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综述“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关键词:城市规划;海绵城市;实践构想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犹如海绵一样,具有很强的自然环境适应性和弹性,可以很好地应对洪涝等各种自然环境灾害,在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时,海绵城市可以及时净化、渗透、吸收和储存城市中多余的水资源,避免城市积累过多雨水,而在遇到旱季水资源短缺的时候,则可以利用这些储存的水资源来缓解城市旱情。在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雨水治理更加侧重单向管理模式,即如果雨水存在超标情况,那么会通过各种城市灌渠或者泵站等将多余的雨水排放到城市周边所建设的各种沟渠,甚至为了排泄城市雨水而不惜牺牲城市周边的村庄,且在旱季雨水比较少的情况下,也主要采用周边沟渠引水或者人工降水等方式来缓解旱情,但是这样会大量浪费雨水资源,也会使大量污染物流入到城市周边河流中而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由此可知,相较于传统城市雨水治理方式,海绵城市理念在雨水治理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其可以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有机结合人工排水措施和自然排水途径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雨水开发系统,有利于提高城市防涝抗旱能力,最大化提高自然雨水资源利用率,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建设。传统城市规划的雨洪管理见图1,海绵城市规划的雨洪管理见图2。

2.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首先应保护现有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城市建设中已遭到破坏的,应采用生态手段尽可能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其次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途径

3.1城市道路规划

雨水径流量比较大,容易破坏城市环境,并且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将海绵理论应用到城市规划中时,前提是必须保证路面交通顺畅,道路基本功能得以实现,然后对道路及其周边进行绿化,绿地建设采用下凹式。利用LIO树池和透水路面等措施可以对道路功能进行改善,可以减少雨水净流量,而且还可以对路面径流水质进行改善,对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对道路两旁进行绿化,并采用下凹绿地模式,不仅有助于道路雨水地表径流进入绿化带,对雨水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而且还可以排放掉那些质量标准没有达标的雨水。另一方面,利用透水路面可以加强雨水的渗透功能,假如道路两旁污染较重,在选择透水路面时就需要慎重。此外,在人行道路雨水径流消化方面,通常采用LIO树池形式。

3.2水景

水景是景观中最灵动的要素,可以使得整体的景观效果更加突出。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当中,应该充分地使用多样化的蓄水方式,并且建立多种形式的水景景观,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把雨水引流到水景观当中,从而促进雨水的积存和净化。在城市的规划中,水景的设计往往是人们比较容易忽略的环节,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的设计,用好水景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水景的建设上有了较多的选择。当前,城市的喷泉设备以及技术十分先进,音乐喷泉、程控喷泉、激光喷泉等各种类型的喷泉层出不穷,给了城市水景设计的更多选择。除此之外,在城市的规划中,还应加强自然水景的建设,利用瀑布、叠水、水帘、溢流、壁泉等丰富城市的水景景观。

3.3绿地广场

应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临时滞纳空间。建设海绵城市,应统筹考虑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于周边市民的游憩,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城市广场作为活动场地,一般面积较大、硬化程度较高,应大力推行透水路面,同时可利用广场地下空间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储存下渗雨水,就近用于绿化浇洒等。

3.4城市透水装置铺设

在停车场和人行广场等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土壤生态功效,需要尽量采用具有强渗水性能的面层铺装,这样既可以将城市广场或者道路中存在的积水快速消除,也有利于减轻城市设施负担,增强城市设施的排水功能,避免水体污染和河流泛滥等情况的出现,这样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雨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装置和自然绿色屋顶等的合理设置,有助于借助管道导入地下过滤器来加快城市道路雨水快速汇聚到植被草沟中,并最终通过地下雨水管网来将地面水分汇聚到生态置留塘中,以便通过加快该部位处水源的快速蒸发来促进区域降水,从而形成完好的水循环系统来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避免雨水径流污染所造成的过大污染,同时也可以借助雨水的收集和储存来更好地服务城市景观灌溉,节省城市水资源。3.5城市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相结合

为了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需要充分结合各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各种空间资源来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和谐的城市生物群落。在设计城市绿地空间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垂直绿化方式,屋顶花园则主要是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其可以在确保雨水净化标准的基础上,满足灌溉需求,可以借助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和存储雨季时候的过多雨量,并在枯水期的时候满足社区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厕所和车辆清洗等需求。该种模式可以有机结合横向和竖向的绿化建设,且可以配合雨水净化处理来形成一个有效的雨水收集和储存系统。按照自外而内的层次划分,可以将城市雨水花园依次分成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砂层和砾石层,且设有收集雨水的穿孔管和溢流管来确保积水的收集和利用,避免过量雨水而影响植物的顺利生长,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试点,促进城市居民的参与

利用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大大缓解城市水资源生态问题,并且可以帮助城市解决洪涝灾害问题。所以,基础建设非常关键。针对那些利用雨洪资源较多的小区,可以使其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了加快试点建设,相关部门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政府也需要对其扶持。需要注意的是,试点项目要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同时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居民小区、公园绿地或者城市建筑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的新途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海绵城市理论与内涵,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实践,讨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和构建途径。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要作为责任主体,协同各相关部门,共同解决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义松.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中国房地产业,2015,22(13):80-81

[2]丁光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17):37.

[3]张勇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探究[J].工程技术,2016,8(12):306.

标签:;  ;  ;  

综述“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