾霾应对知行悖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及现象,主要观点为:在行政干预下,风险沟通能引发积极应对行为;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雾霾危害共识导致回避应对行为,肤浅的危害认知难以促进参与者的积极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离不开条件因素的支持。(6)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沟通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沟通正向影响风险认知,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在风险沟通对应对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雾霾风险知识讲授与雾霾信息告知,促进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风险。(7)北方多数地方的雾霾天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存在阈值设置偏高和学校叫停户外体育活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故研究提出雾霾天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的建议,即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分别根据AQI>150、AQI>200、AQI>300阈值标准,达到阈值即刻叫停户外体育活动。(8)总体看,体育活动参与者视角的雾霾应对措施较为有限,有利的场馆环境条件和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促进参与者个体积极应对雾霾的有力保障。未来研究需要转向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解决雾霾影响后体育教学的补偿问题、体育活动叫停标准问题和学校规范开展风险沟通的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政策和制度,如《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以促进参与者个体的雾霾积极应对行为,保障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开展。
辛自强,李越[4](2020)在《疫情的风险认知及经济社会心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疫情心理的研究再度引起了重视。风险认知是公众对疫情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它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地域差异、人口学特征差异,并受到信息来源的影响。同时,疫情及其风险认知会进一步对社会心理、经济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变量产生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为了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需要建设一套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李文[5](2020)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爆发于2019年末,并迅速发展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信息、风险感知、传播行为等因子进行定义和操作化定义,从公众的视角,建构风险感知、风险信息和传播行为研究框架,研究在新型冠状病毒健康危机爆发期,不同的疫情严重程度,公众的媒介选择、媒介内容选择、传播行为变化等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模型检验,发现以下结论:(1)疫情严重程度对公众的风险感知和传播行为的作用,部分被证实:5个不同疫情严重程度之间公众风险感知和传播行为存在显着差异,且主要差异存在于疫情较严重和疫情最严重之间,较严重公众所感知到的风险相比最严重地区大,传播行为更为积极和活跃;(2)风险信息、疫情严重程度主要通过风险感知对公众的风险传播行为起作用,风险感知是该模型中多个因素对传播行为发挥作用的重要中介变量。
周国峰[6](2020)在《风险信息对公众抗争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江浙沪地区的实证调查》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内外邻避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大多数邻避项目负外部性的特征使项目建设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随着公众环保观念和利益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公众在面临诸如磁悬浮/轻轨、核电、垃圾焚烧场等邻避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考虑邻避项目所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而形成不同的心理感知,并做出不同的风险抗争行为决策。公众激烈的抗争行为会引发一系列邻避冲突,进而形成社会稳定风险阻碍邻避项目的落地并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以往对于邻避事件的研究多从公众参与、风险沟通机制等角度进行学理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但在邻避风险的演化进程中,公众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形成心理感知、作出行为决策,信息成为其联结的纽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风险信息对心理感知及公众行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信息视角出发研究风险信息对公众抗争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风险信息对公众抗争行为的影响模型。并基于双路径信息处理模型梳理了风险信息影响公众抗争行为的两条路径,即启发式信息处理路径与系统式信息处理路径,并以此作为主要研究框架,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对江浙沪公众面临邻避项目建设时风险信息影响其抗争行为的路径机制展开定量研究。本文首先证实了风险信息对公众抗争行为的直接效应,符合信息处理模型中的启发式信息处理路径。接着从系统式信息处理路径的角度验证了加入利益感知与风险感知的中介模型,结果显示,系统式信息处理路径在风险信息处理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同时验证了政府信任对风险感知与利益感知的弥合作用,政府信任会负向调节风险感知和利益感知对抗争行为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风险信息结构,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等建议。
徐伟楠[7](2020)在《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问题备受关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断强化,风险评估正在逐步成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着重进行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旨在为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风险管理工作,降低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水平提供全新的、科学的、可靠的、可行途径和理论依据。通过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传播过程中信息数据(疫情潜伏环节数据、暴发环节数据、演化环节数据、响应环节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构建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大数据平台框架,实现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在信息处理方法上的创新。基于大数据平台框架数据,在相应文献法规的基础上,以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实际风险为研究对象,构建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风险矩阵法等探索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中所实际存在的显着风险,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对公众消费者风险认知与消费行为决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分析,而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国际发达国家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体系,最后得出文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完善中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的政策建议。
王浩宇[8](2020)在《论风险交流机制在风险规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风险交流机制在风险规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发挥信息规制工具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克服风险规制中存在的信息难题,打破政府与专家的决策垄断,化解风险规制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弥补传统的规制手段以及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规制手段在风险规制领域的局限性。而且通过在规制过程中,以风险交流具体制度的建立实现协商式民主,能够发挥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的作用,达到风险决策的科学与民主的兼容。而发挥风险交流作用的核心在于通过具体的制度建构,使得风险交流制度能够贯穿于风险规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充分保证风险规制各个主体的参与权,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流于形式。因此,风险交流的价值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各个规制主体就风险信息进行充分交流,并实现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从而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最大限度解决信息难题,共同应对人类的未知之处,达到理性决策。本文参考风险规制领域现有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风险交流机制的含义与必要性,并且通过结合现有的风险交流实践和案例,以风险规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试图实现风险交流机制具体制度的建构,针对我国实际,无论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的防治,还是出现的一系列环境群体性事件,都说明了我国风险交流制度的不足和建构风险交流机制的必要性。而在风险交流制度发展的背后,也间接体现了进入风险社会之后,风险规制与行政法理论的发展方向。
康思敏[9](2019)在《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风险感知及政策启示 ——以禽流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3年SARS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卫生应急体系逐渐完善,应急法规及预案相继出台。但是公共卫生事件依旧层出不穷,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引起了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还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深远。过去政府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大都从宏观层面出发,忽略了公众在防控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由此暴露出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动物疫情作为一种频发的、公众知晓范围甚广的公共卫生事件,分析公众的风险感知水平及应对行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以及对实际情况的探究基础上,可以发现湖南省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政策建设完善,能够有效控制疫情。本文以禽流感动物疫情为例,试图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风险感知模型,采取抽样调查对湖南省公众进行了正式问卷调查。以公众风险感知为核心解释变量,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风险感知以及影响因素、应对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控制程度对公众的风险感知有显着影响,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众风险感知、公众对于政府与媒体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事件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公众的应对行为也存在显着影响。由此,提出以下政策启示:坚持应急关口前移,加强事件可控性;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保证资源投入有效性;推动社会力量有效参与,提高公众满意度;加强风险沟通,促进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提升公众风险学习能力,增强防范意识。
陈振东[10](2017)在《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社会风险认知与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以来,PPP模式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之相伴的社会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相较于一般的工程项目,PPP模式下的项目具有三个特点,使得其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尤为突出。首先,社会资本的逐利性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之间持续存在的矛盾冲突;其次,PPP项目的实施可能会“重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积压社会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冲突;最后,PPP项目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且交叉的利益诉求,容易使PPP项目成为社会风险的触发点。所以,深入分析探究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行为对于成功实施项目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关于PPP项目社会风险的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相关的社会风险认知以及决策行为的研究更是甚少。因此,本文将开展针对PPP项目社会风险认知以及风险决策行为的研究,以期为社会风险治理打下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提出了采用实证研究探究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情况,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学建模探究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的研究架构。首先,本文对文章涉及的社会风险、PPP项目社会风险、风险认知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风险社会理论、风险认知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ERG需求理论。通过文献梳理以及归纳,本文将PPP项目的社会风险总结为六大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环境层面、民营化层面和制度层面。六个层面下共对应34个社会风险指标。此外,通过案例搜集、总结出了社会风险视角下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它们是: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广义)和公众。这些工作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基础。其次,本文针对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展开了实证研究。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相关研究变量,同时提出了研究社会风险认知的假设(H1: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其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存在显着性的差异;H2: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公众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显着相关;H3:相关风险经历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显着相关;H4:风险倾向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显着相关)。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考察利益相关者社会风险认知状况的初步量表(社会风险概率认知量表、社会风险危害性认知量表、社会风险熟悉性认知量表、社会风险可控性认知量表),接着对这些初步量表进行了预测试,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修改了初步量表,形成了最终量表。通过发放正式问卷、回收问卷,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了 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和特征,并且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文章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除婚姻状况不会影响公众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外,其他的人口学变量以及相关社会风险经历和风险倾向都会对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接着,本文针对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开展了理论分析与数学建模的研究。文章先是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出了 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特征。并且根据不同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特征,将其分为较为理性的Ⅰ类相关者(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有限理性的Ⅱ类相关者(公众)。然后,基于期望效用理论构建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模型,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讨论。基于前景理论构建了有限理性特点的公众在面对社会风险时的决策方式,并通过一个算例进行了说明。并且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公众在有限理性情况下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最后,本文总结了文章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局限,展望了以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究了 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状况,并得出了相关结论。该结论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同时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构建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模型。为PPP项目社会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为以后的社会风险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公众对SARS的理性认知与风险认知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众对SARS的理性认知与风险认知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风险认知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
1.2.2 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
1.5.1 研究意义 |
1.5.2 创新性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风险认知理论 |
2.1.1 心理测量范式 |
2.1.2 风险的社会放大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青少年 |
2.2.2 网络风险认知 |
第3章 问卷编制、实施与数据处理 |
3.1 问卷编制 |
3.2 问卷实施 |
3.3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3.4 分析思路 |
第4章 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现状分析 |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2 青少年视野中的网络风险项目 |
4.3 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水平 |
4.3.1 描述性分析 |
4.3.2 差异分析 |
第5章 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影响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单因素分析 |
5.2.1 内生因素对网络风险认知的影响 |
5.2.2 外源因素对网络风险认知的影响 |
5.3 影响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多因素分析 |
第6章 青少年网络风险的治理策略 |
6.1 加强青少年网络风险意识的培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
6.2 增强家庭风险教育交流,积极正确引导青少年 |
6.3 重视学校网络知识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教育水平 |
6.4 加强媒体第三方沟通,建立公众-媒体-政府信任机制 |
6.5 注重政府主导沟通功能,做好风险政策宣传和防控工作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活动风险应对行为与风险认知研究 |
1.2.2 风险沟通研究 |
1.2.3 雾霾风险与体育活动应对研究 |
1.2.4 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的考虑 |
1.3 研究的具体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方法 |
2.2.2 资料分析方法 |
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编制 |
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 |
3.1.1 引言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量表编制 |
3.2.1 引言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其他题项的编制 |
3.3.1 引言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现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问卷调查法 |
4.2.2 数理统计法 |
4.2.3 访谈法 |
4.2.4 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调查总体情况 |
4.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4.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总体特征 |
4.4.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
4.4.3 混合研究方法的结果验证 |
4.5 小结 |
5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理论研究 |
5.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实质理论研究 |
5.1.1 引言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4 讨论 |
5.1.5 小结 |
5.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形式理论研究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研究假设 |
5.2.3 研究方法 |
5.2.4 结果与分析 |
5.2.5 讨论 |
5.2.6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
6.1 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研究 |
6.1.1 问题的提出 |
6.1.2 分析方法 |
6.1.3 文本制定存在的问题 |
6.1.4 “叫停”实践存在的问题 |
6.1.5 讨论 |
6.1.6 小结 |
6.2 建议出台《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 |
6.2.1 实践问题 |
6.2.2 具体建议 |
6.3 建议出台《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
6.3.1 实践问题 |
6.3.2 具体建议 |
6.4 自下而上的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实践 |
6.4.1 相关提案 |
6.4.2 提案效果评价 |
6.5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疫情的风险认知及经济社会心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疫情风险认知 |
2 疫情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
3 疫情对经济心理的影响 |
4 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5 疫情下心理服务的政策研究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视角问题 |
6.2 研究方法问题 |
6.3 理论建构与政策应用问题 |
(5)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研究意义 |
1.2.1 理论层面 |
1.2.2 实践层面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框架和思路 |
1.7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风险感知和风险信息 |
2.2 风险信息、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之间关系的已有研究成果 |
2.3 疫情严重程度与风险感知 |
3、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模型研究 |
3.1 研究框架和假设 |
3.2 研究设计 |
3.3 样本选取及特征分布 |
4、实证分析 |
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 假设检验 |
5、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启示 |
5.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疫情时期公众的传播行为调查》 |
(6)风险信息对公众抗争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江浙沪地区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风险信息 |
(二) 利益感知 |
(三) 风险感知 |
(四) 政府信任 |
(五) 抗争行为 |
二、理论基础 |
(一) 计划行为理论 |
(二)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 |
(三) 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概念模型构建 |
(一) 研究假设 |
(二) 概念模型图 |
二、研究设计 |
(一) 问卷设计和测量工具 |
(二) 样本选取 |
第四章 风险信息对公众抗争行为影响机制的定量数据分析 |
一、样本分析 |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
(一) 信度检验 |
(二) 效度检验 |
三、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 风险信息 |
(二) 政府信任 |
(三) 利益感知 |
(四) 风险感知 |
(五) 抗争行为 |
四、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一) 性别差异 |
(二) 年龄差异 |
(三) 教育程度差异 |
(四) 职业差异 |
(五) 收入差异 |
(六) 出行方式差异 |
(七) 维权经历差异 |
五、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六、假设检验 |
(一) 风险信息影响抗争行为的主效应检验 |
(二) 利益感知与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
(三) 政府信任的调节效应检验 |
七、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分析结果讨论 |
(二) 风险信息的双路径影响作用讨论 |
(三) 政府信任弥合作用的讨论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一、优化风险信息结构,助力阻断社会稳定风险的演化 |
(一) 构建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信息释放机制 |
(二) 删繁就简、优化公众的信息来源渠道 |
(三) 科学合理地公开正负性信息 |
二、转变风险沟通模式,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沟通模型 |
(一) 优化建立政府导向型风险沟通模型的外部环境 |
(二) 完善公众参与渠道,鼓励公众多层次、多方式、合法化参与政府决策 |
三、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
(一) 转变职能和提升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 |
(二) 完善政府信用体系,加强对政府信用的监督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案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重大动物疫情 |
2.1.2 公共危机 |
2.1.3 公共危机管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风险评估理论 |
2.2.2 协同理论 |
2.2.3 应急管理理论 |
3 重大动物疫情信息处理与方法研究 |
3.1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测报体制 |
3.1.1 现有动物疫情测报体系 |
3.1.2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流程 |
3.2 重大动物疫情大数据信息防控 |
3.2.1 大数据信息对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意义 |
3.2.2 大数据信息在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应用 |
3.2.3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构建设想 |
3.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大数据信息平台框架构建 |
3.3.1 动物疫情信息系统的构建 |
3.3.2 动物卫生监测信息统计分析 |
4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分析 |
4.1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1.1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
4.1.2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选定 |
4.2.1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排序 |
4.2.2 指标体系风险后果分析 |
4.2.3 测度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发生概率 |
4.2.4 风险矩阵法评估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风险等级 |
4.3 重大动物疫情公众认知与行为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
4.3.2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认知特征 |
4.3.3 消费者对重大动物疫情风险危害的认识情况 |
4.3.4 猪肉消费者风险规避行为特征 |
4.3.5 猪肉消费者对疫情信息渠道关注状况 |
4.4 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公众认知与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
4.4.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4.4.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国际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比较 |
5.1 美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经验 |
5.1.1 风险分析与预防控制体系 |
5.1.2 APHIS区域认可 |
5.2 欧盟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体系 |
5.2.1 欧盟EFSA风险评估机构 |
5.2.2 EFSA风险评估机制 |
5.3 加拿大动物健康风险评估体系 |
5.3.1 CFIA风险评估机构概况 |
5.3.2 CFIA风险评估过程 |
5.3.3 综合多维方法(IMDA)背景下的动物健康风险评估 |
5.4 对中国进口动物与动物产品风险评估体系的借鉴 |
5.4.1 促进中国兽医监管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 |
5.4.2 充分合理利用《SPS协议》 |
5.4.3 建立外来动物疫病快速报告与评估系统 |
6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公共安全治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
6.2.2 提升公众决策能力,降低重大动物疫情的公共风险 |
6.2.3 推行新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机制 |
6.2.4 建立权威风险评估机构 |
6.2.5 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预防应对疫情风险 |
6.2.6 加大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研究力度与人才培养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论风险交流机制在风险规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相关理论研究 |
(二)本文主旨 |
一、风险交流的概念与民主价值 |
(一)风险交流的概念 |
(二)风险交流的民主价值 |
二、风险交流的必要性及其地位 |
(一)风险交流是风险社会的必然要求 |
(二)弥补现有规制手段的不足 |
(三)打破政府与专家的决策垄断 |
(四)打破公众“认知壁垒” |
(五)风险交流机制的地位 |
三、风险交流具体制度的建构 |
(一)风险信息公开机制 |
(二)信息交流制度 |
(三)利益衡量与公众参与机制 |
(四)内部信息交流机制 |
四、风险交流制度的实践及其局限性 |
(一)风险交流制度的广泛实践 |
(二)其本身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风险感知及政策启示 ——以禽流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共卫生的研究 |
1.2.2 关于公众风险感知的研究 |
1.2.3 关于公众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4 关于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研究 |
1.2.5 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创新 |
1.5.2 研究方法创新 |
1.5.3 研究角度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卫生 |
2.1.2 风险 |
2.1.3 动物疫病风险 |
2.1.4 风险感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社会理论 |
2.2.3 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风险感知的基本分析 |
3.1 湖南省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现状 |
3.1.1 政策建设完善 |
3.1.2 疫情控制有效 |
3.2 数据来源 |
3.3 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分析 |
3.3.1 公众对禽流感事件的风险感知水平 |
3.3.2 不同性别对禽流感事件的风险感知水平 |
3.3.3 不同年龄对禽流感事件的风险感知水平 |
3.3.4 不同受教育水平对禽流感事件的风险感知水平 |
3.3.5 公众对禽流感事件了解程度 |
第四章 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风险感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计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模型设计 |
4.3 信效度及相关性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效度分析 |
4.3.3 风险感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应对行为的相关分析 |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
4.4.1 结构方程的建构 |
4.4.2 结构方程的修正和拟合 |
4.4.3 假设检验 |
4.5 结果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启示 |
5.2.1 加强风险沟通,促进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 |
5.2.2 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保证资源投入有效性 |
5.2.3 提升公众风险学习能力,增强防范意识 |
5.2.4 坚持应急关口前移,加强事件可控性 |
5.2.5 推动社会力量有效参与,提高公众满意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10)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社会风险认知与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社会风险 |
1.3.2 利益相关者 |
1.3.3 风险认知 |
1.3.4 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 |
1.3.5 行为决策理论 |
1.3.6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趋势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1 利益相关者概述 |
2.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2.1.3 PPP项目中的利益相关者 |
2.1.4 基于社会风险案例的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筛选 |
2.2 社会风险 |
2.2.1 社会风险内涵 |
2.2.2 社会风险核心概念界定 |
2.2.3 社会风险的特征 |
2.2.4 PPP项目中社会风险 |
2.3 风险认知理论 |
2.3.1 风险认知内涵 |
2.3.2 风险认知的研究范式 |
2.3.3 PPP项目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 |
2.4 行为决策理论 |
2.4.1 期望效用理论 |
2.4.2 前景理论 |
2.5 奥尔德弗ERG需求理论 |
2.5.1 生存需求 |
2.5.2 关系需求 |
2.5.3 成长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调查研究 |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变量 |
3.1.1 研究目的及思路 |
3.1.2 研究变量及其测量 |
3.1.3 相关研究方法 |
3.2 研究假设 |
3.3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样本选择 |
3.3.3 问卷发放 |
3.4 预测试与信度、效度分析 |
3.4.1 预测试 |
3.4.2 信度分析 |
3.4.3 效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P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调研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1.1 资料收集 |
4.1.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4.2 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与特征 |
4.2.1 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 |
4.2.2 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特征 |
4.3 假设H_1验证:不同利益相关者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 |
4.4 假设H_2验证: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公众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关系 |
4.4.1 性别对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 |
4.4.2 年龄对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 |
4.4.3 教育程度对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 |
4.4.4 经济状况对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 |
4.4.5 婚姻状况对风险认知水平的影响 |
4.5 假设H_3验证:社会风险经历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关系 |
4.5.1 相关社会风险经历与地方政府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的关系 |
4.5.2 相关社会风险经历与社会资本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的关系 |
4.5.3 相关社会风险经历与公众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的关系 |
4.6 假设H_4验证:风险倾向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关系 |
4.6.1 风险倾向与地方政府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的关系 |
4.6.2 风险倾向与社会资本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的关系 |
4.6.3 风险倾向与公众的社会风险认知水平的关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研究 |
5.1 社会风险决策行为概述 |
5.1.1 社会风险决策行为内涵 |
5.1.2 社会风险决策行为特征 |
5.1.3 社会风险决策主体 |
5.2 Ⅰ类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研究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模型讨论 |
5.2.3 考虑补偿情况下的模型改进 |
5.2.4 关于社会资本的折现率i的讨论 |
5.2.5 关于特许期T的讨论 |
5.2.6 社会风险损失补偿模型的启示 |
5.3 Ⅱ类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研究 |
5.3.1 公众视角下的社会风险决策问题 |
5.3.2 相关参数的设置 |
5.3.3 公众的社会风险决策行为数学建模 |
5.3.4 算例 |
5.3.5 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一 |
A. 基本资料调查 |
B. 社会风险认知情况调查 |
附录二 |
A. 基本资料调查 |
B. 社会风险认知情况调查 |
参考文献 |
四、公众对SARS的理性认知与风险认知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公众风险感知与预防行为[J]. 周凌一,刘铁枫.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2021(01)
- [2]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程雪.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3]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D]. 何素艳. 山西大学, 2020
- [4]疫情的风险认知及经济社会心理研究进展[J]. 辛自强,李越.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06)
- [5]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研究[D]. 李文. 浙江大学, 2020(02)
- [6]风险信息对公众抗争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江浙沪地区的实证调查[D]. 周国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公共风险评估体系研究[D]. 徐伟楠.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8]论风险交流机制在风险规制中的应用[D]. 王浩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9]湖南省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风险感知及政策启示 ——以禽流感为例[D]. 康思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2)
- [10]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社会风险认知与决策行为研究[D]. 陈振东. 东南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