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接补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疆,财政,南疆,大庆市,惠民,粮食生产,种粮。
直接补贴论文文献综述
范丹,魏佳朔,胡津京[1](2019)在《美国对玉米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实践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6年以来,美国对玉米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实践表明,政策性金融支持在其整个补贴体系中的地位始终是基础性的,而尽管脱钩收入补贴的促进增收效果巨大,但终因其低效率与高负担而逐渐被目标价格补贴与目标收入补贴所构建的收入安全网取代。为优化中国玉米生产者的支持保护体系,进而深度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应当明确中国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长期目标,调整保费补贴的重点,坚持脱钩收入补贴不动摇,探索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的目标价格补贴与目标收入补贴政策。(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9年07期)
高增玉[2](2019)在《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我国开始试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随后迅速推向全国。该项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比如:粮食生产效率不高、粮食生产方式有待优化、粮食补贴制度不够完善等等。我国粮食直接补贴额度每年都在不断上涨,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促进粮食产量提升方面是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发挥了作用,那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农户得到粮食直接补贴后对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对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户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的影响程度是否相同?对这些问题的正面解答,将有助于弄清楚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作用机制,发挥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进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梳理,把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粮食补贴的间接补贴阶段,时间跨度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算起到2001年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改革为止。粮食补贴政策的改革标志着我国粮食补贴从流通环节开始转向生产环节。第二个阶段为粮食补贴的直接补贴阶段,时间从2002年我国开始在吉林省和安徽省试点粮食直接补贴开始到现在为止。接着本文分析了有关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第一是农业的弱质性,第二是农业的多功能性,第叁是福利经济学理论,第四是资产贫困理论。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需要得到保护才能使其更好发展下去;农业具有多功能性,而且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理应受到各国的重视;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考虑,支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并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最后一个理论依据是资产贫困理论,只有缓解农户的生产资金约束,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本文的主体部分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011年至2015年山东省十七地市的面板数据,深入分析了山东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而说明全国的情况。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更进一步,分别从两个不同的的视角进行切入,把山东省十七地市按照粮食种植规模大小的不同,分为高、中、低规模经营组;另一个研究视角为收入水平,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高低把山东省十七地市分为高、中、低叁组。对此进行不同划分的依据主要为粮食直接补贴与粮食种植规模有着一定的关系,并且粮食直接补贴作为脱钩类收入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收入的一种。从这两个维度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粮食直接补贴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影响机制。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本研究认为:首先,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促进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其次,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不同经营规模下的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各不相同,粮食直接补贴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的作用与粮食种植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大规模种植农户的影响更有积极意义。最后,粮食直接补贴在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方面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表现出负相关关系,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促进低收入组的粮食生产作用方面最为明显。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作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项转移性收入,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农业生产资金约束,但在激励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种粮农户方面的作用不太明显。(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9-05-29)
黄少安,郭冬梅,吴江[3](2019)在《种粮直接补贴政策效应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地考察和理论分析,对中国实施多年的种粮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是:政策目标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政策实施依据——"农民种粮不合算、赔钱、比较利益低"——并不客观可靠;政策实施初期,起到了刺激农民扩大种粮面积从而增加粮食产量的作用,但是这一作用很快递减甚至消失。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对增加小规模种粮农民的收入基本没有作用;种粮大户种粮的利润本来就多、总收入也多,在没有种粮直接补贴时,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仍然很高。基于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完善种粮直接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毕馨月[4](2018)在《我市成功促成文化消费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得的一张“时间表”:2017年9月18日,我市在原文化部通报的33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中成绩名列前茅;同年9月22日,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区域座谈交流中,我市的“五个结合”经验获专家点赞;2018年6月25日,我市被评为文化消费试(本文来源于《长春日报》期刊2018-12-03)
韩继旭[5](2018)在《基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农户种粮收益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始终将农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头等大事,必须要将“叁农”的发展问题作为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叁农”中,提高农民收益是发展的主线。我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之一,全国耕地总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但却拥有占比20%的总人口,解决好粮食问题,保证粮食发展是我国是否能顺畅进行经济建设,保障国家基础安全的基石。本文主要研究大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户种粮收益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入手,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概念、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发展变革等相关情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接着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户种粮收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之后通过对大庆农户种粮收益现状的分析,再结合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大庆市实施情况,进行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大庆农户种粮收益影响的分析,通过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变量分析等方法,总结分析出粮食直接补贴通过农户种粮成本、种粮品种、种粮规模及种粮积极性四个方面因素作用于大庆农户种粮收益;最后根据对这四个方面的详细数据比对和分析,提出增加大庆农户种粮收益的提升建议。建议从两个主要方面提出,一是政策提升建议,二是农户提升建议。在农户提升建议中针对决定农户收益的内在因素的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提升农户种粮成本建议、提升种粮品种建议、种粮规模建议及种粮积极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1)
何晓曦[6](2018)在《直接补贴惠及农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叁农的关注和投入,更多的政策惠及农民。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到农机构置补贴,再到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无一不是惠农兴农的好政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是什么?自2016年起,前农业部将粮食补贴、良种补(本文来源于《新农村商报》期刊2018-05-02)
崔杰,胡海青,姜斯韵[7](2018)在《政府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有效性比较——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研发投入随机前沿模型及其技术非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对政府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两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分析发现政府直接补贴对研发融资约束的作用大于税收优惠。进一步分析发现,两者都能够对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产生信号作用:在吸引银行信贷方面,政府直接补贴要优于税收优惠;在吸引风险投资方面,税收优惠则略有优势。研究结论建议政府综合考虑不同激励工具的异质性,健全政府补助企业科学甄选体系,把握企业创新阶段资金的精准投放;企业方面需严格自律,通过专项资金专用等方式最大化利用政策补贴,提高创新投入和产出。(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8年01期)
曾雄旺,刘媛媛,曾建英[8](2018)在《农业直接补贴资金的演变:2006-2015年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直接补贴资金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户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梳理了我国2006-2015年农业直接补贴资金的演变,分析农业直接补贴资金总体规模较小、资金结构不合理、国家对于资金的监管力度不足等特征;运用农业综合产出率和产出弹性评价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效率;提出了加大对农业直接补贴的投入力度、优化农业直接补贴资金结构等完善我国农业直接补贴资金管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8年01期)
王雪明[9](2017)在《财政投入对企业科技创新影响的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集中表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能力上,很多国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为了继续以战略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并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形成控制力,很多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的力度,来保证他们在科技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科技的全球化资源配置,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机遇。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投入的重要主体,同时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排头兵。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且存在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自有属性抑制了企业R&D投入的热情,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政府激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支持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形成有效、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机制。为了激励和支持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政府应该为这种“市场失灵”提供财政等公共政策的支持。因此,如何正确使用财政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财政科技类投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财政直接补贴、财政贴息等,这两种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都需要政府在资金使用上做一些安排。文章认为财政直接补贴和财政贴息不仅在补贴形式上有所差异,在对激励企业科技创新效果上也有很多不同。主要差异在于:主导作用、传导机制、政策效应等方面。政府财政直接补贴具有资金量大、时滞短、见效快、针对性强、易受国际“反补贴”诉讼等特点;财政贴息具有资金量小、时滞长、杠杆性强但比较被动等特点。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实证模型对相应效用大小进行了粗略的估算并进行比较,认为政府应该根据两种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的特点以及差异性,综合分析决定哪种投入方式更能实现政府目标,并对相应效应有大致准备和预期,保证政府意图得到实现。(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1)
岳远贺[10](2017)在《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2004年我国实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以来,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可以说是达到了其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目标,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外部性影响,尤其是它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文章从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这四项农业直接补贴入手,指出了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如补贴标准低、补贴标准差异大、补贴依据混乱、执行成本高、监管力度不够等。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性定量评价了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绩效,研究发现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确实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其中对粮食产量的增加效应方面,四项直接补贴政策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效应大小为: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会产生外部性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产生正外部性,而且也会产生负外部性。外部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扭曲,补贴给农民提供了一种激励,使得他们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农用塑料薄膜。从而引发了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文章对农业直接补贴的外部性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农药、农用化肥及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做指标,研究农业直接补贴的外部性影响大小,得出农业直接补贴对叁种农资生产资料使用量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08、0.618、0.606。并且也计算出了四项农业直接补贴分别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使用哪种使用量作指标,粮食直接补贴产生的外部性都是最大。最后,本文根据外部性理论的内部化方法,从行政管制、庇古税、科斯定理等角度,探讨了消除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外部性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倡导生态补贴、树立绿色增长新理念、改革创新农业直接补贴制度、扶持生物农药和绿色有机化肥企业成长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直接补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2年,我国开始试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随后迅速推向全国。该项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比如:粮食生产效率不高、粮食生产方式有待优化、粮食补贴制度不够完善等等。我国粮食直接补贴额度每年都在不断上涨,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促进粮食产量提升方面是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发挥了作用,那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农户得到粮食直接补贴后对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对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户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的影响程度是否相同?对这些问题的正面解答,将有助于弄清楚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作用机制,发挥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进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梳理,把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粮食补贴的间接补贴阶段,时间跨度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算起到2001年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改革为止。粮食补贴政策的改革标志着我国粮食补贴从流通环节开始转向生产环节。第二个阶段为粮食补贴的直接补贴阶段,时间从2002年我国开始在吉林省和安徽省试点粮食直接补贴开始到现在为止。接着本文分析了有关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第一是农业的弱质性,第二是农业的多功能性,第叁是福利经济学理论,第四是资产贫困理论。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需要得到保护才能使其更好发展下去;农业具有多功能性,而且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理应受到各国的重视;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考虑,支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并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最后一个理论依据是资产贫困理论,只有缓解农户的生产资金约束,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本文的主体部分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011年至2015年山东省十七地市的面板数据,深入分析了山东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而说明全国的情况。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更进一步,分别从两个不同的的视角进行切入,把山东省十七地市按照粮食种植规模大小的不同,分为高、中、低规模经营组;另一个研究视角为收入水平,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高低把山东省十七地市分为高、中、低叁组。对此进行不同划分的依据主要为粮食直接补贴与粮食种植规模有着一定的关系,并且粮食直接补贴作为脱钩类收入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收入的一种。从这两个维度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粮食直接补贴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影响机制。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本研究认为:首先,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促进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其次,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不同经营规模下的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各不相同,粮食直接补贴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的作用与粮食种植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大规模种植农户的影响更有积极意义。最后,粮食直接补贴在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方面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表现出负相关关系,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促进低收入组的粮食生产作用方面最为明显。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作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项转移性收入,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农业生产资金约束,但在激励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种粮农户方面的作用不太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接补贴论文参考文献
[1].范丹,魏佳朔,胡津京.美国对玉米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实践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9
[2].高增玉.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9
[3].黄少安,郭冬梅,吴江.种粮直接补贴政策效应评估[J].中国农村经济.2019
[4].毕馨月.我市成功促成文化消费升级[N].长春日报.2018
[5].韩继旭.基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农户种粮收益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6].何晓曦.直接补贴惠及农民[N].新农村商报.2018
[7].崔杰,胡海青,姜斯韵.政府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有效性比较——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企业经济.2018
[8].曾雄旺,刘媛媛,曾建英.农业直接补贴资金的演变:2006-2015年的数据[J].农业经济.2018
[9].王雪明.财政投入对企业科技创新影响的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7
[10].岳远贺.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