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一、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21)在《不同血压检测方式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血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明显波动,24h内血压波动最大的时间段在清晨,即从睡眠状态至清醒状态,血压可从相对较低的水平迅速升高,甚至可达到一天内最高水平。血压晨峰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神经内分泌因素、自主神经活性、血管内皮障碍等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伤有关,如冠心病、脑梗塞、肾损伤等。血压监测方式有两种,分别为家庭自测和诊室测量,由于检测环境的不同,诊室血压普遍高于家庭自测血压,家庭自测方便、快捷,可有效排除检测环境影响,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压。因此分析不同血压检测方式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极为重要。目的:明确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现象和靶器官损害是否存在着一定联系,并分析不同血压检测方式对于晨峰现象与患者靶器官损害联系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82例高血压患者展开临床试验,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试验对象有无晨峰现象(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将其分为两组,即晨峰组(n=147)与非晨峰组(n=135),根据血压测量方式不同,将晨峰组分成家庭自测组(MBPS-1)(n=72)和诊室测量组(MBPS-2)(n=75),家庭自测组自行监测血压,诊室测量组患者采用诊室测量方法监测血压。(2)检测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生化分析仪检测人体常规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3)免疫荧光法测定静脉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ELISA法检测晨尿中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m Alb)含量,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CA-IMT)、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4)对血压晨峰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等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晨峰水平有关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血压晨峰与FMD等指标运用Spearman检验相关性,对晨峰水平有关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血压监测结果表明,无论是平均收缩压还是平均舒张压,在24h、白天、夜间和晨峰时段的对比中,晨峰组的血压指标结果都明显高于非晨峰组的血压指标结果,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家庭自测血压还是诊室血压检测,晨峰组各个时段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都高于非晨峰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测量结果显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FPG、HDL-C等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Hs-CRP、BNP、CCA-IMT、U-m Alb、LVMI指标方面,晨峰组患者无论采用何种血压检测方式,测量结果都高于非晨峰组。在FMD指标上,晨峰组患者无论用何种血压检测方式,测量结果都低于非晨峰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自测血压的晨峰现象与Hs-CRP,U-m Alb,BNP,CCA-IMT,LVMI呈正相关,与FMD呈负相关;诊室测量血压晨峰与FMD呈负相关。单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Hs-CRP、U-m Alb、BNP、CCA-IMT、LVMI与MBPS-1的晨峰现象呈正相关(P<0.05),而FMD与MBPS-1的晨峰现象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Hs-CRP,U-m Alb,CCA-IMT、FMD是影响MBPS-1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存在一定联系,家庭自测血压与诊室测量血压所反映的晨峰现象均与各个靶器官损害存在相关性。2.家庭自测组的晨峰现象和靶器官损害的相关系数比诊室测量组表现的高,即较之于诊室测量血压的方式,家庭自测血压方式所显示的晨峰现象和靶器官损害的关联性更加密切。3.日常的生活和临床治疗中,密切地监测高血压晨峰现象能够达到有效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效果;家庭自测血压是一种比诊室测量血压更加方便、有效的方式,应该重视高血压患者对家庭自测血压的监测。

李哲,范春雨,唐殿龙[2](2021)在《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综述靶器官损害与高血压病人血压节律的关系,为更好地降压治疗提供支持,从而降低高血压对于靶器官损害的程度。

张旭[3](2021)在《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诊室血压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科2015年1月—2020年5月诊室血压已经达标的高血压病人,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共347例,依据ABPM(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动态血压监测)是否达标,分为ABPM达标组和ABPM未达标组。收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用药方案等一般资料;同时收集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Urinary albumin-creatinin ration,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BPM等观察指标。并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一般资料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首先进行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用药方案、血压变异性、颈动脉超声、心律失常、心脏几何构型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年龄、身高、体重、血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动态血压值、心脏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等相关指标进行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大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BPM与心率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47例患者,其中ABPM达标组:148人;ABPM未达标组:199人。ABPM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62±12.49岁,其中男性病人66例;ABPM未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58±13.80岁,其中男性病人124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占比、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PM未达标组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两组在联合用药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ARB使用率方面,ABPM未达标组使用率明显高于ABPM达标组(P<0.05)。2.ABPM未达标组各时间段内动态血压值、昼夜节律及曲线类型异常的比例方面均明显高于ABPM未达标组(P<0.05),但在晨峰现象的发生率中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3.ABPM未达标组与ABPM达标组相比,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左房内径的危险因素(OR:1.755,95%CI:1.141—2.701,P=0.011),ABPM未达标是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37,95%CI:1.470—5.096,P=0.002;OR:3.597,95%CI:1.136—11.394,P=0.030)。4.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相比PWV明显增大(P<0.05),但在ABI、FMD、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狭窄斑块形成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PWV(左侧、右侧)的危险因素(B系数及P值分别为:B系数=98.313,P=0.005;B系数=86.239,P=0.006)。5.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在UACR方面明显升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UACR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1,95%CI:1.845—9.252,P=0.001)。6.两组在最快心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BPM未达标组的平均心率及最慢心率均大于ABPM达标组(P<0.05),ABPM未达标组中SDNN(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明显低于ABPM达标组(P<0.05)。7.将ABPM各时间段血压均值与靶器官损害观察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与夜间收缩压的相关性最大,且呈正相关。8.对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9.将ABPM指标与心率变异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时间段内的SBP均值及夜间SBP下降百分比与心率变异性密切相关(P<0.05),而舒张压与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诊室血压达标而24小时ABPM未达标高血压患者较诊室血压及24小时ABPM均达标患者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明显加重,ABPM未达标是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独立的危险因素。2.24小时ABPM中,夜间SBP不达标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呈显着正相关。3.与诊室血压相比,24小时ABPM能更准确反映血压达标情况从而指导降压治疗,对预防和逆转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具有更大价值。4.对于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24小时ABPM,评估患者是否24小时血压均达标,筛查出ABPM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降压治疗调整,进一步降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乔佳君[4](2020)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研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观察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针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心脏内科病房及门诊收入的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71例患者,以及高血压已控制52例患者进行调研比较(后者为对照组,是经降压治疗诊室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均达标者)。完善基本资料、焦虑、抑郁及睡眠量表问卷,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图结果。同时收集患者四诊信息,综合辨证。将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高血压已控制两组数据录入EXCEL并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A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B组)比较:1.1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压分级、药物治疗情况、危险分层等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2身高、体重、BMI、诊室血压比较 两组中,体重、BMI和诊室DBP比较A组高于B组,且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身高、诊室SBP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1.3睡眠质量(PSQI评分)、焦虑评分(SAS评分)、抑郁评分(SDS评分)A组与B组比较P均>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两组血ALT、BUN、HsCRP、FPG、TG、TC、LDL、HDL 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A组AST、Scr、HCY、UA高于B组,且P<0.05,提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诊室DBP、AST、HCY值是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1.5动态血压特点比较在血压方面,A组全天、白昼、夜间平均SBP、DBP、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且A组全天血压不达标的占49.3%、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的占45.1%、单纯白天血压不达标的仅占5.6%;血压变异性方面,A组夜间DBP标准差、夜间动态PPI均高于B组;昼夜血压节律方面,A组SBP昼夜平均血压差、SBP昼夜下降率、DBP昼夜平均血压差、DBP昼夜下降率均低于B组,且反杓型所占比例高于B组,以上P均<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动态心电图特点比较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P均>0.05,提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7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A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兼夹证>肝火亢盛证,且A组痰湿壅盛证所占比率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全天血压不达标组(C组)与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组(D组)比较:2.1性别、年龄构成比较C组的青中年人比例多于D组,而D组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且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合并症与并发症C组有合并症的比例比D组高,且P<0.05,说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是否有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2.3生化指标C组ALT和HsCRP高于D组,且P均<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中医证型分布特点D组阴虚阳亢证型分布比例高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体重、BMI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患病相关,且诊室DBP、AST、HCY可能是MUCH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2.平均血压高、夜间血压控制差、血压变异性大、昼夜血压下降率低、血压节律异常是MUCH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预后更差。3.MUCH患者中医辨证多见痰湿壅盛证,其中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阴虚阳亢证为多。4.MUCH患者中全天血压不达标者以青中年为多、血压分级以血压3级为主、合并症多、ALT和HsCRP水平高;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则以老年人居多。

鲁柯歆[5](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对血虚肝旺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血虚肝旺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心内科门诊的中医辨证属血虚肝旺证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医对照组和养血清脑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生活方式指导及常规西药规范降压治疗,养血清脑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4g/袋,15袋/盒,批号:Z10960082)。治疗8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24h动态血压平均值、24h动态血压标准差、血压负荷疗效、NO、ET-1等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血压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诊室血压较前均下降(P<0.05),治疗后养血清脑组诊室血压较西药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比较: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养血清脑组总有效率为85.71%,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3.24h动态血压平均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水平均较前降低,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4h动态血压标准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h SSD、24h DSD、DSSD、DDSD、NSSD、NDSD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NO、ET-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O水平较前提高,ET-1水平较前下降,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压负荷疗效比较: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养血清脑组总有效率为89.29%,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且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1.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旺证轻中度EH患者BPV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养血清脑颗粒可以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养血清脑颗粒能够上调NO水平,下调ET-1分泌,对血虚肝旺证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其降低BPV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相关。3.养血清脑颗粒组在观察期间内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变化,临床使用安全性可靠。

王鹏翔[6](2020)在《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民众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民健康,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全面建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分级诊疗制度是实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慢性病管理又是分级诊疗的重点内容和推进突破口。高血压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超过50%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是继发冠心病、脑卒中乃至造成心脑血管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评估高血压预后的重要指标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TOD),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MRI、冠脉血管造影/冠脉CTA、心脏/颈部血管彩超等。但它们均只能提示一种系统所患疾病,且检查费用比较昂贵,难以在基层推广应用。因此,在基层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采用相对简便、经济、且易于推广的检查方法筛查高血压TOD及早干预。由血脂异常(DLP)、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受到威胁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载脂蛋白(Apo)可反应血脂的利用及代谢情况,然而Apo可发生基因突变引起DLP的发生。迄今为止,在发现不同种类的APO中,Apo B反应致AS的危险因素,Apo A1具有拮抗作用,Apo B/Apo A1比值可表示血浆中AS的走向趋势。因此,Apo B/Apo A1比值可提示DLP、AS、ASCVD的发生。在当前临床检验工作中Apo B、Apo A1具有相对简单、便宜、应用广泛等优点,且在不禁食的情况下可随时测量,其表达亦不受口服降脂药物的影响。高血压TOD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损伤、AS、眼底视网膜病变等器官的病理性损害,其相关疾病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动脉硬化、AS、DLP等密切相关,其相关代表疾病与ASCVD一致。然而,高血压TOD是否与Apo B/Apo A1比值具有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临床研究从多层次分析研究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OD之间的联系,论述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TOD的相关性,为提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TOD提供更为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目的通过检测对比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任一靶器官损害和老年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Apo B/Apo A1比值情况,多层次分析研究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之间的联系,为提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更为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住院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岁)213例,具有完整病历资料。根据有无任一靶器官损害分为两组:A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且伴有任一靶器官损害;B组:单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2.收集资料:记录年龄、高血压病程、身高、体重,取静脉血测HCY、UA、CYC、TG、TC、LDL、HDL、Apo A1、Apo B、Lp PLA2,并相应计算出各个患者Apo B/Apo A1比值、BMI。3.对所有校对后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比较:A组年龄水平高于B组,P=0.047<0.05,有统计学意义,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A组高血压病程高于B组,P=0.024<0.05,有统计学意义,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两组间之间性别、BMI,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血生化指标比较:A组HCY、UA、LDL、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水平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A组Apo A1、HDL水平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两组间之间TG、TC,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UA、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P<0.05);Apo A1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P<0.05);高血压病程、HDL、LDL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P>0.05)。4.采用约登指数法对Apo B/Apo A1比值进行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72,P<0.001,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灵敏度为71.90%,特异度为66.67%,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临界值为0.5774;即当Apo B/Apo A1大于0.5774时,可能发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结论1.Apo A1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2.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HCY、UA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3.Apo B/Apo A1比值可预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病风险,当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po B/Apo A1比值>0.5774,很可能发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李济廷[7](2019)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明确血压变异性的相关因素和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0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相应生化检查检查数据,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根据症状体征并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4个中医证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肝火亢盛证有41例(20.5%),阴虚阳亢证66例(33%),阴阳两虚证62例(31%),痰湿壅盛证31例(15.5%)。2、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的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节律的相关性,选择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作为因变量,把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异与年龄、冠心病病史呈正相关(P<0.05),血压昼夜节律异与SDNN Index、LVEF呈负相关(P<0.05)。3、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分析显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dSSD、n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阴阳两虚证相比,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明显偏高(P<0.05);与阴阳两虚相证比,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偏低(P<0.05);与肝火亢盛相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dSSD明显偏低(P<0.05);与肝火亢盛相证比,阴阳两虚证的nSSD明显偏高(P<0.05)。结论:1、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比较普遍。2、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与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相关,其中年龄、冠心病、SDNN Index、LVEF是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独立相关因素。3、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居多。4、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偏低,不同的中医证型动态血压的nSSD、dSSD有所差异,阴阳两虚证者其nSSD偏高,肝火亢盛证者其dSSD偏高。

温文正[8](2019)在《扶阳学派四逆法改善老年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及其临床预后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扶阳派四逆法的方药对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血压晨峰、血压日均值、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血脂、HCY等疗效性指标的改变及治疗结束后晨峰复发率以评价该药改善老年性高血压病晨峰现象及临床预后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诊断符合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且存在明显晨峰现象的病例6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予扶阳派唐农教授所开具的四逆法方药与西医基础降压药治疗(治疗过程中后者视情逐渐减量),B组予基础降压药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并于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日均值、血压晨峰、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血脂、HCY等指标的差异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晨峰复发情况。结果:(1)治疗前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血压情况、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血脂、HCY均无明显差异;(2)治疗后A组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96.66%,B组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治疗1个月后A组动态血压监测显示“睡眠-谷”血压晨峰变化幅度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后A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的减少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后A组血脂、HCY均较治疗前改善显着,有统计学意义,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B组间比较总胆固醇、HCY降低幅度有显着差异。(6)治疗结束3个月后,A组有1例出现晨峰复发(3.33%),B组有7例复发(23.33%),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中医四逆法的方药对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晨峰现象比单纯使用西医常规降压药有更好的疗效,并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短期预后,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邓伟明[9](2019)在《难治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是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最常见的两个证型,本研究探讨RH两证型患者与临床常见客观因素如血检指标、心脏彩超、动态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分布规律,为RH两证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临床客观指标的参考。方法:本研究收录从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符合中西医纳入标准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150例,通过问诊完成病史采集,入院后完善相关血检、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使用原则》及我院临床辨证中的实际情况,由2位主治以上级别的中医医师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RH两证型在不同年龄段方面有统计学差异(χ2=51.153,P<0.001),70岁以下以痰湿壅盛型为主,而70岁以上则以阴虚阳亢型为主;在男女性别分布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血压病程方面(14.01±7.11)年VS(18.78±8.87)年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型患者高血压病程更长;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10.14±2.92)分VS(10.91±2.91)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RH两证型在甘油三酯的比较中有差异,痰湿壅盛型(2.11±0.67)mmol/L VS阴虚阳亢型(1.77±1.29)mmol/L(P<0.05),痰湿壅盛型患者甘油三酯更高;在胆固醇(4.82±0.94)mmol/L VS(4.62±1.07)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9±0.28)mmol/L VS(1.16±0.2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5±0.75)mmol/L VS(2.98±0.79)mmol/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H两证型与尿素氮(6.37±1.61)mmol/L VS(7.69±2.64)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86.95±17.42)ml/min/1.73m2VS(77.36±23.27)ml/min/1.73m2比较中有差异(P<0.01),阴虚阳亢型患者尿素氮更高,e GFR更低;在尿酸(385.28±111.66)umol/L VS(373.70±109.82)umol/L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RH两证型在丙氨酸氨基转氨酶(21.0)U/L VS(21.5)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18)U/L VS(20)U/L、空腹血糖(5.5)mmol/L VS(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VS(6.0)%、血红蛋白(139.7±16.1)g/L VS(136.2±13.8)g/L、D-D二聚体(0.27±0.28)mg/L VS(0.34±0.25)mg/L、肌钙蛋白(0.015±0.011)ng/m L VS(0.025±0.016)ng/m L、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42.04±37.42)pg/m L VS(51.23±43.09)pg/m L血检中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RH两证型在室间隔厚度(12.0)mm VS(11.0)mm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湿壅盛型患者室间隔厚度更大;在左房内径(42.0)mm VS(40.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29.0)mm VS(29.0)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8.0)mm VS(47.0)mm、左室后壁厚度(11.5)mm VS(11.0)mm、左心室射血分数(62.0)%VS(61.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RH两证型在白昼平均收缩压(151.0)mm Hg VS(161.0)mm Hg、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11.96)%VS(13.27)%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24小时平均收缩压(148.5)mm Hg VS(153.0)mm Hg、24小时平均舒张压(85.0)mm Hg VS(83.0)mm Hg、白昼平均舒张压(88.5)mm Hg VS(87.0)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8.0)mm Hg VS(133.5)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0)mm Hg VS(74.0)mm Hg、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13.37)%VS(14.20)%、白昼收缩压变异性(11.47)%VS(12.80)%、白昼舒张压变异性(12.84)%VS(13.48)%、夜间收缩压变异性(10.39)%VS(10.86)%、夜间舒张压变异性(12.21)%VS(12.18)%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RH两证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分布有显着性差异(χ2=14.585,P<0.001),痰湿壅盛型以非勺型为主,阴虚阳亢型以深勺型为主;(6)RH两证型在心脏[61例(70.93%)]VS[35例(54.69%)]、脑[25例(29.07%)]VS[42例(65.63%)]、肾[5例(5.81%)]VS[14例(21.88%)]损害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湿壅盛型靶器官损害主要在心脏,阴虚阳亢型则主要在脑损害及肾损害;在颈动脉损害方面[67例(77.90%)]VS[45例(70.3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两证型在年龄分布、高血压病程、甘油三酯、尿素氮、e GFR、室间隔厚度、白昼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分布差异。这对于临床RH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祎恬[10](2019)在《合并T2DM的不同证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2时辰血压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记录不同证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12时辰血压,分析不同证型的此类患者昼夜及在不同时辰中血压的特点,探讨不同证型老年性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及中医机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及心血管科住院部符合入选标准的不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56例和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94例,分为对照组56例(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194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先对比二组之间的差异性,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证型组成、各证型该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晚平均收缩压(nSBP)、夜晚平均舒张压(nDBP)、夜晚平均脉压(Npp)、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杓型/非杓型)。将记录的各组患者的24小时血压波动情况,取按时辰所对应的两个小时的平均血压作为该时辰的血压指标,对入中医子午流注法所分12时辰。用中医理论解释其病因病机,总结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有显着性差异(t=3.796,P=0.000<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24小时平均脉压差(24hPP)有显着性差异(t=0.-4.968,P=0.000<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有显着性差异(t=3.622,P=0.000<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白昼平均脉压差(dPP)有显着性差异(t=-0.5.091,P=0.000<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有显着性差异(t=3.008,P=0.003<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夜间平均脉压差(nPP)有显着性差异(t=-3.854,P=).000<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对照组与观察组不同时辰血压变化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子时舒张压有差异(t=2.518,P=0.012<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丑时收缩压有差异(t=-2.362,P=).019<0.0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寅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2.624,P=0.009<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卯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4.420,P=0.000<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辰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5.151,P=0.000<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巳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2.647,P=0.01=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午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3.031,P=0.003<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申时舒张压有差异(t=2.575,P=0.011<0.0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戌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3.370,P=0.001<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亥时收缩压有显着性差异(t=—2.915,P=0.004<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亥时舒张压有差异(t=2.141,P=0.033<0.0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3.250例患者中仅有8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成杓型,其中,观察组8例,对照组0例,杓型曲线组均明显低于非杓型曲线(P<0.05)。4.在收集到的194例观察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中,占最大比例的两个证型为阴阳两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分别占35.57%和34.54%,其次是痰蒙清窍型,占16.49%,之后是瘀阻清窍型,占10.31%,所占比例最小的证型为肝阳上亢型,占3.03%。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十二时辰平均收缩压波动情况如下,可知观察组收缩压大部分时段血压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收缩压最高峰时间在辰时(7:00~9:00),次高峰酉时(17~19:00),子时(23:00~1:00)最低;观察组血压最高峰时间在酉时(17:00~19:00),次高峰在巳时(9:00~11:00),寅时(3:00~5:00)最低。6.不同证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ABPM基本数值比较,剔除肝阳上亢型患者例数较少不列入比较,余证型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夜间舒张压四个证型组组间存在差异(F=2.673,P=0.049<0.05),余项指标四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不同证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不同时辰血压四组间比较,可得卯时收缩压、卯时舒张压四组间存在差异(P=0.035,0.044<0.05),余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8.四个证型不同时辰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情况如下,可知阴阳两虚型和疲阻清窍型收缩压成“三峰”、“四峰”形态,血压波动频率较大,阴阳两虚型收缩压的峰值依次在戌时、卯时、丑时,谷值依次在未时、寅时、戌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辰时、酉时,谷值依次是寅时、未时;瘀阻清窍型收缩压的峰值依次在寅卯时、巳时、申时,谷值依次在未时、戌时、丑时、辰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辰时、酉时、寅时,谷值依次为未时、丑时;而肝肾阴虚型收缩压则波峰与波谷距离最远,振幅较其他三型大,峰值依次在酉时、巳午时,谷值依次在丑时、未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酉时、辰时,谷值依次是子时、未时;痰蒙清窍型峰值依次在辰时、酉时,谷值在申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酉时、巳时、午时,谷值依次是子时、未时。结论:1.观察组194例患者中仅8例具有正常血压节律,明显低于186例非勺型曲线患者,对照组56例患者中则无。2.观察组各环节收缩压普遍较对照组患者高,而舒张压则较之偏低,故脉压差较大。在不同时辰中,对照组收缩压最高峰时间在辰时(7:00~9:00),次高峰酉时(17:00~19:00);观察组血压最高峰时间在酉时(17:00~19:00),次高峰在巳时(9:00~11:00),观察组收缩压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对照组。3.观察组患者中占最大比例的两个证型为阴阳两虚,虚阳外越证和肝肾阴虚证,其次是痰蒙清窍证,之后是瘀阻清窍证,所占比例最小的证型为肝阳上亢型。4.四个证型不同时辰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情况如下,可知阴阳两虚型和疲阻清窍型收缩压成“三峰”、“四峰”形态,血压波动频率较大,阴阳两虚型收缩压的峰值依次在戌时、卯时、丑时,谷值依次在未时、寅时、戌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辰时、酉时,谷值依次是寅时、未时;瘀阻清窍型收缩压的峰值依次在卯时、巳时、申时,谷值依次在未时、戌时、丑时、辰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辰时、酉时、寅时,谷值依次为未时、丑时;而肝肾阴虚型收缩压则波峰与波谷距离最远,振幅较其他三型大,峰值依次在酉时、巳午时,谷值依次在丑时、未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酉时、辰时,谷值依次是子时、未时;痰蒙清窍型峰值依次在辰时、酉时,谷值在申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酉时、巳时、午时,谷值依次是子时、未时。

二、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血压检测方式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试验对象
        1.2 主要仪器试剂
        1.3 辨别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一般情况调查及体重指数计算
        2.3 常规指标检测
        2.4 动态血压监测
        2.5 家庭自测血压
        2.6 诊室血压监测
        2.7 免疫荧光法测定Hs-CRP、BNP
        2.8 ELISA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2.9 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调查及体重指数计算结果
    2 常规指标检测
    3 血压监测指标检测结果
    4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5 ELLSA检测结果
    6 PHIL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
    7 MBPS-1,2的Spearman相关分析
    8 MBPS-1 组晨峰的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概述
2 血压节律
    2.1 血压节律的影响因素
    2.2 血压节律的机制
    2.3 血压节律的类型
    2.4 血压节律的意义
3 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
    3.1 血压节律与心血管疾病
        3.1.1 冠心病
        3.1.2 心律失常
    3.2 血压节律与脑损害
        3.2.1 脑卒中
        3.2.2 脑白质损伤及认知障碍
    3.3 血压节律与肾脏损害
    3.4 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硬化
4 小 结

(3)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基本资料收集
        2.2 诊室血压
        2.3 动态血压及达标标准
        2.4 靶器官损害的评估
        2.4.1 超声心动图
        2.4.2 颈动脉超声
        2.4.3 血管功能检测
        2.4.4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2.4.5 动态心电图
        2.5 分组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
    2.ABPM指标的比较
    3.靶器官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3.1 心脏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3.1.1 心脏结构的比较
        3.1.2 心脏几何构型的比较
        3.1.3 ABPM与IVST的关系
        3.1.4 ABPM与 LVPWT的关系
        3.1.5 ABPM与 LAD的关系
        3.2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3.2.1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
        3.2.2 ABPM与 PWV的关系
        3.3 UACR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3.3.1 UACR的比较
        3.3.2 ABPM与 UACR的关系
        3.4 动态心电图的比较
    4.ABPM值与HMOD的相关性
    5.血压变异性与HMOD的相关性
    6.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四)讨论
    1.ABPM的临床意义
    2.ABPM与靶器官及自主神经损害的相关性
        2.1 ABPM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2.2 ABPM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3 ABPM与肾损伤的关系
        2.4 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3.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4.ABPM昼夜节律异常的危害
    5.ABPM与诊室血压的比较
    6.本研究的创新性
    7.本研究的局限性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动态血压在疾病诊断及评估靶器官损害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概述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易患因素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4. 检出以及积极治疗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必要性
    综述二、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
        3.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及判定方法
二、研究方案及内容
    1. 一般资料、病史及体征采集
    2. 标本采集
    3. 体重、身高及BMI测定
    4. 诊室血压的测量
    5.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6.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
三、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结果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比较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六、讨论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4.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6. 本课题创新点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一、病例资料
    二、体格检查
    三、中医证候量表
    四、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五、SAS(焦虑自评表)
    六、SDS(抑郁自评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5)养血清脑颗粒对血虚肝旺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6 随机分组方法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课题研究完成情况
    2 纳入病例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对比
        3.1 治疗前后诊室血压比较
        3.2 血压总疗效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平均值比较
        3.6 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3.7 血压负荷疗效比较
        3.8 血管内皮相关指标比较
    4 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1.1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1.2 血压变异性的基本概念
        1.3 BPV对靶器官的损害
        1.4 BPV与降压药物
    2 传统医学对于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3 养血清脑颗粒
        3.1 药物组方分析
        3.2 养血清脑颗粒药物分析
        3.3 养血清脑颗粒疗效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一览表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基础资料
        2.2 影像学检查
    3.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一般资料及生化资料比较
    2.两组之间生化指标比较
    3.各指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4.采用约登指数法对 Apo B/Apo A1 比值进行分析,得出 ROC 值
讨论
    1.脂质代谢指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2.磷脂酶A2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3.HCY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4.UA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5.总结
    6.究不足之处
    7.建议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1.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
    2.不同评估参数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3.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检测方法
    4.治疗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血压变异性认识
        1.1 高血压现状
        1.2 血压变异性与血压昼夜节律概述
        1.3 影响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
        1.4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2 中医对高血压病及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概述
        2.2 中医对血压变异性概述
        2.3 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
    3 血压昼夜节律改善方法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历资料的采集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的纳入标准和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调查方式
        2.3 调查内容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2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组和性别情况
        3.2 各分组间年龄、病史和体重系数情况
        3.3 各分组间吸烟史和饮酒史情况
        3.4 各分组间主要疾病情况
        3.5 各分组间全日、白天、夜间、清晨平均血压情况
        3.6 各分组间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情况
        3.7 各分组间血脂指标情况
        3.8 各分组间心脏彩超指标情况
        3.9 各分组间心肌酶指标情况
        3.10 各分组间NT-proBNP、Hcy、CTNT、空腹血糖情况
        3.11 各分组间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CRP情况
        3.12 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节律的相关性
        3.13 各分组间中医证型情况
        3.14 不同中医证型夜间血压下降情况
        3.15 不同中医证型全日、白天、夜间、清晨平均血压情况
        3.16 不同中医证型血压变异性指标情况
    4 讨论
        4.1 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关系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扶阳学派四逆法改善老年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及其临床预后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老年性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的现代西医认识
        1.1 血压晨峰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1.2 血压晨峰的危害与流行病学研究概述
        1.3 血压晨峰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老年性高血压晨峰现象的西医治疗
        1.5 小结
    2 老年性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的中医认识
        2.1 病因病机概述
        2.2 中医辨证概述
        2.3 小结
    3 扶阳学派源流及核心思想简述
        3.1 扶阳学派的学术源流
        3.2 扶阳学派核心思想简述
        3.2.1 坎离中立极阴阳
        3.2.2 生命以火立极
        3.2.3 阳主阴从
        3.2.4 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4 阴阳本体结构概述
        4.1 “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的来源依据
        4.2 “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对三阴病、少阳病的诠释
        4.2.1 太阴病
        4.2.2 少阴病
        4.2.3 厥阴病
        4.2.4 少阳病
    5 三阴病、少阳病与老年性高血压晨峰现象的联系
        5.1 老年人三阴病、少阳病的发病基础
        5.2 从三阴病、少阳病论述老年性高血压MBPS的病因病机
    6 四逆法方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的原理探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标准
        2.2.5 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
        3.2 对照,盲法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评价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4 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剔除、脱落病例情况
        5.2 基线分析
        5.3 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5.4 血压晨峰比较
        5.5 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5.6 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对比
        5.7 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比
        5.8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观察
        5.9 MBPS复发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四逆法基本方中各常用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简述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血压日均值疗效分析
        2.2 “睡眠-谷”晨峰疗效分析
        2.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疗效分析
        2.4 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2.5 同型半胱氨酸(HCY)控制情况分析
        2.6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2.7 预后(复发率)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难治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难治性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
        1.2.2 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标准
        1.2.3 高血压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标准
        1.2.4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1.2.5 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标准
        1.2.6 难治性高血压中医两证型辨证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采集
        2.1.1 病例采集和记录临床病例调查表
        2.1.2 病史采集
    2.2 辅助检查
        2.2.1 实验室检查
        2.2.2 心脏彩超检查
        2.2.3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3 统计分析
    2.4 伦理学
3.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难治性高血压中医证型构成比
        3.1.2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性别比较
        3.1.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年龄、高血压病程比较
        3.1.4 难治性高血压不同年龄段与两证型比较
        3.1.5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2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血检指标的比较
        3.2.1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血脂指标的比较
        3.2.2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3.2.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3.2.4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糖代谢指标的比较
        3.2.5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其余血检指标的比较
    3.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心脏彩超指标的比较
    3.4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动态血压参数的比较
    3.5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比较
    3.6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靶器官损害的比较
4.讨论
    4.1 现代医学与难治性高血压
        4.1.1 现代医学对难治性高血压的认识
        4.1.2 现代医学对难治性高血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研究
        4.1.3 现代医学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
        4.1.3.1 生活方式干预
        4.1.3.2 药物治疗
        4.1.3.3 手术治疗
        4.1.3.3.1 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
        4.1.3.3.2 其他手术治疗
    4.2 祖国医学与难治性高血压
        4.2.1 祖国医学对难治性高血压的认识
        4.2.2 中医病因研究
        4.2.3 中医药对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
        4.2.3.1 中药片剂治疗
        4.2.3.2 中药丸剂治疗
        4.2.3.3 中药汤剂辨证治疗
        4.2.3.4 中药注射液治疗
        4.2.3.5 中药颗粒治疗
        4.2.3.6 其他中医外治法
    4.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分析
        4.3.1 难治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4.3.2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年龄、高血压病程的分布规律
        4.3.3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血脂指标的分布规律
        4.3.4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分布规律
        4.3.5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心脏彩超指标的分布规律
        4.3.6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分布规律
        4.3.7 难治性高血压两证型与靶器官损害的分布规律
5.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浅谈中西医结合诊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2 已发表论文 中西医治疗H型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附录3 病例观察表
附表 1

(10)合并T2DM的不同证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2时辰血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高血压昼夜节律的认识
        一、《黄帝内经》对时间治疗学的认识
        二、从子午流注角度谈血压节律
        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四、关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生物节律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昼夜血压节律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择时给药的研究
    第三节 老年性高血压的研究
        一、老年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二、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三、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四、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五、2型糖尿病的血压控制
    第四节 对未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一般资料
    第二节 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方案设计
        一、研究设计
        二、样本量估计
        三、方案设计
        四、观察项目
        五、统计分析
    第三节 观察组四组证型比较方案设计
        一、研究设计
        二、方案设计
        三、观察项目
        四、时间标准
        五、可行性分析
        六、统计分析
    第四节 研究路线
    第五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二、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动态血压分析结果
        三、合并组不同证型一般资料
        四、观察组动态血压分析结果
    第六节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血压检测方式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刘霞. 青岛大学, 2021
  • [2]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J]. 李哲,范春雨,唐殿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9)
  • [3]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张旭.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乔佳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养血清脑颗粒对血虚肝旺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D]. 鲁柯歆.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王鹏翔. 河南大学, 2020(02)
  • [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李济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扶阳学派四逆法改善老年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及其临床预后的观察[D]. 温文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难治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比较[D]. 邓伟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合并T2DM的不同证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2时辰血压观察[D]. 张祎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