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格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人口,多核,克里,位置,曲率,洪涝。
格网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尹伟言[1](2019)在《基于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的格网化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常用的4种格网化方法,结合航空重力测量成果和重力场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4种方法的优劣,提出利用反距离加权平均法进行离散点的格网化处理,可获取更理想的内插效果,为解决离散点从点到面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S1期)
刘一,谷守周,秘金钟,余梦洋,张涛[2](2019)在《虚拟格网化的BDS/GPS位置差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普通用户终端定位精度无法满足特定场景的精度需求,基于局域CORS网并融合数据,生成位置改正数以修正终端位置,提高公众定位精度。经过开发服务端与终端软件进行大量测试,分析了格网生成配置的最优方案,并且进行虚拟格网实时位置差分外符合性测试。试验证明,虚拟格网位置差分能够提高普通终端定位精度,能够为公众提供平面RMS小于3 m的位置服务。(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罗磊,汪斌[3](2018)在《基于GIS的震后修复建筑物空间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格网化方法存在计算误差较大、计算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基于GIS的震后修复建筑物空间分布格网化方法。利用DEM数据、土地数据以及基础地理数据等,提取地形、地貌等各种影响因子。利用建筑面积总和以及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模,获取50mm格网尺度下的建筑分布,利用POI数据与建筑空间的相关性,引入四叉树获取最高中心点集,在上述基础上构建格网震后修复建筑物空间分布模型,完成震后修复建筑物空间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降低计算误差,提高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艳梅,杨宇宇,胡旭,王逸帆[4](2018)在《空间格网化燃气管网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空间格网化思想,综合利用空间格网模型、城市地下燃气管网危险度分析模型和承灾体易损性分析模型,实现城市地下管线风险评价空间化、可视化。通过格网化空间分割,可以减少管段划分环节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风险空间可视化为用户提供了事故威胁对象、位置和风险大小的空间信息,为用户风险空间认知提供形象、直观的工具,结合报表等数据实现精确又形象的风险认知,为决策者进行城市燃气管网规划、改造、运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测绘》期刊2018年05期)
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丁香,丁玲[5](2018)在《面向地震风险评估的人口空间格网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员生命是灾害性地震的直接承灾体之一。及时、可靠的人口暴露数据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2016—2025年地震风险评估工作中人口空间分布估计的准确性及现势性,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乡镇人口数据及1∶100 000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在居民地精细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居民地的人口格网化方法,综合人口增长预测方法制作了2016—2025年中国大陆30″×30″格网(相当于公里格网)人口数据集。研究结果证实,该数据集不仅反映了全国人口城市、镇、乡村人口空间不均匀性特征,且体现了乡镇统计单元内的差异性,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了更为翔实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8年04期)
王涛,田林亚,侯建梅,赵旭,张洋[6](2018)在《点云格网化滤波方法及其在隧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变形监测,针对点云数据的预处理问题,研究基于小波分析的点云格网化滤波方法。结合南京地铁隧道扫描点云数据及其特性,分析和选择合理的插值方法对隧道点云进行格网化处理,采用小波变换对格网点数据进行异常值探测,采用小波阈值去噪对格网点数据进行整体去噪,获得滤波后的点云并进行封装对比,获得了很好的滤波效果。(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范志欣,方修琦,苏筠[7](2018)在《全球碳排放格网化格局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世界各国年碳排放总量数据和人口密度数据,将人口密度作为一项经济-人口综合指标来对碳排放进行空间分配,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做出了1950年、1980年、2014年共3期的全球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图(0.1?×0.1?),并对各期分布格局及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主要碳排放区为美国的东部和欧洲地区,1980年新增中国东部、日本、韩国等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区域,2014年新增印度、东南亚为主要排放区。各碳排放区的排放量总体上大幅增加,少数地区略有减少,这与其工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关。该数据能够反映当前全球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的空间格局,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淳锦,张新长,黄健锋,张鹏程[8](2018)在《基于POI数据的人口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数据空间化展现了客观世界的人口分布,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计算的人口密度难以体现实际人口分布的差异性,精细尺度的人口分布估算对于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一种基于POI数据的人口分布格网化方法:首先,利用深圳市街道人口统计值和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模,获得50m格网尺度下的人口分布;然后,借助POI数据与人口数据间的相关性,结合四叉树索引获得相关性较高的POI中心点集;最后,建立一种新的格网人口重分配模型,更接近实际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人口分布格网化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街道和建筑物人口统计值,为微观和更精确的人口估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王家润,谢海峰[9](2018)在《基于任务分解模型的离散数据格网化并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产应用的性能提升,基于CPUGPU多核技术,提出软硬件结合的并行优化策略及反距离权重(IDW)插值的并行优化算法(PIDW),优化离散数据网格化处理。针对并行处理中的线程任务分解共性难点,设计基于开放多核处理(OpenMP)与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的线程任务分解模型(TTDM),具有线程访问安全(不越界)、计算无冗余(无重复)、计算完整(无遗漏)等特点,具有较好的计算均衡性(负载均衡)。通过国产及商用多环境实验,加速比分别是3.6和5.9,验证了PIDW算法的性能提升能力。(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8年06期)
高超,张正涛,刘青,阮甜[10](2018)在《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的最优格网化方法——以淮河干流区暴雨洪涝灾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淮河干流区基于社会经济数据的9种脆弱性指标,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运用Arc GIS与Mat Lab软件实现面积权重法、面积占优法、中心点法和长度占优法对各脆弱性评估指标的格网化表达;利用熵值法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值并进行4种算法下的脆弱性评估。结果表明:(1)面积权重法是单指标格网化过程中的最优算法,格网化结果与源数据间的均方根误差最小。(2)4种算法得到的格网化结果均无面积损失,面积权重法对所得评估结果的极值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所得脆弱性评估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与实际灾损情况一致。(3)淮河干流区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脆弱性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中高值区域主要沿高值区的两侧向东西扩展,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两角。(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格网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普通用户终端定位精度无法满足特定场景的精度需求,基于局域CORS网并融合数据,生成位置改正数以修正终端位置,提高公众定位精度。经过开发服务端与终端软件进行大量测试,分析了格网生成配置的最优方案,并且进行虚拟格网实时位置差分外符合性测试。试验证明,虚拟格网位置差分能够提高普通终端定位精度,能够为公众提供平面RMS小于3 m的位置服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网化论文参考文献
[1].赵鑫,尹伟言.基于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的格网化方法比较[J].测绘通报.2019
[2].刘一,谷守周,秘金钟,余梦洋,张涛.虚拟格网化的BDS/GPS位置差分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19
[3].罗磊,汪斌.基于GIS的震后修复建筑物空间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8
[4].杨艳梅,杨宇宇,胡旭,王逸帆.空间格网化燃气管网风险评价[J].测绘.2018
[5].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丁香,丁玲.面向地震风险评估的人口空间格网化技术研究[J].地震.2018
[6].王涛,田林亚,侯建梅,赵旭,张洋.点云格网化滤波方法及其在隧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范志欣,方修琦,苏筠.全球碳排放格网化格局的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8
[8].淳锦,张新长,黄健锋,张鹏程.基于POI数据的人口分布格网化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
[9].王家润,谢海峰.基于任务分解模型的离散数据格网化并行优化[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8
[10].高超,张正涛,刘青,阮甜.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的最优格网化方法——以淮河干流区暴雨洪涝灾害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