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和养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水分,养分,苹果园,盐土,水肥,绿肥。
土壤水分和养分论文文献综述
王谢,张建华,吴丽莉,左少纯,庞良玉[1](2019)在《新疆和田地区桑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为生态环境脆弱区,桑园的水分和养分管理是桑树存活和生长的基础。棕漠土、风沙土和盐土是和田地区桑园的主要土壤类型,因其氮含量低、总盐含量高,加之地区干旱的气候特点,导致了其桑园水肥管理的独特性。基于对该地区土壤、气候、生产用水水源的调查和在桑园水肥一体化过程中的实践,提出了和田地区桑园土水肥综合管理的4点主要技术建议:(1)配套建立生态防风固沙林,保持水土;(2)采用水肥一体化,提高化肥利用率;(3)增施有机肥和套种绿肥,改良土壤结构;(4)加强桑园土壤营养监测,防止桑树铜、锌、铁和锰微量元素缺乏。(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19年04期)
张素瑜,崔静宇,李向东,姚梦月,张德奇[2](2019)在《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腐解、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试验设计黄淮海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秸秆资源丰富且数量逐年增加。为探究还田秸秆腐解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以及秸秆腐解进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区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副区为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干旱(50%~55%田间持水量)、轻旱(60%~65%田间持水量)和适宜水分(70%~75%田间持水量)处理,共计六个(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梁香寒,张克斌,乔厦[3](2019)在《半干旱黄土区柠条林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群落多样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半干旱黄土区柠条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群落多样性关系,选择半干旱黄土区不同林龄柠条林作为观测样地,测定0-100 cm(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柠条草本群落多样性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总盖度、生物量、物种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20年达到最大,之后有所降低。(2)不同林龄柠条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20-4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急剧降低趋势,8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并不明显。(3)不同林龄柠条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20-40 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呈急剧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养分大致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表层差异最大;双因素交互分析显示: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均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林龄、土层深度、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全磷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4)不同林龄柠条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量碳、氮、磷)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大致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表层差异最大;双因素交互分析显示:林龄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林龄、土层深度、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磷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植被总盖度、地上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呈显着的相关关性,物种数和均匀度指数指数与土壤养分和水分均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由此说明植被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水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许婷婷,石程仁,张智猛,张冠初,慈敦伟[4](2019)在《施用钙肥对盐碱地花生开花期后土壤水分、盐分和速效养分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黄河叁角洲盐碱土区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出苗和建苗率,田间条件下,设置CaO0 kg/hm2(对照,Ca-0)、180 kg/hm2(Ca-1)和360 kg/hm2(Ca-2)试验,研究盐碱土花生开花期后0~100 cm剖面土壤水分、盐分和速效氮磷养分含量随花生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钙肥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层含盐量,80 cm以下土层含盐量明显增加,对0~4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不大,但明显提高开花后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且较高钙肥用量可降低60~100 cm土层含水量。施用钙肥可明显提高开花期后0~60 cm土层水解性氮和速效磷含量,明显降低土壤水解性氮的淋溶强度,尤以Ca-2处理表现明显。黄河叁角洲盐碱土区,土壤水解性氮含量匮乏,速效磷含量虽然较充足,但受盐碱胁迫、团粒结构缺乏、土壤板结严重等因素制约,不利于花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土壤磷效率难以发挥,基施钙肥可有效提高0~60 cm土层水解性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水解性氮的淋溶强度,使土壤肥力有效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4期)
冯志国[5](2019)在《不同覆盖材料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养分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辽宁锦州市苹果园内开展4种材料覆盖苹果园地表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果园内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黑膜、砂石的保水效果比较好,覆盖小麦秸秆、生草等处理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比较好。(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安明态[6](2019)在《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生态环境退化甚至石漠化带来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该领域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土壤环境等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理,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喀斯特生态系统特殊且复杂,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有众多假说,但均未形成定论,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原因仍不十分清晰。本文采用“空间系列代替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以茂兰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时间序列的“土壤-植物”关系为主线,结合研究区顶极森林群落水平样带和垂直样带空间分布序列“土壤-植物”关系的辅助研究,以土壤水分、养分为切入点,从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土壤生境格局的相关性角度来揭示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通过对茂兰喀斯特退化植被演替序列、顶极森林群落水平分布序列和垂直分布序列(以下简称“叁大序列”)的群落总体以及小生境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其变异系数的分析,解译研究区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生境格局。通过该生境格局所支撑的森林群落整体及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等多项指标的测算及相关性分析,阐明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找出主导因素。再结合植被恢复过程优势植物养分与土壤水分、养分的相关性,探讨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水分格局:在“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中,土壤水分临时性干旱频繁,土壤含水量异质性程度高。各自小生境土壤含水率的总体趋势都是:石沟(SG)>土面(TM)>石面(SM),这种趋势受喀斯特地区小地形、坡位、坡向和森林覆盖率等的影响而有进一步的多样性差异。在植被演替早期,小生境之间的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小。随着退化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含水率有所增加,石沟(SG)、石面(SM)、土面(TM)小生境之间的含水率差异也有所加大,至顶极森林群落阶段土壤持水能力达到最佳状态。从顶极森林群落总体及小生境土壤水分沿水平、垂直分布来看,空间变异性都非常大。(2)土壤养分格局:“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也有高度异质性的特点。其中,土壤含C、N(全N和碱解N)、P(全P和有效P)含量总体趋势是:石面(SM)>石沟(SG)>土面(TM),但石面(SM)小生境土量少,土壤养分综合供给能力比石沟(SG)、土面(TM)小生境弱。这种趋势也因小地形、坡位、坡向和森林覆盖率等的不同而有差异,波动较大。随着退化植被恢复过程,土壤C、N、P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土壤养分状况不同程度改善,至顶极森林群落达到最佳水平。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土壤C/N、C/P、C/N/P呈下降趋势,N/P变化较为平缓。从顶极森林群落总体及小生境土壤养分沿水平、垂直分布来看,空间变异性也都非常大。与周边地区森林土壤相比,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含量较高,全P、有效P在演替早期和中期偏低,在演替后期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偏低或有时略高。土壤C/N与周边地区森林土壤接近,C/P、N/P、C/N/P略高于周边水平。(3)土壤养分和水分相关性及其组合的多样性格局:研究区“叁大序列”森林群落及小生境土壤养分格局与水分格局之间皆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尤其退化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总体以及石沟(SG)、石面(SM)、土面(TM)3类小生境的土壤含C、N(全N和碱解N)、P(全P和有效P)含量5个指标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的显着性检验中,有95.00%项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水平,65.00%项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高度异质性的土壤养分与高度异质性的土壤水分错综复杂,进一步形成了不同水分和养分梯度的相互组合,加剧了喀斯特森林土壤生境格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4)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研究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且特殊。“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中,无论群落总体、3类小生境还是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其物种丰富度和多样化程度都很高,各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复杂多变。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d_(ma))随退化植被演替过程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d_(ma))的垂直分布则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物种优势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值(H_e')和均匀度指数(J_e)在各个序列中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波动较大,空间异质性程度很高。演替序列、水平序列和垂直序列这“叁大序列”群落的物种替代率Whittaker指数(βw)和Cody指数(βc)都较高。即使处于同一海拔高度、样带长仅660m的22个相邻顶极水平样带中,也没有物种完全相同的样地及小生境类型。(5)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相关性: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研究区喀斯特森林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总体相关性显着水平很高。物种多样性各指标与土壤水分、养分各指标的线性组合之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系数λ1=0.9556),第二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相关系数λ2=0.8280)。在研究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10个土壤因子的关系中,土壤养分的组合尤其C/N、C/N/P和土壤含水率是3个最重要的主导因子;在研究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10个土壤因子含量的变异系数的相关性中,土壤C/P、N/P和有效P等3个变异系数是最重要的主导因子。(6)植被恢复过程优势植物养分格局及其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环境的相关性:研究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植物叶片的C、N、P平均含量总体上低于全世界平均值,但这些优势植物叶片的C/N、C/P、N/P平均比值,则是总体上高于全世界平均值,也高于全中国平均值。随着退化植被向更高级阶段的演替,优势植物C、N、P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即使不同恢复阶段的共有种,以及同一阶段不同小生境的共有种,其C、N、P含量及其比值也有差异。研究表明,喀斯特森林优势植物在吸收N、P时具有高效率同化C的特点。喀斯特植物吸收低浓度土壤P时高效率同化C的能力,也许是喀斯特地区森林植物对土壤环境普遍缺P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研究,本文从“叁大序列”较为系统全面的揭示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及其小生境土壤水分、土壤养分(C、N、P含量及其组合)、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分布格局之间的一系列耦合关系,阐明了茂兰喀斯特森林基于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原因及其维持机制。一方面为该地区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植物”系统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为该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管理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雅[7](2019)在《晋西北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养分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耕作管理方式不同,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水热和养分过程会产生影响,耕作管理方式不适宜,不但会降低作物产量及品质,还可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研究不同耕作管理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实现合理的区域农田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田间试验基础上,采用DSSAT作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比较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两种农田耕作管理方式的区域适用性,并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评估。利用2014-2016年的田间耕作试验数据,评估免耕秸秆覆盖(NTS)和传统耕作(CT)两种方式对玉米产量、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CT处理玉米产量较NTS处理高。应用CT处理下玉米实测产量和叶面积指数校正玉米品种参数,DSSAT模型中CSM-CERES-Maize模块得到成功校正,其中玉米籽粒产量模拟和实测结果拟合程度较高(nRMSE=0.02%,E=-0.67 kg·hm~(-2),d=1.00),叶面积指数的也达到较好拟合结果。并在NTS处理下成功进行了模型验证(nRMSE=0.79%,E=-34 kg·hm~(-2),d=1.00),叶面积指数的在NTS处理模拟效果略低于CT处理。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晋西北地区能够很好用来模拟玉米产量及其生长状况。(2)CT和NTS处理下各土层土壤含水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CT处理下0-100 cm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模拟值高于实测值,平均误差E在0-0.04 cm~3·cm~(-3)之间,但平均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并未达到显着性差异。NTS处理下模型的拟合程度高于CT处理。其中NTS处理在80-100 cm深度模拟效果最好。两种处理下水分利用率(WUE)在2015年最高,CT处理下达到43.5%,而NTS处理水分利用率为24.8%,表明水分利用效率在正常降水年份,主要受耕作方式的影响,NTS处理下2014-2016年比CT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10.5%、18.7%和10.0%。(3)土壤矿化氮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施用基肥后明显增加,但在较短时间内又恢复到稳定状态。同时两种耕作方式下模拟值均低于实测值。CT处理2016年实测土壤矿化氮的拟合程度高于2015年,且在20-60 cm土层深度下模型模拟精度较高。NTS处理2015年各土层深度的土壤矿化氮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高于2016年。对于土壤凋落物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2014-2016年两种处理下模型模拟值均无显着差异。同时凋落物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相同,都呈现“M”型变化趋势。表明免耕秸秆覆盖这一保护性耕作方式在短期内未能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得到提高。(4)对土壤水分、养分和玉米产量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苗期,地上部分累积干物质量与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氮矿化量具有极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和0.322;拔节期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为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氮矿化量;抽雄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与土壤水分和累积氮矿化量有显着正相关性,而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着负相关性,作物蒸腾量与土壤含水量有显着负相关性,累积氮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着正相关性;在玉米收获期内,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与作物蒸腾量成显着负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累积氮矿化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玉米产量成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传统耕作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更适合晋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在较短时间内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不明显。模型在晋西北地区可以极好的模拟玉米产量;对土壤水分模拟效果较好,模拟值高于实测值;在土壤养分方面模拟效果较差。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干旱年份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传统耕作下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保护性耕作。(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潘占鹏[8](2019)在《沼液浓度及施用频率对番茄生长及根区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地区沼气池的建设不仅能够极大地解决农户的用能问题,而且发酵产生的沼液能够作为肥料使用。基于现有的不合理水肥管理模式造成的各种土壤等问题。本研究选用中国西北地区温室大棚设施农业中的主要栽培作物番茄为材料,结合穴孔灌溉方式,将水、沼液一体物定时定量的施入至番茄植株根区两侧的穴孔,研究不同沼液浓度(20%,14%和11%)和灌溉频率(4d、6d和8d)对温室大棚番茄全生育阶段生理生态指标(株高、茎粗、干物质含量等)、产量品质(有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蛋白质等)、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论如下:(1)当沼液浓度为20%时,两季试验番茄的株高茎粗在4天灌溉频率下(T1-4)均能达到最高,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加株高和茎粗呈上升趋势,随着灌溉频率的减小,呈下降趋势。(2)当沼液浓度为20%,灌溉频率为4天时,两季试验番茄的产量和物质生产能达到最高,且随着沼液施用频率的减小,所有沼液处理的产量和物质生产显着降低。且当沼液浓度降低至14%时,此时化肥处理的产量为最高,高于所有沼液处理的番茄产量。较2017年秋季试验,2018年春季番茄产量降低了25.4%。(3)同样处理设置下高浓度沼液对番茄的WUE提升更有利,基于水和沼液的一体穴灌模式能够降低灌水系数,减少灌水量,进而能够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利用,但不牺牲作物物质量的生产,显着提升温室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但2018年春季试验的WUE值较2017年秋季均有所下降,平均为33.8%。(4)沼液的施用显着提高了番茄果实的糖酸比,其对番茄果实的风味品质影响较为显着,且随着沼液浓度的增加和灌溉频率的增加,果实中的糖酸比值显着增高,综合各项品质指标来看,为T1-4处理最佳。(5)两季试验中在成熟期土壤含水量达到了最低,不同沼液浓度和灌溉频率均能影响到番茄根区土壤的含水量,且土壤含水量还受到温室气候条件和作物的生长发育等的影响,2018年春季试验中,由于生长气候的不同,其根区土壤含水量明显下降。所有沼液施用处理中的土壤根区全氮和全磷含量较原土低,化肥施用处理的番茄根区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最高,其进一步增加了土壤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水/沼液一体穴孔灌溉更加便于作物对营养物吸收利用。(6)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全生育期施用沼液的番茄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糖酸比的综合评价表明,2017年秋季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糖酸比同时达到≥95%最大值的灌溉频率和沼液浓度区间大约为4.0~4.6d和17.6~20%,2018年春季为4.0~4.5d和19~20%。(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苏敬媛[9](2019)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养分特征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水蚀风蚀交错区玉米、荒草、长芒草、紫花苜蓿、柠条、油松六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围绕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及其与其它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测定了六块样地0-600 cm深层土壤水分、0-100 cm的土壤养分以及0-60 cm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对深层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在丰水年,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含水量在0-200 cm土层变化较为剧烈,土层越深,土壤含水量变化越弱;在经过一个生长季后,玉米地和荒草地0-600 cm土壤储水量虽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着(p>0.05),长芒草地、紫花苜蓿地、柠条林、油松林0-600 cm土壤储水量显着增加(p<0.05),其中油松林土壤储水量补充最多。(2)不同植被类型模式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化现象,并且各月干化等级均有差异。玉米地干化强度最小,经过撂荒后的荒草地土壤干化强度与农地差异不显着,紫花苜蓿和柠条土壤干化最严重,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后,荒草地对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较好。(3)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养分均表现为浅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深层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有机质总体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地>油松林>柠条林>长芒草地>荒草地>玉米地。垂直剖面上,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下降较快,40-10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下降趋势明显变缓;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氮素主要积累在0-10 cm的土壤表层,其中紫花苜蓿对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具有显着作用;黄土丘陵区应鼓励有机肥(有机肥和作物残茬)的施用,以提高农地生物量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与不同养分的相关性具有高度的差异性。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在0-10 cm土层显着正相关(p<0.05)。有机质与全氮、孔隙度在0-60 cm土层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全氮与硝态氮在0-10 cm极显着正相关,与铵态氮极显着负相关(p<0.01);全氮与孔隙度在10-20 cm土层显着正相关(p<0.05)。铵态氮与孔隙度在0-60 cm土层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容重与孔隙度在0-60 cm土层显着负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常天然[10](2019)在《两种绿肥种植模式对山地果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和土壤贫瘠是限制陕北黄土丘陵区山地果园持续健康生产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通过种植绿肥和绿肥还田试验,探讨果树行间种植绿肥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旨在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果园筛选出适宜的绿肥种植模式以及管理措施,为旱薄山地果园的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果园行间种植绿肥是在株间起垄覆膜垄沟集雨保墒的基础上,以行间清耕为对照,研究行间油菜与草木樨混种和油菜-大豆轮作两种绿肥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利用尼龙网袋法研究草木樨、油菜、大豆3种绿肥在覆盖还田、翻耕还田2种还田方式下叁种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研究表明:(1)在整个苹果生长季节,行间种植绿肥对0-60 cm土壤水分含量产生竞争和调蓄作用。在春夏干旱季节,种植绿肥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其大小表现为清耕>油菜-大豆轮作>油菜与草木樨混种,随着干旱时间延长,差距逐渐增加;在雨季,种植绿肥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大小为油菜与草木樨混种>油菜-大豆轮作>清耕。(2)在整个苹果生长季节(4-10月),较清耕相比,种植绿肥会降低土壤蒸散量。在旱季(4-6月),各处理下土壤蒸散量都较小,表现为油菜与草木樨混种>油菜-大豆轮作>清耕,但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雨季(7-10月),土壤蒸散量的大小为清耕>油菜-大豆轮作>油菜与草木樨混种。从土壤剖面含水量分析,种植绿肥没有促进土壤剖面干燥化发生。(3)草木樨和大豆的初始氮磷钾养分含量均显着高于油菜,且草木樨养分更为均衡;2017、2018年油菜与草木樨混种的绿肥鲜重和养分还田量均高于油菜-大豆轮作。(4)3种绿肥的累积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特点。同种还田方式下,3种绿肥的累积腐解率均表现为大豆>草木樨>油菜,碳素释放规律与腐解规律相似,但氮磷钾养分累计释放率因绿肥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3种绿肥的养分累积释放素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在2种还田方式下,3种绿肥的累积腐解率和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翻耕还田>覆盖还田。(5)较清耕相比,两种绿肥种植模式均提高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油菜与草木樨混种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的效果较优,而油菜-大豆轮作提高有效磷含量的效果较优,且各养分含量均在0-20 cm土层有显着提高(p<0.05)。从种植绿肥耗水、绿肥还田和培肥效果综合分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地果园适宜采用株间起垄覆膜垄沟集雨保墒、行间实行油菜与草木樨混种的模式,并以适时刈割、翻耕还田的管理措施较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土壤水分和养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试验设计黄淮海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秸秆资源丰富且数量逐年增加。为探究还田秸秆腐解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以及秸秆腐解进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区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副区为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干旱(50%~55%田间持水量)、轻旱(60%~65%田间持水量)和适宜水分(70%~75%田间持水量)处理,共计六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和养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谢,张建华,吴丽莉,左少纯,庞良玉.新疆和田地区桑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探讨[J].中国蚕业.2019
[2].张素瑜,崔静宇,李向东,姚梦月,张德奇.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腐解、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梁香寒,张克斌,乔厦.半干旱黄土区柠条林土壤水分和养分与群落多样性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9
[4].许婷婷,石程仁,张智猛,张冠初,慈敦伟.施用钙肥对盐碱地花生开花期后土壤水分、盐分和速效养分运移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冯志国.不同覆盖材料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养分状况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9
[6].安明态.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王雅.晋西北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养分模拟研究[D].山西大学.2019
[8].潘占鹏.沼液浓度及施用频率对番茄生长及根区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9
[9].苏敬媛.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及其养分特征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常天然.两种绿肥种植模式对山地果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