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成分提取技术领域;罐体的上侧壁上固定有电机,该电机输出轴与搅拌轴固定连接,搅拌轴下端的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搅拌叶,混合池的下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通孔,通孔的上方设有一号过滤网,混合池的下方设有挡板,挡板的前后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L型滑板内,L型滑板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混合池下侧壁的前后两端上,原料从进料口进入罐体,滑至混合池内,溶剂从进液口进入混合池内,通过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搅拌叶转动,从而可使原料与溶剂充分融合,充分融合后再通过过滤网进行过滤,进液口可随时加入溶剂,从而不会造成提取物的浪费,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它包含罐体(1)、支脚(2)、混合池(3)、进料口(4)、进液口(5)和出液口(6),所述罐体(1)下表面的四角均固定有支脚(2),罐体(1)上表面的左侧设有进料口(4),该进料口(4)的上端悬设在罐体(1)的上方,其下端穿过罐体(1)的上侧壁后,悬设在罐体(1)内,进料口(4)的下方悬设有混合池(3),混合池(3)通过支撑板(3-1)支撑在罐体(1)的内侧壁上,混合池(3)右侧的上方设有进液口(5),该进液口(5)的右端穿过罐体(1)的右侧壁后,悬设在罐体(1)的右侧,罐体(1)左侧壁的下端插设有出液口(6),该出液口(6)的左端悬设在罐体(1)的左侧,其右端与罐体(1)左侧壁的右侧面呈同一垂直面设置,所述进料口(4)、进液口(5)和出液口(6)远离罐体(1)的一端上均插设有塞子(7);其特征在于:罐体(1)的上侧壁上固定有电机(8),该电机(8)与外部电源连接,且其输出轴穿过罐体(1)的上侧壁后,与搅拌轴(9)固定连接,搅拌轴(9)下端的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搅拌叶(10),该搅拌叶(10)悬设在混合池(3)内,混合池(3)的下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通孔(11),通孔(11)的上方设有一号过滤网(12),该一号过滤网(12)的下表面固定在混合池(3)下侧壁的上表面上,混合池(3)的下方设有挡板(13),挡板(13)的前后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L型滑板(14)内,其左端穿过罐体(1)的左侧壁后,露设在罐体(1)的左侧,L型滑板(14)垂直边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混合池(3)下侧壁的前后两边上。
设计方案
1.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它包含罐体(1)、支脚(2)、混合池(3)、进料口(4)、进液口(5)和出液口(6),所述罐体(1)下表面的四角均固定有支脚(2),罐体(1)上表面的左侧设有进料口(4),该进料口(4)的上端悬设在罐体(1)的上方,其下端穿过罐体(1)的上侧壁后,悬设在罐体(1)内,进料口(4)的下方悬设有混合池(3),混合池(3)通过支撑板(3-1)支撑在罐体(1)的内侧壁上,混合池(3)右侧的上方设有进液口(5),该进液口(5)的右端穿过罐体(1)的右侧壁后,悬设在罐体(1)的右侧,罐体(1)左侧壁的下端插设有出液口(6),该出液口(6)的左端悬设在罐体(1)的左侧,其右端与罐体(1)左侧壁的右侧面呈同一垂直面设置,所述进料口(4)、进液口(5)和出液口(6)远离罐体(1)的一端上均插设有塞子(7);其特征在于:罐体(1)的上侧壁上固定有电机(8),该电机(8)与外部电源连接,且其输出轴穿过罐体(1)的上侧壁后,与搅拌轴(9)固定连接,搅拌轴(9)下端的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搅拌叶(10),该搅拌叶(10)悬设在混合池(3)内,混合池(3)的下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通孔(11),通孔(11)的上方设有一号过滤网(12),该一号过滤网(12)的下表面固定在混合池(3)下侧壁的上表面上,混合池(3)的下方设有挡板(13),挡板(13)的前后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L型滑板(14)内,其左端穿过罐体(1)的左侧壁后,露设在罐体(1)的左侧,L型滑板(14)垂直边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混合池(3)下侧壁的前后两边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池(3)的上方悬设有固定板(15),该固定板(15)由框体(15-1)和十字隔板(15-2)构成,十字隔板(15-2)设置于框体(15-1)的内部,且其外端与框体(15-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十字隔板(15-2)的中心套设在搅拌轴(9)上,且通过密封轴承与搅拌轴(9)旋接,十字隔板(15-2)的上表面上固定有二号过滤网(16),该二号过滤网(16)的中心套设在搅拌轴(9)上,搅拌轴(9)中端的周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刀片(17),该刀片(17)悬设在二号过滤网(16)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3)的上表面上固定有石墨层(18),该石墨层(18)的上表面与混合池(3)的下表面接触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6)右端的上侧设有导流板(19),该导流板(19)的周边分别与罐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且其右端高于其左端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池(3)左右两侧的内侧壁上均固定有加热棒(20),该加热棒(20)与外部电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20)的外侧罩设有防水罩(21),该防水罩(21)固定在混合池(3)左右两侧的内侧壁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成分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
背景技术
天然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不但热门于制药行业,且渗透至农业、林业、化工、食品、保健品以及生物海洋等相关专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活性成分提取是以天然产物尤其是中午的花、叶、茎、根等为原料,以提取理论及提取仪器设备将活性成分溶解获得提取液,从而分离精制高纯度活性产品,而现有技术中的提取装置是由动态提取罐、过滤罐和浓缩罐构成,其分布操作容易造成提取物的浪费,容易污染环境等缺点,后出现了一种提取装置是浓缩在一个罐体内,但其需要通过电动推杆将药材盒拉上推下来工作,但其没有动力可使药材与溶剂充分融合,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原料从进料口进入罐体,滑至混合池内,溶剂从进液口进入混合池内,通过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搅拌叶转动,从而可使原料与溶剂充分融合,充分融合后再通过过滤网进行过滤,进液口可随时加入溶剂,从而不会造成提取物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罐体、支脚、混合池、进料口、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罐体下表面的四角均固定有支脚,罐体上表面的左侧设有进料口,该进料口的上端悬设在罐体的上方,其下端穿过罐体的上侧壁后,悬设在罐体内,进料口的下方悬设有混合池,混合池通过支撑板支撑在罐体的内侧壁上,混合池右侧的上方设有进液口,该进液口的右端穿过罐体的右侧壁后,悬设在罐体的右侧,罐体左侧壁的下端插设有出液口,该出液口的左端悬设在罐体的左侧,其右端与罐体左侧壁的右侧面呈同一垂直面设置,所述进料口、进液口和出液口远离罐体的一端上均插设有塞子;罐体的上侧壁上固定有电机,该电机与外部电源连接,且其输出轴穿过罐体的上侧壁后,与搅拌轴固定连接,搅拌轴下端的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搅拌叶,该搅拌叶悬设在混合池内,混合池的下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通孔,通孔的上方设有一号过滤网,该一号过滤网的下表面固定在混合池下侧壁的上表面上,混合池的下方设有挡板,挡板的前后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L型滑板内,其左端穿过罐体的左侧壁后,露设在罐体的左侧,L型滑板垂直边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混合池下侧壁的前后两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池的上方悬设有固定板,该固定板由框体和十字隔板构成,十字隔板设置于框体的内部,且其外端与框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十字隔板的中心套设在搅拌轴上,且通过密封轴承与搅拌轴旋接,十字隔板的上表面上固定有二号过滤网,该二号过滤网的中心套设在搅拌轴上,搅拌轴中端的周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刀片,该刀片悬设在二号过滤网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上表面上固定有石墨层,该石墨层的上表面与混合池的下表面接触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口右端的上侧设有导流板,该导流板的周边分别与罐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且其右端高于其左端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池左右两侧的内侧壁上均固定有加热棒,该加热棒与外部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棒的外侧罩设有防水罩,该防水罩固定在混合池左右两侧的内侧壁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提取装置,原料从进料口进入罐体,滑至混合池内,溶剂从进液口进入混合池内,通过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搅拌叶转动,从而可使原料与溶剂充分融合,充分融合后再通过过滤网进行过滤,进液口可随时加入溶剂,从而不会造成提取物的浪费,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罐体1、支脚2、混合池3、进料口4、进液口5、出液口6、塞子7、电机8、搅拌轴9、搅拌叶10、通孔11、一号过滤网12、挡板13、L型滑板14、固定板15、框体15-1、十字隔板15-2、二号过滤网16、刀片17、石墨层18、导流板19、加热棒20、防水罩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看如图1-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罐体1、支脚2、混合池3、进料口4、进液口5和出液口6,所述罐体1下表面的四角均焊接固定有支脚2,罐体1上表面的左侧设有进料口4,该进料口4的上端悬设在罐体1的上方,其下端穿过罐体1的上侧壁后,悬设在罐体1内,进料口4的下方悬设有混合池3,混合池3通过支撑板3-1支撑在罐体1的内侧壁上,该支撑板3-1的外侧壁与罐体1的内侧壁焊接固定,混合池3右侧的上方设有进液口5,该进液口5的右端穿过罐体1的右侧壁后,悬设在罐体1的右侧,罐体1左侧壁的下端插设有出液口6,该出液口6的左端悬设在罐体1的左侧,其右端与罐体1左侧壁的右侧面呈同一垂直面设置,所述进料口4、进液口5和出液口6均与罐体1焊接固定,且其远离罐体1的一端上均插设有塞子7;罐体1的上侧壁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8,该电机8与外部电源连接,且其输出轴穿过罐体1的上侧壁后,与搅拌轴9焊接固定,搅拌轴9下端的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搅拌叶10,且焊接固定,该搅拌叶10悬设在混合池3内,混合池3的下侧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通孔11,通孔11的上方设有一号过滤网12,该一号过滤网12的下表面粘设固定在混合池3下侧壁的上表面上,混合池3的下方设有挡板13,挡板13的前后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L型滑板14内,其左端穿过罐体1的左侧壁后,露设在罐体1的左侧,L型滑板14垂直边的上端分别焊接固定在混合池3下侧壁的前后两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池3的上方悬设有固定板15,该固定板15由框体15-1和十字隔板15-2构成,十字隔板15-2设置于框体15-1的内部,且其外端与框体15-1的内侧壁焊接固定,十字隔板15-2的中心套设在搅拌轴9上,且通过密封轴承与搅拌轴9旋接,该轴承嵌设在十字隔板15-2的中心内,且其外圈与十字隔板15-2中心的内侧壁焊接固定,其内部安与搅拌轴9焊接固定,十字隔板15-2的上表面上粘设固定有二号过滤网16,该二号过滤网16的中心套设在搅拌轴9上,搅拌轴9中端的周壁上等距分布有数个刀片17,且焊接固定,该刀片17悬设在二号过滤网16的上方,在原料与溶剂混合之间,可先通过刀片17将其粉碎,从而可有助于原料与溶剂的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13的上表面上粘设固定有石墨层18,该石墨层18的上表面与混合池3的下表面接触设置,可防止溶剂还未与原料混合就从挡板13与混合池3下表面之间的缝隙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出液口6右端的上侧设有导流板19,该导流板19的周边分别与罐体1的内侧壁焊接固定,且其右端高于其左端设置,可有助于融合好的液体从罐体1内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池3左右两侧的内侧壁上均通过螺栓固定有加热棒20,该加热棒20与外部电源连接,可加快原料与溶剂混合的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棒20的外侧罩设有防水罩21,该防水罩21焊接固定在混合池3左右两侧的内侧壁上,可防止加热棒20内部进水,增加加热棒20的使用寿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使用时,打开进料口4上的塞子7,将原料从进料口4倒入罐体1内部上端的二号过滤网16上,启动电机8,电机8带动搅拌轴9转动,搅拌轴9带动刀片17和搅拌叶10转动,刀片17对二号过滤网16上的原料进行粉碎,粉碎好的则穿过二号过滤网16的网孔掉入混合池3内,然后塞上进料口4的塞子7,打开进液口5上的塞子7,将溶剂从进液口5倒入混合池3内,再塞上进液口5的塞子7,通过搅拌叶10对溶剂和原料进行搅拌,启动加热棒20,加热棒20对混合池3内的液体进行加温,从而使原料中可与溶剂融合的成分和溶剂充分融合,一段时间后,拉动挡板13,挡板13向左侧移动,混合池3内的液体经过一号过滤网12后,经由通孔11流至罐体1的下端,然后将出液口6上的塞子7拔出,液体从导流板19流至出液口6,再流至收集的容器中,混合池3内的残渣则可继续跟溶剂混合,将挡板13重新插入L型滑板14内,使其上表面上的石墨层18与混合池3的下表面重新抵触设置,再次将进液口5上的塞子7拔出,重新倒入溶剂,再继续重复上述工序。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为:
1、原料从进料口4进入罐体1,滑至混合池3内,溶剂从进液口5进入混合池3内,通过电机8带动搅拌轴9转动,搅拌轴9带动搅拌叶10转动,从而可使原料与溶剂充分融合,充分融合后再通过一号过滤网12进行过滤,进液口5可随时加入溶剂,从而不会造成提取物的浪费;
2、搅拌轴9中端的侧壁上等距固定有数个刀片17,在原料与溶剂混合时,可先将原料进行粉碎,从而可使原料充分的与溶剂混合。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6576.8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4(山西)
授权编号:CN209500877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B01D 11/02
专利分类号:B01D11/02;B01F7/18
范畴分类:23A;
申请人:运城学院
第一申请人:运城学院
申请人地址:044000 山西省运城市复旦西街1155号
发明人:曹发昊;王艳萍
第一发明人:曹发昊
当前权利人:运城学院
代理人:杨凤娟
代理机构:61239
代理机构编号:西安研创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过滤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