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极限论文_刘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热极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限,热管,因素,建模,毛细,高温,倾斜角。

传热极限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1](2016)在《重力热管传热极限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热管作为高效的传热元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可靠等优点,其在民用节能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影响重力热管极限传热性能的因素进行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借助Fluent对重力热管模型进行了汽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着重围绕影响重力热管极限传热性能的液膜波形、热管工作温度、绝热段高度、绝热段管径、以及工质种类这5个因素进行研究。在实验研究方面,本文亲自设计重力热管及其传热极限性能测试平台。其中,重力热管的材料为铜,总长度为2.3m,绝热段管径分别为6.35mm和9.52mm,在绝热段添加一视液镜,以便观察管内汽液流动,利用可控硅无极调节加热功率,并借助计算机采集数据,研究了不同热管工作温度、热管工质种类、绝热段管径等参数对重力热管极限传热性能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过程,得到的成果和结论如下:(1)借助模拟软件对热管极限传热性能进行分析得到:(1)对液膜波形影响重力热管极限传热的分析表明,液膜波形由振幅和波长组成,重力热管的极限传热量与振幅和波长均呈正相关,即随着振幅和波长的增大而增大。(2)对热管工作温度影响重力热管极限传热的分析表明,叁种工质热管的极限传热量与工作温度均呈正相关,且通过拟合得到热管极限传热量与汽化潜热的比值和汽液相密度的乘积近似成正比。(3)对绝热段管径影响重力热管极限传热的分析表明,虽然绝热段管径大的热管极限传热量大于绝热段管径小的热管,但绝热段管径小的热管极限热流密度大于绝热段管径大的热管,且两种绝热段管径的热管极限热流密度与汽化潜热的比值和汽液相密度的乘积近似成正比。(4)对绝热段高度影响重力热管极限传热的分析表明,叁种工质热管的极限传热量随绝热段高度的变化均呈现相似的规律,即随着绝热段高度的增大其数值基本不发生改变。(2)借助实验平台对热管极限传热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将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在不同参数工况下,重力热管极限传热量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始终存在一定的偏差,该偏差大约在7%-18%这个范围内,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该偏差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利用模拟得到的极限传热量等参数值均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模拟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0)

常超[2](2014)在《脉动热管传热极限实验研究及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脉动热管(oscillating heat pipe, OHP)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传热元件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其利用热量驱动气液做脉动运动和相变传热,将热量从蒸发端传到冷凝端,被视为解决高热流密度散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现代船舶对换热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脉动热管解决现代船舶中某些散热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脉动热管自上世纪90年代被发明以来,已有众多学者围绕相关因素对其性能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而关于其传热极限方面的工作却很少,因此本文通过实验以及建模分析专门针对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开展研究工作。实验方面,分别采用水、乙醇、HFE-7100以及水/A1203纳米流体和乙醇/A1203纳米流体为工质,在充液率为30%~70%、倾斜角度为00-900以及操作温度为20℃和60℃条件下测试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充液率、倾斜角度、工作流体和操作温度对脉动热管传热极限和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另外,通过纯溶液与纳米流体溶液的实验对比分析,揭示纳米流体对脉动热管性能强化的原因。建模分析方面,基于π定理,利用实验中所获得的大量的实验数据,拟合出脉动热管传热极限的半经验公式,从而建立脉动热管传热极限的半经验模型。通过对脉动热管内气体液体运动状态的分析,建立脉动热管传热极限运动模型,计算出理论传热极限功率,并且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脉动热管传热极限随着充液率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增大;(2)不同工作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不同,以水作为工作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要大于乙醇脉动热管,乙醇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要大于HFE-7100脉动热管;(3)操作温度对传热极限的影响因工作流体的不同而不同;(4)不同工作流体的最佳充液率不同,水为工质的脉动热管最佳充液率一般为40%-50%,而乙醇和HFE-7100最佳充液率一般为70%;(5)所建立的半经验模型可预测出脉动热管传热极限功率大小,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在30%以内。(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4-12-01)

陶素连,周钦河,林庆文[3](2013)在《复合毛细芯热柱传热极限的建模方法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热流密度电子芯片散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复合毛细芯热柱。复合毛细芯由正交微沟槽上烧结铜纤维得到,微沟槽采取犁切挤压的方法加工,铜纤维采用多齿刀具加工。通过对复合毛细芯热柱的结构和传热极限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推导,建立了复合毛细芯热柱的携带极限、毛细极限以及沸腾极限,为热柱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实验验证了所建立的复合毛细芯热柱的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3年15期)

王迅,毛欣欣,王磊,韩同,杨成思[4](2012)在《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蒸馏水和丙酮为工质,对多种工况下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分析脉动热管加热段和冷却段温度变化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整体干涸型和局部干涸型2种传热极限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干涸导致传热极限的产生,再湿润引起传热极限表现形式不同.研究还发现,传热极限随着倾角、充液率的增加而增大;在倾角为0°时,热管工质为水时的传热极限低于工质为丙酮时的传热极限,在60°时,前者的传热极限却高于后者.(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毛欣欣[5](2011)在《脉动热管传热极限的热性能实验及可视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电子产品发展日新月异,高度集成化和小型化导致小空间高热流密度,从而制约了产品的进一步发展。脉动热管由于其优良的传热特点,在电子元件冷却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其自身也有传热极限等问题。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分析了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特性。热性能实验发现,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与倾角变化成正比,在低充液率时,倾角对传热极限的影响较小,而高充液率时,倾角的影响十分显着。在相同倾角的前提下,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随着充液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60%附近达到最大值;热阻随着充液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有明显的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在60%附近达到最小值。在同种工况下水的传热极限高于丙酮的传热极限,对应的热阻也比丙酮的高,水达到传热极限时加热段与冷却段对应的温差远大于丙酮对应的温差。随着加热功率的增高,脉动热管的整体热阻有下降的趋势。本文进行了正交实验分析,由分析结果判断出影响极限功率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充液率>工质>倾角。随着冷却水温度的升高,脉动热管的极限功率增加,对应的加热段以及冷却段的温差变小。通过可视化实验观察到了塞状流、混合流以及环状流等流型,实验结果显示管内流型的变化对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可视化实验中观察到,在一定的工况条件下,当达到一定热流密度时,管内大范围的出现环状流,如再持续加热,加热段管内出现干涸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①加热段U型弯头同时出现干涸现象;②加热段U型弯头部分出现干涸现象。研究发现干涸造成传热极限,再湿润现象使得传热极限的表现形式不同。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脉动热管传热极限进行,有利于脉动热管的选型和应用,也为进一步研究脉动热管的极限机理等打下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1-12-01)

曲伟,王焕光,段彦军[6](2011)在《高温及超高温热管的启动特性和传热极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局部高温、高热流加热等特殊场合的需求,设计、加工了钠高温热管及锂超高温热管,并对热管的启动和极限特性进行了研究。高温及超高温热管能够顺利启动,但启动时应注意可能到来的声速传热极限。端部加热启动时,端部附近管体部分会形成一段"等效"的加热段,可以将工质从启动时的固体状态到全部熔化形成相变传热及流动循环的时间确定为启动时间。热管的传热极限特性表明,超高温热管应工作在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热流密度。热管的结构和工艺优化有利于启动和运行。(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练彬,欧元贤[7](2010)在《微矩形沟槽热管传热极限模型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微矩形沟槽热管的传热极限进行数学建模,并通过实验讨论分析热管工质物性群数Nl、几何结构群数Ge和重力比数Hg叁者对其传热极限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Qc与Ge和Hg呈近似指数增长变化,而与Nl成线性增长关系。热管运行于较高温度、合理的几何结构和有效利用重力的辅助作用,可明显提高热管的传热能力,同时也证明了该传热极限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0年08期)

王磊[8](2010)在《振荡热管启动和传热极限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多种工况下振荡热管的启动和传热极限特性。在启动研究方面,本文提出真、假启动点的概念,真启动点是振荡热管进入稳定运行的标志,并以此划分了温度突变型、温度渐变型和平稳过渡型叁种不同的启动类型。研究发现,加热功率对启动类型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低加热功率条件下,温度突变型的启动现象比较常见,中高功率时,则以温度渐变型为主,而在加热功率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平稳过渡型;存在最佳倾角,振荡热管在该倾角位置时的启动时间最短,在本实验中,最佳启动倾角为45°角;最小启动功率随着充液率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的幅度较缓;工质为丙酮时,振荡热管更易于启动。在传热极限研究方面,本文提出了整体干涸型和局部干涸型两种可能的极限类型。在整体干涸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极限现象:①各管加热段的温度一直急剧上升,绝热段和冷却段的温度波动变缓;②各管加热段温度突然急剧上升,但很快又出现波动,且频率降低、振幅增大。在局部干涸型中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极限现象:①一根管的加热段温度急剧上升,相邻管的加热段温度出现大幅度的波动;②相邻两管加热段的温度交替大幅度的波动,传热极限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研究发现,传热极限随着倾角、充液率的增加而增大;在水平加热的情况下,热管工质为水时的传热极限低于工质为丙酮时的传热极限,而其它角度时,前者的传热极限却高于后者。本文还发现,振荡热管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传热恶化的自我修复和工作温度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持续上升等现象。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振荡热管的快速平稳启动和安全有效运行,为深入研究热管的稳定运行条件打下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肖宏志,刘一兵[9](2010)在《微型热管传热极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管技术已在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热管的传热能力虽然很大,但不能无限加大热负荷。文中讨论了热管的主要极限如沸腾极限、毛细极限、粘性极限、声速极限、携带极限等的理论表达式,就一种实验用微槽平板热管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了毛细极限是实验热管主要传热极限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0年05期)

杨洪海,林天伦,万勍,韩洪达[10](2009)在《开式脉动热管传热极限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由内径分别为1 mm和2 mm的细铜管弯曲而成的2组40弯头开式回路脉动热管试验装置上,采用R123为工作介质,定性分析了充液率及加热方式对传热极限的影响,并将试验值与Katpradit传热极限关联式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充液率的提高,传热极限先增大而后减小,存在一个最佳充液率(约50%);在3种加热方式中,垂直底部加热有助于脉动热管取得较大的传热极限值,而垂直顶部加热则对应较小的传热极限值.通过对Katpradit传热极限关联式进行适当修正,得到了新的试验关联式.(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2009年10期)

传热极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脉动热管(oscillating heat pipe, OHP)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传热元件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其利用热量驱动气液做脉动运动和相变传热,将热量从蒸发端传到冷凝端,被视为解决高热流密度散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现代船舶对换热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脉动热管解决现代船舶中某些散热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脉动热管自上世纪90年代被发明以来,已有众多学者围绕相关因素对其性能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而关于其传热极限方面的工作却很少,因此本文通过实验以及建模分析专门针对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开展研究工作。实验方面,分别采用水、乙醇、HFE-7100以及水/A1203纳米流体和乙醇/A1203纳米流体为工质,在充液率为30%~70%、倾斜角度为00-900以及操作温度为20℃和60℃条件下测试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充液率、倾斜角度、工作流体和操作温度对脉动热管传热极限和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另外,通过纯溶液与纳米流体溶液的实验对比分析,揭示纳米流体对脉动热管性能强化的原因。建模分析方面,基于π定理,利用实验中所获得的大量的实验数据,拟合出脉动热管传热极限的半经验公式,从而建立脉动热管传热极限的半经验模型。通过对脉动热管内气体液体运动状态的分析,建立脉动热管传热极限运动模型,计算出理论传热极限功率,并且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脉动热管传热极限随着充液率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增大;(2)不同工作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不同,以水作为工作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要大于乙醇脉动热管,乙醇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要大于HFE-7100脉动热管;(3)操作温度对传热极限的影响因工作流体的不同而不同;(4)不同工作流体的最佳充液率不同,水为工质的脉动热管最佳充液率一般为40%-50%,而乙醇和HFE-7100最佳充液率一般为70%;(5)所建立的半经验模型可预测出脉动热管传热极限功率大小,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在30%以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热极限论文参考文献

[1].刘敏.重力热管传热极限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2].常超.脉动热管传热极限实验研究及建模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4

[3].陶素连,周钦河,林庆文.复合毛细芯热柱传热极限的建模方法及实验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3

[4].王迅,毛欣欣,王磊,韩同,杨成思.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特性[J].天津大学学报.2012

[5].毛欣欣.脉动热管传热极限的热性能实验及可视化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

[6].曲伟,王焕光,段彦军.高温及超高温热管的启动特性和传热极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

[7].练彬,欧元贤.微矩形沟槽热管传热极限模型和实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

[8].王磊.振荡热管启动和传热极限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

[9].肖宏志,刘一兵.微型热管传热极限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0

[10].杨洪海,林天伦,万勍,韩洪达.开式脉动热管传热极限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9

论文知识图

改进型回路结构加热方式对传热极限的影响充液率对传热极限的影响Katpradit传热极限关联式的验证实验装置示意传热极限与截面比的关系

标签:;  ;  ;  ;  ;  ;  ;  

传热极限论文_刘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